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语文 试题 命题人盛庆丰审核人王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 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舞蹈,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以人类自身形体动作为媒质的存在方 式、呈现方式,决定了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人类学家常把舞蹈当成 一个民族的标记物。因此了解、认识民族舞蹈对认识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粹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舞蹈与其他不以形体动作为媒质的艺术门类相比较,更富表现性和抒情性,而不 擅长具体地描述事物、阐释道理。它与音乐的特性似乎更为接近,但它所表达的 内容往往比音乐更具确定性,它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 舞蹈的起源与萌芽可远溯至人类发展的洪荒期,很难予以确切考证。有关舞蹈的 起源在古籍、神话中确有一些传说,难免带有“超人”的梦幻色彩,可考的实证 却分明昭示着:舞蹈从原初起就带有很强的维系群体的生存意识和对美好的向 往。原始舞蹈的诸多功能,也促进了人类的自我优化。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今 舞蹈的呈现依然须臾难离自身的形体。高度进化的人体更具智能性、可塑性、自 由度。但现代文明高度发展形成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可能导致脑体劳动失衡, 使一部分人出现“大脑发达、四肢萎缩”。 就直观而言,人们不会把田间插秧当作“插秧舞”,也很容易把生活中的告别场 景与反映离情的舞蹈区别开来。但是让人准确地回答“舞与非舞”之界定一一为 舞蹈做出准确的解释和定义,却不大容易。 舞蹈源于生活,却不是生活动作的简单描摹再现。它基于人的内在精神力量的迸 发和情感的升华,作用于人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之呈现,往往超出生活动 作的“常态”、“常量”而具有节奏性、韵律感一一形成身体各部位动静格局的 “同一性规律”;删汰了生活动作基于应用性、随意性。所以“看”懂舞蹈动作 绝非难上加难。当然,超常化的人体动作不是舞蹈。如:杂技、体操、哑剧· 它们与舞蹈之界线存在着某种模糊度,故应关注舞蹈的“中心现象”:以情感人, 以美取胜;具有民族文化特异性等。 舞蹈在其生成、发展过程中,音乐、服饰始终是重要的伴同物。舞蹈作品借助音 乐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服饰从保暖而发展为遮羞,逐步具有了表现礼制与审美 作用。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与作为“无言”艺术的舞蹈,相互具有启迪、 滋育作用。绘画与雕塑与舞蹈更具共通性。舞蹈借助画面、塑形所提供的想象空 间,将凝聚其中的情感内容提炼、释放出来,以流动的肢体语言予以展现,而并 非简单地实现静态、动态转换。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舞台美术已成为其不 可或缺的辅助项目。当然,过度的舞美“包装”不仅画蛇添足,而且会导致舞蹈 本体的萎缩
安徽省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 2016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语文 试题 命题人 盛庆丰 审核人 王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 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舞蹈,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以人类自身形体动作为媒质的存在方 式、呈现方式,决定了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人类学家常把舞蹈当成 一个民族的标记物。因此了解、认识民族舞蹈对认识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粹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舞蹈与其他不以形体动作为媒质的艺术门类相比较,更富表现性和抒情性,而不 擅长具体地描述事物、阐释道理。它与音乐的特性似乎更为接近,但它所表达的 内容往往比音乐更具确定性,它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 舞蹈的起源与萌芽可远溯至人类发展的洪荒期,很难予以确切考证。有关舞蹈的 起源在古籍、神话中确有一些传说,难免带有“超人”的梦幻色彩,可考的实证 却分明昭示着:舞蹈从原初起就带有很强的维系群体的生存意识和对美好的向 往。原始舞蹈的诸多功能,也促进了人类的自我优化。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今, 舞蹈的呈现依然须臾难离自身的形体。高度进化的人体更具智能性、可塑性、自 由度。但现代文明高度发展形成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可能导致脑体劳动失衡, 使一部分人出现“大脑发达、四肢萎缩”。 就直观而言,人们不会把田间插秧当作“插秧舞”,也很容易把生活中的告别场 景与反映离情的舞蹈区别开来。但是让人准确地回答“舞与非舞”之界定——为 舞蹈做出准确的解释和定义,却不大容易。 舞蹈源于生活,却不是生活动作的简单描摹再现。它基于人的内在精神力量的迸 发和情感的升华,作用于人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之呈现,往往超出生活动 作的“常态”、“常量”而具有节奏性、韵律感——形成身体各部位动静格局的 “同一性规律”;删汰了生活动作基于应用性、随意性。所以“看”懂舞蹈动作, 绝非难上加难。当然,超常化的人体动作不是舞蹈。如:杂技、体操、哑剧…… 它们与舞蹈之界线存在着某种模糊度,故应关注舞蹈的“中心现象”:以情感人, 以美取胜;具有民族文化特异性等。 舞蹈在其生成、发展过程中,音乐、服饰始终是重要的伴同物。舞蹈作品借助音 乐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服饰从保暖而发展为遮羞,逐步具有了表现礼制与审美 作用。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与作为“无言”艺术的舞蹈,相互具有启迪、 滋育作用。绘画与雕塑与舞蹈更具共通性。舞蹈借助画面、塑形所提供的想象空 间,将凝聚其中的情感内容提炼、释放出来,以流动的肢体语言予以展现,而并 非简单地实现静态、动态转换。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舞台美术已成为其不 可或缺的辅助项目。当然,过度的舞美“包装”不仅画蛇添足,而且会导致舞蹈 本体的萎缩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舞蹈与各种姊妹艺术的结合,绝非简单地“相加”,而是“交 流相浸”的匹配,只有如此方能有真正的整合性效果。无论怎样“综合”,人既 是舞蹈艺术的创造者,又是“物化了”的“舞蹈艺术品”,这种特质决定了它与 人类的关系格外亲昵 (资华筠《中国的舞蹈艺术》,原文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关于“舞蹈”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舞蹈起源于人类洪荒时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一个民族的标记物,是人 类认识 各自民族文化精粹的重要途径之 B.舞蹈富有表现性和抒情性,这一特性与音乐接近,它们既是时间艺术,又是 空间艺术, 但舞蹈比音乐更具内容的确定性。 C.舞蹈虽然源于生活,却不简单描摹再现生活动作。舞蹈动作因人的内在精神 力量和情 感的作用而具有节奏性、韵律感 D.舞蹈的媒质是人类自身形体动作,这种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局限性很大,使 得它不能 具体地描述事物、阐释道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始舞蹈最初就带有很强的维系群体的生存意识和对美好的向往的愿望,这 在可考的 实证中已有所昭示,即使是关于舞蹈起源的传说中,也不乏这样的梦幻色彩。 B.杂技、体操、哑剧……这些超常化的人体动作,虽然与舞蹈有一定的差异 如果能以 情感人,以美取胜,并能表现民族文化的特异性,我们同样可视之为舞蹈。 C.农民在田间插秧与演员表演“插秧舞”,车站、机场中的告别场景与舞台上 反映离情 的舞蹈,人们从直观上就能一下子区别出:前者只是生活,后者才是舞蹈 D.音乐、服饰在舞蹈的生成、发展过程中,始终是重要的伴同物。音乐帮助舞 蹈作品营 造意境、塑造形象。服饰从最初的实用而逐步具有了表现礼制与审美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社会,高度进化的人体更具智能性、可塑性、自由度,但必须警惕现代 文明高度 发展、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所导致的脑体劳动失衡,而舞蹈能促进人类的自我优化, 避 免人出现“大脑发达、四肢萎缩”现象 B.舞蹈动作删汰了生活动作的应用性、随意性,在幅度、力度、速度的呈现上, 往往超 出生活动作的“常态”、“常量”而使身体各部位动静格局具有某种规律性的特 点,这 为人们阅读、理解舞蹈动作提供了可能 C.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为舞蹈作品的呈现增添了丰富、奇妙的手段,舞台美 术在现当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舞蹈与各种姊妹艺术的结合,绝非简单地“相加”,而是“交 流相浸”的匹配,只有如此方能有真正的整合性效果。无论怎样“综合”,人既 是舞蹈艺术的创造者,又是“物化了”的“舞蹈艺术品”,这种特质决定了它与 人类的关系格外亲昵。 (资华筠《中国的舞蹈艺术》,原文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关于“舞蹈”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舞蹈起源于人类洪荒时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一个民族的标记物,是人 类认识 各自民族文化精粹的重要途径之一。 B.舞蹈富有表现性和抒情性,这一特性与音乐接近,它们既是时间艺术,又是 空间艺术, 但舞蹈比音乐更具内容的确定性。 C.舞蹈虽然源于生活,却不简单描摹再现生活动作。舞蹈动作因人的内在精神 力量和情 感的作用而具有节奏性、韵律感。 D.舞蹈的媒质是人类自身形体动作,这种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局限性很大,使 得它不能 具体地描述事物、阐释道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始舞蹈最初就带有很强的维系群体的生存意识和对美好的向往的愿望,这 在可考的 实证中已有所昭示,即使是关于舞蹈起源的传说中,也不乏这样的梦幻色彩。 B.杂技、体操、哑剧……这些超常化的人体动作,虽然与舞蹈有一定的差异, 如果能以 情感人,以美取胜,并能表现民族文化的特异性,我们同样可视之为舞蹈。 C.农民在田间插秧与演员表演“插秧舞”,车站、机场中的告别场景与舞台上 反映离情 的舞蹈,人们从直观上就能一下子区别出:前者只是生活,后者才是舞蹈。 D.音乐、服饰在舞蹈的生成、发展过程中,始终是重要的伴同物。音乐帮助舞 蹈作品营 造意境、塑造形象。服饰从最初的实用而逐步具有了表现礼制与审美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社会,高度进化的人体更具智能性、可塑性、自由度,但必须警惕现代 文明高度 发展、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所导致的脑体劳动失衡,而舞蹈能促进人类的自我优化, 避 免人出现“大脑发达、四肢萎缩”现象。 B.舞蹈动作删汰了生活动作的应用性、随意性,在幅度、力度、速度的呈现上, 往往超 出生活动作的“常态”、“常量”而使身体各部位动静格局具有某种规律性的特 点,这 为人们阅读、理解舞蹈动作提供了可能。 C.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为舞蹈作品的呈现增添了丰富、奇妙的手段,舞台美 术在现当
代舞蹈作品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辅助项目。但是,如果过度进行舞美“包装”, 不仅画 蛇添足,也可能导致舞蹈本体的萎缩 D.舞蹈作品的整合性效果离不开与各种姊妹艺术“交流相浸”,但起决定作用 的是人, 因为人既是舞蹈艺术的创造者,又是“物化了”的“舞蹈艺术品”,这种双重性 特质决 定了舞蹈与人类的关系格外亲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年十二,父藏器为授《古文尚书》 业不进,父怒,楚督之。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 叹曰:“书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与 兄知柔俱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士第,调获嘉主簿。 武后证圣初,诏九品以上陈得失。子玄上书,讥“每岁一赦,或一岁再赦,小人 之幸,君子之不幸”。又言:“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 今群臣无功,遭遇辄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之谚。”又谓:“刺 史非三载以上不可徙,宜课功殿,明赏罚。”后嘉其直,不能用也。时吏横酷淫 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孑玄悼十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苏味道 李峤见而叹曰:“陆机《豪士》所不及也。 累迁风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天 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 迁秘书少监。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 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始,子玄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 遂,乃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讥评今古。徐坚读之,叹曰:“为史氏者宜置 此坐右也。” 子玄内负有所未尽,乃委国史于吴兢,别撰《刘氏家史》及《谱考》。上推汉为 陆终苗裔,非尧后;彭城丛亭里诸刘,出楚孝王嚣曾孙居巢侯般,不承元王。按 据明审,议者高其博。 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尝议《孝经》郑氏学非康成注,举十二条左证其谬,当 以古文为正;《易》无子夏传,《老子》书无河上公注,请存王弼学。宰相宋璟 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十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诏可。会子贶为太 乐令,抵罪,子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别驾。卒,年六十 子玄领国史且三十年,官虽徙,职常如旧。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自古文士多, 史才少,何耶?”对曰:“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 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楠斧斤,弗能成室。善 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时以为笃论。子玄善持论,辩据明 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殁后,帝诏河南(府)就家写《史通》, 读之称善。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刘知几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代舞蹈作品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辅助项目。但是,如果过度进行舞美“包装”, 不仅画 蛇添足,也可能导致舞蹈本体的萎缩。 D.舞蹈作品的整合性效果离不开与各种姊妹艺术“交流相浸”,但起决定作用 的是人, 因为人既是舞蹈艺术的创造者,又是“物化了”的“舞蹈艺术品”,这种双重性 特质决 定了舞蹈与人类的关系格外亲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年十二,父藏器为授《古文尚书》, 业不进,父怒,楚督之。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 叹曰:“书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与 兄知柔俱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士第,调获嘉主簿。 武后证圣初,诏九品以上陈得失。子玄上书,讥“每岁一赦,或一岁再赦,小人 之幸,君子之不幸”。又言:“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 今群臣无功,遭遇辄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之谚。”又谓:“刺 史非三载以上不可徙,宜课功殿,明赏罚。”后嘉其直,不能用也。时吏横酷淫 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苏味道、 李峤见而叹曰:“陆机《豪士》所不及也。 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天 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 迁秘书少监。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 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始,子玄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 遂,乃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讥评今古。徐坚读之,叹曰:“为史氏者宜置 此坐右也。” 子玄内负有所未尽,乃委国史于吴兢,别撰《刘氏家史》及《谱考》。上推汉为 陆终苗裔,非尧后;彭城丛亭里诸刘,出楚孝王嚣曾孙居巢侯般,不承元王。按 据明审,议者高其博。 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尝议《孝经》郑氏学非康成注,举十二条左证其谬,当 以古文为正;《易》无子夏传,《老子》书无河上公注,请存王弼学。宰相宋璟 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诏可。会子贶为太 乐令,抵罪,子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别驾。卒,年六十一。 子玄领国史且三十年,官虽徙,职常如旧。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自古文士多, 史才少,何耶?”对曰:“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 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楠斧斤,弗能成室。善 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时以为笃论。子玄善持论,辩据明 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殁后,帝诏河南(府)就家写《史通》, 读之称善。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刘知几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 作《思慎赋》 以刺时 B.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 作《思慎赋》 /以刺时 C.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 /作《思慎 赋》以刺时 D.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 /作《思慎 赋》/以刺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 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但 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 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 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知几少年时学业一般,曾因学《古文尚书》不佳而受到父亲的杖责,等听 到父亲为 哥哥们讲的《左传》后,他才有所醒悟,决心不再懈怠,一年后,就通读诸史。 B.刘知己敢于直言。他曾上书直陈朝廷滥用官员的弊端,受到武后的赞赏和重 用;他又 写了针砭时弊的文章《思慎赋》,苏味道、李峤认为超过了西晋陆机的《豪士》。 C.刘知己治学严谨广博。他修正《武后实录》,考证刘氏宗谱,质疑《考经》 《老子》等 书的版本,提出很多独到的观点;他的《史通》一书,被徐坚视为史著的样版 D.刘知己虽然官职多变,但一直修治史学,做了将近三十年史官。他认为做史 官的人必 须才、学、识俱兼,缺一不可,同时,修史之人还要有敢于秉笔直书的勇气。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2)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夜坐①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A.时吏横酷 ∕ 淫及善人 / 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 / 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 / 作《思慎赋》 以刺时 B.时吏横酷 / 淫及善人公卿 / 被诛死者踵相及 / 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 / 作《思慎赋》 / 以刺时 C.时吏横酷 / 淫及善人公卿 / 被诛死者踵相及 / 子玄悼 / 士无良而甘于祸 / 作《思慎 赋》以刺时 D.时吏横酷 / 淫及善人 / 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 / 子玄悼 / 士无良而甘于祸 / 作《思慎 赋》/ 以刺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 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但 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 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 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知几少年时学业一般,曾因学《古文尚书》不佳而受到父亲的杖责,等听 到父亲为 哥哥们讲的《左传》后,他才有所醒悟,决心不再懈怠,一年后,就通读诸史。 B.刘知己敢于直言。他曾上书直陈朝廷滥用官员的弊端,受到武后的赞赏和重 用;他又 写了针砭时弊的文章《思慎赋》,苏味道、李峤认为超过了西晋陆机的《豪士》。 C.刘知己治学严谨广博。他修正《武后实录》,考证刘氏宗谱,质疑《考经》 《老子》等 书的版本,提出很多独到的观点;他的《史通》一书,被徐坚视为史著的样版。 D.刘知己虽然官职多变,但一直修治史学,做了将近三十年史官。他认为做史 官的人必 须才、学、识俱兼,缺一不可,同时,修史之人还要有敢于秉笔直书的勇气。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2)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夜 坐①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 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 8.诗人夜坐,见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中的“ 本是女子表达对所爱之人的 期盼与思念,曹操在《短歌行》借此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2)不吸取前人败亡的教训,只会让历史悲剧不断的重复。正如杜牧在《阿房 宫赋》一文的最后所说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出陋室非常幽静的环 境,是为了衬托室中之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痨病女 [乌拉圭]哈·德·比亚那 我很喜欢那高乔姑娘。她的面庞呈浅褐色,一双黑色忧郁的眼睛,红色的嘴唇有 如憔悴的野樱桃。她的脸小小的,尖尖的。她的个头很小,瘦骨嶙峋,她那纤细 小巧的少女的身体裹在宽大的棉布衫里,几乎看不出线条来:这是个贫血姑娘的 可怜躯体。 有时候,她要在寒冷的清晨起来挤牛奶。她咳嗽着,特别是当无法把已经长大的、 正吮着乳汁的小牛从母牛的乳房边赶开时,她一生气,便咳嗽起来。她还算不上 结核病患者,作为医生,我曾这样断言。 她很少讲话,嗓音异常甜美。短工们是不理睬她的,除非是骂她,或是用粗话来 羞辱她。主人们,虽然为人不错,也不太尊重她,把她看做是没多少油水的机器 般的动物。 大家都把她看做“痨病女 她很美,但是她的病态美并不具备女人特有的吸引力。大概由于这个原因, 庄园里那些粗鲁的人恨她。这就好像雅利瓦草或铁兰似的,结出的果实也没法吃。 她知道人们恨她,但并不生气,而是用一罐牛奶来报答最残酷地伤害过她的 人。对侮辱和谩骂她的人,她总是报以忧郁的眼光。她的眼睛大大的,发蓝的眼 白为眼睛镶上一道秀丽的边框,乌黑的瞳仁在里面游动,这双看上去总是在哭的 眼睛里从来没有一滴眼泪 哪怕会被庄园女主人骂一顿,她也要把锅子从火上挪开,为刚从地里回来的 短工热上一壶苦苦的马黛茶,或是从烤肉的火堆里抽出几块红火炭,让短工烤嫩 玉米,可短工们还是不喜欢她! 痨病女比蝎子还歹毒!”我曾经听一个人说。 有个短工用斗篷裏着她偷偷递给他的一块面包,却这么说道:“痨病女像只 变色龙,虽然体形很小,但却十分危险。”除了这些人对她的不公正外,命运的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 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 8.诗人夜坐,见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本是女子表达对所爱之人的 期盼与思念,曹操在《短歌行》借此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2)不吸取前人败亡的教训,只会让历史悲剧不断的重复。正如杜牧在《阿房 宫赋》 一文的最后所说的“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出陋室非常幽静的环 境,是为了衬托室中之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痨病女 [乌拉圭]哈•德•比亚那 我很喜欢那高乔姑娘。她的面庞呈浅褐色,一双黑色忧郁的眼睛,红色的嘴唇有 如憔悴的野樱桃。她的脸小小的,尖尖的。她的个头很小,瘦骨嶙峋,她那纤细 小巧的少女的身体裹在宽大的棉布衫里,几乎看不出线条来:这是个贫血姑娘的 可怜躯体。 有时候,她要在寒冷的清晨起来挤牛奶。她咳嗽着,特别是当无法把已经长大的、 正吮着乳汁的小牛从母牛的乳房边赶开时,她一生气,便咳嗽起来。她还算不上 结核病患者,作为医生,我曾这样断言。 她很少讲话,嗓音异常甜美。短工们是不理睬她的,除非是骂她,或是用粗话来 羞辱她。主人们,虽然为人不错,也不太尊重她,把她看做是没多少油水的机器 般的动物。 大家都把她看做“痨病女”。 她很美,但是她的病态美并不具备女人特有的吸引力。大概由于这个原因, 庄园里那些粗鲁的人恨她。这就好像雅利瓦草或铁兰似的,结出的果实也没法吃。 她知道人们恨她,但并不生气,而是用一罐牛奶来报答最残酷地伤害过她的 人。对侮辱和谩骂她的人,她总是报以忧郁的眼光。她的眼睛大大的,发蓝的眼 白为眼睛镶上一道秀丽的边框,乌黑的瞳仁在里面游动,这双看上去总是在哭的 眼睛里从来没有一滴眼泪。 哪怕会被庄园女主人骂一顿,她也要把锅子从火上挪开,为刚从地里回来的 短工热上一壶苦苦的马黛茶,或是从烤肉的火堆里抽出几块红火炭,让短工烤嫩 玉米,可短工们还是不喜欢她! “痨病女比蝎子还歹毒!”我曾经听一个人说。 有个短工用斗篷裹着她偷偷递给他的一块面包,却这么说道:“痨病女像只 变色龙,虽然体形很小,但却十分危险。”除了这些人对她的不公正外,命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