石河子大学考试试题纸(A卷)课程名称:《道路勘测设计》专业班级:题号八总分四五六七二题分备注:学生不得在试题纸上答题(含填空题、选择题等客观题)一、判断题:(5×2=10分)(若对,请打√,错打×,并改正)()1.车速愈大,横向力系数愈大,则汽车在弯道行驶时的稳定性愈差。()2.横净距是指视距线至路中线的法向距离。()3.计价土石方应包括所有的挖方数量和借方数量。()4.桩号为K1+234.56,表示该桩至路线起点的水平距离为1234.56米。5.进行纵断面设计时,基本步骤是:准备一试坡一核对一调整一定坡一设计竖曲线。(O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公路工程两阶段设计是指()A.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B.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C.技术设计和初步设计D.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2.为防止连续长、陡坡车辆在行驶中速度失控而造成事故,应考虑设置避险车道,下列哪种设计图式较合理(D-次RE本达名车递g公282381公(2)下坡秒坑型(1)上模科抗至iig920%车过4菱ESERNS(3)子吸砂型(4)维型3.关于汽车燃料消耗量,不正确的是()A.燃料消耗量与路面的强度和平整度无关B.燃料消耗量与路线海拔高度有关C.燃料消耗量与汽车行驶季节有关D.燃料消耗量与驾驶员的技术有关4.在直线和半径为R的圆曲线之间设置一回旋线,其长度为L,参数为A,R、L和A单位均为m
石河子大学考试试题纸( A 卷 ) 课程名称:《道路勘测设计》 专业班级: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题分 备注: 学生不得在试题纸上答题(含填空题、选择题等客观题) 一、判断题:(5×2=10 分)(若对,请打√,错打╳,并改正) 1.车速愈大,横向力系数愈大,则汽车在弯道行驶时的稳定性愈差。 ( ) 2.横净距是指视距线至路中线的法向距离。 ( ) 3.计价土石方应包括所有的挖方数量和借方数量。 ( ) 4.桩号为 K1+234.56,表示该桩至路线起点的水平距离为 1234.56 米。 ( ) 5.进行纵断面设计时,基本步骤是:准备—试坡—核对—调整—定坡—设计竖曲线。(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公路工程两阶段设计是指( ) A.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 B.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C.技术设计和初步设计 D.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2.为防止连续长、陡坡车辆在行驶中速度失控而造成事故,应考虑设置避险车道,下列哪种设计图 式较合理( ) 3.关于汽车燃料消耗量,不正确的是( ) A.燃料消耗量与路面的强度和平整度无关 B.燃料消耗量与路线海拔高度有关 C.燃料消耗量与汽车行驶季节有关 D.燃料消耗量与驾驶员的技术有关 4.在直线和半径为 R 的圆曲线之间设置一回旋线,其长度为 L,参数为 A,R、L 和 A 单位均为 m
则计算公式正确的是()A.R+L=AB.R-L=AC.R·L=AD.R/L=A5.设相邻两桩号的横断面面积分别为A,和A2,该两桩号间距为L,则用于计算王石方体积V的平均断面法公式为()A. V=(Ai+A2)·L/2B. V=2(A+A2) ·LC. V=(A,-A2)LD. V=(A,+A)L6.选线的第一步工作是()A.进行路线平、纵、横综合设计十B.确定所有细部控制点C.解决路线的基本走向D.逐段解决局部路线方案7.各级公路都必须保证的视距是()A.超车视距B.停车视距C.错车视距D.会车视距8.关于平均纵坡,正确的说法是()A.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范围内,所有纵坡坡度的平均值B.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范围内,所有上坡坡度的平均值C.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范围内,所有下坡坡度的平均值D.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范围内,路线在纵向所克服的高差与路线长度之比9.在平面线形设计中,当同向曲线间的直线很短时,在视觉上容易形成直线与两端曲线构成反弯的错觉,破坏了线形的连续性。这种线形称为()A.反弯曲线B.C型曲线C.断背曲线D.S型曲线10.从汽车行驶的充要条件看,汽车的效率和行驶安全性与路面有关,下面不正确的说法是()。A.要尽量降低路面的滚动阻力B.路面要平整C.路面不能粗糙D.使路面能提供较大的附着系数三、简答题(4×6=24分)1.试绘出汽车某排挡的动力特性图,并解释什么是稳定行驶和不稳定行驶?2.越岭线的展线方式有哪几种?各自有哪些优缺点?3.在陡坡路段,坡长过长,对行车有那些危害?4什么是缓和曲线?缓和曲线的作用是什么?四、判断分析题(10分)某二级公路有甲、乙两个弯道,其弯道超高横坡度i及路拱坡度i、超高渐变率p、路面宽度B都相同,甲弯道的超高方式是绕路面内边轴旋转,乙弯道的超高方式是绕路面中心线旋转,试分析两个弯道所需的超高缓和段1c哪个长?
则计算公式正确的是( ) A.R+L=A B.R-L=A C.R•L=A 2 D.R 2/L=A 5.设相邻两桩号的横断面面积分别为 A1和 A2,该两桩号间距为 L,则用于计算土石方体积 V 的平均 断面法公式为( ) A.V=(A1+A2)•L/2 B.V=2(A1+A2)•L C.V=(A1-A2) •L D.V=(A1+A2) •L 6.选线的第一步工作是( ) A.进行路线平、纵、横综合设计 B.确定所有细部控制点 C.解决路线的基本走向 D.逐段解决局部路线方案 7.各级公路都必须保证的视距是( ) A.超车视距 B.停车视距 C.错车视距 D.会车视距 8.关于平均纵坡,正确的说法是( ) A.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范围内,所有纵坡坡度的平均值 B.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范围内,所有上坡坡度的平均值 C.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范围内,所有下坡坡度的平均值 D.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范围内,路线在纵向所克服的高差与路线长度之比 9.在平面线形设计中,当同向曲线间的直线很短时,在视觉上容易形成直线与两端曲线构成反弯 的错觉,破坏了线形的连续性。这种线形称为 ( ) A.反弯曲线 B.C 型曲线 C.断背曲线 D.S 型曲线 10.从汽车行驶的充要条件看,汽车的效率和行驶安全性与路面有关,下面不正确的说法是( )。 A.要尽量降低路面的滚动阻力 B.路面要平整 C.路面不能粗糙 D.使路面能提供较大的附着系数 三、简答题(4×6=24 分) 1. 试绘出汽车某排挡的动力特性图,并解释什么是稳定行驶和不稳定行驶? 2. 越岭线的展线方式有哪几种?各自有哪些优缺点? 3. 在陡坡路段,坡长过长,对行车有那些危害? 4. 什么是缓和曲线?缓和曲线的作用是什么? 四、判断分析题(10 分) 某二级公路有甲、乙两个弯道,其弯道超高横坡度 ih及路拱坡度 ig、超高渐变率 p、路面宽度 B 都相同,甲弯道的超高方式是绕路面内边轴旋转,乙弯道的超高方式是绕路面中心线旋转,试分 析两个弯道所需的超高缓和段 lc 哪个长?
五、计算题(2×18=36分)1.某山岭区二级公路勘测资料如下:JD,桩号=K1+680,右偏α=27°25,JD,至JD,的距离=302米,JD左偏α。=38°25。试推算两交点处合适的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并计算两交点处主点桩号。(山岭区二级公路:最小缓和曲线长1s=35m,V=40km/h,不设超高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600m/100m/60m)。2.某条道路变坡点桩号为K25+460.00,高程为780.72米,i=0.8%,iz=5%,竖曲线半径5000m。(1)判断凸凹性;(2)计算竖曲线要素;(3)计算竖曲线起点、K25+460.00、K25+500.00、终点的设计标高
五、计算题(2×18=36 分) 1.某山岭区二级公路勘测资料如下:JD5桩号=K1+680,右偏α5=27°25ˊ,JD5至 JD6的距离=302 米,JD6左偏α6=38°25ˊ。试推算两交点处合适的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并计算两交点处主点 桩号。(山岭区二级公路:最小缓和曲线长 ls=35m,V=40km/h,不设超高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 径/极限最小半径/600m/100m/60m)。 2.某条道路变坡点桩号为 K25+460.00,高程为 780.72 米,i1=0.8%,i2=5%,竖曲线半径 5000m。 (1) 判断凸凹性;(2)计算竖曲线要素;(3)计算竖曲线起点、K25+460.00、K25+500.00、 终点的设计标高
《道路勘测设计》A卷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2.X“内车道中心线”3.√4.√5.X“调整”与“核对”互换二、选择题1.B 2.A 3.A 4.C 5.A 6.C 7.B 8.D 9.C 10.C三、简答题DId27A1-*+1D-1tO十1大111113I1X1aot'.V.IV.1.1)当汽车采用v2>vk的速度行驶时,若遇到额外的阻力,汽车可以降低行驶速度,以采用较大的D值来克服额外阻力,待额外阻力消失后,汽车可立刻提高到原先的速度行驶。这样的行驶情况,称为稳定行驶;2)当汽车采用v2<vk的速度行驶时,苦遇到额外的阻力,汽车降低行驶速度,反使D值减小这样速度愈来愈小,D值也愈来愈低,直至汽车熄火而迫使停止。这样的行驶情况,称为不稳定行驶。因此,临界速度vk是汽车稳定运动的极限速度,一般汽车行驶的速度均采用大于同一档位的临介速度。2.答:展线方式主要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三种。自然展线:优点:走向符合路线基本走向,行程与升降统一,路线最短。缺点:避让艰巨工程或不良地质的自由度不大,只有调整坡度这一途径。回头展线:优点:便于利用有利地形,避让不良地形、地质和难点工程。缺点:在同一坡面上,上、下线重叠,尤其是靠近回头曲线前后的上、下线相距很近,对行车、施工和养护都不利。螺旋展线:优点:比回头展线线形好,避免路线重叠,利用山包盘旋,以旱桥或隧道跨线,在峡谷内,利用建桥跨沟、跨线。缺点:因需建桥、打隧道,造价高。3.答:纵坡越陡,坡长越长,对行车影响大。主要表现在:上坡时,使行车速度显著下降甚至要换较低档克服坡度阻力,易使水箱“开锅”,导致汽车爬坡无力,甚至熄火;下坡时,制动
《道路勘测设计》A 卷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 √ 2.╳ “内车道中心线”3. √ 4. √ 5. ╳“调整”与“核对”互换 二、选择题 1.B 2.A 3.A 4.C 5.A 6.C 7.B 8.D 9.C 10.C 三、简答题 1. 1)当汽车采用 v2>vk 的速度行驶时,若遇到额外的阻力,汽车可以降低行驶速度,以采用较 大的 D 值来克服额外阻力,待额外阻力消失后,汽车可立刻提高到原先的速度行驶。这样的行驶情 况,称为稳定行驶; 2)当汽车采用 v2<vk 的速度行驶时,苦遇到额外的阻力,汽车降低行驶速度,反使 D 值减小, 这样速度愈来愈小,D 值也愈来愈低,直至汽车熄火而迫使停止。这样的行驶情况,称为不稳定行 驶。 因此,临界速度 vk 是汽车稳定运动的极限速度,一般汽车行驶的速度均采用大于同一档位的 临介速度。 2. 答:展线方式主要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三种。 自然展线:优点:走向符合路线基本走向,行程与升降统一,路线最短。缺点:避让艰巨工 程或不良地质的自由度不大,只有调整坡度这一途径。 回头展线:优点:便于利用有利地形,避让不良地形、地质和难点工程。缺点:在同一坡面 上,上、下线重叠,尤其是靠近回头曲线前后的上、下线相距很近,对行车、 施工和养护都不利。 螺旋展线: 优点:比回头展线线形好,避免路线重叠,利用山包盘旋,以旱桥或隧道跨线, 在峡谷内,利用建桥跨沟、跨线. 缺点:因需建桥、打隧道,造价高。 3.答:纵坡越陡,坡长越长,对行车影响大。主要表现在:上坡时,使行车 速度显著下降, 甚至要换较低档克服坡度阻力,易使水箱“开锅”,导致汽车爬坡无力,甚至熄火;下坡时,制动
次数频繁,易使制动器发热而失效,甚至造成车祸。4.当汽车从直线进入圆曲线时,司机应逐渐改变前轮的转向角,使其适应相应半径的因曲线。前轮的逐渐转向是在进入团曲线前的某一路段内完成的。在直线上半径为无穷大,在进入圆曲线上时:半径为R,从直线过渡到圆曲线,汽车的行驶曲率半径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变化路段即为缓和曲线段。缓和曲线具有下面三个作用.即:1)汽车从一曲线过渡到另一曲线的行驶过程中,使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2)缓和曲线作为超高变化的过渡段;3)缓和曲线通过其曲率的逐渐变化,以适应汽车转向操作的行驶轨迹及路线的顺畅,以构成美观及视觉协调的最佳线形。四、解:甲弯道:乙弯道Ni=(,-(,+(-i))=i,Ni=in-(-ig)=in+igB.Ai..B-N_B(in+ig)B.(in+ig):1=2=2P-PPP2P由于ih>=ig,所以ih>=(ig+ih)/2,由上式看出,甲弯道所需缓和段长或者两者相等。五、2.解:W=i2-i1=0.05-0.008=0.0422凹型曲线L=R*W=210,T=L/2=105,E=T2/2*R=1052/2*5000=1.1025竖曲线起点桩号=K25+460-105=K25+355.00竖曲线起点高程=780.72-105*0.8%=779.88竖曲线终点桩号=K25+460+105=K25+565.00竖曲线终点高程=780.72+105*5%=785.97K25+460处:设计标高=780.72+1.1025=781.823K25+500.00处横距X=K25+565-K25+500=65竖距H=X/2*R=652/2*5000=0.4225切线高程=785.97-5%*65=782.72设计高程=782.72+0.4225=783.1431.略。此题答案非唯一,只要设计的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符合要求即可
次数频繁,易使制动器发热而失效,甚至造成车祸。 4. 当汽车从直线进入圆曲线时,司机应逐渐改变前轮的转向角,使其适应相应半径的因曲线。前 轮的逐渐转向是在进入团曲线前的某一路段内完成的。在直线上半径为无穷大,在进入圆曲线上 时.半径为 R,从直线过渡到圆曲线,汽车的行驶曲率半径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变化路段即为缓和 曲线段。缓和曲线具有下面三个作用.即:1)汽车从一曲线过渡到另一曲线的行驶过程中,使离心 加速度逐渐变化;2)缓和曲线作为超高变化的过渡段;3)缓和曲线通过其曲率的逐渐变化,以适应 汽车转向操作的行驶轨迹及路线的顺畅,以构成美观及视觉协调的最佳线形。 四、解:甲弯道:乙弯道: 由于 ih >= ig ,所以 ih>=(ig+ih)/2 ,由上式看出,甲弯道所需缓和段长或者两者相等。 五、2.解:W=i2-i1=0.05-0.008=0.042 凹型曲线 L=R*W=210 , T=L/2=105,E=T2/2*R=1052/2*5000=1.1025 竖曲线起点桩号=K25+460-105=K25+355.00 竖曲线起点高程=780.72-105*0.8%=779.88 竖曲线终点桩号=K25+460+105=K25+565.00 竖曲线终点高程=780.72+105*5%=785.97 K25+460 处: 设计标高=780.72+1.1025=781.823 K25+500.00 处 横距 X=K25+565-K25+500=65 竖距 H=X 2/2*R=652/2*5000=0.4225 切线高程=785.97-5%*65=782.72 设计高程=782.72+0.4225=783.143 1.略。此题答案非唯一,只要设计的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符合要求即可。 P B i P B I l i i i i i h c h g g h P B i i P i i B P i B l i i i i i h g h g c h g h g 2 ( ) ( )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