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23456789 MHMMMMLLH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 指标点13:能够利用传感器、电路电子技术、嵌入 式系统、测量理论与控制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实 现复杂测控系统中的功能模块设计 MHMM M MLL H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 指标点2.1:能够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 理,对复杂工程问题中的测量控制和仪器系统问题 进行识别和原理分析 MIHIMI M H毕业要求4:研究。 指标点4.3:能够根据测控领域特定工程任务需要 对数据信息进行综合与解释,获得合理有效结论 九、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达成目标值分配 课程目标 作业 报告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 1 0.1 0.1 02 0.6 0.2 03 05 3 0.4 0.3 03 A 0.8 0.2 08 02 0.8 7 1.0 05 0.5 0.2 0.3 0.5 达成目标值分配 毕业要求 作业 报告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 1.3 0.3 0.3 0.4 2.1 0.2 0.3 0.5 43 0.3 02 0.5
36 八、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M H M M M M L L H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 指标点 1.3:能够利用传感器、电路电子技术、嵌入 式系统、测量理论与控制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实 现复杂测控系统中的功能模块设计 M H M M M M L L H 毕业要求 2:问题分析。 指标点 2.1:能够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 理,对复杂工程问题中的测量控制和仪器系统问题 进行识别和原理分析 M H M M H 毕业要求 4:研究。 指标点 4.3:能够根据测控领域特定工程任务需要, 对数据信息进行综合与解释,获得合理有效结论 九、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课程目标 达成目标值分配 作业 报告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 1 0.1 0.1 0.2 0.6 2 0.2 0.3 0.5 3 0.4 0.3 0.3 4 0.2 0.8 5 0.2 0.8 6 0.2 0.8 7 1.0 8 0.5 0.5 9 0.2 0.3 0.5 毕业要求 达成目标值分配 作业 报告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 1.3 0.3 0.3 0.4 2.1 0.2 0.3 0.5 4.3 0.3 0.2 0.5
课程目标的实际达成效果计算方式如下,达成值越高,教学效果越好。 十、教学进程 课堂讲授 实践、实验课作业、测验 其它 题目名称和教学内容 题目名称学题目名称学题目名称学 时 和内容时和内容时和内容时 第一章概述 传感器的课 感器的地位和作用、定 定义、组 义、组成、分类 成 第一章概述 特性计算课 传感器的特性、选用原则及 外 发展趋势 国庆节放假 2 第二章应变式传成器 应变效应课 应变效应、金属应变式传感 及电桥电 7 器及其 一般特性、测量电 路相关计 路、温度补偿及其应用 第二章电感式传感器 自感、互感传感器工作原 8 理、测量电路、零点残余电 压及典型应用实制 第二章电容式传感器 电容传感 课 9 种类、工作原理、一般特性。 器计算 特点、设计要点及其应用 第二章压电式传感器 10 压电效应、压电材料、一般 2 特性、测量电路及其应用 第三章温度传感器 热电偶回课 概论 路性质计 外 11热电偶温度传感器 4 算 温度检测 电路设计 第三章温度传感器 12 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 集成温度传感器 其他温度传感器
37 课程目标的实际达成效果计算方式如下,达成值越高,教学效果越好。 十、教学进程 周 次 课堂讲授 实践、实验课 作业、测验 其它 题目名称和教学内容 学 时 题目名称 和内容 学 时 题目名称 和内容 学 时 题目名称 和内容 学 时 4 第一章概述 传感器的地位和作用、定 义、组成、分类 2 传感器的 定义、组 成 课 外 5 第一章概述 传感器的特性、选用原则及 发展趋势 4 特性计算 课 外 6 国庆节放假 2 7 第二章应变式传感器 应变效应、金属应变式传感 器及其一般特性、测量电 路、温度补偿及其应用 4 应变效应 及电桥电 路相关计 算 课 外 8 第二章电感式传感器 自感、互感传感器工作原 理、测量电路、零点残余电 压及典型应用实例 2 9 第二章电容式传感器 种类、工作原理、一般特性、 特点、设计要点及其应用 4 电容传感 器计算 课 外 10 第二章压电式传感器 压电效应、压电材料、一般 特性、测量电路及其应用 2 11 第三章温度传感器 概论 热电偶温度传感器 4 热电偶回 路性质计 算 温度检测 电路设计 课 外 12 第三章温度传感器 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 集成温度传感器 其他温度传感器 2
第四章磁敏传感器 霍耳传感 课 13 霍耳磁敏传感器 器设计和 磁敏电阻 计算 第四意装敏传感器 磁敏传感 外 14 感应式磁敏传感器 2 器种类、 质子旋进式磁敏传感器 工作原理 第四章磁敏传感器 光泵式磁敏传感器、SQUID 15 磁敏传感器、磁通门式磁敏 传感器 第五章光传感器 概述、外光电效应器件 第五章光传感器 光电效应 课 16 内光电效应器件 2 及设计 外 其他光传感器 第五章光传感器 光传感器的应用举例 17 光纤传感器 4 第六章其它种类传感器 气敏传感器 第六章其它种类传成器 18 湿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 2 第七章智能化网络化传感器 技术 智能传感器 19 EEE1451标准网络化智能传 感器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 传感器 模糊传感器
38 13 第四章磁敏传感器 霍耳磁敏传感器 磁敏电阻 4 霍耳传感 器设计和 计算 课 外 14 第四章磁敏传感器 感应式磁敏传感器 质子旋进式磁敏传感器 2 磁敏传感 器种类、 工作原理 课 外 15 第四章磁敏传感器 光泵式磁敏传感器、SQUID 磁敏传感器、磁通门式磁敏 传感器 第五章光传感器 概述、外光电效应器件 4 16 第五章光传感器 内光电效应器件 其他光传感器 2 光电效应 及设计 课 外 17 第五章光传感器 光传感器的应用举例 光纤传感器 第六章其它种类传感器 气敏传感器 4 18 第六章其它种类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 2 19 第七章智能化网络化传感器 技术 智能传感器 IEEE1451 标准网络化智能传 感器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 传感器 模糊传感器 4
6《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 651001 教学单位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 电路分析基础 英文名称 Electric Cireuits 课程学时 64 课程学分 4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开课学期 第1学期 课内实验 学时 30 适用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生 选用教材 李翰荪主编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高等教有出版社,2008 主要参考书 邱关源主编。电路(第四版).高等教有出版社,1999 制定人 周逢道 制定时间 2013.11.20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 必修课,属于测控技术与仪器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既 是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数学、物理学等科学基础课的后续课程,又是电子与电 气信息类所有专业的后续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在整个电子与电气信总类专业的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和进 行实验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提高学生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研究莫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1.能够阐释电路和基本的电路分析方面的专业术语及其物理意义 2.能够利用基本分析方法,对电路进行分析和求解: 3.能够利用网络函数等分析方法,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结合电路测量等手段,对含有 未知结构的电路进行分析: 4.能够利用相量分析方法结合基本的电路分析理论,对正弦稳态电路进行动态分析, 在后期的设计和研究工作中,遵循最大功率传递定理进行电路和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39
39 6《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 651001 教学单位 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 电路分析基础 英文名称 Electric Circuits 课程学时 64 课程学分 4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开课学期 第 1 学期 课内实验 学时 20 适用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生 选用教材 李翰荪主编电路分析基础( 第四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主要参考书 邱关源主编.电路 ( 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制定人 周逢道 制定时间 2013.11.20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 必修课,属于测控技术与仪器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既 是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数学、物理学等科学基础课的后续课程,又是电子与电 气信息类所有专业的后续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在整个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和进 行实验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提高学生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研究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1.能够阐释电路和基本的电路分析方面的专业术语及其物理意义; 2.能够利用基本分析方法,对电路进行分析和求解; 3.能够利用网络函数等分析方法,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结合电路测量等手段,对含有 未知结构的电路进行分析; 4.能够利用相量分析方法结合基本的电路分析理论,对正弦稳态电路进行动态分析, 在后期的设计和研究工作中,遵循最大功率传递定理进行电路和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四、教师信息 周逢道,主讲教师,博士,教授,中文教学,课程负责人 孙锋,主讲教师,博士,副教授,中文教学 孙彩堂,主讲教师,博士,副教授,中文教学 五、基本要求 1,本课程要求的先修课程包括:高中物理和高等数学。 2.学生需要积极参加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环节累计缺课不得超过4次,在实验教学 环节累计缺课不得超过1次。 六、教学内容 第一篇总论和电阻电路的分析 第一章集总参数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 6学时 $11电路及集总电路模型 $1-2电路变量电流、电压及功率 $1-3基尔霍夫定律 S1-4电阻元件 51-5电压源 $1-6电流源 s1-7受控源 $1-8分压公式和分流公式 S1-9两类约束KCL、KVL方程的独立性 $1-10支路分析 第二章网孔分析和节点分析 10学时 $2-1网孔分析 *2-2互易定理 2-3节点分析 $24含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 $2-5电路的对偶性 第三章叠加方法与网络函数 6学时 $3】线性电路的比例性网络函数 53-2叠加原理 33叠加方法与功率计算 $34数模转换器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分解方法及单口网络 8学时
40 四、教师信息 周逢道,主讲教师,博士,教授,中文教学,课程负责人 孙 锋,主讲教师,博士,副教授,中文教学 孙彩堂,主讲教师,博士,副教授,中文教学 五、基本要求 1.本课程要求的先修课程包括:高中物理和高等数学。 2.学生需要积极参加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环节累计缺课不得超过 4 次,在实验教学 环节累计缺课不得超过 1 次。 六、教学内容 第一篇总论和电阻电路的分析 第一章集总参数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 6 学时 §1-1 电路及集总电路模型 §1-2 电路变量电流、电压及功率 §1-3 基尔霍夫定律 §l-4 电阻元件 §1-5 电压源 §1-6 电流源 §1-7 受控源 §1-8 分压公式和分流公式 §1-9 两类约束 KCL、KVL 方程的独立性 §1-10 支路分析 第二章网孔分析和节点分析 10 学时 §2-1 网孔分析 *§2-2 互易定理 §2-3 节点分析 §2-4 含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 §2-5 电路的对偶性 第三章叠加方法与网络函数 6 学时 §3-1 线性电路的比例性网络函数 §3-2 叠加原理 §3-3 叠加方法与功率计算 §3-4 数模转换器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分解方法及单口网络 8 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