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纸上每行印有31个符号,共15行,总计符号465个。两种符号的排列是随 机的,播送按一定速度读“圆圈″和“三角”的录音。录音中的符号排列与改错练 习纸上的符号排列并不完全相同,而是每隔1-4个符号出现一次错误,错误出现 的间隔长短是随机的。 要求幼儿根据录音校对细的9和“△两种符号,并将纸上错误的符 号划去。实验在教会幼儿掌握校对改错法后正式进行。每个幼儿用快、中、慢三种 不同的速度先后完成三次练习,每两次练习间休息20分钟休息时进行娱乐活动 其中快速录音播放每分钟读35个符号,中速为每分钟19个符号,慢速为每分钟 13个符号。为排除每个幼儿前后三次练习中疲劳和熟练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将全部48名幼儿分为A、B、C三组,每组幼儿人数为16人,其中5岁男孩、5 岁女孩、6岁男孩和6岁女孩各4人,各组的练习程序如下图: A组 中速 快速 慢速 B组 快速 慢速 中速 C组 慢速 中速 快速 成绩的评定 批改幼儿完成的改错练习纸凡将正确的符号划去或没有把错误的符号划去都 作为“练习错误"。将幼儿连续“练习正确”的符号数目中最大的一个,称作“改 错练习的最大连续正确数”,并以它作为有意注意稳定性的指标。 4.实验的阶段
6 练习纸上每行印有 31 个符号,共 15 行,总计符号 465 个。两种符号的排列是随 机的,播送按一定速度读“圆圈”和“三角”的录音。录音中的符号排列与改错练 习纸上的符号排列并不完全相同,而是每隔 1—4 个符号出现一次错误,错误出现 的间隔长短是随机的。 要求幼儿根据录音校对纸上的“ ”和“ ”两种符号,并将纸上错误的符 号划去。实验在教会幼儿掌握校对改错法后正式进行。每个幼儿用快、中、慢三种 不同的速度先后完成三次练习,每两次练习间休息 20 分钟,休息时进行娱乐活动。 其中快速录音播放每分钟读 35 个符号,中速为每分钟 19 个符号,慢速为每分钟 13 个符号。为排除每个幼儿前后三次练习中疲劳和熟练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将全部 48 名幼儿分为 A、B、C 三组,每组幼儿人数为 16 人,其中 5 岁男孩、5 岁女孩、6 岁男孩和 6 岁女孩各 4 人,各组的练习程序如下图: 1 2 3 A 组 B 组 C 组 中速 快速 慢速 快速 慢速 中速 慢速 中速 快速 3.成绩的评定 批改幼儿完成的改错练习纸,凡将正确的符号划去或没有把错误的符号划去都 作为“练习错误”。将幼儿连续“练习正确”的符号数目中最大的一个,称作“改 错练习的最大连续正确数”,并以它作为有意注意稳定性的指标。 4.实验的阶段
实验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于1980年5月同时对5岁和6岁48名幼儿进 行测定,对结果进行横向的比较。第二阶段于1981年5月对一年前测定过的24 名5岁幼儿(当时是5岁,此时为6岁)进行再次测定,将这一结果跟一年前该24 名幼儿的测定结果进行纵向的比较。 第三,结果 结果部分是描述研究有何发现,并将研究结果客观地呈现给读者。通常可看作研究报告 的核心,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分是研究对人类知识宝库的贡献,是为知识的大厦添 砖加瓦。研究结果的表达形式主要是叙述性的文字,但为了叙述更清楚,更易于读者理解, 常需要辅以图表形式,以便直观地、形象地显现结果。好的研究结果的表述是图表和文字叙 述融为一体的。叙述部分所占篇幅应大于图表所占的篇幅。一般来说,好的叙述是光阅读文 字叙述部分,便能明了结果:好的图表则是只看图表,也能理解结果。 ①概括性描述。结果部分可以简要重述假设开头,然后排列出代表性的数据。如研究数 据较多,结果的项目较多,可分别用一句概括性的句子描述,如,“本研究的结果之一是……” 再按具体内容列出数据。 ②列出表格和图解。结果部分除了文字叙述外,通常要有图表给出数据。用图表来表述 信息量大,便于理解,正所谓“一图顶千字”。结果中的文字叙述可以点出图表中的主要数 据,并对数据作一定的解释,但不必用文字完整地将数据重新描述一番。当然也不能只给出 图表,文字叙述只写:研究结果见某表某图。表格对结果的表述非常有效,尤其是研究包括 大量统计资料时更是如此。但表格内容的排列要清晰、简明、符合逻辑。现在比较流行的是 三线表(见图11-2) 实验组1 实验组2 平均数标准差 平均数标准差 言语 计算 常识 图11-2三线表示意图 ③描述假设检验的结果。统计检验是指岀数据是否证明接受或拒绝假设,并说明统计检 验结果的含义。例如某研究的结果部分在重述假设,给出数据图表后,对假设检验结果作出 描述:经x2检验,结果非常显著(x2=12.74,df=1,P<0.00),表明父母从事科学工作 的孩子比父母不以科学工作为职业的孩子更可能选修科学课程。虚无假设在极其显著性水平 上受到拒绝 结果部分不宜掺入研究者的主观议论、体会,以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不宜评述研究成 果的内在涵义。结果部分需要的只是客观地描述事实与数据,评论应放在讨论部分展开 第四,讨论
7 实验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于 1980 年 5 月同时对 5 岁和 6 岁 48 名幼儿进 行测定,对结果进行横向的比较。第二阶段于 1981 年 5 月对一年前测定过的 24 名 5 岁幼儿(当时是 5 岁,此时为 6 岁)进行再次测定,将这一结果跟一年前该 24 名幼儿的测定结果进行纵向的比较。 第三,结果 结果部分是描述研究有何发现,并将研究结果客观地呈现给读者。通常可看作研究报告 的核心,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分是研究对人类知识宝库的贡献,是为知识的大厦添 砖加瓦。研究结果的表达形式主要是叙述性的文字,但为了叙述更清楚,更易于读者理解, 常需要辅以图表形式,以便直观地、形象地显现结果。好的研究结果的表述是图表和文字叙 述融为一体的。叙述部分所占篇幅应大于图表所占的篇幅。一般来说,好的叙述是光阅读文 字叙述部分,便能明了结果;好的图表则是只看图表,也能理解结果。 ①概括性描述。结果部分可以简要重述假设开头,然后排列出代表性的数据。如研究数 据较多,结果的项目较多,可分别用一句概括性的句子描述,如,“本研究的结果之一是……” 再按具体内容列出数据。 ②列出表格和图解。结果部分除了文字叙述外,通常要有图表给出数据。用图表来表述 信息量大,便于理解,正所谓“一图顶千字”。结果中的文字叙述可以点出图表中的主要数 据,并对数据作—定的解释,但不必用文字完整地将数据重新描述—番。当然也不能只给出 图表,文字叙述只写:研究结果见某表某图。表格对结果的表述非常有效,尤其是研究包括 大量统计资料时更是如此。但表格内容的排列要清晰、简明、符合逻辑。现在比较流行的是 三线表(见图 11—2): 实验组 1 平均数 标准差 实验组 2 平均数 标准差 言语 计算 常识 - - - - - - - - - - - - 图 11—2 三线表示意图 ③描述假设检验的结果。统计检验是指出数据是否证明接受或拒绝假设,并说明统计检 验结果的含义。例如某研究的结果部分在重述假设,给出数据图表后,对假设检验结果作出 描述:经 2 检验,结果非常显著( 2 =12.74,df=1,P<0.001),表明父母从事科学工作 的孩子比父母不以科学工作为职业的孩子更可能选修科学课程。虚无假设在极其显著性水平 上受到拒绝。 结果部分不宜掺入研究者的主观议论、体会,以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不宜评述研究成 果的内在涵义。结果部分需要的只是客观地描述事实与数据,评论应放在讨论部分展开。 第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