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理论 第一节武术概述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两大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 育项目。 起源与发展 我国武术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武术萌芽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原始人为了生 存,出于本能必须与自然界、禽兽进行搏斗,在生产、狩猎中练就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和使用工 具的技能。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 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图9-1)。原始部落战争对武术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大量的生产工具转化为武器,生产技能也随之转变成军事技能。 (二)古代武术 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与军事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技击性。该时期的发 展可以划为以下三个阶段 古代武术的发生:当时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 猎”和“武舞”。“田猎”包括“空手以搏”和“手格猛 兽”的搏斗技能;“武舞”是根据兵器性能,把击刺同阵 形队形结合起来的武舞式训练,这种将实战技能按一定程!D 序进行训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向理性认识的升华,也是向系 统化演进的象征。 古代武术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频频的战争促进了对 技击格斗术的要求,当时的步兵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是 图9-1丁村人狩猎复原图 靠手中的兵器来杀伤敌人。因此当时器械从形状到质地都有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已能岀产质精物 美的青铜剑,出现了干将、欧冶子等最负盛名的造剑匠。民间的习武之风盛行,社会上出现了“剑 客”、“侠士”、“武士”等以练武为生的职业人。随着社会发展,武术逐渐与养生相结合,以动 健身的思想得到认识,养生和炼养功法也有了很大发展。到了宋代,民间结社的武术组织蓬勃兴 起,人们入社习武,非求柴米之资,而是为了强身健体,娱乐休闲。 古代武术的定型:明清(1368-1911)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十八般武艺有了具体的 名称和内容,不同风格的拳种形成了诸多的流派,尤其是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注重内练拳种 独成体系的迅速发展。 (三)近代武术 鸦片战争的炮火震撼了近代中国,几千年以来用于军阵厮杀的武术带着甲午战败的耻辱,无奈 地退出了战争舞台 20世纪初,在“强种保国”的历史潮流中,在土洋军事的、体育的思想碰撞交融中,西方的兵 式体操与民族的尚武精神、技击内容相结合,形成了中华新武术。1911年-1918年《中华新武术》教 材先后被定为当时军警必学之术。 《中华新武术》成功的将西方体操的方式、体育教学的方法,以及竞技运动的思想注入了传统 的武术之中,使武术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 (四)当代武术
武术理论 第一节 武术概述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两大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 育项目。 一、起源与发展 我国武术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武术萌芽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原始人为了生 存,出于本能必须与自然界、禽兽进行搏斗,在生产、狩猎中练就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和使用工 具的技能。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 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图9-1)。原始部落战争对武术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大量的生产工具转化为武器,生产技能也随之转变成军事技能。 (二)古代武术 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与军事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技击性。该时期的发 展可以划为以下三个阶段: 古代武术的发生:当时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 猎”和“武舞”。“田猎”包括“空手以搏”和“手格猛 兽”的搏斗技能;“武舞”是根据兵器性能,把击刺同阵 形、队形结合起来的武舞式训练,这种将实战技能按一定程 序进行训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向理性认识的升华,也是向系 统化演进的象征。 古代武术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频频的战争促进了对 技击格斗术的要求,当时的步兵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是 靠手中的兵器来杀伤敌人。因此当时器械从形状到质地都有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已能出产质精物 美的青铜剑,出现了干将、欧冶子等最负盛名的造剑匠。民间的习武之风盛行,社会上出现了“剑 客”、“侠士”、“武士”等以练武为生的职业人。随着社会发展,武术逐渐与养生相结合,以动 健身的思想得到认识,养生和炼养功法也有了很大发展。到了宋代,民间结社的武术组织蓬勃兴 起,人们入社习武,非求柴米之资,而是为了强身健体,娱乐休闲。 古代武术的定型:明清(1368-1911)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十八般武艺有了具体的 名称和内容,不同风格的拳种形成了诸多的流派,尤其是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注重内练拳种 独成体系的迅速发展。 (三)近代武术 鸦片战争的炮火震撼了近代中国,几千年以来用于军阵厮杀的武术带着甲午战败的耻辱,无奈 地退出了战争舞台。 20世纪初,在“强种保国”的历史潮流中,在土洋军事的、体育的思想碰撞交融中,西方的兵 式体操与民族的尚武精神、技击内容相结合,形成了中华新武术。1911年-1918年《中华新武术》教 材先后被定为当时军警必学之术。 《中华新武术》成功的将西方体操的方式、体育教学的方法,以及竞技运动的思想注入了传统 的武术之中,使武术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 (四)当代武术
国内武术的兴旺发展,形成了以太极拳为主的健身武术体系。在普及与提高的方针下,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纷纷成立了武术队。1958年开始,每年几乎都举行全国性的武术比赛。1959年国家 实施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20世纪60年代,国家体委提岀了“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 武术技术发展方向。20世纪70年代,竞技武术套路中的腾空动作不仅讲究高度,而且出现了纵旋、 侧翻、平旋横转等创新难度动作。同期,“技击”武术得到复兴,1989年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散手擂 台赛,同时实施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1985年国家体委颁布实行了《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试行 标准》,1990年国家体委出台了《武术赛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2000年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 提出了“突出竞技特点、提高艺术水平、鼓励发展创新”的新指导思想,简化改革了武术的竞赛规 则和裁判操作方法,为武术适应奥林匹克运动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的科学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以生物力学、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 学为依据,由单个学科向运用多个学科知识进行武术研究的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实现。20世纪末,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设立了武术科研基地,一批以体育学院教授、副教授和研究生为攻 关力量的学术骨干已成为当代武术科研前沿的生力军。 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制定了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的方针后,1984年筹备成立了国际武术 组织,1985年我国在西安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从此竞技武术为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经 过各方努力,1998年国际武联达到了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基本要求,1999年国际奥委会通过决议接纳 国际武术联合会,使武术真正跨入了世界竞技体育的舞台。 、特点与作用 (一)武术的特点 1技击的特点 武术是由人的技击自卫术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套路和搏斗,单练与对练,无论什么民族使用何 种器械,都保留了攻防技击的技术特点。 2文化的特点 (1)武术产生、发展于中国,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2)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心理要素,体现于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 (3)注重和谐。追求人己物我的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的自我身心 内外的和谐 (4)注重形神兼备。武术在技术上不仅重视外在形的美,更追求内在神的美。 (5)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武术不仅注重单个动作与单个动作之间的衔接,而且要求整套的演 练气韵生动、气势磅礴、一气呵成。 (6)既重外练又重内练。外练指人体骨骼、关节、肌肉所组成的运动系统完成的各种动作;内 练通过调整呼吸,掌握运气调息的方法,达到精、气、神、力、功的更高境界。 (7)多种拳种并存。武术是个多拳种、多流派的传统体育项目。 (二)武术的作用 1健身作用 中国人历来重视运动,重视生命,注重养生之道,所以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养生导引术 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如轻柔缓慢的太极拳运动,不仅对心血管、呼吸系统有良好影响,而且对调 节神经系统、陶冶性情、缓解压力都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受到海內外人群青睐。 2技击作用
国内武术的兴旺发展,形成了以太极拳为主的健身武术体系。在普及与提高的方针下,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纷纷成立了武术队。1958年开始,每年几乎都举行全国性的武术比赛。1959年国家 实施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20世纪60年代,国家体委提出了“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 武术技术发展方向。20世纪70年代,竞技武术套路中的腾空动作不仅讲究高度,而且出现了纵旋、 侧翻、平旋横转等创新难度动作。同期,“技击”武术得到复兴,1989年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散手擂 台赛,同时实施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1985年国家体委颁布实行了《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试行 标准》,1990年国家体委出台了《武术赛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2000年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 提出了“突出竞技特点、提高艺术水平、鼓励发展创新”的新指导思想,简化改革了武术的竞赛规 则和裁判操作方法,为武术适应奥林匹克运动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的科学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以生物力学、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 学为依据,由单个学科向运用多个学科知识进行武术研究的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实现。20世纪末,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设立了武术科研基地,一批以体育学院教授、副教授和研究生为攻 关力量的学术骨干已成为当代武术科研前沿的生力军。 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制定了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的方针后,1984年筹备成立了国际武术 组织,1985年我国在西安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从此竞技武术为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经 过各方努力, 1998年国际武联达到了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基本要求,1999年国际奥委会通过决议接纳 国际武术联合会,使武术真正跨入了世界竞技体育的舞台。 二、特点与作用 (一)武术的特点 1技击的特点 武术是由人的技击自卫术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套路和搏斗,单练与对练,无论什么民族使用何 种器械,都保留了攻防技击的技术特点。 2文化的特点 (1)武术产生、发展于中国,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2)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心理要素,体现于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 (3)注重和谐。追求人己物我的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的自我身心 内外的和谐。 (4)注重形神兼备。武术在技术上不仅重视外在形的美,更追求内在神的美。 (5)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武术不仅注重单个动作与单个动作之间的衔接,而且要求整套的演 练气韵生动、气势磅礴、一气呵成。 (6)既重外练又重内练。外练指人体骨骼、关节、肌肉所组成的运动系统完成的各种动作;内 练通过调整呼吸,掌握运气调息的方法,达到精、气、神、力、功的更高境界。 (7)多种拳种并存。武术是个多拳种、多流派的传统体育项目。 (二)武术的作用 1健身作用 中国人历来重视运动,重视生命,注重养生之道,所以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养生导引术 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如轻柔缓慢的太极拳运动,不仅对心血管、呼吸系统有良好影响,而且对调 节神经系统、陶冶性情、缓解压力都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受到海内外人群青睐。 2技击作用
在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的时代,武术的技击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到了现代,武术技击作用虽不 如古代那样突出,但在战争中仍不可避免会遇近距离的搏斗,尤其在公安战士执行公务时,娴熟的 格斗技能对完成任务的作用更重要。 3观赏作用 武术既是人的身体活动,又是一种武技,尤其是现代的套路运动:高、新、难、美的技术要 求,使武术运动的观赏性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即使在人们进行攻防技击时表现出的神态与神秘技 击色彩,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4教育作用 武术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颜元,他主持的漳南书院里就 有武备课。现代学校体育课程中的武术课,其功能是通过武术向学生传授武技,更重要的是灌输武 德思想,提高民族意识,激发图强精神。 5经济作用 武术同其它体育运动一样,本身就是一种产业。如对国内外武术爱好者进行教学、训练,开办 武术馆校,举行武术表演、比赛,这些活动,使武术以劳务的形式为社会提供了服务,加上武术器 材、服裝、教材、音像资料等用品的消费,充分发挥了武术的经济作用 三、武术内容分类 根据武术运动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内容如下
在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的时代,武术的技击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到了现代,武术技击作用虽不 如古代那样突出,但在战争中仍不可避免会遇近距离的搏斗,尤其在公安战士执行公务时,娴熟的 格斗技能对完成任务的作用更重要。 3观赏作用 武术既是人的身体活动,又是一种武技,尤其是现代的套路运动:高、新、难、美的技术要 求,使武术运动的观赏性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即使在人们进行攻防技击时表现出的神态与神秘技 击色彩,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4教育作用 武术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颜元,他主持的漳南书院里就 有武备课。现代学校体育课程中的武术课,其功能是通过武术向学生传授武技,更重要的是灌输武 德思想,提高民族意识,激发图强精神。 5经济作用 武术同其它体育运动一样,本身就是一种产业。如对国内外武术爱好者进行教学、训练,开办 武术馆校,举行武术表演、比赛,这些活动,使武术以劳务的形式为社会提供了服务,加上武术器 材、服装、教材、音像资料等用品的消费,充分发挥了武术的经济作用。 三、武术内容分类 根据武术运动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内容如下:
武术内容分类 武术套路 武术搏斗 单练 对练 集体演练 推散短 手手兵 拳术 器械徒徒器徒徒器 手械手手|械 对与对 长拳 短器械 定 南拳 与器械 太极拳 剑、刀 推推 八卦掌 饿嵋刺 形意拳 围等。 少林拳长器械 八极拳 棍、枪 地趟拳大刀等 查拳 双器械 华拳 双刀 洪拳 双剑 猴拳 双钩等 醉拳 软器械 大成拳 九节鞭 等等。 三节棍 流星锤 绳镖等 第二节木兰拳 起源与发展 木兰拳是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拳种,它的前身叫崆峒花架拳。上世纪年代初期,上 海民间拳师杨文娣及其弟子们在崆峒花架拳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孓不断的改编、充实,将巾帼 英雄花木兰的舞台造型大胆融入了各种拳剑动作,演化创编了现代木兰花架拳,形成了木兰拳发展 的初创阶段。 杨文娣逝世后,她的弟子们禀承师教。在木兰花架拳的基础上,依各自对该拳的理解和实践, 将武术、体操、舞蹈的基本功,太极气功的动作要领,以及舞台艺术造型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 断地总结、充实,终于形成了如今这一形式多样、造型优美、飘逸潇洒,富有现代气息的、新颖的 木兰花架拳。各流派风格特点相映争辉,各有特色。这些自发形成的流派,接受了上海武术院冯如 龙先生的提议,把木兰花架拳简称为“木兰拳”。这就是木兰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各流派形成 并不断发展和完善。 近年来木兰拳运动发展迅速,为了进一步引导木兰拳运动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国家体 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委托上海武术院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木兰拳二十八式》《木兰拳单扇三
第二节 木兰拳 一、起源与发展 木兰拳是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拳种,它的前身叫崆峒花架拳。上世纪年代初期,上 海民间拳师杨文娣及其弟子们在崆峒花架拳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了不断的改编、充实,将巾帼 英雄花木兰的舞台造型大胆融入了各种拳剑动作,演化创编了现代木兰花架拳,形成了木兰拳发展 的初创阶段。 杨文娣逝世后,她的弟子们禀承师教。在木兰花架拳的基础上,依各自对该拳的理解和实践, 将武术、体操、舞蹈的基本功,太极气功的动作要领,以及舞台艺术造型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 断地总结、充实,终于形成了如今这一形式多样、造型优美、飘逸潇洒,富有现代气息的、新颖的 木兰花架拳。各流派风格特点相映争辉,各有特色。这些自发形成的流派,接受了上海武术院冯如 龙先生的提议,把木兰花架拳简称为“木兰拳”。这就是木兰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各流派形成 并不断发展和完善。 近年来木兰拳运动发展迅速,为了进一步引导木兰拳运动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国家体 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委托上海武术院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木兰拳二十八式》《木兰拳单扇三
十八式》《木兰拳单剑四十八式》三个规定套路和《木兰拳竞赛规则》的初稿。1998年4月国家体育 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木兰拳规定套路》和《木兰拳竞赛规 则》审定会。199年5月,在浙江省台州市举行了全国木兰拳规定套路比赛。同年10月,在北京召开 了第二次《木兰拳规定套路》和《木兰拳竞赛规则》审定会。修改审定后的规定套路强化了技术, 增强了木兰拳运动的竞技性、可比性。竞赛规则也更趋于严谨、科学。 我们相信,这些规定套路的推广和木兰拳竞赛规则的实施,必将促进木兰拳运动的普及和提高,使 木兰拳运动更加科学和规范地发展 、特点与作用 )木兰拳的特点 1别具一格的新拳种 木兰拳区别于其它拳种的主要特点是拳舞相融、优美活泼。它是以武术、舞蹈、体操的基本功 为基础、运用太极拳、气功等养生原理,把武术、舞蹈、体操动作与舞蹈的舞台艺术造型有机结合 起来,形成似拳非拳、似舞非舞的独特风格。但它的器械风格特点又有別于传统的武术项目。木兰 扇与木兰剑更多包含着舞台上含蓄柔美的舞姿。木兰扇具有拳舞扇飞、开合随意、扇声鼓荡,飘逸 等特点。木兰剑具有剑舞穗飞、剑法清晰、刚柔相济、轻灵稳重等特点。 2动作美不胜收 木兰拳动作刚柔相济、柔缓轻灵、舒展大方、动静结合、习练中要求心静体松、以意引动,使 运动中呈现出外柔内刚、端庄典雅、轻松柔和的特点。木兰拳不仅把中华民族传统舞蹈的优美舞姿 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刚与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更由于套路动作又配有优雅的民族乐曲、演练中悠然 生乐绕身形,拳曲相融,如梦如幻。木兰拳不但有很高的健身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极具 女性阴柔之美,不同于其它的健身模式,初学乍练就能有轻、柔、美、松、静的感受。能让人在美 的感受中健身在美的陶醉中养生。 3内外合一、形神兼修 内,是指身体内脏器官,内在的精、气、神;外,是指手、眼、身、步。外部的形体姿态,动 作节奏等。内为本质,外为导引,练习时强调内外统一、协调配合,以意导动,以体导气,以气运 身,将意识注于动作。这样内外相兼的练功,可达到内壮外强之目的。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又能塑 造人的形体,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优雅气质。 4适应范围「 木兰拳在套路编排上根据各种不同层次锻炼者的需要,做到老少皆宜,男女皆宜。 (二、)木兰拳的作用 木兰拳运动是以我国民族传统养生理论为指导,强调对人体身心的全面锻炼和培养,集强身健 体,塑造形体,陶冶情操,审美娱乐于一体的民族传统健身项目。 1强身健体 木兰拳在演练时要求摒除杂念,精神贯注,把注意力集中在意静、意动、意境的意识活动上, 通过以“意识”为基础的心志活动带动形体动作,在心理上对精神意志进行自我调节,从而达到强 身健脑的目的。在运动中要求松静自然,以腰为轴,带动四肢做旋绕、起落、伸屈、展收、顺逆、 直横的圆弧动作,这种圆弧动作能使身体各关节韧带、深层肌肉、内脏器官得到很好的锻炼。 2塑造形体 木兰拳对身姿和整体动作均提出了要求。在身型上要求立身中正、自然放松;在手型、手法上 要求圆弧饱满;在步型、步法上要求轻灵稳重;在动作上要求轻柔健美;在姿态上要求优美典雅
十八式》《木兰拳单剑四十八式》三个规定套路和《木兰拳竞赛规则》的初稿。1998年4月国家体育 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木兰拳规定套路》和《木兰拳竞赛规 则》审定会。1999年5月,在浙江省台州市举行了全国木兰拳规定套路比赛。同年10月,在北京召开 了第二次《木兰拳规定套路》和《木兰拳竞赛规则》审定会。修改审定后的规定套路强化了技术, 增强了木兰拳运动的竞技性、可比性。竞赛规则也更趋于严谨、科学。 我们相信,这些规定套路的推广和木兰拳竞赛规则的实施,必将促进木兰拳运动的普及和提高,使 木兰拳运动更加科学和规范地发展。 二、特点与作用 (一)木兰拳的特点 1别具一格的新拳种 木兰拳区别于其它拳种的主要特点是拳舞相融、优美活泼。它是以武术、舞蹈、体操的基本功 为基础、运用太极拳、气功等养生原理,把武术、舞蹈、体操动作与舞蹈的舞台艺术造型有机结合 起来,形成似拳非拳、似舞非舞的独特风格。但它的器械风格特点又有别于传统的武术项目。木兰 扇与木兰剑更多包含着舞台上含蓄柔美的舞姿。木兰扇具有拳舞扇飞、开合随意、扇声鼓荡,飘逸 等特点。木兰剑具有剑舞穗飞、剑法清晰、刚柔相济、轻灵稳重等特点。 2动作美不胜收 木兰拳动作刚柔相济、柔缓轻灵、舒展大方、动静结合、习练中要求心静体松、以意引动,使 运动中呈现出外柔内刚、端庄典雅、轻松柔和的特点。木兰拳不仅把中华民族传统舞蹈的优美舞姿 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刚与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更由于套路动作又配有优雅的民族乐曲、演练中悠然 生乐绕身形,拳曲相融,如梦如幻。木兰拳不但有很高的健身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极具 女性阴柔之美,不同于其它的健身模式,初学乍练就能有轻、柔、美、松、静的感受。能让人在美 的感受中健身在美的陶醉中养生。 3内外合一、形神兼修 内,是指身体内脏器官,内在的精、气、神;外,是指手、眼、身、步。外部的形体姿态,动 作节奏等。内为本质,外为导引,练习时强调内外统一、协调配合,以意导动,以体导气,以气运 身,将意识注于动作。这样内外相兼的练功,可达到内壮外强之目的。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又能塑 造人的形体,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优雅气质。 4适应范围广 木兰拳在套路编排上根据各种不同层次锻炼者的需要,做到老少皆宜,男女皆宜。 (二、)木兰拳的作用 木兰拳运动是以我国民族传统养生理论为指导,强调对人体身心的全面锻炼和培养,集强身健 体,塑造形体,陶冶情操,审美娱乐于一体的民族传统健身项目。 1强身健体 木兰拳在演练时要求摒除杂念,精神贯注,把注意力集中在意静、意动、意境的意识活动上, 通过以“意识”为基础的心志活动带动形体动作,在心理上对精神意志进行自我调节,从而达到强 身健脑的目的。在运动中要求松静自然,以腰为轴,带动四肢做旋绕、起落、伸屈、展收、顺逆、 直横的圆弧动作,这种圆弧动作能使身体各关节韧带、深层肌肉、内脏器官得到很好的锻炼。 2塑造形体 木兰拳对身姿和整体动作均提出了要求。在身型上要求立身中正、自然放松;在手型、手法上 要求圆弧饱满;在步型、步法上要求轻灵稳重;在动作上要求轻柔健美;在姿态上要求优美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