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11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 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 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 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 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 叶朗 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在西方现代学术分野的思潮当中确 定位置的。一般而言,20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重点是在“真”、“善 美”,与“美”相对应的哲学分支即是美学。20世纪初,由日本人翻译成“美 学”的 Aesthetics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有深厚古学造诣 又有着开阔眼界的学者对此投入了热情的关注,并积极地加以引介。中国美学自
合肥市 2011 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 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 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 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 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 叶 朗 “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在西方现代学术分野的思潮当中确 定位置的。一般而言,20 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重点是在“真”、“善”、 “美”,与“美”相对应的哲学分支即是美学。20 世纪初,由日本人翻译成“美 学”的 Aesthetics 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有深厚古学造诣 又有着开阔眼界的学者对此投入了热情的关注,并积极地加以引介。中国美学自
此开始了一个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当中成长的过程。然而,中 国现代美学从奠定到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始于美学领域的讨论,往 往“越界”而至于文学的、历史的、日常生活的乃至社会的、政治的领域。在今 天看来,这不一定是学术上“不成熟”的表现,而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美 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反映出中国思想的固有特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把这句话勉强地比附于真、善、美的关系, 可以说是审美活动涵摄了认识活动与道德活动。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思想当中, 真、善、美三者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统归于“道”。中国美学的讨论重点并不 是“美”,而是对于“道”的深广的体验。中国古人要在身心高度相关的“艺” 中领会思想之乐、道德之乐,要把艺术创作的过程、欣赏自然景色的过程,乃至 日常的普通事物和行为都转化为“道”的开显场所。“乐道”、“孔颜之乐”是 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正是出于这个 理由,中国的哲学、艺术与美学不能明确地划分界限一一在中国哲学的活泼处、 中国艺术的深邃处,即是中国美学最富有价值、最具有特色的所在。 中国美学的广泛性、综合性还特别体现在注重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 系。中国老百姓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营造一种美的氛围。中国古代很多有 名的诗句,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 钟声到客船”(张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都 是描绘日常生活的诗意的氛围。这种诗意的氛围,往往沁入人的心灵的最深处 我们从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和今人王世襄的《锦
此开始了一个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当中成长的过程。然而,中 国现代美学从奠定到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始于美学领域的讨论,往 往“越界”而至于文学的、历史的、日常生活的乃至社会的、政治的领域。在今 天看来,这不一定是学术上“不成熟”的表现,而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美 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反映出中国思想的固有特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把这句话勉强地比附于真、善、美的关系, 可以说是审美活动涵摄了认识活动与道德活动。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思想当中, 真、善、美三者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统归于“道”。中国美学的讨论重点并不 是“美”,而是对于“道”的深广的体验。中国古人要在身心高度相关的“艺” 中领会思想之乐、道德之乐,要把艺术创作的过程、欣赏自然景色的过程,乃至 日常的普通事物和行为都转化为“道”的开显场所。“乐道”、“孔颜之乐”是 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正是出于这个 理由,中国的哲学、艺术与美学不能明确地划分界限――在中国哲学的活泼处、 中国艺术的深邃处,即是中国美学最富有价值、最具有特色的所在。 中国美学的广泛性、综合性还特别体现在注重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 系。中国老百姓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营造一种美的氛围。中国古代很多有 名的诗句,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 钟声到客船”(张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都 是描绘日常生活的诗意的氛围。这种诗意的氛围,往往沁入人的心灵的最深处。 我们从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和今人王世襄的《锦
灰堆》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中国传统美育是 联结美学思想与现实问题的重要纽带,也是一个广大的、尚待今天的学者充分重 视的领域。 1.从原文看,下列对“弥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美学从西方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得到热情关注、积极引介的过程 B.从奠定到发展,中国美学吸收西方美学养分所呈现出的独特面貌。 C.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中成长的中国美学发展历程。 D.与西方美学有所不同,中国美学所呈现出的广泛性、综合性特征。 2.从原文看,不属于分析“中国美学具有弥散性格”原因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美归于道”等传统思想的固有特点,不断影响中国现代美学的发 展 B.中国美学往往“越界”而至文学、历史、日常生活乃至社会、政治等领 域 C.中国美学重视对于“道”的深广体验,“乐道”成为美学的核心问题之 D.中国传统美育重视美学思想与现实问题的联结,现代美学继承了这一特 点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思想中统归于“道”的真、善、美在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中能 够体现。 B.审美活动涵摄认识活动与道德活动,因此孔子认为“乐之”最为重要。 C.中国哲学、艺术与美学不能划分界限,体现出中国美学的价值和特色 D.古人将普通事物和行为转化为道的开显场所,形成日常生活审美情趣。 (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灰堆》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中国传统美育是 联结美学思想与现实问题的重要纽带,也是一个广大的、尚待今天的学者充分重 视的领域。 1.从原文看,下列对“弥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美学从西方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得到热情关注、积极引介的过程。 B.从奠定到发展,中国美学吸收西方美学养分所呈现出的独特面貌。 C.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中成长的中国美学发展历程。 D.与西方美学有所不同,中国美学所呈现出的广泛性、综合性特征。 2.从原文看,不属于分析“中国美学具有弥散性格”原因的一项是 (3 分) ( ) A.中国“美归于道”等传统思想的固有特点,不断影响中国现代美学的发 展。 B.中国美学往往“越界”而至文学、历史、日常生活乃至社会、政治等领 域。 C.中国美学重视对于“道”的深广体验,“乐道”成为美学的核心问题之 一。 D.中国传统美育重视美学思想与现实问题的联结,现代美学继承了这一特 点。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中国传统思想中统归于“道”的真、善、美在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中能 够体现。 B.审美活动涵摄认识活动与道德活动,因此孔子认为“乐之”最为重要。 C.中国哲学、艺术与美学不能划分界限,体现出中国美学的价值和特色。 D.古人将普通事物和行为转化为道的开显场所,形成日常生活审美情趣。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白云先生传 【明】钟惺 林古度曰:白云先生陈昂者,字云仲,福建莆田黄石街人也。所居所至,人 皆不知其何许人。自隐于诗,性命以之。独与马公子善 其后莆田中倭,城且破,先生领妻子,奔豫章,织草屦为日。不给,继之以 卜。泛彭蠡,憩匡卢山,观陶令之迹,皆有诗。已入楚,由江陵入蜀,附僧舟佣 爨以往。至亦辄佣于僧,遂遍历三峡、剑门之胜,登峨嵋焉。所佣僧辄死,反自 蜀,寓江陵、松滋、公安、巴陵诸处。 至金陵,姚太守稍客之,给居食。久之,姚太守亦死,无所依,仍卖卜秦淮。 或自榜片纸于扉,为人佣作诗文。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 所求以应。无则又卖卜,或杂以织屦。而林古度与其兄茂者,闽人林孝廉初文子 寓居金陵者也。一日,兄弟过其门,见所榜片纸于扉者,突入其室,问知为莆田 人,颇述其平生。一扉之内,席床缶灶,败纸退笔,错处其中。检其诗诵之。是 时古度虽年少,颇晓其大意,称之。每称其一诗,辄反面向壁流涕悲咽,至于失 声。其后每过门,辄袖饼饵食之,辄喜;复出其诗,泣如前。居数年,竟穷以死。 其子仓皇出觅棺衣,舁之中野。 古度兄弟疾走索其集,无所得,得先生手书五言今体一帙。其诗予莫能名 其自序略云:“昂壮夫时,尤嗜五言,第家贫无多古书,得王右丞即诵读右丞, 得杜工部即诵读工部。闲取其所中规中矩者,时或一周旋之,又时或一折折旋之 ①,含笔腐毫,研精殚思
白云先生传 【明】钟惺 林古度曰:白云先生陈昂者,字云仲,福建莆田黄石街人也。所居所至,人 皆不知其何许人。自隐于诗,性命以之。独与马公子善。 其后莆田中倭,城且破,先生领妻子,奔豫章,织草屦为日。不给,继之以 卜。泛彭蠡,憩匡卢山,观陶令之迹,皆有诗。已入楚,由江陵入蜀,附僧舟佣 爨以往。至亦辄佣于僧,遂遍历三峡、剑门之胜,登峨嵋焉。所佣僧辄死,反自 蜀,寓江陵、松滋、公安、巴陵诸处。 至金陵,姚太守稍客之,给居食。久之,姚太守亦死,无所依,仍卖卜秦淮。 或自榜片纸于扉,为人佣作诗文。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 所求以应。无则又卖卜,或杂以织屦。而林古度与其兄茂者,闽人林孝廉初文子, 寓居金陵者也。一日,兄弟过其门,见所榜片纸于扉者,突入其室,问知为莆田 人,颇述其平生。一扉之内,席床缶灶,败纸退笔,错处其中。检其诗诵之。是 时古度虽年少,颇晓其大意,称之。每称其一诗,辄反面向壁流涕悲咽,至于失 声。其后每过门,辄袖饼饵食之,辄喜;复出其诗,泣如前。居数年,竟穷以死。 其子仓皇出觅棺衣,舁之中野。 古度兄弟疾走索其集,无所得,得先生手书五言今体一帙。其诗予莫能名, 其自序略云:“昂壮夫时,尤嗜五言,第家贫无多古书,得王右丞即诵读右丞, 得杜工部即诵读工部。闲取其所中规中矩者,时或一周旋之,又时或一折折旋之 ①,含笔腐毫,研精殚思
论日:明自有诗,而二三君子者自有其明诗,何隘也?自缙绅土夫,诗非其 所交游品目,不使得见于世者,多矣。况老贱晦辱之尤如陈昂者乎!近有徐渭 宋登春,皆以穷而显,晦于诗,诗皆逊昂,然未有如昂之穷者也。予尝默思公织 屡卖卜佣爨佣书时,胸中皆作何想?其视世人纷纷藉藉过乎其前者,眼中皆以为 何物?求其意象所在而不得。吾友张慎言曰:“自今入市门,见卖菜佣,皆宜物 色之,恐有如白云先生其人者。”甚矣,有激乎其言之也 (选自《明清名家小品精华》,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皆不知其何许人 许:地方 B.或自榜片纸于扉 榜:张贴 C.居数年,竟穷以死 竟:竟然 D.第家贫无多古书 第:只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不给,继之以卜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B.久之,姚太守亦死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C.每过门,辄袖饼饵食之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求其意象所在而不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昂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但他热爱诗歌,诵读能得到的有限的古人诗 集,并且挑选其中的好诗加以研究揣摩,自己进行创作
论曰:明自有诗,而二三君子者自有其明诗,何隘也?自缙绅士夫,诗非其 所交游品目,不使得见于世者,多矣。况老贱晦辱之尤如陈昂者乎!近有徐渭、 宋登春,皆以穷而显,晦于诗,诗皆逊昂,然未有如昂之穷者也。予尝默思公织 屡卖卜佣爨佣书时,胸中皆作何想?其视世人纷纷藉藉过乎其前者,眼中皆以为 何物?求其意象所在而不得。吾友张慎言曰:“自今入市门,见卖菜佣,皆宜物 色之,恐有如白云先生其人者。”甚矣,有激乎其言之也。 (选自《明清名家小品精华》,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人皆不知其何许人 许:地方 B.或自榜片纸于扉 榜:张贴 C.居数年,竟穷以死 竟:竟然 D.第家贫无多古书 第:只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 ) A.不给,继之以卜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B.久之,姚太守亦死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C.每过门,辄袖饼饵食之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D.求其意象所在而不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陈昂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但他热爱诗歌,诵读能得到的有限的古人诗 集,并且挑选其中的好诗加以研究揣摩,自己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