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成目标值分配 课程目标 报告(平时) 实验 期末考试 其它 1 0.4 0.3 0.3 2 04 0.2 0.4 3 05 03 4 02 0.4 0.4 5 03 0.3 0.4 6 04 0.3 03 7 0.3 0.4 0.3 达成目标值分配 毕业要求 报告(平时) 实验 期末考试 其它 15 0.4 0.2 0.4 2.4 0.3 0.3 0.4 33 0.4 0.3 0.3 41 0.3 0.3 0.4 5.1 0.4 0.6 课程目标的实际达成效果计算方式如下,达成值越高,教学效果越好。 达成值= 设计考查环节的总分 十一、教学进程 课微讲进授 实践、实验课 作业、测验 题目名称和教学内容 学 颗目名称 学题目名称和内容学时 和内容 1第一章概述 论述智能仪器结 仪器仪表概述:智能仪器的 构特点及发展 分类、结构与特点:推动智 能仪器发展的主要技术 第二章智能仪器数据采集技术 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结杉 2第二章智能仪器数据采集技术 4 查找近五年国际
26 达成目标值分配 课程目标 报告(平时) 实验 期末考试 其它 1 0.4 0.3 0.3 2 0.4 0.2 0.4 3 0.2 0.5 0.3 4 0.2 0.4 0.4 5 0.3 0.3 0.4 6 0.4 0.3 0.3 7 0.3 0.4 0.3 毕业要求 达成目标值分配 报告(平时) 实验 期末考试 其它 1.5 0.4 0.2 0.4 2.4 0.3 0.3 0.4 3.3 0.4 0.3 0.3 4.1 0.3 0.3 0.4 5.1 0.4 0.6 课程目标的实际达成效果计算方式如下,达成值越高,教学效果越好。 = 所有考查环节 学生相应环节得分平均值 达成值 目标值 设计考查环节的总分 十一、 教学进程 周 次 课 堂 讲 授 实践、实验课 作业、测验 题目名称和教学内容 学 时 题目名称 和内容 学 时 题目名称和内容 学时 1 第一章概述 仪器仪表概述;智能仪器的 分类、结构与特点;推动智 能仪器发展的主要技术 第二章智能仪器数据采集技术 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结构 2 2 论述智能仪器结 构特点及发展 2 第二章智能仪器数据采集技术 4 查找近五年国际
模拟信号调理 新ADC芯片 AD转换器及接口技术 SOC等资料 △-Σ型ADC原理与技术 第二章智能仪器数据采集技术 设计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及举例 提交设计报告 数据采集系统的误差分析 第四章基木数据处理与软测量 克服随机误差的数字滤波算法 2 第四章基本数据处理与模 4 针对被测信号和 型化测量测量 干扰特特征(自行 消除系统误差的软件算法 假定),研究数字 标府变换 滤波算 模型化测量 提出 个模型化 第八章智能仪器设计实例 2 测量选题,描述初 设计原则及研制步骤 步设计,提交报告 6第八章设计实例 课题整机系统设 第三章人机对话与数据通信概 计选题准备 第五章智能仪器软件设计概要 2 软件设计与程序 第六章智能仪器可靠性与抗干2 设计及算法实现 扰技术 总结影响仪器可 靠性的因素及设 计策略 第七章智能仪器可测试性设计 2 设计测试RAM的 第九章智能仪器的新发展 2 电路和程序 0 平台环境与键盘2 显示实验 控制器与计算机2 通信实验 10 双通道信号采集4 和输出波形实验 数据处理实 4 12 基于LabVIEW4 的数字信号处理 算法 13智能仪器项目:优秀设计交流 10个课题,PPT讲述6分钟 提问3分钟,邀请其他老师参加 14 改变FPGA配置4扩展实验 实验 15 基于仪器平台的 4 扩展实验 频率特性测试仪 设计与实现 27
27 9 平台环境与键盘 显示实验 控制器与计算机 通信实验 2 2 10 双通道信号采集 和输出波形实验 4 11 数据处理实验 4 12 基 于 LabVIEW 的数字信号处理 算法 4 13 智能仪器项目:优秀设计交流 10 个课题,PPT 讲述 6 分钟, 提问 3 分钟,邀请其他老师参加 4 14 改变 FPGA 配置 实验 4 扩展实验 15 基于仪器平台的 频率特性测试仪 设计与实现 4 扩展实验 模拟信号调理 A/D 转换器及接口技术 Δ-Σ型 ADC 原理与技术 新 ADC 芯 片 、 SOC 等资料 3 第二章智能仪器数据采集技术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及举例 数据采集系统的误差分析 第四章基本数据处理与软测量 克服随机误差的数字滤波算法 2 2 设计采集系统, 提交设计报告 4 第四章基本数据处理与模 型化测量测量 消除系统误差的软件算法 标度变换 4 针对被测信号和 干扰特特征(自行 假定),研究数字 滤波算法 5 模型化测量 第八章智能仪器设计实例 设计原则及研制步骤 2 2 提出一个模型化 测量选题,描述初 步设计,提交报告 6 第八章设计实例 第三章人机对话与数据通信概 要 2 2 课题整机系统设 计选题准备 7 第五章智能仪器软件设计概要 第六章智能仪器可靠性与抗干 扰技术 2 2 软件设计与程序 设计及算法实现 总结影响仪器可 靠性的因素及设 计策略; 8 第七章智能仪器可测试性设计 第九章智能仪器的新发展 2 2 设计测试RAM的 电路和程序
4《传感器实验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 653006 教学单位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 传感器试验及课程设计 英文名称 The Fundamentals of Sensors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课程学时 20 课程学分 05 课程类别 普通教有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开课学期 第5学期 课内实验 0 学时 适用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生 选用教材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程德福、王君、凌振宝、王言章主编 1.胡向东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王化祥,张淑英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3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2013. 3.童敏明,唐守锋,董海波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脱 社,2012 制定人 赵静 制定时间 2013.11.20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 必修课,属于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传感器试验及课程设计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开设的一门独立实践课程,也是电气工程 及自动化专业的选修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自主申请实验项目和实 验室开放课题相结合,使学生掌握不同种类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设计要点的基本技能,加深 学生对“传感器原理及检测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从事仪器系统开发与设计打下基础。 三、课程目标 1.能够闸释传感器方面的专业术语及其物理意义: 2.能独立完成传感器实验方案的设计:并根据实验方案,制作实验系统: 3.能够利用常用的仿真软件和电子测量仪器对实验系统进行仿真和调试: 4.能够正确的采集、整理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5.能够利用传感器技术获取工程问题解决所需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评价 6.能够综合利用传感器原理和应用知识分析和处理复杂工程中的相关技术问题。 四、教师信息 28
28 4《传感器实验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 653006 教学单位 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 传感器试验及课程设计 英文名称 The Fundamentals of Sensors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课程学时 20 课程学分 0.5 课程类别 普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课内实验 学时 0 适用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生 选用教材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程德福、王君、凌振宝、王言章主编 主要参考书 1. 胡向东.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 2 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 王化祥,张淑英.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 3 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3. 3.童敏明,唐守锋,董海波.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12. 制定人 赵静 制定时间 2013.11.20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 必修课,属于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传感器试验及课程设计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开设的一门独立实践课程,也是电气工程 及自动化专业的选修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自主申请实验项目和实 验室开放课题相结合,使学生掌握不同种类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设计要点的基本技能,加深 学生对“传感器原理及检测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从事仪器系统开发与设计打下基础。 三、课程目标 1. 能够阐释传感器方面的专业术语及其物理意义; 2. 能独立完成传感器实验方案的设计;并根据实验方案,制作实验系统; 3. 能够利用常用的仿真软件和电子测量仪器对实验系统进行仿真和调试; 4. 能够正确的采集、整理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5. 能够利用传感器技术获取工程问题解决所需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评价 6. 能够综合利用传感器原理和应用知识分析和处理复杂工程中的相关技术问题。 四、教师信息
赵静,主讲教师,博士,教学及实验指导 五、基本要求 1,本课程要求的先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电路分析基础,传感器原理及 检测技术,学生应事先掌握积分变换、微分方程求解、复变函数理论等数学知识,并要掌握 电路原理以及传感器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 2.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累计缺课不得超过1次,且缺席课程后需要提交相应内容的自 学报告,否则不能获得课程学分。 六、教学内容 第一章概述(8学时) 1.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12传感器的分类 1.3传感器的特性与主要性能指标 1.4应用传感器需遵循的原则与考虑的主要因素 15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第二章力传感器(8学时) 2.1应变式传感器 22电感式传感器 2.3电容式传感器 2.4压电式传感器 第三章温度传感器(6学时) 31樱论 3.2热电偶温度传感器 3.3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 3.4集成温度传感器 3.5其他温度传感器(自学 第四章磁敏传感器(8学时) 4.1概述 42霍耳磁敏传成器 4.3磁敏电阻 4.4感应式磁敏传感器 4.5磁通门式磁敏传感器 4.6质子旋进式磁敏传感器 4.7光泵式磁敏传感器 4.8 SQUID磁敏传感器
29 赵静,主讲教师,博士,教学及实验指导 五、基本要求 1.本课程要求的先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电路分析基础,传感器原理及 检测技术,学生应事先掌握积分变换、微分方程求解、复变函数理论等数学知识,并要掌握 电路原理以及传感器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 2.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累计缺课不得超过 1 次,且缺席课程后需要提交相应内容的自 学报告,否则不能获得课程学分。 六、教学内容 第一章概述(8 学时) 1.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1.2 传感器的分类 1.3 传感器的特性与主要性能指标 1.4 应用传感器需遵循的原则与考虑的主要因素 1.5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第二章力传感器(8 学时) 2.1 应变式传感器 2.2 电感式传感器 2.3 电容式传感器 2.4 压电式传感器 第三章温度传感器(6 学时) 3.1 概论 3.2 热电偶温度传感器 3.3 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 3.4 集成温度传感器 3.5 其他温度传感器(自学) 第四章磁敏传感器(8 学时) 4.1 概述 4.2 霍耳磁敏传感器 4.3 磁敏电阻 4.4 感应式磁敏传感器 4.5 磁通门式磁敏传感器 4.6 质子旋进式磁敏传感器 4.7 光泵式磁敏传感器 4.8 SQUID 磁敏传感器
第五章光传感器(6学时) 5.1概述 5.2外光电效应器件 5.3内光电效应器件 5.4其它光传感器 55光传感器的应用举例 56光纤传感器 第大章其他传感器(6学时) 6.1气敏传感器 6.2湿度传感器 6.3生物传感器 第七章智能化网络化传感器技术(6学时) 7.1智能传感器 7,2EEE1451标准网络化智能传感器(自学) 7.3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7.4模糊传感器 七、实验内容 传感器实验及课程设计总计20学时,内容如下: 1.实验指导书中传感器实验共计30个实验,设计到应变片、温度、压力、位移、电涡 流、压电式、霍尔、磁电、光电、光纤、气敏以及湿敏等多种传感器实验内容,每位学生从 中选做6个实验。(12学时) 2.每位同学需要选做一个设计性实验,实验题目需自拟,但每个学生的题目均不能相同】 选题后需要报给实验老师确认,根据实验指导教师建议写出设计报告(电子版),待指导老 师确认方案可行,难度合适时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制作和调试,实验完成后由指导教师进行作 品验收,现场演示现场打分,并提交实验总结报告。(8学时) 八、达成课程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1、实验课程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指导课堂讲授实验仪器组成及实验过程,并指 导学生选择实验题目,实验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实验问题进行答疑:设计实验环节 教师对学生上报的设计题目进行审核,并与学生交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并在学生完成实验 后负责作品验收和打分。 2、通过考核和互动调节,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1)平时成绩(包括随常询问、课常考勤等形式)》 (2)实验 (3)作品验收
30 第五章光传感器(6 学时) 5.1 概述 5.2 外光电效应器件 5.3 内光电效应器件 5.4 其它光传感器 5.5 光传感器的应用举例 5.6 光纤传感器 第六章其他传感器(6 学时) 6.1 气敏传感器 6.2 湿度传感器 6.3 生物传感器 第七章智能化网络化传感器技术(6 学时) 7.1 智能传感器 7.2 IEEE1451 标准网络化智能传感器(自学) 7.3 基于 ZigBee 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7.4 模糊传感器 七、实验内容 传感器实验及课程设计总计 20 学时,内容如下: 1. 实验指导书中传感器实验共计 30 个实验,设计到应变片、温度、压力、位移、电涡 流、压电式、霍尔、磁电、光电、光纤、气敏以及湿敏等多种传感器实验内容,每位学生从 中选做 6 个实验。(12 学时) 2.每位同学需要选做一个设计性实验,实验题目需自拟,但每个学生的题目均不能相同, 选题后需要报给实验老师确认,根据实验指导教师建议写出设计报告(电子版),待指导老 师确认方案可行,难度合适时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制作和调试,实验完成后由指导教师进行作 品验收,现场演示现场打分,并提交实验总结报告。(8 学时) 八、达成课程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1、实验课程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指导课堂讲授实验仪器组成及实验过程,并指 导学生选择实验题目,实验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实验问题进行答疑;设计实验环节, 教师对学生上报的设计题目进行审核,并与学生交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并在学生完成实验 后负责作品验收和打分。 2、通过考核和互动调节,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1)平时成绩(包括随堂询问、课堂考勤等形式) (2)实验 (3)作品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