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皇帝于一身,自号“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 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粉饰太平, 借神权以企安定天下。 清代较重喇嘛教,在社会上道教渐趋低潮,在形式上有 式微之势,其实在清初全真道有所发展,有相当多反清扶明 的志士利用全真道结社,欲待机而动,如金盖山陶靖庵等便 是。他们潜隐深山,秘密结社,暗杀明代遗臣中之逆臣。他 们用道教以掩盖政治活动。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慈禧 梦想长生,道士高云溪(仁峒,北京白云观方丈)“以神仙 之术惑慈禧,时入宫数日不出,慈禧又封仁峒为总道教 司,与龙虎山正乙真人并行。”据白云观道士常赴崑回忆, 高云溪与国际间谍沙俄璞科第有密切关系。八国联军时慈禧 逃往西安,由高云溪去接驾始放心回京,尔后关于卖国条约 之谈判,实在北京白云观后花园中进行,与联军联系者为璞科 第,与宫内联系者为李莲英,高云溪斡旋其中。前清与帝饿所 汀喀西尼密约,世皆传为李鸿章所为,其实李鸿章只是出面签 约者,幕后实为李连英与璞科第,李连英与璞科第之联貉人 则为高云溪,由高约二人会晤,然后转达西太后。(1960年 8月全国政协所编《文史资料》上载有叶恭绰所撰文稿,亦 普述及此事),故高也是这一事件中的重要角色。 以上,日不过是略举较为显著的有关道教的史实,以说 明道教与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影响也很 深远。研究中国社会历更而忽略道教的历史活动,则肯定是 不全面的,也是不能作出正确估价的。 16
三、道教与社会经济和人口 道教教团组织自东汉晚期出现以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便 以一种在社会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组织实体而存在。旧时, 道教宫观逾万座,遍及天下。每一座“丛林”宫观及规模较 大的“子孙”道院,均为田连阡陌之大小地主庄园,占有大 量土地,拥有巨大的资产,是社会一股强大的经济势力,儿 乎可以与皇族之财富相埒。宫观常住之道土众多。从整个社 会经济他位来看,这个庞大的教团,并不是一个从事物质生 产劳动,为社会增加物质财富的集体,而是一个消耗社会财富 的集体,其中享有特权者属于剥削阶级范晦,广大下层道士 也只是从事教团内耗的服务性劳动,总的来说,无益于提高社 会生产力,对社会经济发展是一种消极因素。宫观内的众多 道士,历代封建皇朝都免除他们服兵役、服劳役、纳税等, 这对国家来说,他们是享有豁免国民义务特权的人*而他们 应承担的负担,则钱加到了其他人身上,特别是大捞动群 众的身上。正因为这个教团组织庞大,人员众多,且占有大 17
量社会财富,当然对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影响也就相应巨大。 就社会问题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不能忽路的方面。客观历史 事实也证明,道教教团聚敛财富及消耗的膨胀与收缩,宫视 人口占社会人口比例的增减,均同社会经济、人民的物质生 活状祝有看密切关系。 道教在开创初期,.是当时社会苦难群众的宗教,尚处于 移密宗教状态。在它最早的经典中,便反映有关于社会经济 问题及人口问题的意见与呼吁。首先,认为社会上有筋力的 人都应当是生产劳动者。如《太平经》卷六十七说:“天生 人,幸使人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而不肯力为之, 反致饥寒,负其先人之体”。第二,反对强取人物。《太平 经》卷六十七说:“天地乃生凡财物可以养人者,各当随力 聚之,取足而不穷。反休力而不作之自轻,或所求素不和,: 皆为强取人物,与中和为仇,其罪当死明矣。”第三,反对 富人对穷苦者的冷酷无情。《太平经》卷六十七说:“积之 乃亿亿万种,珍物金银亿万,反封藏逃匿于幽室,令皆腐 涂。见人穷困往求,骂署不予,既予不即许,必求取增倍 也:而或但一增,或四五乃止。赐与富人,绝去贫子,令使 饥寒而死,不以道理,反就笑之,与天为怨,与地为咎,与 人为大仇,百神憎之”:,“此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 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比若仓中之鼠,常独足食,此大 仓之粟,本非独鼠有也。少内之钱财,本非独以给一人也。 愚人无知,以为终古辣当有之,不知乃万户之委输,皆当得 衣食于是也。爱之反常怒喜,不肯力以周穷救急,春无以 种,秋无以收,其冤结悉仰呼天。天为之感,地为之动,不 助君子周穷救急,为天地之间大不仁人。”第四,主张在生 18
汗资料分配上平均。《太平经》提出天下财物乃天地中之 物、是“天”共养众人的,故应亚均,以合“天”意。《太 乎经》卷一百十二说:“背食天仓,衣司农,寒温易服,亦 阳尊阴卑,粗细雅物金银彩棉珠之宝,各令平均,无有横 赐。”卷一百十四说:“众万一二千物皆生中和地中,滋生长 大…当人口者,皆令民食之。用其温饱,长大形容,子孙 相承。…是尺使奉职之神,调和均,使各从其愿,不夺 其所安。”基于上述教义,故早期天师道(五斗米道)起义 舍于路。《后汉书·刘焉传》说:“诸祭酒各起义金于峰、 同之亭传,悬置米肉,以给行旅,食者量腹取足,过多鬼 能病之。”在东汉末,天师道领袖张鲁所割据的汉中,的确 是较为安定、富庶的地方,“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年鲁 者数万家”。在人口问题上,早期道教在当时提出了“多民 为富”的看法。首先,认为“壮以民为本。”《太平经》卷 四十八说:“君少民,乃衣食不足,令常用心愁苦,改治国 之道,君以记为木也。”第二,多民为富。《太平经》卷六 十九总:“治国之大要,以多民为出,少民为贫困。据梁方 仲貌头4中国历代户门、1滟、田赋统让》,汉顺帝时全国 人「1为四千九百七十三万发五百五小,桓帝时为五千六百五 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大体来说,每平方公里人数少的地 方仅十多人,最好的地方且在最繁荣的时候也只有百川人。 H于不断的战争和灾害,使人口大景耗减,土典大量荒废、 生产斯条,经济调敝。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当然要争取多 民,民多劳动力多,生产才能繁荣,国家才能富足。汉术, 天肺道张鲁治理的汉中一带是民较多且富的,张鲁归颗于曹 魏以后,曹操衡曾能汉中之民北迁。《三国志》卷五《张 19
既传》记载,张鲁降店,“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 安及三铺”多又同书卷二十三《杜袭传》记裁,杜袭随曹操 征汉中,“留袭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 郑者八万余口。”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二○年),曹操与刘 备战于阳平,曹军撤出汉中,又迁走一批汉中居民,《华阳 国志》卷六《刘先主志》记载“(魏将)张郃率吏民内迁”; 又据《正统道藏·正一法文天师教诫科经·大道家令戒》 称,“至义国陨颠,流移死者以万为数,伤人心志。自从谎 徙以来,分布天下”。足见在当时争取多民的情况下,汉中 之民被迫迁徙是大量的,因多民便既多劳动力,且广兵源。 棕上所述,早期道教有关经济问题、人口问题方面的见解与 作法,是实际而有积极意义的。 但随着天师道与封建政权的日渐结合,天师道成为统治 者所扶植的宗教,教团组织从上到下,便逐渐发生了根本的 变化。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已经是统治阶级的附庸,不仅得 到保护,而且享有种种特权,特别是其大小领袖人物,更是 具有权势,高踞于一般人之上了。魏晋南北朝时,天师道的 “治”,已成为敢权组织,其茸领“祭酒”便压榨教民。南 朝著名道士陆修静在《道门科烙》注中便说那时的祭酒“希 望财利,念在酒食”,“课责重脆,询求好食”。北魏著名 道士寇谦之《老君音浦诫经》便说:道官祭酒“取人人金银 财帛,而治民户,恐动威迫,教人臲感,匹帛牛犊,奴婢衣 裳,或有岁输全绢一匹,功薄输一两,众杂病说(税),不 可称数,”“赃钱逋税,贪秽人己”。对于人民,也已不是 过去那样重视和同情。如东晋五斗米道领袖孙恩作乱,《晋 书·孙恩传》记我说:“诸贼皆烧仓廪,焚邑屈,刊木堙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