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性條件」 「降低班級人數造就了有利條件讓老師有更多機 會,這些機會包括進行一對一的個別指導、及早 發現學生的問題並加以糾正,這些都是在大班中 鮮有的….」(in&Wang,2002,頁ⅸxx) 小班讓教師教得更好’換句話說’小班造就 有利條件予教師施教’讓學生學習。」( Blatchford, 2003,頁150-1)
「促進性條件」: ◼ 「降低班級人數造就了有利條件讓老師有更多機 會,這些機會包括進行一對一的個別指導、及早 發現學生的問題並加以糾正,這些都是在大班中 鮮有的…」(Finn & Wang, 2002, 頁 ix-x) ◼ 「…小班讓教師教得更好,換句話說,小班造就 有利條件予教師施教,讓學生學習。」(Blatchford, 2003, 頁 150-1)
■那麼,所謂「小班」,只是現階段的一個 方便的說法而已。更準確的說法’是配合 理想教學形態的班級規模。是大是小’按 需而定
◼ 那麼,所謂「小班」,只是現階段的一個 方便的說法而已。更準確的說法,是配合 理想教學形態的班級規模。是大是小,按 需而定
教學的實際需要 理想的教學形態 和效果 匹配的教學環境 (包括班級規模)
教學的實際需要 匹配的教學環境 (包括班級規模) 理想的教學形態 和效果
3.歐美的發展 歷史上歐美都是採用大班的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1592-1670的觀念 一位老師可以同時教授幾百名學生。這是可行 亦是重要的。教師教得越多學生,滿足感就越 大。大班的環境可讓學生彼此幫助’互相競爭。 ■而實際上,當合資格的教師人數不足以應付龐大 的需求時,大班教學也是有必要的
3. 歐美的發展 歷史上歐美都是採用大班的。 ◼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 (1592-1670) 的觀念: 一位老師可以同時教授幾百名學生。這是可行 亦是重要的。教師教得越多學生,滿足感就越 大。大班的環境可讓學生彼此幫助,互相競爭。 ◼ 而實際上,當合資格的教師人數不足以應付龐大 的需求時,大班教學也是有必要的
英國近代小说家勞倫斯①D. Lawrence)描逑當時 的教學情境 俄蘇納面對著一班5人的學生’有男有女。他們站著 班房裡盡是一排一排的桌子連人。她完全覺得自己的 存在仿如無物’她既無自己的地方’又不像活在那裡。 她面臨的是一大堆的學生。 「她聽見課室後傳來急速的丶連珠炮似的問題。站在這 班學生的跟前’她顯得束手無策’她苦候著。她這堆 孩子共55人’一張張陌生的面孔盯著她’懷有惡意 愛嘲弄人°」(小說 The rainbow,1916,頁376
◼ 英國近代小说家勞倫斯 (D.H. Lawrence) 描述當時 的教學情境: 「俄蘇納面對著一班55人的學生,有男有女。他們站著, 班房裡盡是一排一排的桌子連人。她完全覺得自己的 存在仿如無物,她既無自己的地方,又不像活在那裡。 她面臨的是一大堆的學生。」 「她聽見課室後傳來急速的、連珠炮似的問題。站在這 班學生的跟前,她顯得束手無策,她苦候著。她這堆 孩子共55人,一張張陌生的面孔盯著她,懷有惡意, 愛嘲弄人。」 (小說 The Rainbow, 1916, 頁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