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导读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跟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这场战争以尼德兰脱离西班牙开始,在英国的反雅各宾战争中具有巨大的规模,并且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继续进行下去,等等。二、系统地综合为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如何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品。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航脏的东西。第二节7.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本节讲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与趋势。可以说是全篇甚至是全卷的总结。一、分析小生产的基本特点、内在矛盾及其为资本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资本的原始积累,即资本的历史起源,究竞是指什幺呢?既然它不是奴隶和农奴直接转化为雇佣工人,因而不是单纯的形式变换,那末它就只是意味着直接生产者的被剥夺,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和发展,如何为剥夺剥夺者创造了条件一旦这一转化过程使旧社会在深度和广度上充分瓦解,一旦劳动者转化为无产者,他们的劳动条件转化为资本,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结果:资产阶级为自己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资产阶级为自己灭亡造就了掘墓人。三、从哲学高度对两个剥夺进行了概括和对比,论证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以个人自已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以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比较起来,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前者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后者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第三节如何理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在我国,这两年来,除了出现赤裸裸的鼓吹私有化的主张外,还有一种较隐蔽的私有化主张,那就是,打出马克思的旗号,主张用“重建个人所有制”来取代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这种主张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在《资本论》里的这样一段话:“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熟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2页)有些人把引文中的“个人所有制”说成是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个人35
资本论导读 35 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跟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这场战 争以尼德兰脱离西班牙幵始,在英国的反雅各宾战争中具有巨大的规模,并且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 中继续进行下去,等等。 二、系统地综合为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如何促进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产生。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品。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资本来到 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第二节 7.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本节讲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与趋势。可以说是全篇甚至是全卷的总结。 一、分析小生产的基本特点、内在矛盾及其为资本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 资本的原始积累,即资本的历史起源,究竟是指什幺呢?既然它不是奴隶和农奴直接转化为雇 佣工人,因而不是单纯的形式变换,那末它就只是意味着直接生产者的被剥夺,即以自己劳动为基 础的私有制的解体。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和发展,如何为剥夺剥夺者创造了条件 一旦这一转化过程使旧社会在深度和广度上充分瓦解,一旦劳动者转化为无产者,他们的劳动 条件转化为资本,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的 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现 在要剥夺的已经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资本主义积累的结果:资产阶级为自己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资产阶级为自己灭亡造就了 掘墓人。 三、从哲学高度对两个剥夺进行了概括和对比,论证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 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 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 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以社会生产为基 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比较起来,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 前者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后者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第三节 如何理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 在我国,这两年来,除了出现赤裸裸的鼓吹私有化的主张外,还有一种较隐蔽的私有化主张, 那就是,打出马克思的旗号,主张用“重建个人所有制”来取代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这种主张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在《资本论》里的这样一段话:“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 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 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 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熟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 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832 页)有些人把引文中的“个人所有制”说成是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个人
商学院经济学专业所有制,认为,马克思这一段话的意义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建立应该通过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否定,使所有权的资本家极端个人所有形式转化为劳动者普遍个人所有形式,以达到所有权形式与占有权形式相适应,这就是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真正含义。”(参见《产权改革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重建》《经济问题探索》1989年第4期)马克思讲的很清楚,就生产资料来讲,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是公有制。前文所说在“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里的个人所有制,显然是指消费品而言的。如果认为这里的个人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而言,不仅马克思的那一段活自己前后矛盾,语句不通而且同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全部理论都是相的。规模和社会化程度都比个体私有制大得多、高得多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不能同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反倒是个体所有制能适应社会化生产力,这岂非是天大的笑话?任何略微懂得一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人,能相信这样的逻辑吗?恩格斯认为,“以现代生产资料的本性为基础的占有方式”应该是:“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大家知道,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三版序言中说得很请楚他在那本书中“所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由马克思所确立和阐发的,而只有极小的部分是属于我的。所以,我的这部著作如果没有他的同意就不会完成,这在我们相互之间是不言而喻的。在付印之前,我曾把全部原稿念给他听。”(同上)所以,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和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就是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十九章中有争议的那一段话的唯一正确的理解。因为恩格斯的这一阐述,是经马克思本人同意的。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的主要内容本章论述了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课堂讨论:如何理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复习与思考题: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拓展阅读书目:1.《资本论》辞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82.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57.24.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615.[英]亚历克.诺夫著:可行的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6
商学院经济学专业 36 所有制,认为,马克思这一段话的意义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建立应该通过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 否定,使所有权的资本家极端个人所有形式转化为劳动者普遍个人所有形式,以达到所有权形式与 占有权形式相适应,这就是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真正含义。”(参见《产权改革与社会主义 所有制的重建》《经济问题探索》1989 年第 4 期) 马克思讲的很清楚,就生产资料来讲,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是公有制。前文所说在“生产资 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里的个人所有制,显然是指消费品而言的。如 果认为这里的个人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而言,不仅马克思的那一段活自己前后矛盾,语句不通而且 同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全部理论都是相悖的。规模和社会化程度都比个体私有 制大得多、高得多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不能同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反倒是个体所有制能适应社会化 生产力,这岂非是天大的笑话?任何略微懂得一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人,能相信这样的逻辑 吗? 恩格斯认为,“以现代生产资料的本性为基础的占有方式”应该是:“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 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恩格斯:《反 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大家知道,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三版序言中说得很请楚, 他在那本书中“所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由马克思所确立和阐发的,而只有极小的部分是属于 我的。所以,我的这部著作如果没有他的同意就不会完成,这在我们相互之间是不言而喻的。在付 印之前,我曾把全部原稿念给他听。”(同上)所以,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和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 就是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十九章中有争议的那一段话的唯一正确的理解。因为恩格斯 的这一阐述,是经马克思本人同意的。 第二十五章 现代殖民理论的主要内容 本章论述了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课堂讨论: 如何理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 复习与思考题: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1 .《资本论》辞典,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8 2.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 1970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 1957.2 4.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 1961 5.[英]亚历克.诺夫著:可行的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资本论导读第十一讲《资本论》第二卷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资本论》第二卷的对象和中心:“三大理论、两个再生产、一个实现"。了解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课时分配:3课时第一节一、《资本论》第二卷的对象和中心《资本论》第二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一)理解资本的流通过程必须注意的儿个问题:这一卷研究的是资本流通而不是商品流通这里的资本是产业资本而不是商业资本;这里的流通是广义的流通而不是狭义的流通。马克思在两重意义上使用流通过程概念。一是指与生产过程相对立的流通阶段,即买和卖两个阶段。二是作为社会再生产形式的流通,即资本的整个运动过程,G一一WP...W”一一G'。包括两个流通阶段和一个生产阶段,共同构成资本的运动。第二卷研究的是广义的流通而不是狭义的流通;其研究既包括个别资本的流通,又包括社会总资本的流通;既包括一般商品、货币的流通,又包括资本的流通(二)研究资本流通过程的内容和目的,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二、《资本论》第二卷的结构和内容该卷共三篇,二十一章。其主要理论可以概述为"三大理论、两个再生产、一个实现"。(一)三大理论1.资本循环理论。即在第一篇中,主要以货币资本为中心,分析了个别资本运动的形态变化和过程。2.资本周转理论。即在第二篇中,主要以生产资本为中心,分析了个别资本运动的速度和次数。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在第三篇中,主要以商品资本为中心,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和实现问题。(二)两个再生产1.主要在第一、二篇中,论述了个别资本的再生产,这是属于微观经济的问题。2.主要是在第三篇中,论述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这是属于宏观经济的问题。所以,第二卷也可称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三)一个实现主要是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三、《资本论》第二卷的地位和意义(一)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二卷的高度评价恩格斯用十个字对二卷第三篇的高度评价:“内容很好,形式却难得可怕。”实际上这也是恩格斯对二卷评价。37
资本论导读 37 第十一讲 《资本论》第二卷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资本论》第二卷的对象和中心;"三大理论、两个再生产、一个实现"。 了解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课时分配:3 课时 第一节 一、《资本论》第二卷的对象和中心 《资本论》第二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 (一)理解资本的流通过程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这一卷研究的是资本流通而不是商品流通; 这里的资本是产业资本而不是商业资本; 这里的流通是广义的流通而不是狭义的流通。马克思在两重意义上使用流通过程概念。一是指 与生产过程相对立的流通阶段,即买和卖两个阶段。二是作为社会再生产形式的流通,即资本的整 个运动过程,G——W.P.W’——G’。包括两个流通阶段和一个生产阶段,共同构成资本的运 动。第二卷研究的是广义的流通而不是狭义的流通;其研究既包括个别资本的流通,又包括社会总 资本的流通;既包括一般商品、货币的流通,又包括资本的流通。 (二)研究资本流通过程的内容和目的,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二、《资本论》第二卷的结构和内容 该卷共三篇,二十一章。其主要理论可以概述为"三大理论、两个再生产、一个实现"。 (一)三大理论 1.资本循环理论。 即在第一篇中,主要以货币资本为中心,分析了个别资本运动的形态变化 和过程。 2.资本周转理论。即在第二篇中,主要以生产资本为中心,分析了个别资本运动的速度和次数。 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在第三篇中,主要以商品资本为中心,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和实现问题。 (二)两个再生产 1.主要在第一、二篇中,论述了个别资本的再生产,这是属于微观经济的问题。 2.主要是在第三篇中,论述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这是属于宏观经济的问题。 所以,第二卷也可称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 (三)一个实现 主要是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三、《资本论》第二卷的地位和意义 (一)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二卷的高度评价 恩格斯用十个字对二卷第三篇的高度评价:“内容很好,形式却难得可怕。”实际上这也是恩格 斯对二卷评价
商学院经济学专业第二节讲解第二卷第一、二篇第一篇资本循环理论主要内容第二卷第一篇共六章。第一至四章,主要是分析资本的形态变化。马克思从资本的一切形式及其循环的统一性出发,正确地研究了资本在运动中所经过的各种不同阶段和在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不同形式。第二卷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购买阶段,资本家用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商品。生产阶段,被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表现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它们结合起来生产出商品资本。这些产品一部分用于补偿资本,余下的便是剩余产品。销售阶段,商品产品必须全部卖掉,才能补偿资本价值,又实现剩余价值。第二卷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是P…·W一G'.G一W.P。第二卷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W'一G,G一WP..W。这个公式的起点、通过点和终点都是商品。第二卷第四章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三种循环的统一。这一章是前三章的综合。它首先指出以上三种循环的共同点一一它们都是经过三个阶段(购、产、销),只是顺序不同:因而它们都包含二个过程(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并且只为了一个目的:价值增殖一一占有剩余价值并进行积累。然后集中论述资本循环运动是以上三种循环统一在一起的循环;这种统一不仅是随着时间推移的循环运动,而且是资本必须同时分割为三种形态,这三种在空间上并列的形态同时进行运转和循环。第二卷第五章流通时间,分析了流通时间及其构成,即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将生产时间又划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生产力两因素(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因而是生产力发挥作用的时间。它是循环的时间中最重要的时间;非劳动时间是生产资料已进入生产领域,但没有和劳动力结合的时间。在流通领域中,资本是作为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存在的。流通时间又划分为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其中,购买时间实际是资本处于货币资本G形态的时间,售卖时间实际是资本处于商品资本W形态的时间。第二卷第六章流通费用分析了三类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买卖时间、薄记、货币):保管费用:运输费用。马克思认为纯粹流通费用是非生产费用,不创造价值。运输属于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运输费用是生产费用。保管费用,一方面,对社会来说,它是生产上的非生产费用;另一方面,它能保存使用价值,是单个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源泉。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资本循环理论对资金周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必须满足资本循环的两个条件空间并存性时间延续性2.必须缩短流通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第二篇资本周转理论主要内容38
商学院经济学专业 38 第二节 讲解第二卷第一、二篇 第一篇 资本循环理论 主要内容 第二卷第一篇共六章。第一至四章,主要是分析资本的形态变化。马克思从资本的一切形式及 其循环的统一性出发,正确地研究了资本在运动中所经过的各种不同阶段和在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 各种不同形式。 第二卷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 购买阶段,资本家用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商品。 生产阶段,被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表现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它们结合起 来生产出商品资本。这些产品一部分用于补偿资本,余下的便是剩余产品。 销售阶段,商品产品必须全部卖掉,才能既补偿资本价值,又实现剩余价值。 第二卷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P.W′一 G′.G—W.P。第二卷第 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W′—G′.G—W.P.W′。这个公式的起点、通 过点和终点都是商品。 第二卷第四章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三种循环的统一。这一章是前三章的综合。它首先指出以上三 种循环的共同点——它们都是经过三个阶段(购、产、销),只是顺序不同;因而它们都包含二个 过程(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并且只为了一个目的:价值增殖——占有剩余价值并进行积累。 然后集中论述资本循环运动是以上三种循环统一在一起的循环;这种统一不仅是随着时间推移 的循环运动,而且是资本必须同时分割为三种形态,这三种在空间上并列的形态同时进行运转和循 环。 第二卷第五章流通时间,分析了流通时间及其构成,即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将生产时间又划 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生产力两因素(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因而 是生产力发挥作用的时间。它是循环的时间中最重要的时间;非劳动时间是生产资料已进入生产领 域,但没有和劳动力结合的时间。 在流通领域中,资本是作为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存在的。流通时间又划分为购买时间和销售时 间。其中,购买时间实际是资本处于货币资本 G 形态的时间,售卖时间实际是资本处于商品资本 W′形态的时间。 第二卷第六章流通费用分析了三类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买卖时间、簿记、货币);保管 费用;运输费用。马克思认为纯粹流通费用是非生产费用,不创造价值。运输属于生产过程在流通 领域的继续,运输费用是生产费用。保管费用,一方面,对社会来说,它是生产上的非生产费用; 另一方面,它能保存使用价值,是单个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源泉。 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资本循环理论对资金周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必须满足资本循环的两个条件 空间并存性 时间延续性 2.必须缩短流通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第二篇 资本周转理论 主要内容
资本论导读第二篇研究资本周转。资本周转所考察的范围,是资本不断地由出发点又回到出发点这一反复的循环过程。反复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的周转。第二篇研究的是周转方式与周转时间及其影响。主要考察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怎样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完成各种形式的循环;另一方面又研究了决定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长短不同的各种情况。还指出了循环期间及其组成部分的不同比例,对生产过程本身的范围和年剩余价值率有怎样的影响。本篇共十一章,即第七至第十七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七章,主要是资本周定义和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作了概括说明。所谓资本周转,资本是指预付资本,周转是指反复的循环。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速度问题,周转速度既可用周转时间也可用年周转次数来表示。资本周转越快,资本的预付量(或占用量)越少,单位资本的使用效率也就越高。所以,资本周转速度实质是资本的效率问题。第二部分包括第八至十一章,主要阐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问题。第八章和第九章论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标志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即总周转。第十章和第十一章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依据:根据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划分的。固定资本是指它们的价值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流动资本是指价值一次随之转移到新产品中的资本叫做流动资本。第三部分包括第二卷第十二至十七章,前两章主要阐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最后三章主要论述资本周转速度所产生的影响。决定流动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劳动期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销售时间和购买时间)等。缩短生产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固定资本的周转时间是由固定资本的损耗决定的。这个损耗又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第十五章阐明资本周转速度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它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具体说来就是:年平均周转次数=年周转价值一预付资本总量。或:平均周转时间(年)=预付资本总量:年周转价值。第十六章阐明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同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通过年剩余价值率来表示的。所谓年剩余价值率(M")就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M)同预付的可变资本(V)之比。而现实的剩余价值率(m)则是m对同期实际使用的之比第十七章阐明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流通的影响。资本周转的速度愈快,剩余价值流通的速度也愈快,同时也意味着资本家有可能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搞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加速资金周转、节约资金使用、提高资金利用效果,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了提高资本周转有两个条件。1、减少固定资本投资2、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第三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一、社会资本与单个资本1.社会资本和单个资本的联系和区别39
资本论导读 39 第二篇研究资本周转。资本周转所考察的范围,是资本不断地由出发点又回到出发点这一反复 的循环过程。反复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的周转。第二篇研究的是周转方式与周转时间及 其影响。 主要考察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怎样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完成 各种形式的循环;另一方面又研究了决定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长短不同的各种情况。还指出了循环 期间及其组成部分的不同比例,对生产过程本身的范围和年剩余价值率有怎样的影响。 本篇共十一章,即第七至第十七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七章,主要是资本周定义和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作了概括说明。 所谓资本周转,资本是指预付资本,周转是指反复的循环。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速度问题, 周转速度既可用周转时间也可用年周转次数来表示。资本周转越快,资本的预付量(或占用量)越 少,单位资本的使用效率也就越高。所以,资本周转速度实质是资本的效率问题。 第二部分包括第八至十一章,主要阐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问题。第八章和第九章论述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标志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即总周转。第十章和第十一章 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依据:根据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划分的。 固定资本是指它们的价值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流动资本是指价值一次随之转移到新产品中的资本叫做流动资本。 第三部分包括第二卷第十二至十七章,前两章主要阐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最后三章主要论述资本周转速度所产生的影响。 决定流动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劳动期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销售时间和购买时间)等。 缩短生产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固定资本的周转时间是由固定资本的损耗决定的。这个损耗又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 第十五章阐明资本周转速度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它的不同组成部分的 平均周转。具体说来就是:年平均周转次数=年周转价值÷预付资本总量。或:平均周转时间(年) =预付资本总量÷年周转价值。 第十六章阐明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同剩余价值生产的 关系,是通过年剩余价值率来表示的。所谓年剩余价值率(M’)就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M) 同预付的可变资本(V)之比。而现实的剩余价值率(m’)则是 m 对同期实际使用的 v 之比。 第十七章阐明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流通的影响。资本周转的速度愈快,剩余价值流通的速 度也愈快,同时也意味着资本家有可能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 现实意义 对于我们搞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加速资金周转、节约资金使用、提高资金利用效果,都具有 重要指导意义。为了提高资本周转有两个条件 。 1、减少固定资本投资 2、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第三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 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一、社会资本与单个资本 1.社会资本和单个资本的联系和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