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郭宏安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 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 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 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 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 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 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 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 味”(钱钟书语),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 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 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 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风 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 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 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 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 “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 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 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 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 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 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 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 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 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 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 “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 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 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 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 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 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
河北省衡水市 2019 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郭宏安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 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 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 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 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 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 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 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 味”(钱钟书语),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 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 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 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风 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 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 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 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 “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 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 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 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 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 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 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 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 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 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 “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 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 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 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 19 世纪的大批评 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 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
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 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30日24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 中的“精”与“内 B.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 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 C.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 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 译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译者能够准确地感觉、体会原作的风格并且能用汉语准确表达,就一定 能将原作风格传达的铢两悉称。 B.诸多优秀作品因为具有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的精气神,所以虽然 有些瑕疵,但也不害其为名著。 C.译作整体之美不一定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所以,文学翻译批评家在批评 时不必关注细节有无瑕疵。 D.文学翻译批评家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原有的风味”上,独具只眼,发现其 整体之美,否则,就失去活力。 【答案】1.C 2.D 3.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8月23日,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一中国散裂中子源 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英、美、日三国之后,第四个 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它通过直线加 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 中子,从而进行科学研究。在2017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并获得 中子束流后,加速器运行稳定,首期三台中子谱仪已顺利完成样品实验。国家验 收委员会专家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性能全部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装置 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可以说是一个体积庞大的 “超级显微镜”,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硏究平台
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 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11 月 30 日 24 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 中的“精”与“内”。 B. 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 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 C. 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 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 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 译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 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 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 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译者能够准确地感觉、体会原作的风格并且能用汉语准确表达,就一定 能将原作风格传达的铢两悉称。 B. 诸多优秀作品因为具有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的精气神,所以虽然 有些瑕疵,但也不害其为名著。 C. 译作整体之美不一定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所以,文学翻译批评家在批评 时不必关注细节有无瑕疵。 D. 文学翻译批评家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原有的风味”上,独具只眼,发现其 整体之美,否则,就失去活力。 【答案】1. C 2. D 3.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 年 8 月 23 日,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 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英、美、日三国之后,第四个 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它通过直线加 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 16 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 中子,从而进行科学研究。在 2017 年 8 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并获得 中子束流后,加速器运行稳定,首期三台中子谱仪已顺利完成样品实验。国家验 收委员会专家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性能全部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装置 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可以说是一个体积庞大的 “超级显微镜”,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与利用X光的同步辐射不同,中子是不带电荷的一种粒子。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 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中子会直接穿过,有些会像弹珠一样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 飞行方向偏离。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就能反 推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比如说可燃冰的研究,那么它需要模拟千 米深水下的压力,需要很厚的容器壁,那么这一个只有散裂中子源的中子能够穿 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 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我们只有搞清楚了可燃冰的性质,我们才能够安全有效地 使用可燃冰。 (选自2018年8月24日“央视网” 材料二: 广东东莞大朗镇,是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一一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基 地。从2006年5月在这里选址,到2017年中子源首次打靶、顺利产生第一束中 子,再到2018年启动首批实验……陈和生院士带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子 源项目团队在这里奋斗了整整十二年。 1998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髙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被任 命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带领大家冲出低谷期,成为 他上任后的当务之急。他提出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 BEPCI1)方案 同样让陈和生信心满怀的还有他领导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散裂中子源就像 台‘超级显微镜’,可以硏究DA、结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质的微观结构”, 为诸多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提供最先进的大科学研究平台 2006年5月,陈和生来广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选址,最后选择了东莞。克服了 重重困难,2011年10月中国散裂中子源终于奠基,陈和生担任工程指挥部总指 挥和工程经理。 2017年11月,在加速器、靶站和谱仪首轮联合调试中,中国散裂中子源实现了 25Hz束流打靶运行,平均束流功率超过10kW,提前达到打靶束流功率的验收指 标 (选自2018年8月16日“央视网” 材料三: 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当时,我国还 没有硏制过快循环同步加速器的25赫兹交流磁铁。我们向美国、日本研究所的 专家请教,但他们只懂科学设计,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不能告诉我 们。”傅世年说 于是,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 出合格的磁铁。研发团队还提岀了谐振电源的谐波补偿方法,解决了多台磁铁之 间的磁场同步问题,其效果优于日本散裂中子源 不仅如此,陈和生介绍,散裂中子源的“眼睛”一一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也曾 由外国掌握,经过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 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17年8月28日10点56分18秒,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并输出了第一束 中子,中国人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散裂中子源 (摘自2018年8月29日《中国科学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与利用 X 光的同步辐射不同,中子是不带电荷的一种粒子。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 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中子会直接穿过,有些会像弹珠一样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 飞行方向偏离。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就能反 推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比如说可燃冰的研究,那么它需要模拟千 米深水下的压力,需要很厚的容器壁,那么这一个只有散裂中子源的中子能够穿 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 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我们只有搞清楚了可燃冰的性质,我们才能够安全有效地 使用可燃冰。 (选自 2018 年 8 月 24 日“央视网”) 材料二: 广东东莞大朗镇,是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基 地。从 2006 年 5 月在这里选址,到 2017 年中子源首次打靶、顺利产生第一束中 子,再到 2018 年启动首批实验……陈和生院士带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子 源项目团队在这里奋斗了整整十二年。 1998 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被任 命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带领大家冲出低谷期,成为 他上任后的当务之急。他提出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BEPCII)方案。 同样让陈和生信心满怀的还有他领导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散裂中子源就像 一台‘超级显微镜’,可以研究 DNA、结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质的微观结构”, 为诸多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提供最先进的大科学研究平台。 2006 年 5 月,陈和生来广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选址,最后选择了东莞。克服了 重重困难,2011 年 10 月中国散裂中子源终于奠基,陈和生担任工程指挥部总指 挥和工程经理。 2017 年 11 月,在加速器、靶站和谱仪首轮联合调试中,中国散裂中子源实现了 25Hz 束流打靶运行,平均束流功率超过 10kW,提前达到打靶束流功率的验收指 标。 (选自 2018 年 8 月 16 日“央视网”) 材料三: 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当时,我国还 没有研制过快循环同步加速器的 25 赫兹交流磁铁。我们向美国、日本研究所的 专家请教,但他们只懂科学设计,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不能告诉我 们。”傅世年说。 于是,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 出合格的磁铁。研发团队还提出了谐振电源的谐波补偿方法,解决了多台磁铁之 间的磁场同步问题,其效果优于日本散裂中子源。 不仅如此,陈和生介绍,散裂中子源的“眼睛”——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也曾 由外国掌握,经过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 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17 年 8 月 28 日 10 点 56 分 18 秒,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并输出了第一束 中子,中国人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散裂中子源。 (摘自 2018 年 8 月 29 日《中国科学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裂中子源是一个体积庞大的“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中国散 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B.中国散裂中子源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性能达到了验收指标,装置整 体设计先进,硏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领先国 际先进水平。 C.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带领大家冲 出了低谷,后又克服了重重困难,使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终于奠基。 D.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被称为散裂中子源的“眼睛”,这项技术也曾由外国 掌握,我国科研人员刻苦攻关终于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性能达到 国际水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裂中子源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 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 的研究平台。 B.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会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 偏离,科硏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从而进行科学研 究 C.只有在可燃冰的研究模拟条件下,散裂中子源的中子才能够穿过,而且中子 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 的结构。 D.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和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都遇到了 新的技术难题,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终于攻破难关,技术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6.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并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散裂中 子源研制成功的原因。 【答案】4.B 6.报道重点:①材料一侧重对散裂中子源这一科技成果的理论介绍和对中国的 重要意义的说明。②材料二侧重报道陈和生及其团队在散裂中子源研制过程中的 努力和贡献。③材料三侧重报道我国科研人员在散裂中子源硏制中的两大技术创 新 成功原因:①国家重视,确立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实验课题。②领导及团 队长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③科研人员坚持攻坚创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信誉之花 尚书华 城市不大,不足百万人口。 小区亦小,只有十几栋楼房 罕见的是在西北角,紧挨供热站的地方,有两间简易平房,每天早晨6点至8 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 这就有点新鲜了。若说四五十年前城市里买豆制品需要排队,很正常,那时供应 不足。可如今,寻寻常常一块豆腐,让人家排队等着买,这豆腐得好成啥样? 别说,还真就有人把这个豆腐坊比喻成了一朵花一一信誉之花。 老住户都记得,十九年前,这个小区刚刚建好,就有一对年轻夫妇背着行李拎着 提包住了进来,租用了供热站废弃的一个材料仓库,月租一百五十元
A. 散裂中子源是一个体积庞大的“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中国散 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B. 中国散裂中子源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性能达到了验收指标,装置整 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领先国 际先进水平。 C. 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带领大家冲 出了低谷,后又克服了重重困难,使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终于奠基。 D. 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被称为散裂中子源的“眼睛”,这项技术也曾由外国 掌握,我国科研人员刻苦攻关终于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性能达到 国际水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裂中子源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 16 亿电子伏特的 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 的研究平台。 B. 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会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 偏离,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从而进行科学研 究。 C. 只有在可燃冰的研究模拟条件下,散裂中子源的中子才能够穿过,而且中子 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 的结构。 D. 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和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都遇到了 新的技术难题,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终于攻破难关,技术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6. 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并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散裂中 子源研制成功的原因。 【答案】4. B 5. C 6. 报道重点:①材料一侧重对散裂中子源这一科技成果的理论介绍和对中国的 重要意义的说明。②材料二侧重报道陈和生及其团队在散裂中子源研制过程中的 努力和贡献。③材料三侧重报道我国科研人员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的两大技术创 新。 成功原因:①国家重视,确立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实验课题。②领导及团 队长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③科研人员坚持攻坚创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信誉之花 尚书华 城市不大,不足百万人口。 小区亦小,只有十几栋楼房。 罕见的是在西北角,紧挨供热站的地方,有两间简易平房,每天早晨 6 点至 8 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 这就有点新鲜了。若说四五十年前城市里买豆制品需要排队,很正常,那时供应 不足。可如今,寻寻常常一块豆腐,让人家排队等着买,这豆腐得好成啥样? 别说,还真就有人把这个豆腐坊比喻成了一朵花——信誉之花。 老住户都记得,十九年前,这个小区刚刚建好,就有一对年轻夫妇背着行李拎着 提包住了进来,租用了供热站废弃的一个材料仓库,月租一百五十元
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 闲聚在楼头的大叔大妈富有生活经验且眼睛最尖,一眼就看出她卖的豆腐跟市面 上的不同。那豆腐实而不老、嫩而不囊,上面有一层薄薄的黄色油脂,说明制作 加工时,大豆所有的营养成分都凝缩在豆腐里,让人看见就有想尝一口的欲望。 于是,你买一块,他买一块,各自拿回家“火力侦察”去了。一品,果然好,久 违的口感,豆腐本真的味道。 豆腐好,卖豆腐的人亦好。爽快,嘴甜,大叔大妈、大哥大姐,凡是买豆腐的人, 个个被她叫得心里甜滋滋的。没用多久,人和豆腐在小区都赢得了好声誉 有热心善良的大妈给她出主意:闺女,你的豆腐这么好,不放添加剂,不揭豆腐 皮,原汁原味,谁吃都觉得可口、放心。可你跟那些没有正味的豆腐卖一个价钱, 太亏啊!得涨涨价,哪怕一块豆腐涨两毛钱。别人卖一元钱一块,你卖一元二角, 优质优价,公平合理。 她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大妈。涨价是要涨的,可现在不行。您想啊,我这豆 腐才卖不到仨月。小区这么多人家,没尝过我家豆腐的多得是,若现在卖得比别 人的贵,谁还肯买我家的。我慢慢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不但知道我家豆腐好吃, 还得让他们知道我家豆腐是怎样做出来的 她们家的豆腐可以出来卖,而豆浆只在豆腐坊卖。这样一来,想喝豆浆的人只有 到豆腐坊来买,顺便也就把她家制作豆腐的过程看了一遍。两口子要的就是这个 参观率。 去过豆腐坊的人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干净、卫生、传统工艺、货真价实。 让人更看好更放心的还不止这些。聚在楼头休闲的大叔大妈还发现,每天下午三 四点钟,总会有一辆农用三轮车停在豆腐坊门口。开车的人从车上吃力卸下几个 装满水的大塑料桶,然后再从屋里抱出几个装满豆腐渣的塑料袋,装上车,突突 突,开走了。有好奇的大叔骑上摩托想看个究竟。出城来到郊区,大约走两三公 里,拐进一个山沟,车在一个叫珍珠村的地方停了下来。大叔一看,什么都明白 原来小区里做豆腐那对年轻夫妻就是这个村的人。这个开农用车的是男人的表 弟。自从表哥表嫂去城里开了豆腐坊,哥俩便有个口头协议:表弟每天负责从村 里那口老井装五桶水运到豆腐坊;表哥把每天的豆腐渣无偿送给表弟。表弟用这 些豆腐渣喂了几头本地品种的黑毛猪,还未长到百斤重,就被本村开农家宴山庄 的老板看好,全部包收 怪不得这豆腐、豆浆的味道与众不同,如此鲜美,原来用的是山里的井水。大叔 大妈个个都是“小广告”,消息口口相传,不胫而走。没多长时间,不用走街串 巷吆喝,豆腐坊变得门庭若市 陡然一天,豆腐涨价了。一块从一元钱涨到一元二角,一袋豆浆从五角钱涨到六 角。奇怪的是顾客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减少,倒是不断增加,连外小区的人也来买。 豆腐坊火了。周围小区的居民少有不晓 小两口倒是不温不火,淡定如初。每天一百五十斤豆子,重复着同一样式的劳动 顾客从豆腐坊进进出出,一天天数点着日子。表弟的农用三轮车在城乡之间往往 返返,运送着岁月,驮载着憧憬和希望。 人们看到的是,夫妻俩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他们有了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 入托、入学、住上了小区的取暖楼
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 闲聚在楼头的大叔大妈富有生活经验且眼睛最尖,一眼就看出她卖的豆腐跟市面 上的不同。那豆腐实而不老、嫩而不囊,上面有一层薄薄的黄色油脂,说明制作 加工时,大豆所有的营养成分都凝缩在豆腐里,让人看见就有想尝一口的欲望。 于是,你买一块,他买一块,各自拿回家“火力侦察”去了。一品,果然好,久 违的口感,豆腐本真的味道。 豆腐好,卖豆腐的人亦好。爽快,嘴甜,大叔大妈、大哥大姐,凡是买豆腐的人, 个个被她叫得心里甜滋滋的。没用多久,人和豆腐在小区都赢得了好声誉。 有热心善良的大妈给她出主意:闺女,你的豆腐这么好,不放添加剂,不揭豆腐 皮,原汁原味,谁吃都觉得可口、放心。可你跟那些没有正味的豆腐卖一个价钱, 太亏啊!得涨涨价,哪怕一块豆腐涨两毛钱。别人卖一元钱一块,你卖一元二角, 优质优价,公平合理。 她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大妈。涨价是要涨的,可现在不行。您想啊,我这豆 腐才卖不到仨月。小区这么多人家,没尝过我家豆腐的多得是,若现在卖得比别 人的贵,谁还肯买我家的。我慢慢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不但知道我家豆腐好吃, 还得让他们知道我家豆腐是怎样做出来的。 她们家的豆腐可以出来卖,而豆浆只在豆腐坊卖。这样一来,想喝豆浆的人只有 到豆腐坊来买,顺便也就把她家制作豆腐的过程看了一遍。两口子要的就是这个 参观率。 去过豆腐坊的人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干净、卫生、传统工艺、货真价实。 让人更看好更放心的还不止这些。聚在楼头休闲的大叔大妈还发现,每天下午三 四点钟,总会有一辆农用三轮车停在豆腐坊门口。开车的人从车上吃力卸下几个 装满水的大塑料桶,然后再从屋里抱出几个装满豆腐渣的塑料袋,装上车,突突 突,开走了。有好奇的大叔骑上摩托想看个究竟。出城来到郊区,大约走两三公 里,拐进一个山沟,车在一个叫珍珠村的地方停了下来。大叔一看,什么都明白 了。 原来小区里做豆腐那对年轻夫妻就是这个村的人。这个开农用车的是男人的表 弟。自从表哥表嫂去城里开了豆腐坊,哥俩便有个口头协议:表弟每天负责从村 里那口老井装五桶水运到豆腐坊;表哥把每天的豆腐渣无偿送给表弟。表弟用这 些豆腐渣喂了几头本地品种的黑毛猪,还未长到百斤重,就被本村开农家宴山庄 的老板看好,全部包收。 怪不得这豆腐、豆浆的味道与众不同,如此鲜美,原来用的是山里的井水。大叔 大妈个个都是“小广告”,消息口口相传,不胫而走。没多长时间,不用走街串 巷吆喝,豆腐坊变得门庭若市。 陡然一天,豆腐涨价了。一块从一元钱涨到一元二角,一袋豆浆从五角钱涨到六 角。奇怪的是顾客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减少,倒是不断增加,连外小区的人也来买。 豆腐坊火了。周围小区的居民少有不晓。 小两口倒是不温不火,淡定如初。每天一百五十斤豆子,重复着同一样式的劳动。 顾客从豆腐坊进进出出,一天天数点着日子。表弟的农用三轮车在城乡之间往往 返返,运送着岁月,驮载着憧憬和希望。 人们看到的是,夫妻俩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他们有了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 入托、入学、住上了小区的取暖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