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 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 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 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第二问: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 的主旨。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试题分析】诗的前两联“汉水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意为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 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都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 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 气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 盛世蓄好气势。在此诗中李白已对万里长江的风光作了一个全面的描绘:上游之 秀丽,三峡之急险,中游之宏阔,下游之浩瀚,都有极生动之描写,可以说李白 用他的生花妙笔,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这是其它任 何诗人所作不到的。而其他诗人,由于局于经历所限,对长江的描绘也只能是 时一处、一鳞一爪的个别描写,虽然他们可能写得很精彩,而不可能对万里长江 绘出全图。即使是有人像李白那样有游万里长江的经历,但也未必像李白对长江 那样的钟情,或虽钟情而不善于诗。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比喻以江水壮阔 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贴切得体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 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 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试题分析】“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大辖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 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餡,没而下骛,扬而奋髫,白波若山, 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 已北,莫不厌若鱼者。”这是《庄子·外物》中的一个恢诡语言,任公子从此常 常被用来比喻有大作为和才能的人。诗人称任公子大可收起他的钓竿,不必在垂 钓了,是对这个典故的反用。清代的王琦阐释说:“因众派安流,水无巨鱼,故 任公子钓竿可罢,喻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水无巨鱼, 也就是地无巨寇,李白觉得英豪才智之士不必希望有所作为,那是因为天下太平, 江河安堵,在归于一统的大唐盛世之下,不会有任何的祸乱发生,那么,即使豪 杰之士怀有平定寇盗、重致太平的手段,又哪里有机会去供你施展呢?这样的说 法主要表现出的,当然还是对盛世的热情歌颂,但如果结合李白的平生抱负与自 我期许, 也能感觉到这样的歌颂并不单纯,在这一派祥和安宁之中,隐隐透露出了英雄无 用武之地的淡淡失落。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 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 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 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 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第二问: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 的主旨。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试题分析】诗的前两联“汉水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意为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 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都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 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 气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 盛世蓄好气势。在此诗中李白已对万里长江的风光作了一个全面的描绘:上游之 秀丽,三峡之急险,中游之宏阔,下游之浩瀚,都有极生动之描写,可以说李白 用他的生花妙笔,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这是其它任 何诗人所作不到的。而其他诗人,由于局于经历所限,对长江的描绘也只能是一 时一处、一鳞一爪的个别描写,虽然他们可能写得很精彩,而不可能对万里长江 绘出全图。即使是有人像李白那样有游万里长江的经历,但也未必像李白对长江 那样的钟情,或虽钟情而不善于诗。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比喻以江水壮阔 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贴切得体。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 分) 【参考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 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 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试题分析】“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大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 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 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 已北,莫不厌若鱼者。”这是《庄子·外物》中的一个恢诡语言,任公子从此常 常被用来比喻有大作为和才能的人。诗人称任公子大可收起他的钓竿,不必在垂 钓了,是对这个典故的反用。清代的王琦阐释说:“因众派安流,水无巨鱼,故 任公子钓竿可罢,喻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水无巨鱼, 也就是地无巨寇,李白觉得英豪才智之士不必希望有所作为,那是因为天下太平, 江河安堵,在归于一统的大唐盛世之下,不会有任何的祸乱发生,那么,即使豪 杰之士怀有平定寇盗、重致太平的手段,又哪里有机会去供你施展呢?这样的说 法主要表现出的,当然还是对盛世的热情歌颂,但如果结合李白的平生抱负与自 我期许, 也能感觉到这样的歌颂并不单纯,在这一派祥和安宁之中,隐隐透露出了英雄无 用武之地的淡淡失落。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 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参考答案】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内容分别出自《荀子·劝学》、诸葛亮《出师表》和辛弃疾《永 遇乐(千古江山)》,其中《荀子·劝学》和《永遇乐(千古江山)》为《普通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出师表》为《义务教育语文课 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今年的默写与前两年相同,题目延续为“补写出下 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不再是简单地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去填写,而是给 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考生能 更好地理解要背诵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 第三大题 第三大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了当代著名作家李锐的短篇小说《锄》。李锐 曾当过数年下乡知青,他对吕梁山地区的农民及其生活一直抱有浓厚的感情,并 因此致力于乡土文学的思考与写作。出于命题需要,对原文进行了一定删改,其 “题记”部分,也都予以删除。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 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 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 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 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 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 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 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 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 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 ,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 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 【参考答案】 (1)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2)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内容分别出自《荀子·劝学》、诸葛亮《出师表》和辛弃疾《永 遇乐(千古江山)》,其中《荀子·劝学》和《永遇乐(千古江山)》为《普通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出师表》为《义务教育语文课 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今年的默写与前两年相同,题目延续为“补写出下 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不再是简单地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去填写,而是给 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考生能 更好地理解要背诵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 第三大题 第三大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了当代著名作家李锐的短篇小说《锄》。李锐 曾当过数年下乡知青,他对吕梁山地区的农民及其生活一直抱有浓厚的感情,并 因此致力于乡土文学的思考与写作。出于命题需要,对原文进行了一定删改,其 “题记”部分,也都予以删除。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 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 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 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 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 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 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 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 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 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