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I卷试题解析 (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使用) 余雯 第一大题 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 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 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 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 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 《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 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 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 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 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 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 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 本纪》中所记录的夏主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 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 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 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 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 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 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 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 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 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 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 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 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 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 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 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6 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试题解析 (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使用) 余雯 第一大题 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 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一 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 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 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 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 《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 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 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 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 1917 年王国维写了《殷卜_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 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 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 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 本纪》中所记录的夏主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 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 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 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 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 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 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 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 年 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 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 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 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 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 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 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 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 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 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 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 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 《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D。D项表述的 是:“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 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 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可知,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中商王朝及其 殷王世系的真实存在,而并非证明了《史记·殷本纪》中所有内容的真实性。因 此D项的表述有误,它是正确选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 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 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 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 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 B。B项来源于第四段: 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 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 乏”。可以发现,古史辨派批判的对象是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而并非是对全部 的旧史学进行批判。而且B项“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 乏科学的考古资料”的表述,也过于绝对。因此B项的表述有误,它是正确选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 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 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 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 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参考答案】D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 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 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 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 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 《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 D。D 项表述的 是:“特别是 1917 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 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 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可知,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中商王朝及其 殷王世系的真实存在,而并非证明了《史记·殷本纪》中所有内容的真实性。因 此 D 项的表述有误,它是正确选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 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 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 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 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 B。B 项来源于第四段:“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 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 乏”。可以发现,古史辨派批判的对象是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而并非是对全部 的旧史学进行批判。而且 B 项“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 乏科学的考古资料”的表述,也过于绝对。因此 B 项的表述有误,它是正确选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 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 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 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 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D。其实 在殷墟甲骨文被发现之前,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也是有所凭依的,如《说 文》利用小篆来研究古文字,北宋时期的学者利用金文进行研究等等。因此D 项的表述“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是 不正确的。D项是正确选项 第二大题 第二大题为古代诗文阅读,分为“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 写”三个部分。 (一)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关于曾公亮的这段文字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原文稍长,有1000余字,删节后留下600字的篇幅,适合作为高考文言文考查 的阅读材料。从整体看,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有较强的故事性, 文字又较为浅易,适合对于高中毕业生的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土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 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盜殆从之者度耳 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 强。公亮日:“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 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 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 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 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 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 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 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 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 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盜/公 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廈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 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廈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 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廈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 亮报/吾境不藏盜/殆从者之廈耳/索之/果然/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 D。其实 在殷墟甲骨文被发现之前,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也是有所凭依的,如《说 文》利用小篆来研究古文字,北宋时期的学者利用金文进行研究等等。因此 D 项的表述“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是 不正确的。D 项是正确选项。 第二大题 第二大题为古代诗文阅读,分为“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 写”三个部分。 (一)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包括 4 道小题。关于曾公亮的这段文字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原文稍长,有 1000 余字,删节后留下 600 字的篇幅,适合作为高考文言文考查 的阅读材料。从整体看,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有较强的故事性, 文字又较为浅易,适合对于高中毕业生的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 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度耳 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 强。公亮日:“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 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 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 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 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 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 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 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 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 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 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 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 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 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 力 【试题分析】这种考査方式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断句正确的 项。命题时的具体作法是,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两处句错误, 有两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另一个选项无错误。本题 在A、D两项各有一处错误,分别为“移书”属上以及“他境”属下,C项则兼 有这两处错误。B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A项的“移书”属上,使“移书诘 盗”两个有顺承关系的连续动作人为割裂,从而使语义不通。D项的“他境”属 下,使“道悉窜”的方向不明,同时又使“夜户不闭”成了“他境”即曾公亮所 治郑州以外州县的政绩,明显不符合文意,也是不正确的。C项则兼有这两处错 误。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阅卷场上评分 时的困扰,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意味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 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涵义的词语,对其 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具有的文化意义,要求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A项 是关于古代的官制。古代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如唐宋时期的三省长官都属于宰 相,首相则是指宰相中居于首位者。而现代政治意义上的首相指君主国家内阁首 脑,某些非君主国家的中央政府首脑有时也沿用此称,职权相当于内阁总理。B 项的“建储”的字面含义是确立皇位继承人,“储”即“储君”。古代一般实行 嫡长子继承制,通常嫡长子会被立为太子。所以“建储”的含义在大多数情况下 等同于确立太子。《谷梁传·隐公四年》范宁注:“雍曰:正,谓嫡长也……建 储非以私亲,所以定名分。”D项“契丹”考查的是古代历史知识,契丹是中古 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 动,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唐灭亡的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 中国北方,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了100多年的和 平。辽末,女真族起事,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1125年为金所灭,其余部建立 了西辽王国,延续了93年。以上三项表述并无不当之处,都是正确的。只有C 项“有司”,说到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这话是对的;但说用“有司” 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是不准确的,决策中枢就不能称为“有司”。所以,C 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是正确选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 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 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 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 力。 【试题分析】这种考查方式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断句正确的 一项。命题时的具体作法是,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两处句错误, 有两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另一个选项无错误。本题 在 A、D 两项各有一处错误,分别为“移书”属上以及“他境”属下,C 项则兼 有这两处错误。B 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A 项的“移书”属上,使“移书诘 盗”两个有顺承关系的连续动作人为割裂,从而使语义不通。D 项的“他境”属 下,使“道悉窜”的方向不明,同时又使“夜户不闭”成了“他境”即曾公亮所 治郑州以外州县的政绩,明显不符合文意,也是不正确的。C 项则兼有这两处错 误。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阅卷场上评分 时的困扰,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意味。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 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涵义的词语,对其 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具有的文化意义,要求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A 项 是关于古代的官制。古代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如唐宋时期的三省长官都属于宰 相,首相则是指宰相中居于首位者。而现代政治意义上的首相指君主国家内阁首 脑,某些非君主国家的中央政府首脑有时也沿用此称,职权相当于内阁总理。B 项的“建储”的字面含义是确立皇位继承人,“储”即“储君”。古代一般实行 嫡长子继承制,通常嫡长子会被立为太子。所以“建储”的含义在大多数情况下 等同于确立太子。《谷梁传·隐公四年》范宁注:“雍曰:正,谓嫡长也……建 储非以私亲,所以定名分。”D 项“契丹”考查的是古代历史知识,契丹是中古 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 动,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唐灭亡的 907 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 中国北方,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了 100 多年的和 平。辽末,女真族起事,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1125 年为金所灭,其余部建立 了西辽王国,延续了 93 年。以上三项表述并无不当之处,都是正确的。只有 C 项“有司”,说到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这话是对的;但说用“有司” 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是不准确的,决策中枢就不能称为“有司”。所以,C 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是正确选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 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 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 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 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综合的考査,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 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试题分析】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 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分析和 概括。ABD这三个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不当之处。C项的 分析概括说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 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行文至此,也都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但下文又说,派使 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这不符合原文意思。因为原文“使谕以指意”要表达 的意思是派赵滋前往边境地区调解纠纷,而不是另派一个使者与赵滋一同前往。 C项所述有误,是正确选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参考答案】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 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 语的理解。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虔”“处之”两处。“虔”的含义为诚 敬、诚心,现代汉语中的许多相关词汇也都有类似的意思,如虔敬、虔诚等。《左 传·庄公二十四年》:“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粟枣 修,以告虔也。”“处之”实际是一个动宾词组,“处”在这里有处理、对待的 意思,“之”指代前文必使人主亲临这件事,联系起来可翻译成“做这样的事”。 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救正”“固宠”两处。“救正”的含义是匡正 纠正。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一》:“时当治平,则当陈润色之略:时值丧乱, 则当先救正之方。”“固宠”即巩固受宠的地位。《子华子·晏子问党》:“至 於君之前,固宠而恃便。”唐王翰《飞燕篇》诗:“采女不得见,专荣固宠昭阳 殿。”明李贽《答邓明府书》:“窃取圣人之名以自盖其贪位固宠之私。”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试题选用李白的五言古诗《金陵望汉江》为鉴赏材料。 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全诗情景合一,寓比兴之意于写 景之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 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综合的考查,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 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试题分析】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 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分析和 概括。ABD 这三个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不当之处。C 项的 分析概括说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 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行文至此,也都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但下文又说,派使 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这不符合原文意思。因为原文“使谕以指意”要表达 的意思是派赵滋前往边境地区调解纠纷,而不是另派一个使者与赵滋一同前往。 C 项所述有误,是正确选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参考答案】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 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 语的理解。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虔”“处之”两处。“虔”的含义为诚 敬、诚心,现代汉语中的许多相关词汇也都有类似的意思,如虔敬、虔诚等。《左 传·庄公二十四年》:“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粟枣 修,以告虔也。”“处之”实际是一个动宾词组,“处”在这里有处理、对待的 意思,“之”指代前文必使人主亲临这件事,联系起来可翻译成“做这样的事”。 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救正”“固宠”两处。“救正”的含义是匡正; 纠正。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一》:“时当治平,则当陈润色之略;时值丧乱, 则当先救正之方。”“固宠”即巩固受宠的地位。《子华子·晏子问党》:“至 於君之前,固宠而恃便。”唐王翰《飞燕篇》诗:“采女不得见,专荣固宠昭阳 殿。”明李贽《答邓明府书》:“窃取圣人之名以自盖其贪位固宠之私。”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试题选用李白的五言古诗《金陵望汉江》为鉴赏材料。 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全诗情景合一,寓比兴之意于写 景之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