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只有统治阶级才能凭借和运用,尤其道教是多神教,不同 的人可以假托不同的天神的“权力”,行自己的方便。人民 对统治者不满时,也往往利用“神权”,鼓动群众来造统治 者的反,说是天神谴责皇帝昏庸,已不护佑他,而是改变主 意,授命新人来建立新政权,当新的统治者。 总之,在人们普遍存在宗教意识的情况下,权力必须有 神权作靠山,要有政权便必须有神权,无神权即无政权。在 封建社会,这乃是普遍的现象。 道教与中国封建社会相应发展的表现特征,就在于它始 终使“神权”与皇权保持一致,为封建统治者效劳;封建统 治者控制和利用道教,目的也正在于使神权与皇权一致,融神 权与改权为一体,使神权成为了政权的依据、靠山、命根 子。如《太平经·安东王者法》':“帝王,天之子也,皇后, 地之子地,是天地第+神气也”(王明《太平经合校》卷十 八至三十四)。《老子想尔注》十八章注:“道用时,臣忠 子孝,国则易治,时臣子不良君父也,乃畏天神”。葛洪 《抱朴子·外篇·良规》:“天也,父也。君而可变,则天 亦可变,父亦可变也”。从另一方面来说,农民起义也有呼 就“苍天已死,黄天鞘立”的。阶级地位不同,立场不同, 口号不同,而托言天神授命的手法一样。中国封建社会之所 以知此漫长,以伦理纲常为理论核心的儒家学说固然在思想 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而皇权紧紧控制和利用宗教也是很大 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为什么都用“替天行道” 的名义,也是为了要拣住神权这个旗帜。 西汉成帝时,帝顿好祭祀鬼神及方术,幻想借天威以每持 政局并得后開,社会上也因朝政不良,灾异频仍,人民生话 b
苦难重茧,而宗教意识随之增张。齐人甘忠可,将黄老道与 推阴阳言灾异的阴阳五行学派紧密融合,吸取神秘的占历象 学及儒家“天人合一”、谶纬说的具体内容,造作了《包元 太平经》,托言“天帝使赤精子下教我此道”(《前汉书· 李》)。赤精子即宁封子,是黄老道所崇拜的仙人。因 汉室自认属火德,甘忠可假托赤精子授道,有意取悦于汉 帝。经待诏黄门夏贺良、骑都尉李寻荐之城帝,宜称太阳为 人君之表,为政当“尊天地,重阴阳,敬四时,严月令”。顺 之则善政,和气可立致:不顺则生灾害,皇帝绝嗣。终因干 涉朝政,甘忠可招致诛灭。哀帝即位,夏贺良、李寻及丞相 翟方进、曲阳侯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等,又奏议哀帝奉行 《包元太平经》。于是哀帝改元易号,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 年,自号陈圣刘太平皇帝。后来哀帝认为夏贺良等“其言亡 验”,是“执左道,乱朝改,倾覆国家,诬罔主上,不道” (《前汉书·李寻传》)。夏贺良被诛,李寻及司隶校尉解 光被“徙敦煌郡”。这是原始道教首次千预朝政。 东汉顺帝时,于吉、宫崇复兴太平道,宫崇将神书《太 平清领书》献于帝。帝目为妖妄不经,仅收藏之。但此书在 民间流传,后为张陵与张角奉行,演变而成五斗米道与太平 道。汉灵帝时,朝政腐败,灾难频仍,生灵涂炭,人民对汉 统治者行强烈的怒火,民心思变,渴望改变颠沛流离、饥寒 交迫的主活状况,能过太平日子。农民领袖张角,利用太平 道作为发动、组织农民起义的舆论工具与联络手段,喊出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日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黄小起 义,晨越了黄河南北,动摇了汉室的统治。与黄巾起义同 ,在汉中有五斗米道张鲁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先是 7
额帝时沛人张陵在鹤鸣山造作符书,创立五斗米道,并初建 了二十四治的教会组织。陵传子衡,衡传于鲁。张鲁自号师 君,利用五并米道在汉中建立了地方改权,《三国志·张鲁 传》、《后汉书·刘群传》、《华阳国志》均记载汉中“民 夷信向”五斗米道。张鲁雄据汉中三十多年,后归顺曹操。 张角与张鲁的作为,是道教在历史上演出的最壮烈的改治行 动。 据《后汉书》十·《刘盆子传》、《东观汉记》二三 《赤眉载记》、应劭《风俗通义》九《怪神篇·城阳景王祠 条》、《魏志·武帝纪》注引王沈《魏书》等记载,西汉末 临祈人徐宣、谢禄、杨音等掀起之赤眉起义,亦与天师道有 源脉关系。以此观之,后汉光武帝之能够趁势得兴,汉献帝 之所以致亡,也都与原始道教有着密切关系。 汉末,曹操用武力统一天下,他在军事上便颇得力于他 收编了数十万黄巾降卒,后为其精锐部队,号称青州军。曹 魏统治者深知道教在民间之巨大影响,亦未忘刚过去的黄巾 起义,曹操为防范起见,把当时著名的的方士甘始、左慈、 郤俭等都招致聚集。《三国志·华佗传》注引曹植《辨道 论》说:“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卒所以集之于魏 国者,城恐斯人之徒,接奸光以欺众,行妖慝以惑民,岂复 欲观神仙于瀛洲,求安期于海岛,释金辂以履云舆,弃六骥 而美飞龙哉!”很明显,目的在于防止他们编动造反。据 《三国志·张既传》载,曹魏还强令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 安及三辅”,使众多五头米道信徒北迁,离开汉中故土而散 开,其势便大为分散、减弱了。在东吳,.起初孙策因忌惧太 平道于吉的威望,把于吉杀了。《三国志·孙策传》注引 8
《江表传》载:“时有道上琅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 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榭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 之。策尝于那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乃…趋度门下, 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阿不能止,策即 下令收之。”即使策母为之说情,孙策仍说:“此子妖妄, 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 之,不可不除也。”而他的弟弟孙权则改变了手段,把江南 著名道士葛玄招致到建业京都米了。足见三国的统治者,注 意到了天师道可能会对政治局面发生的影响。 在西晋,有八王之乱的政治动荡,其中心人物是赵王 伦。赵王伦始受封于琅琊,与其谋士孙秀、大将张林(黄巾 军张飞燕之曾孙,见《三国志·魏书·张燕传》注引陆机 《晋惠帝起居注》)均世奉五斗米道。据《晋书·赵王伦 传》载:“伦、秀并惑巫鬼,听妖邪之说。秀使牙门赵举诈为 宣帝神语,命伦早入西宫。又言宜帝于北邮为赵王佐助,于 总别立宣帝庙于芒山,谓逆谋可成。”又载:“使扬珍昼夜 诣宣帝别庙祈请,鞭言宣帝谢陛下(赵王伦),某日当破 贼。拜道士胡沃为太平将军,以招福祐。秀家日为谣祀,作 策胜之文,使驱祝选择战日。又令远亲于蒿山着羽衣,诈称 仙人王乔,作神仙书,述伦祚长生以惑众。”导致赵王轮废 晋惠帝前自立。赵王伦一切政治行动皆利五斗米道,可见 五斗米道与当时政治之密切关系。 至东晋,复有五斗米道首领孙恩之乱。据《普书·孙恩 传》记述:孙恩的叔父孙泰,师事钱塘五斗米道祭酒杜子 恭,得其道术,“浮狡有小才,诳诱百姓,愚者敬之神, 皆竭财产,进子女,以求福伏,”会稻王道子及会稽世子元
显皆为天师道浸徭传染,“诣泰求其秘移术”,孙泰官至辅国 将军新安太守,“犹以道术眩惑土庶”,“见天下兵起,以 为晋祚将终,乃扇百姓,私集徒众。三吴士庶多从之”。继 之而有孙恩之乱,“烧仓蔡,焚邑屋,刊木堙并,虏掠财 货,·相#聚于会稻。其妇女有婴累不能去者,囊簏盛婴儿投 人于水,而告之日:蛋汝先登仙堂,我寻后就汝。”孙恩 败,赴海自沉,“妖党及妖安谓之水仙,投水从死者百数。” 孙恩死后,其妹夫卢循继之。 晋代,名士王赣之家亦世奉五斗米道,曾与道士许迈共 修服食。他的次子王斑之,任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稻内史, 因笃信五斗米道而城破身亡。《晋书·王羲之传》云:“孙 思之攻会稽,寮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人靖室请祷,出 语诸将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赋自破矣。既不设 备,遂为孙恩所害。” 南朝刘宋文帝时,:吴兴道士严道育,号为“天师”,托 言善讲得以入官。《来书·二凶传》记载:“道育既入,自 言服食,主及劭并信惑之。始兴王濬素佞事劭,与劭并多过 失,虑上知,使道育祈请,.欲令过不上闻。道育辄云:自上 天陈请,必不泄露。蹄等敬事,号日“天师’。及劭将败, (濬)劝劭入海,辇珍宝绘帛下船,与劭书曰:‘船故未至, 尼已人台,愿与之明日决者'。人情离散,故行计不果。濬书 所云尼,即道育也。当时不见传国至,问融云:在严道育 处”。唐法琳《破邪论》(见《广弘明集》)历举古来道士 破家破国为逆乱者,其中有“道育蘸祭而祸宋”。足见南朝 元嘉、太初河之宫廷修变,与天师道传人皇族中有关。 陈货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中说:“东西晋南,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