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摆求 学时 1、掌握:静电场基本计算,主要是镜像法 的应用,包括点电荷与无限大接地导体平 面、点电荷与导体球、点电荷与无限大的 第三章静电场的计算间题 介质平面 3 31静电场解的惟一性定理 32镜像法 理解:静电场的泊松方程和拉普拉斯) 4 3.3电容器及电容的计算 程,及其解的唯一性定理。 3、了解:电容的基本计算。 重点难点:镜像法在静电场基本计算中的 应用。 1、掌握:恒定电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 第四章恒定电场 球形接地极和点源的基本计算,以及镜像 法在恒定电场中应用计算 41电流察度和电动势 2、理醒:申流密府、电动热、占源的基本 4 4.2恒定电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 6 概念,电流连续性的基本性质 4.3球形接地极和点源 44镜像法 点:恒定电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 件以及镜像法的应用计算。 1、掌握:安培力定律、安培环路定律、恒 第五章恒定磁场 定磁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 5.1安培力定律和磁感应强度 理解 磁通连续性原理、磁化强度和 5 32道和磁通的连线性原理 场强度的基本概念 7 .3安培环路定伸 3、了解:矢量破位、标量磁位、媒质的磁 5.4物质的磁化和磁场强度 化现象,以及磁场中的镜像法。 5.5恒定磁场和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 重点难点: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 件及北应用计算。 小计 28 表3实验数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序 实验项目名称及内容 时间安排 基本要求 必开/实验 号 选开类型 静电除尘实验 第2章静电 演示静电除尘过程,通过 掌握采用静电除尘的基本原 1 1 场的基本概 理:了解工程上提高静电除 必开 验证 物理现象说明静电场的 实际应用及原理。 念授课后 尘效率的方法。 掌握工程上测量磁场的两种 磁通球实验 52磁通和 基本方法一 一成应电势法和用 陵场的基本测量方法: 磁通的连续 耳效应法:在理论分析与实 研究球形载洁线圈(磁诵 性原理授课 验研究相结合基础上,深化 必开 验证 球)的典型磁场分布 后 对磁场测量方法、基本原到 等的理解。 磁悬浮实验 观察破悬浮物理现象,了解 观察磁悬浮物理现象 1 5.4物质的 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和楞次定 必开 验证 实测对应于不同悬浮高 磁化和磁场 律,由交流电通过线圈产生 13
13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3 第三章 静电场的计算问题 3.1 静电场解的惟一性定理 3.2 镜像法 3.3 电容器及电容的计算 1、掌握:静电场基本计算,主要是镜像法 的应用,包括点电荷与无限大接地导体平 面、点电荷与导体球、点电荷与无限大的 介质平面。 2、理解:静电场的泊松方程和拉普拉斯方 程,及其解的唯一性定理。 3、了解:电容的基本计算。 重点难点:镜像法在静电场基本计算中的 应用。 4 4 第四章 恒定电场 4.1 电流密度和电动势 4.2 恒定电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 4.3 球形接地极和点源 4.4 镜像法 1、掌握:恒定电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 球形接地极和点源的基本计算,以及镜像 法在恒定电场中应用计算。 2、理解:电流密度、电动势、点源的基本 概念,电流连续性的基本性质。 3、了解:恒定电场和静电场的相似性。 重点难点:恒定电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 件以及镜像法的应用计算。 6 5 第五章 恒定磁场 5.1 安培力定律和磁感应强度 5.2 磁通和磁通的连续性原理 5.3 安培环路定律 5.4 物质的磁化和磁场强度 5.5 恒定磁场和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 1、掌握:安培力定律、安培环路定律、恒 定磁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 2、理解:磁通连续性原理、磁化强度和磁 场强度的基本概念。 3、了解:矢量磁位、标量磁位、媒质的磁 化现象,以及磁场中的镜像法。 重点难点: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 件及其应用计算。 7 小计 28 表 3 实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序 号 实验项目名称及内容 学 时 时间安排 基本要求 必开/ 选开 实验 类型 1 静电除尘实验 演示静电除尘过程,通过 物理现象说明静电场的 实际应用及原理。 1 第 2 章静电 场的基本概 念授课后 掌握采用静电除尘的基本原 理;了解工程上提高静电除 尘效率的方法。 必开 验证 2 磁通球实验 磁场的基本测量方法; 研究球形载流线圈(磁通 球)的典型磁场分布。 2 5.2 磁通和 磁通的连续 性原理授课 后 掌握工程上测量磁场的两种 基本方法──感应电势法和霍 耳效应法;在理论分析与实 验研究相结合基础上,深化 对磁场测量方法、基本原理 等的理解。 必开 验证 3 磁悬浮实验 观察磁悬浮物理现象; 实测对应于不同悬浮高 1 5.4 物质的 磁化和磁场 观察磁悬浮物理现象,了解 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和楞次定 律,由交流电通过线圈产生 必开 验证
序 必开/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及内容 时间安排 基本要求 选开类型 度时线圈的激磁电流。 强度授课后 交变磁场,交变磁场使闭 的导体产生感生电流的工作 原理。 小计 4 上述实验所使用的实验设备如下 1、主要设备有QS-JDCC1型静电除尘实验仪。 2、OS-CXF1型磁悬浮实验仪. 3、QS-CTQ1型磁通球实验仪 四、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通过板书形式对重要的知识点 进行推导,利用多媒体对实际工程案例及大量复杂图形进行展示讲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式提问等方式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和 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业数量以学生完成作业时间与听课时间之比为1:1.5安排,作业内容包括对基本概 念和定律的理解、计算方法的掌握、问题的分析结论和实验报告等,通过大量的课堂和课后 练习,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工程意识。对作业的检查采取教师批注与课内讲评相结合的方式。 理论教学中注意对工程案例、新技术新方法的引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搜集资料的能 力 课内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实验,通过实验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动手 能力。 五、建议教材与参考书 使用教材:[)《电磁场》,薛太林,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参考书:山《工程电磁场原理》,倪光正,高等教有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21《电磁场导论》,孟昭敦,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六、学生成绩考核与评定方式 本课程根据学生作业、平时考核情况、实验环节和学生、教学督导等反馈,及时对教学 中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在下一轮课程教学中改进提高,确保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 考核形式:本课程期未考试采取闭卷笔试方式。 成绩评定: 期末总成绩=理论课成绩(85%)+实验成绩(15%) 其中,理论课成绩一期末笔试成绩(80%)+平时成绩(2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 回答问题情况、课堂练习、作业、研讨成绩等。 其中,实验成锁=实验报告(50%)+实验表现(50%),实验表现包括:出勤情况、 工作态度、是否预习、分析问题能力、抽查提问等
14 序 号 实验项目名称及内容 学 时 时间安排 基本要求 必开/ 选开 实验 类型 度时线圈的激磁电流。 强度授课后 交变磁场,交变磁场使闭合 的导体产生感生电流的工作 原理。 小计 4 上述实验所使用的实验设备如下: 1、主要设备有 QS-JDCC1 型静电除尘实验仪。 2、QS-CXF1 型磁悬浮实验仪。 3、QS-CTQ1 型磁通球实验仪。 四、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采用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通过板书形式对重要的知识点 进行推导,利用多媒体对实际工程案例及大量复杂图形进行展示讲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式提问等方式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和 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业数量以学生完成作业时间与听课时间之比为 1:1.5 安排,作业内容包括对基本概 念和定律的理解、计算方法的掌握、问题的分析结论和实验报告等,通过大量的课堂和课后 练习,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工程意识。对作业的检查采取教师批注与课内讲评相结合的方式。 理论教学中注意对工程案例、新技术新方法的引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搜集资料的能 力。 课内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实验,通过实验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动手 能力。 五、建议教材与参考书 使用教材:[1] 《电磁场》,薛太林,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年 4 月第 1 版。 参考书:[1]《工程电磁场原理》,倪光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6 月第 1 版。 [2]《电磁场导论》,孟昭敦,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年 1 月第 1 版。 六、学生成绩考核与评定方式 本课程根据学生作业、平时考核情况、实验环节和学生、教学督导等反馈,及时对教学 中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在下一轮课程教学中改进提高,确保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 考核形式:本课程期末考试采取闭卷笔试方式。 成绩评定: 期末总成绩 = 理论课成绩(85%)+ 实验成绩(15%) 其中,理论课成绩 = 期末笔试成绩(80%)+ 平时成绩(2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 回答问题情况、课堂练习、作业、研讨成绩等。 其中,实验成绩 = 实验报告(50%)+实验表现(50%),实验表现包括:出勤情况、 工作态度、是否预习、分析问题能力、抽查提问等
七、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依据与方法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依据与方法见表4: 表4半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评价依据 评价方法 理论课成绩(包括期末考试成绩 理论课成绩(其中,期末考试成 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 13:能将工程原理与专业知 和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又句括上 识用于分析电气工程问题 课中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 作 时成锁包括上课中的回答问题 的解决途径,并改进之。 业研讨课、项目成绩等)、实验 课堂练习、作业、研讨课、项目 成绩等)占85%、实验成绩占 成绩。 15%,总分100分 理论课成绩(其中,期末考试成 理论里成绩(句括期末考试成结 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平 22:能正确表达一个电气工 和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上课 中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作业 时成绩包括上课中的回答问题 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课堂练习、作业、研讨课、项目 研讨课、项目成绩等)、实验成 成绩等)占85%、实验成绩占 15%,总分100分 6.1:了解工程实践中电气 程技术相关专业技术的规 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占15%,总分15分。 范与标准。 122:且有白主学习能力上 获取新知识能力,能不断学 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占15%,总分15分. 习并适应行业领域发展 八、说明 本课程所涉及的先修课程是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后续课程是电 力工程基础、电机与拖动、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供配电技术等。本课程介绍的静电场基 本知识与大学物理的静电场知识相衔接,矢量运算与高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中的偏导计 算相衔接,同时又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 九、课程中英文简介 《工程电磁场》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程。本课程主 要讲授内容有: 【、矢量分析和场论基础 2、静电场的基本概念 3、静电场的计算问题 4、恒定电场 5、恒定磁场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大学物理电破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电磁现象的物理本 质,掌握电磁场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用场的观点对电气工程中的电磁
15 七、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依据与方法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依据与方法见表 4: 表 4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评价依据 评价方法 1.3:能将工程原理与专业知 识用于分析电气工程问题 的解决途径,并改进之。 理论课成绩(包括期末考试成绩 和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又包括上 课中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作 业研讨课、项目成绩等)、实验 成绩。 理论课成绩(其中,期末考试成 绩占 80%、平时成绩占 20%,平 时成绩包括上课中的回答问题、 课堂练习、作业、研讨课、项目 成绩等)占 85%、实验成绩占 15%,总分 100 分 2.2:能正确表达一个电气工 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理论课成绩(包括期末考试成绩 和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上课 中的回答问题、课堂练习、作业 研讨课、项目成绩等)、实验成 绩。 理论课成绩(其中,期末考试成 绩占 80%、平时成绩占 20%,平 时成绩包括上课中的回答问题、 课堂练习、作业、研讨课、项目 成绩等)占 85%、实验成绩占 15%,总分 100 分 6.1:了解工程实践中电气工 程技术相关专业技术的规 范与标准。 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占 15%,总分 15 分。 12.2: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与 获取新知识能力,能不断学 习并适应行业领域发展。 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占 15%,总分 15 分。 八、说明 本课程所涉及的先修课程是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后续课程是电 力工程基础、电机与拖动、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供配电技术等。本课程介绍的静电场基 本知识与大学物理的静电场知识相衔接,矢量运算与高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中的偏导计 算相衔接,同时又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 九、课程中英文简介 《工程电磁场》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程。本课程主 要讲授内容有: 1、矢量分析和场论基础 2、静电场的基本概念 3、静电场的计算问题 4、恒定电场 5、恒定磁场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大学物理电磁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电磁现象的物理本 质,掌握电磁场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用场的观点对电气工程中的电磁
现象和电磁过程进行定性分析与判断的初步能力:了解进行定量分析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 学习和应用各种较复杂的电破场计算方法打下基础:拓宽知识面,为后续课程(电机与拖动, 电力系统分析等)和其他研究工作打下基础:通过电磁场理论的逻辑推理,培养学生正确思 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The course of Engineer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s is a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and required course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specialty.The contents of the course are listed as follows. 1.Vector analysis and the base of field theory 2.The based concept ofelectrostatic field 3.Calculating problem of electrostatic field 4.Constant electric field 5.Constant magnetic field The mission of the course i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essence of the electromagnetic phenomenon on the basis of the university physics,to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 basic analysis methods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problems,to cultivate students' basic capability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judgment to electromagnetic phenomena in view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to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basic way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a variety of more complex electromagnetic field calculation methods.Meanwhile,it can broaden studentsscope of knowledge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upouesand other research,such usElectrical Machines and Drives and 'Fundamental of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Through the logical reasoning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theory,the correct thinking and rigorous scientific attitude of students can also be trained. 《工程技术创新导论》 课程编号 0RL03222 学分 2 总学时 32 实验/上机学时实验:0学时,上机:0学时 课程名称 工程技术创新导论 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 选修 适用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执笔人 熊鸣 审核人 马洁 先修课程 无 6
16 现象和电磁过程进行定性分析与判断的初步能力;了解进行定量分析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 学习和应用各种较复杂的电磁场计算方法打下基础;拓宽知识面,为后续课程(电机与拖动, 电力系统分析等)和其他研究工作打下基础;通过电磁场理论的逻辑推理,培养学生正确思 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The course of Engineer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s is a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and required course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specialty. The contents of the course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Vector analysis and the base of field theory 2. The based concept of electrostatic field 3. Calculating problem of electrostatic field 4. Constant electric field 5. Constant magnetic field The mission of the course i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essence of the electromagnetic phenomenon on the basis of the university physics, to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 basic analysis methods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proble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basic capability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judgment to electromagnetic phenomena in view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to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basic way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a variety of more complex electromagnetic field calculation methods. Meanwhile, it can broaden students’ scope of knowledge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up courses and other research, such us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Drives’ and ‘Fundamental of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Through the logical reasoning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theory, the correct thinking and rigorous scientific attitude of students can also be trained. 《工程技术创新导论》 课程编号 0RL03222 学分 2 总学时 32 实验/上机学时 实验:0 学时,上机: 0 学时 课程名称 工程技术创新导论 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Technical Innovation 课程类别 选修 适用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执笔人 熊鸣 审核人 马洁 先修课程 无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工程技术创新导论一门选修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Z的概 念、发展历史、主要思想、相关工具等,并初步能够运用其中一些工具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 题,掌握创造思维的方法,打破思维定势,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本课程对先开课程的要求:无。 TRIZ创新理论主要目的是研究人类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 原理和法则,它是一种建立在技术系统进化规律基础上的问题解决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创新 能力培养体系理论。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全局出发,基于TIZ 理论的创新课程教学成为我国高校开展创新教有培训的首选形式。学生不仅在毕业设计和学 科竞赛中应用TIZ理论解决技术问题,同时,还为今后从事工程创新和研究工作,起到增 强适应能力和提高其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达成途径 1知识:通过课堂讲授、研讨课和布置课外作业,学习主要内容包括:技术系统进化八 大法则,技术矛盾和40个创新原理,39个工程技术特征参数和矛盾矩阵,物理矛后与分离 原理等。能够对传统的创新方法及各种方法的特点做出比较,应用TRZ理论解决问题的一 般流程解决工程实践中技术问圈。 2.能力:TRIZ理论是在250万件发明专利中总结凝练出来的理论,它以大量的发明专 利为基础,并且,计算机辅助创新CAI是TRIZ培训的软件平台。①通过发明专利学习、课 堂研讨,掌握TRIZ基本理论、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流程,具有初步的分析、解决工程实践中 技术问题的能力。②通过查阅文献、计算机辅助创新CA软件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主要文 献检素工具互联网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互联网和文献检素工具收集机构设计相关 问题的技术信息,以及自学工程软件的相关能力。③通过学生自行组建3-4人的项目小组, 提交解决方案和分析报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3.认知:通过发明专利和计算机辅助创新CAI软件学习,让学生体验TRIZ理论解决问 题的一般流程,及时总结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专业毕业要求 课程教学目标 指标点 达成途径 掌握工程技术和技术课堂讲授: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注重师生互动交 13:能将工程原理 别新的基本概今,了解 与专业知识用分 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 析电气工程题 程技术的历史 习 和发展趋势,通过电气 研讨课:将TRZ中技术矛盾、物理矛盾及其应用两 并改进之 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 14:能将电气工程 章作为研讨课内容,通过学生运用矛盾矩阵、分离 明专利案例教学、课堂 原理等分析问颗的工具,完成一般工程问颗的创新 去业知用干生判别 研讨,掌握TR忆基本设计方案。提交分析报告,小组研讨交流,深入掌 过程的极阴和优化 途径。 理论解决问题的 握教学内容 流程,具有初步的分 课后作业:每一节课后都留有保证巩固学习内容的
17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工程技术创新导论一门选修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TRIZ 的概 念、发展历史、主要思想、相关工具等,并初步能够运用其中一些工具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 题,掌握创造思维的方法,打破思维定势,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本课程对先开课程的要求:无。 TRIZ 创新理论主要目的是研究人类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 原理和法则,它是一种建立在技术系统进化规律基础上的问题解决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创新 能力培养体系理论。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全局出发,基于 TRIZ 理论的创新课程教学成为我国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培训的首选形式。学生不仅在毕业设计和学 科竞赛中应用 TRIZ 理论解决技术问题,同时,还为今后从事工程创新和研究工作,起到增 强适应能力和提高其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达成途径 1.知识:通过课堂讲授、研讨课和布置课外作业,学习主要内容包括:技术系统进化八 大法则,技术矛盾和 40 个创新原理,39 个工程技术特征参数和矛盾矩阵,物理矛盾与分离 原理等。能够对传统的创新方法及各种方法的特点做出比较,应用 TRIZ 理论解决问题的一 般流程解决工程实践中技术问题。 2.能力:TRIZ 理论是在 250 万件发明专利中总结凝练出来的理论,它以大量的发明专 利为基础,并且,计算机辅助创新 CAI 是 TRIZ 培训的软件平台。①通过发明专利学习、课 堂研讨,掌握 TRIZ 基本理论、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流程,具有初步的分析、解决工程实践中 技术问题的能力。②通过查阅文献、计算机辅助创新 CAI 软件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主要文 献检索工具互联网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互联网和文献检索工具收集机构设计相关 问题的技术信息,以及自学工程软件的相关能力。③通过学生自行组建 3-4 人的项目小组, 提交解决方案和分析报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3.认知:通过发明专利和计算机辅助创新 CAI 软件学习,让学生体验 TRIZ 理论解决问 题的一般流程,及时总结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专业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教学目标 达成途径 1.3:能将工程原理 与专业知识用于分 析电气工程问题, 并改进之; 1.4:能将电气工程 专业知识用于判别 过程的极限和优化 途径。 掌握工程技术和技术 创新的基本概念,了解 工程技术的历史阶段 和发展趋势,通过电气 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 明专利案例教学、课堂 研讨,掌握 TRIZ 基本 理论解决问题的一般 流程,具有初步的分 课堂讲授: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注重师生互动交 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 习; 研讨课:将 TRIZ 中技术矛盾、物理矛盾及其应用两 章作为研讨课内容,通过学生运用矛盾矩阵、分离 原理等分析问题的工具,完成一般工程问题的创新 设计方案。提交分析报告,小组研讨交流,深入掌 握教学内容; 课后作业:每一节课后都留有保证巩固学习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