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和符号2.1.10透层primecoat用于非沥青类材料层上,能透人表面一定深度,增强非沥青类材料层与沥青混合料层整体性的功能层。2.1.11排水层drainagelayer排除路面结构内部水的功能层。2.1.12防冻层frostprotectionlayer路面结构中按防冻要求所设置的功能层。2.1.13路基平衡湿度subgradeequilibriummoisture路基湿度达到与周围环境相平衡的稳定状态时的湿度。2.1.14低温开裂指数lowtemperaturecrackingindex表征沥青面层低温收缩开裂程度的指标。2.2符号CI-低温开裂指数;E模量;G*沥青动态剪切复数模量;h-厚度;1-弯沉值;N-轴载作用次数;P.轴载;R-强度;R.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S.沥青劲度模量;标准差;ST温度;应变;8应力;Oβ-目标可靠指标。3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CD50—2017)3设计标准3.0.1路面结构的目标可靠度和目标可靠指标不应低于表3.0.1的规定。表3.0.1目标可靠度和目标可靠指标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9590807085目标可靠度(%)1.651.281.040. 840. 52目标可靠指标β3.0.2新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表3.0.2的规定,应根据公路等级经济、交通荷载等级等因素综合确定。改建路面结构设计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取适宜的设计使用年限。表3.0.2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年)公路等级设计使用年限公路等级设计使用年限1510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三级公路128二级公路四级公路3.0.3路面设计应采用轴重为100kN的单轴一双轮组轴载作为设计轴载,计算参数按表3.0.3确定。应根据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按本规范附录A确定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表3. 0. 3设计轴载的参数设计轴载(kN)单轮接地当量圆直径(mm)轮胎接地压强(MPa)两轮中心距(mm)1000. 70213.0319. 53.0.4路面结构所承受的交通荷载应按表3.0.4进行分级。表3.0.4设计交通荷载等级极重特重重中等轻设计交通荷载等级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50.050. 0 ~19.019.0~8.08.0~4.0<4.0和货车交通量(×10°,辆)注:大型客车和货车为本规范附录A中表A.1.2所列的2类~11类车。3.0.5沥青路面设计应控制沥青混合料层疲劳开裂损坏、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
设计标准裂损坏、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以及季节性冻土地区的路面低温开裂。3.0.6路面使用性能设计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1按本规范附录B.1和附录B.2计算的沥青混合料层和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的疲劳开裂寿命,均不应小于按本规范附录A确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2按本规范附录B.3计算的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不应大于表3.0.6-1所列容许永久变形量。表3.0.6-1沥青混合料层容许永久变形量(mm)沥青混合料层容许永久变形量基层类型高速、一级公路二级、三级公路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水泥混凝1520土基层和底基层为无机结合料稳定类的沥青混合料基层其他基层10153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不应大于按本规范附录B.4计算的容许值4按本规范附录B.5计算的季节性冻土地区沥青面层低温开裂指数不宜大于表3.0.6-2所列数值。表3.0.6-2低温开裂指数要求二级公路公路等级高速、一级公路三级、四级公路573低温开裂指数CI,不大于注:低温开裂指数CI一峻工验收时100m调查单元内横向裂缝条数,贯穿全幅的裂缝按1条计,未贯穿耳长度超过一个车道宽度的裂缝按0.5条计,不超过一个车道宽度的裂缝不计入。3.0.7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山岭重丘区二级和三级公路的路面在交工验收时,其抗滑技术指标应满足表3.0.7的技术要求。表3.0.7抗滑技术要求交工检测指标值年平均降雨量(mm)横向力系数SFC构造深度TDb(mm)≥54>1000≥0.55500 ~1000≥50≥0.50250~500≥45≥0. 45注:“横向力系数SFC-用横向力系数测试车,在60km/h±1km/h车速下测定。构造深度TD——用铺砂法测定。5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4结构组合设计4.1一般规定4.1.1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应针对各种路面结构组合的力学特性、功能特性及其长期性能衰变规律和损坏特点,遵循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的理念,保证路面结构的安全、耐久和全寿命周期经济合理。4.1.2路面结构可由面层、基层、底基层和必要的功能层组合而成。面层采用不同材料分层铺筑时,可分为表面层、中面层和下面层。4.1.3在设计使用年限内,路面应不发生由于疲劳导致的结构破坏,面层可进行表面功能修复。4.1.4沥青结合料类材料层间应设置黏层:在沥青结合料类材料层与其他材料层间应设置封层,宜设置透层。4.1.5应采取路面结构的防水、排水措施,阻止降水渗人路面结构层。4.2路面结构组合4.2.1应根据交通荷载等级和路基状况等因素,结合路面材料特性和结构特性,选择路面结构类型。4.2.2路面结构类型可按基层材料性质分为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沥青路面、粒料类基层沥青路面、沥青结合料类基层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四类。4.2.3路面结构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1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沥青路面适用于各种交通荷载等级。2粒料类基层沥青路面适用于重及以下交通荷载等级。3起沥青结合料类基层沥青路面适用于各种交通荷载等级。6
结构组合设计4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适用于重及以上交通荷载等级。4.2.4路基湿度状态为中湿或潮湿时,宜采用粒料类底基层或设置粒料类路基改善层。4.2.5多雨地区,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和水泥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应采取措施控制唧泥、脱空等水损坏。4.2.6当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时,可采取下列一种或多种措施减少基层收缩开裂和路面反射裂缝:1、选用抗裂性好的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2增加沥青混合料层厚度,或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上设置沥青碎石层或级配碎石层。3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上设置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或敷设土工合成材料。4.2.7选定结构组合后,可根据交通荷载等级参考本规范附录C初选各结构层厚度。4.3路基4.3.1路基应稳定、密实和均匀,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4.3.2多雨地区土质路堑和强风化岩石路段,应加强填挖交界处及路堑段的排水设计,改善路基水文状况。4.3.3岩石或填石路基顶面应设置整平层,厚度宜为200~300mm。4.3.4新建公路路床应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并应采取措施防止地表水或地下水的侵人。4.4基层和底基层4.4.1基层和底基层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抗疲劳开裂性能、足够的耐久性和水稳定性。沥青结合料类和粒料类基层尚应具有足够的抗永久变形能力。4.4.2基层和底基层的材料类型可参照表4.4.2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