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清政府又制定了《优级师范选科章程》,规定优级师范以培养中 小学教师( “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兰 堂教员 )为对象, 分本科与预科两科 其中本科学制2年。规定开设地理总论、中国地理、各洲分论、地质、地文 和人文地理等课程。预科一年毕业,规定每周要学习世界地理大要3课时。 以上规定,本世纪初陆续在有关学校贯彻执行。如京师大学堂自1902 年起正式招收学生(师范馆79名,仕学馆57名),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的9年间, 共有毕业生306名、 毕业生约230名, 都受过正规的地理教育 其各年级设置的地理课程情况如表3。其它如上海南洋公学等都开设了相应 的地理课程。 表3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仕学馆地理课程 师范的 什学馆 第一年 全球大事、本国各境、地图(2) 全球大事、本国地理(3) 第一年 外国各境、地图(2) 外国地理(3) 第三年 地文地质学(2) 地文地质学(3】 第四年 教地理之次序方法(2) 注:括号内数字为周学时数 从本世纪初以来, 诉代地理学被作为 一门学问开始正式列入 中国各级学校的教育内空 并得到 ˉ定的实施 近代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中,为近代地理学体系在中国的确立做出 重要贡献的先驱人物,首推张相文。 张相文(1866一1933)字蓝西.清同治五年四月十六日(公元1866年5 月29日)生于江苏省桃园县(今泗阳)县东门外南园。他自幼好学,博览史 传,识见卓越 后师事胡和梅、 王先谦 王懋琨等, 学 可大进 名噪江淮 甲午战争后,他萌发了研究地理学的决心,积极学习外国地理等知识。1899 年起,在上海南洋公学教授地理课程,并参照日本等国外地理教科书资料, 亲自编写地理教材,于1901年出版了《初等地理教科书》(2册,南洋公学 出版)和《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4册, 上海兰陵出版社) 这是中国自 编地理教科书的嚆矢, 而且是 响很大 ,总发行量在200 万部以A 1908 张相文还编著出版了《地文学》 ,(上海文明书局) 这是中国第一本普 通自然地理著作。全书分星界、陆界、水界、气界、生物界5编。 直至现在 普通自然地理教材的基本内容仍不出这一框架,特别是在此之前,国内外的 自然地理著作内容仅限于无机自然界, 而张相文却新增生物果」 抑无却 自然与有机自然联系起来,这在世界地 子丈 也是 个创举。 在这本书里 他“参的东西各大家学说” ,吸收国外先进的地理学理论,对自然地理许多 方面的现象与事实,进行科学的因果分析,试图阐明其形成原因与发展规律: 并在《地文学》绪论中明确指出:“地文学者,地理学之精髓也。 ,普通自 然地理学的独立 是新的近代地理学区别于 旧地理学的重要标志之 因出 张相文《地文学》的出版, 为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 此外 张相文还著有《地质教科书》等,在地质地貌方面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张 相文不仅在齐鲁、冀北、内蒙、山西、热河等地作过许多地理考察,而且在 鞠继武:《中因地理学发展史》,江苏教育出饭社,1987年版 D张相文:《地文学》,上海文明书局,1908年版
1906 年清政府又制定了《优级师范选科章程》,规定优级师范以培养中 小学教师(“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教员”)为对象,分本科与预科两科, 其中本科学制 2 年。规定开设地理总论、中国地理、各洲分论、地质、地文 和人文地理等课程。预科一年毕业,规定每周要学习世界地理大要 3 课时。 以上规定,本世纪初陆续在有关学校贯彻执行。如京师大学堂自 1902 年起正式招收学生(师范馆 79 名,仕学馆 57 名),到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 的 9 年间,共有毕业生 306 名、未毕业生约 230 名,都受过正规的地理教育。 其各年级设置的地理课程情况如表 3 ①。其它如上海南洋公学等都开设了相应 的地理课程。 表 3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仕学馆地理课程 师范馆 仕学馆 第一年 全球大事、本国各境、地图( 2 ) 全球大事、本国地理( 3 ) 第二年 外国各境、地图( 2 ) 外国地理( 3 ) 第三年 地文地质学( 2 ) 地文地质学( 3 ) 第四年 教地理之次序方法( 2) 注:括号内数字为周学时数 由此表明,从本世纪初以来,近代地理学被作为一门学问开始正式列入 中国各级学校的教育内容之一,并得到一定的实施。 近代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中,为近代地理学体系在中国的确立做出 重要贡献的先驱人物,首推张相文。 张相文(1866~1933)字蔚西,清同治五年四月十六日(公元 1866 年 5 月 29 日)生于江苏省桃园县(今泗阳)县东门外南园。他自幼好学,博览史 传,识见卓越。后师事胡和梅、王先谦、王懋琨等,学问大进,名噪江淮。 甲午战争后,他萌发了研究地理学的决心,积极学习外国地理等知识。1899 年起,在上海南洋公学教授地理课程,并参照日本等国外地理教科书资料, 亲自编写地理教材,于 1901 年出版了《初等地理教科书》(2 册,南洋公学 出版)和《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4 册,上海兰陵出版社),这是中国自 编地理教科书的嚆矢,而且影响很大,总发行量在 200 万部以上。1908 年, 张相文还编著出版了《地文学》一书(上海文明书局)。这是中国第一本普 通自然地理著作。全书分星界、陆界、水界、气界、生物界 5 编。直至现在, 普通自然地理教材的基本内容仍不出这一框架,特别是在此之前,国内外的 自然地理著作内容仅限于无机自然界,而张相文却新增生物界一章,把无机 自然与有机自然联系起来,这在世界地学史上也是一个创举。在这本书里, 他“参酌东西各大家学说”①,吸收国外先进的地理学理论,对自然地理许多 方面的现象与事实,进行科学的因果分析,试图阐明其形成原因与发展规律。 并在《地文学》绪论中明确指出:“地文学者,地理学之精髓也。”普通自 然地理学的独立,是新的近代地理学区别于旧地理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 张相文《地文学》的出版,为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初步基础。此外, 张相文还著有《地质教科书》等,在地质地貌方面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张 相文不仅在齐鲁、冀北、内蒙、山西、热河等地作过许多地理考察,而且在 ① 鞠继武:《中国地理学发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 ① 张相文:《地文学》,上海文明书局,1908 年版
河套地区进行过垦殖试验,努力使地理研究与改造社会相结合。他担任中国 地学会会长长达20年之久 为创建中国的近代科学地理学呕心沥血,作出了 重要贡献。他一生著述甚丰,反映地学研究成果的论文,大都收集在《南园 丛稿》 书中。 光绪末年,面对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争夺的场所和 瓜分的对象,“非惟边徽多事,内地亦几遭蹂躏”,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批爱国知识分子企图通过创办学会 研究地学, 拯救中国。张相文也深感“博 稽载籍,既言人人殊, 耳目所接,足迹所经 检查测量,又苦其有限。 此,他早“怀集思广益之心” ①,积极酝酿组织地学研究团体,促进地理研究 的迅速发展。1909年9月28日,他邀请白毓昆、张伯苓、陶懋立、韩怀礼 等地质和地理学家、教育界官员及各校师生100多人,在天津成立了中国第 地理学 术团体 中国地: △ (该会于1912年迁往北京) 会上张相文 被推选为会长,白毓昆为编辑部长,吴鼎昌为干事部长,任宪吉为总干事员, 地学会成立后,将同好团结在一起,又陆续吸收了许多地理、地质方面的专 家,使中国研究地学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30年春,张相文年事已高,会 长改由张溥泉担任。1937年11月10日,中国地学会在北平团城举行会议 通过张星烺、 黄国璋 王益崖 ,张印堂 毛子山、 王献刍、 王华隆、 刘雪 黄玉善、白眉初、洪绂、王成祖、葛绥成、孙宕越、陈宗经为理事,张星烺 为理事会主席。 保存在《地学杂志》第一年第一号中的“中国地学会启”,系统阐述了 中国地学会的办会宗旨。全文如下 中国 地号 人生缘大地以为食息,聚国族以谋生存,而天演剧烈,势不能各守封疆, 无相侵夺,则每每员舆,实与民族为消长,日辟百里,日蹙百里,固随其人 自取,然溯其由来,亦惟地理上之知识优劣不齐,其影响遂被于国家,其祸 端并延于种族,此亦物竞天择之公例矣 近世以来, 持帝国主义者类能浮海辟新地 以蕃殖其种族,而我国地大 物博,坐资强敌,外交失败,边事日亟,虽欲划疆自守,聊固吾国,而犹不 可得,呜呼,惰农荒亩,邻犁侵耕,老渔醉眠,窃人割纲,同处漏舟之中, 共集危巢之下,时势所迫既如此矣,岂得以抱膝空山,行吟泽畔,如秦人视 越人之肥脊 漫然无慨于其心耶。顾今日学校渐兴, 言教育者 既以地理为 重要学科 ,缀学之士亦竞竞 披舆图,考疆索,分经析纬, 若网在纲,而 以视西人之予海陆形要,实地深测,无不可以资生利用者,犹千百之能十 岂非以幅员辽阔,调查犹有未周者乎。 夫环球交通,落簧尽撤,海氛不靖,陆险亦夷,当此危急存亡之际,而 欲举地理密切之关系, 编辑成书,贡之当世,博稽载籍, 既言人人殊」 耳目 所接,足迹所经,检查测量,又苦其有限,研究地学之难,固苦是哉。虽然 乌获举鼎,十步而喘,弱夫百人负之而趋,良工造车,三月不成,漆斫不兼, 旬日而就,天下事独立则难,分工则易,昭昭然矣。以故东西各国,考查地 理,罔不有正式集会 ,领之以亲贵之官,辅以探险之队,诚重其事而分其任 我国民何上 今与海内诸君子 ,仿彼之例 组成中国地学会 怀集思广益之心,籍收增壤益流之效,则庶几山川、扼塞、河渠、水利、原 张相文:“中因地学会启”,《地学杂志》第1号,1910年
河套地区进行过垦殖试验,努力使地理研究与改造社会相结合。他担任中国 地学会会长长达 20 年之久,为创建中国的近代科学地理学呕心沥血,作出了 重要贡献。他一生著述甚丰,反映地学研究成果的论文,大都收集在《南园 丛稿》一书中。 光绪末年,面对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争夺的场所和 瓜分的对象,“非惟边徼多事,内地亦几遭蹂躏”,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 批爱国知识分子企图通过创办学会,研究地学,拯救中国。张相文也深感“博 稽载籍,既言人人殊,耳目所接,足迹所经,检查测量,又苦其有限。”因 此,他早“怀集思广益之心”①,积极酝酿组织地学研究团体,促进地理研究 的迅速发展。1909 年 9 月 28 日,他邀请白毓昆、张伯苓、陶懋立、韩怀礼 等地质和地理学家、教育界官员及各校师生 100 多人,在天津成立了中国第 一个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该会于 1912 年迁往北京)。会上张相文 被推选为会长,白毓昆为编辑部长,吴鼎昌为干事部长,任宪吉为总干事员。 地学会成立后,将同好团结在一起,又陆续吸收了许多地理、地质方面的专 家,使中国研究地学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30 年春,张相文年事已高,会 长改由张溥泉担任。1937 年 11 月 10 日,中国地学会在北平团城举行会议, 通过张星烺、黄国璋、王益崖、张印堂、毛子山、王献刍、王华隆、刘雪崖、 黄玉善、白眉初、洪绂、王成祖、葛绥成、孙宕越、陈宗经为理事,张星烺 为理事会主席。 保存在《地学杂志》第一年第一号中的“中国地学会启”,系统阐述了 中国地学会的办会宗旨。全文如下: 中国地学会启 人生缘大地以为食息,聚国族以谋生存,而天演剧烈,势不能各守封疆, 无相侵夺,则每每员舆,实与民族为消长,日辟百里,日蹙百里,固随其人 自取,然溯其由来,亦惟地理上之知识优劣不齐,其影响遂被于国家,其祸 端并延于种族,此亦物竞天择之公例矣。 近世以来,持帝国主义者类能浮海辟新地,以蕃殖其种族,而我国地大 物博,坐资强敌,外交失败,边事日亟,虽欲划疆自守,聊固吾圉,而犹不 可得,呜呼,惰农荒亩,邻犁侵耕,老渔醉眠,窃人割纲,同处漏舟之中, 共集危巢之下,时势所迫既如此矣,岂得以抱膝空山,行吟泽畔,如秦人视 越人之肥脊,漫然无慨于其心耶。顾今日学校渐兴,言教育者,既以地理为 重要学科,缀学之士亦竞竞焉,披舆图,考疆索,分经析纬,若网在纲,而 以视西人之予海陆形要,实地探测,无不可以资生利用者,犹千百之能十一, 岂非以幅员辽阔,调查犹有未周者乎。 夫环球交通,藩篱尽撤,海氛不靖,陆险亦夷,当此危急存亡之际,而 欲举地理密切之关系,编辑成书,贡之当世,博稽载籍,既言人人殊,耳目 所接,足迹所经,检查测量,又苦其有限,研究地学之难,固苦是哉。虽然 乌获举鼎,十步而喘,弱夫百人负之而趋,良工造车,三月不成,漆斫不兼, 旬日而就,天下事独立则难,分工则易,昭昭然矣。以故东西各国,考查地 理,罔不有正式集会,领之以亲贵之官,辅以探险之队,诚重其事而分其任 也。我国民何遽让此。今与海内诸君子约,仿彼之例,组成中国地学会,各 怀集思广益之心,籍收增壤益流之效,则庶几山川、扼塞、河渠、水利、原 ① 张相文:“中国地学会启”,《地学杂志》第 1 号,1910 年
隰、土宜、疆域、险易、方物、息耗、交通便否,皆有以周知其故,而发抉 搜剔,靡使内有利蕴,外有孽媒 ,则裨益于学术 政治者,岂浅鲜哉 嗟乎,西力东渐,万里神皋乃为他族权利竞争之场, 数年以来, 非惟边 微多事,内地亦几遭蹂躏,而莫敢谁何。推原祸始,实由地学隔膜,有以增 敌之骄,而短我之气,凡我同志,抚丘墓之墟,怵陆沉之祸,果有热诚提倡, 谋所以交通而启牖之者乎。仆等不敏,窃愿馨香顶礼,以迎之,谨具简章于后」 惟海内宏达赐教正焉 (以下为《中国地学会简章》, 中国地学会还开展了许多富有意义的学术活动。如邀请外国学者讲学、 翻译外国地理著作、派员参加国际地学会议、开展学术考察、讨论。还出版 会刊《地学杂志》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的早期发展。 《地学杂志》是中国地学会联系同好、扩大影响的重要桥梁, 地是报导 地学发展状况、交流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园地 它以刊登 地学 二最新乙去 明”为主, “选择材料力求新颖' ”。较之传统的地理文献,它是一种全新 学术刊物。1911年7月出版的《地学杂志》刊登了一则地学会的有奖征文启 示,列出了有关地学的3类25个问题,涉及到自然地理、文化地理、医学地 理、 人口地理、城市地理、历史地理、经济地理、玫治地理、军事地理等众 多领 由上述可见,20世纪初,无论从地理教育、地学组织,还是当时地理学 所涉及的研究范围、课题,都标志着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的萌发。 ”沈之洗:“续刊《地学杂志》叙”,《地学杂志》,1929年第1期。 “《刚新内容》广告”,(地学杂志》,1921年第2期
隰、土宜、疆域、险易、方物、息耗、交通便否,皆有以周知其故,而发抉 搜剔,靡使内有利蕴,外有孽媒,则裨益于学术、政治者,岂浅鲜哉! 嗟乎,西力东渐,万里神皋乃为他族权利竞争之场,数年以来,非惟边 徼多事,内地亦几遭蹂躏,而莫敢谁何。推原祸始,实由地学隔膜,有以增 敌之骄,而短我之气,凡我同志,抚丘墓之墟,怵陆沉之祸,果有热诚提倡, 谋所以交通而启牖之者乎。仆等不敏,窃愿馨香顶礼以迎之,谨具简章于后, 惟海内宏达赐教正焉。(以下为《中国地学会简章》,略)。 中国地学会还开展了许多富有意义的学术活动。如邀请外国学者讲学、 翻译外国地理著作、派员参加国际地学会议、开展学术考察、讨论。还出版 会刊《地学杂志》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的早期发展。 《地学杂志》是中国地学会联系同好、扩大影响的重要桥梁,也是报导 地学发展状况、交流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园地。它以刊登“地学上最新之发 明”①为主,“选择材料力求新颖”②。较之传统的地理文献,它是一种全新 学术刊物。1911 年 7 月出版的《地学杂志》刊登了一则地学会的有奖征文启 示,列出了有关地学的 3 类 25 个问题,涉及到自然地理、文化地理、医学地 理、人口地理、城市地理、历史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军事地理等众 多领域。 由上述可见,20 世纪初,无论从地理教育、地学组织,还是当时地理学 所涉及的研究范围、课题,都标志着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的萌发。 ① 沈之洸:“续刊《地学杂志》叙”,《地学杂志》,1929 年第 1 期。 ② “《刷新内容》广告”,《地学杂志》,1921 年第 12 期
上篇 地理著述 第一章地理总志编纂的成就 总志是以全国范围为记述对象的地理志, 本章论述《明史·地理志》 《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城志》、《读史方舆纪要》、《嘉庆重修一统志) 《历代地理沿革表》和《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等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这些 著作,或者在学术成就方面超越了以往同类型的志书,或者在体例方面有所 创新,它们不仅在地志编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迄今为止,仍是中国地 理文献宝库中的珍品 这些著作情况颇不一致 今存《明史·地理志》 《读 史方舆纪要》、 《嘉庆重修一统志》内容完备,卷帙齐全: 《天下郡国利病 书》和《肇城志》已有缺佚,并非足本。而《历代地理沿革表》和《历代地 理志韵编今释》的体裁,属于表而不属于志,但因其所述内容皆为历代政区 沿革,故亦暂且归入总志论述。这是首先应该说明的。 一、《明书》、《明史稿》和《明史》中的地理总志 清初修纂过4部明史,它们是傅维麟的《明书》、万斯同的《明史稿》 王鸿绪的《明史稿》和张廷玉的《明史》。万斯同的《明史稿》今已不传 姑且不论, 其余3 部皆有地理志。这3部地理志各有特点,大体愈后愈精 而以《明史·地理志》最佳。 (一)《明书·方域志》 作者傅维麟(?~1666)原名维桢, 字掌雷 号歉斋,直隶正定府灵寿 县(今河北灵寿县)人。明崇祯王午(公元1642年)科举人,清顺治丙戌(公 元1646年)进士。寻选入翰林,授编修,分修《明史》①。他历任东昌兵备 道、少廷尉、太仆寺少卿、左副都御史、通政使、户部左侍郎、工部右侍郎、 部左侍官至部尚书。值为官右德改 、任东昌兵备道时,驻扎临清 临清地当水陆要 冲,供应频繁,百姓不胜负担,他每“设法供应 不令民间 输半菽,齐民感之” ①。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山左大饥, (傅 施粥设赈,安集流亡,赖以活者数万人”⑦。当时“屯田为民累”,傅作《屯 田苦民书》,御史悉以入告,后“尽除之”。为官之余,他广泛收求明代遗 书家垂。下 文集、碑刻共300多种9000余卷,经过爬梳整理,考订异同,著 成《明书》171卷 《明书·方域志》共5卷。首载总论,次述2京13布政使司,殿以边关 9镇 亚《陇传华》卷九《维够传》 《碑传集》卷九《铺维传》 同上 。同上
上 篇 地理著述 第一章 地理总志编纂的成就 总志是以全国范围为记述对象的地理志。本章论述《明史·地理志》、 《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城志》、《读史方舆纪要》、《嘉庆重修一统志》、 《历代地理沿革表》和《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等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这些 著作,或者在学术成就方面超越了以往同类型的志书,或者在体例方面有所 创新,它们不仅在地志编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迄今为止,仍是中国地 理文献宝库中的珍品。这些著作情况颇不一致,今存《明史·地理志》、《读 史方舆纪要》、《嘉庆重修一统志》内容完备,卷帙齐全;《天下郡国利病 书》和《肇城志》已有缺佚,并非足本。而《历代地理沿革表》和《历代地 理志韵编今释》的体裁,属于表而不属于志,但因其所述内容皆为历代政区 沿革,故亦暂且归入总志论述。这是首先应该说明的。 一、《明书》、《明史稿》和《明史》中的地理总志 清初修纂过 4 部明史,它们是傅维麟的《明书》、万斯同的《明史稿》、 王鸿绪的《明史稿》和张廷玉的《明史》。万斯同的《明史稿》今已不传, 姑且不论,其余 3 部皆有地理志。这 3 部地理志各有特点,大体愈后愈精, 而以《明史·地理志》最佳。 (一)《明书·方域志》 作者傅维麟(?~1666)原名维桢,字掌雷,号歉斋,直隶正定府灵寿 县(今河北灵寿县)人。明崇祯壬午(公元 1642 年)科举人,清顺治丙戌(公 元 1646 年)进士。寻选入翰林,授编修,分修《明史》①。他历任东昌兵备 道、少廷尉、太仆寺少卿、左副都御史、通政使、户部左侍郎、工部右侍郎、 工部左侍郎,官至工部尚书。傅为官有德政,任东昌兵备道时,驻扎临清, 临清地当水陆要冲,供应频繁,百姓不胜负担,他每“设法供应,不令民间 输半菽,齐民感之”①。顺治十一年(公元 1654 年),“山左大饥,(傅) 施粥设赈,安集流亡,赖以活者数万人”②。当时“屯田为民累”,傅作《屯 田苦民书》,御史悉以入告,后“尽除之”③。为官之余,他广泛收求明代遗 书、家乘、文集、碑刻共 300 多种 9000 余卷,经过爬梳整理,考订异同,著 成《明书》171 卷。 《明书·方域志》共 5 卷。首载总论,次述 2 京 13 布政使司,殿以边关 9 镇。 ① 《碑传集》卷九《傅维麟传》。 ① 《碑传集》卷九《傅维麟传》。 ② 同上。 ③ 同上
总论不长,共包含4层内容。一述明代疆域,“纵一万九百里,衡一万 一千七百五十里” 过于宋,敌于唐,不及于汉 明代 编选地志图 籍的梗概;三述纂修《明书·方域志》的依据, 惟以《大明会典》为正, 而参互诸书、群著于谱”;四述明代政区,“约计南北直隶府二十二,州 十六,县二百一十三。承宣布政使司十有三,领府一百三十八,州一百四十 六,县九百四十三,编里六万九千五百五十六” 明代政区分为布政使司、府(州)、县3级。明初,13布政使司分辖道 “ 是监察区,亦分领府(州)县。《明书·方域志》以明初13布政使司 所辖各道为单位,叙述所属府的天文分野、历代沿革、民情风俗及所领县。 各布政使司皆有一篇区域地理总论,阐述该区山川形胜、交通、出产、贡赋、 土壤、户口和各道统领府(州)县的情况。记述府(州)、县2级地理内容 时,详于府 (州) 而略于县。记述各府沿革、天文分野、山川形胜、历史事 件和民情风俗的文字,多达数百言,而记述县仅举名称,罕有其它内容。 《明书·方域志》依据的资料,虽“以《大明会典》为正”,然以万历 重修《明会典》校之,多不相同。现将2直隶13布政使司所领府(州)县统 计数字, 万列韦比如下(韦4) 表4 《明书·方域志》、《明会典》所载府州县比较表 2直隶 13布政使司 年 军民府宜慰司宜抚司 明书·方域走 36 213 138☐146 943 明会典(万历重修本) 222 123 209 943 13 8 《明书·方域志》所载各道以及所领府(州)县 与清龙文彬《明会要·方 域》也不完全相同。现将《明书·方域志》的内容叙列于后,并与《明会要》 比较如下: 浙江省分道五:杭严道领杭州府、严州府;嘉湖道领嘉兴府、湖州府: 宁绍道领宁波府、绍兴府、台州府:金衢道领金华府、衢州府:温处道领温 州府、 处州府 (《明会要》卷七十三同) 江西省分道五:南昌道领南昌府、瑞州府;湖东道领广信府、抚州府、 建昌府;湖西道领吉安府、临江府、袁州府;九江道领九江府、饶州府、南 康府;岭北道领赣州府、南安府。(《明会要》卷七十三同) 湖广省分道七:武昌道领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荆西道领承天府 德安府 上荆南道领荆州府 岳州府 下荆南道领襄阳府 郧阳府 湖北道 领常德府、辰州府、靖州;上湖南道领衡州府、永州府、郴州;下湖南道领 长沙府、宝庆府。另有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永顺军民指挥使司、保靖军民 指挥使司。(《明会要》卷七十三“承天府”作“安陆府”;未叙列施州卫 军民指挥使司、永顺军民指挥使司、保靖军民指挥使司) 山东省分道三:济南道领济南府; 海右道领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 东兖道领兖州府、东昌府。(《明会要》卷七十三同) 福建省分道四:福宁道领福州府、兴化府、泉州府;武平道领邵武府、 延平府;建宁道领建宁府;漳南道领汀州府、漳州府、福宁州。(《明会要》 卷七 十三漳南道无福宁州, 余同) 山西省分道四:冀宁道领太原府;河东道领平阳府;冀北道领大同府:
总论不长,共包含 4 层内容。一述明代疆域,“纵一万九百里,衡一万 一千七百五十里”,“过于宋,敌于唐,不及于汉”;二述明代编选地志图 籍的梗概;三述纂修《明书·方域志》的依据,“惟以《大明会典》为正, 而参互诸书、群著于谱”;四述明代政区,“约计南北直隶府二十二,州三 十六,县二百一十三。承宣布政使司十有三,领府一百三十八,州一百四十 六,县九百四十三,编里六万九千五百五十六”。 明代政区分为布政使司、府(州)、县 3 级。明初,13 布政使司分辖道, “道”是监察区,亦分领府(州)县。《明书·方域志》以明初 13 布政使司 所辖各道为单位,叙述所属府的天文分野、历代沿革、民情风俗及所领县。 各布政使司皆有一篇区域地理总论,阐述该区山川形胜、交通、出产、贡赋、 土壤、户口和各道统领府(州)县的情况。记述府(州)、县 2 级地理内容 时,详于府(州)而略于县。记述各府沿革、天文分野、山川形胜、历史事 件和民情风俗的文字,多达数百言,而记述县仅举名称,罕有其它内容。 《明书·方域志》依据的资料,虽“以《大明会典》为正”,然以万历 重修《明会典》校之,多不相同。现将 2 直隶 13 布政使司所领府(州)县统 计数字,列表比较如下(表 4): 表 4 《明书·方域志》、《明会典》所载府州县比较表 2 直隶 13 布政使司 府 州 县 府 州 县 军民府 宣慰司 宣抚司 明书·方域志 22 36 213 138 146 943 明会典(万历重修本) 22 36 222 123 209 943 13 8 4 《明书·方域志》所载各道以及所领府(州)县,与清龙文彬《明会要·方 域》也不完全相同。现将《明书·方域志》的内容叙列于后,并与《明会要》 比较如下: 浙江省分道五:杭严道领杭州府、严州府;嘉湖道领嘉兴府、湖州府; 宁绍道领宁波府、绍兴府、台州府;金衢道领金华府、衢州府;温处道领温 州府、处州府。(《明会要》卷七十三同) 江西省分道五:南昌道领南昌府、瑞州府;湖东道领广信府、抚州府、 建昌府;湖西道领吉安府、临江府、袁州府;九江道领九江府、饶州府、南 康府;岭北道领赣州府、南安府。(《明会要》卷七十三同) 湖广省分道七:武昌道领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荆西道领承天府、 德安府;上荆南道领荆州府、岳州府;下荆南道领襄阳府、郧阳府;湖北道 领常德府、辰州府、靖州;上湖南道领衡州府、永州府、郴州;下湖南道领 长沙府、宝庆府。另有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永顺军民指挥使司、保靖军民 指挥使司。(《明会要》卷七十三“承天府”作“安陆府”;未叙列施州卫 军民指挥使司、永顺军民指挥使司、保靖军民指挥使司) 山东省分道三:济南道领济南府;海右道领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 东兖道领兖州府、东昌府。(《明会要》卷七十三同) 福建省分道四:福宁道领福州府、兴化府、泉州府;武平道领邵武府、 延平府;建宁道领建宁府;漳南道领汀州府、漳州府、福宁州。(《明会要》 卷七十三漳南道无福宁州,余同) 山西省分道四:冀宁道领太原府;河东道领平阳府;冀北道领大同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