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日期:2014年1月18日上午)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学大致可分为以礼为基础的伦理规范和以仁为基础的德性原则这两个层 面。在孔子仁体礼用的儒学体系中,“仁”为人格完成的德性理想,“礼”则为 涵养德性的伦理秩序,二者构成了一个君子型的伦理道德体系。儒学这一寓仁于 礼的伦理体系,自始即难免其人文性和宗法性的内在紧张,它表现为仁学之人道 原则与礼律之尊卑秩序的冲突。先秦儒学之人道与反人道的张力,贯穿于其后两 千年儒学发展史中。随着汉后儒学的制度化和意识形态化,儒家礼教的宗法封建 性伦理得以强化,逐渐演变为以三纲五伦为主轴的威权主义的封建伦理,儒家仁 学之人文性的君子理想和礼教之封建性的臣民伦理的紧张亦更趋深化。宋明理学 进而将礼教的尊卑等级秩序神圣化,其“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原则,集中彰 显了理学之反人道的本质。至此,孔子“仁者爱人”的人道原则遂为反人道的 “吃人的礼教”所扼杀。 晚清以来,以儒学为典范的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深陷危机。儒学文化 所附丽的农业经济、家族社会和专制政体,在西方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公民文 化的侵蚀下渐次解体,儒教亦随之陷入失堕的困境。儒教的危机,首先是其宗法 封建性礼教伦理的危机。现代化是一个由人格依附的臣民社会向自由平等的公民 社会转型的过程。儒家礼教之义务本位、人格附从、等级尊卑的宗法封建伦理, 与现代性公民伦理具有根本性的价值紧张。戊戌以后,随着西方文化向中国文化 核心的侵蚀,儒教的危机日渐凸显,中国进入思想文化转型的时代 如前所述,支撑古典中国意义世界的儒家文化,其仁礼合一的价值结构内蕴 着人文性和宗法性的深刻紧张。因而,如何对待儒家传统的宗法伦理和普泛德性 成为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基本难题。戊戌以来,儒家伦理规范受到维新思潮的正 面挑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对礼教核心的三纲之说进行批判。然而维新 派的传统批判大致保持在儒学改革的范式之内,其对儒教基本上持弃礼存仁的文 化改良主义方针。康有为对儒家“仁”的精神超越性伦理与“礼”的社会约束性 伦理臧否有别。在其儒学宗教化计划中,康氏主张立孔教为国教,并改革其礼律 中不契于公民社会的宗族伦理。而在其大同乌托邦中,“大同”则被归为人类社 会超越据乱世“礼”之等级秩序的“仁”的最终实现。谭嗣同在其《仁学》中, 则以“平等”、“大同”释仁,而以礼教三纲五伦为过时的据乱世的礼法,并倡 言“冲决伦常之网罗”。梁启超则从伦理学层面响应了儒学变革与接续的问题。 他认为,道德与伦理异,道德可以包伦理,伦理不可以尽道德。伦理因时势而变 迁,道德则具有普泛和永恒的价值。综而言之,维新时代思想家虽已向礼教纲伦 提出正面挑战,但其仍维护孔子的精神权威和儒家仁学的德性价值。他们虽然观 点各有特点,其要旨皆在于改革制度化儒学之“礼”,从中剥离并开发德性儒学 之“仁”的有生命力的人文价值资源 (节选自高力克《五四伦理革命与儒家德性传统》,有删节) [注]①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历史演变阶段有三:据乱世,升太平,太 平世。大同之始基为据乱世,大同渐行为升太平,大同成就为太平世。 1.下列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安徽省合肥市 2014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考试日期: 2014 年 1 月 18 日上午)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儒学大致可分为以礼为基础的伦理规范和以仁为基础的德性原则这两个层 面。在孔子仁体礼用的儒学体系中,“仁”为人格完成的德性理想,“礼”则为 涵养德性的伦理秩序,二者构成了一个君子型的伦理道德体系。儒学这一寓仁于 礼的伦理体系,自始即难免其人文性和宗法性的内在紧张,它表现为仁学之人道 原则与礼律之尊卑秩序的冲突。先秦儒学之人道与反人道的张力,贯穿于其后两 千年儒学发展史中。随着汉后儒学的制度化和意识形态化,儒家礼教的宗法封建 性伦理得以强化,逐渐演变为以三纲五伦为主轴的威权主义的封建伦理,儒家仁 学之人文性的君子理想和礼教之封建性的臣民伦理的紧张亦更趋深化。宋明理学 进而将礼教的尊卑等级秩序神圣化,其“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原则,集中彰 显了理学之反人道的本质。至此,孔子“仁者爱人”的人道原则遂为反人道的 “吃人的礼教”所扼杀。 晚清以来,以儒学为典范的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深陷危机。儒学文化 所附丽的农业经济、家族社会和专制政体,在西方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公民文 化的侵蚀下渐次解体,儒教亦随之陷入失堕的困境。儒教的危机,首先是其宗法 封建性礼教伦理的危机。现代化是一个由人格依附的臣民社会向自由平等的公民 社会转型的过程。儒家礼教之义务本位、人格附从、等级尊卑的宗法封建伦理, 与现代性公民伦理具有根本性的价值紧张。戊戌以后,随着西方文化向中国文化 核心的侵蚀,儒教的危机日渐凸显,中国进入思想文化转型的时代。 如前所述,支撑古典中国意义世界的儒家文化,其仁礼合一的价值结构内蕴 着人文性和宗法性的深刻紧张。因而,如何对待儒家传统的宗法伦理和普泛德性, 成为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基本难题。戊戌以来,儒家伦理规范受到维新思潮的正 面挑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对礼教核心的三纲之说进行批判。然而维新 派的传统批判大致保持在儒学改革的范式之内,其对儒教基本上持弃礼存仁的文 化改良主义方针。康有为对儒家“仁”的精神超越性伦理与“礼”的社会约束性 伦理臧否有别。在其儒学宗教化计划中,康氏主张立孔教为国教,并改革其礼律 中不契于公民社会的宗族伦理。而在其大同乌托邦中,“大同”则被归为人类社 会超越据乱世①“礼”之等级秩序的“仁”的最终实现。谭嗣同在其《仁学》中, 则以“平等”、“大同”释仁,而以礼教三纲五伦为过时的据乱世的礼法,并倡 言“冲决伦常之网罗”。梁启超则从伦理学层面响应了儒学变革与接续的问题。 他认为,道德与伦理异,道德可以包伦理,伦理不可以尽道德。伦理因时势而变 迁,道德则具有普泛和永恒的价值。综而言之,维新时代思想家虽已向礼教纲伦 提出正面挑战,但其仍维护孔子的精神权威和儒家仁学的德性价值。他们虽然观 点各有特点,其要旨皆在于改革制度化儒学之“礼”,从中剥离并开发德性儒学 之“仁”的有生命力的人文价值资源。 (节选自高力克《五四伦理革命与儒家德性传统》,有删节) [ 注]①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历史演变阶段有三:据乱世,升太平,太 平世。大同之始基为据乱世,大同渐行为升太平,大同成就为太平世。 1.下列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仁”这一德性理想和“礼”这一伦理秩序的配合, 构成了伦理道德体系。 B.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对“礼”的强化直接导致富有人文性的君子理想屈从 于封建性的臣民伦理 C.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体现德性原则的人道精神被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 欲”的“礼教”扼杀。 D.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仁”与“礼”所具有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因宗法封建 伦理的强化更趋深化。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首先指出儒学内在的两个层面,并对这两个层面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 释,进而简单地论述了“仁”与“礼”冲突的原因与发展。 B.第二段紧承第一段,由内而外着重论述了自晚清以来儒学作为典范的中国文 化与西方文化中现代公民伦理价值相互冲突的原因及表现。 C.第三段先指出儒学文化仁礼合一的价值结构自身的缺陷,继而侧重阐释康有 为、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代表人物的儒学改革主张的不同点 D.文章紧扣儒学体系中的“仁”与“礼”的特点及其内在的冲突,按时代进程, 分别介绍儒学具有的这种内在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礼教的封建宗法伦理在儒学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反人道的倾向, “三纲五伦”这一封建伦理的出现则体现了这一倾向的强化。 B.晚清以来,儒学的危机主要体现在所依附的农业经济、家族社会和专制政体 的解体一级宗法封建礼教伦理与现代公民伦理不可避免的冲突等方面 C.维新派的传统批判基本上没有抛弃儒学中的德性原则,而将批判的重点都放 在了以礼教为核心的三纲之说,并各自提出了富有个性的理论。 D.康、梁、谭三位对儒学的改良主义方针都注重保护并开发传统儒学中富有生 命力的人文价值资源,如孔子的精神权威以及仁学的德性价值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 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 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 得之矣。 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称,言多讽兴。 自三代已来,风骚之后,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 习,如鸟归凤。卢黄门云:“陈拾遗(子昂)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 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 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 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 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 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又与贺知章、崔宗之 等自为八仙之游,谓公谪仙人,朝列赋谪仙之歌,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
A.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仁”这一德性理想和“礼”这一伦理秩序的配合, 构成了伦理道德体系。 B.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对“礼”的强化直接导致富有人文性的君子理想屈从 于封建性的臣民伦理。 C.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体现德 性原则的人道精神被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 欲”的“礼教”扼杀。 D.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仁”与“礼”所具有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因宗法封建 伦理的强化更趋深化。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第一段首先指出儒学内在的两个层面,并对这两个层面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 释,进而简单地论述了“仁”与“礼”冲突的原因与发 展。 B.第二段紧承第一段,由内而外着重论述了自晚清以来儒学作为典范的中国文 化与西方文化中现代公民伦理价值相互冲突的原因及表现。 C.第三段先指出儒学文化仁礼合一的价值结构自身的缺陷,继而侧重阐释康有 为、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代表人物的儒学改革主张的不同点。 D.文章紧扣儒学体系中的“仁”与“礼”的特点及其内在的冲突,按时代进程, 分别介绍儒学具有的这种内在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儒家礼教的封建宗法伦理在儒学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反人道的倾向, “三纲五伦”这一封建伦理的出现则体现了这一倾向的强化。 B.晚清以来,儒学的危机主要体现在所依附的农业经济、家族社会和专制政体 的解体一级宗法封建礼教伦理与现代公民伦理不可避免的冲突等方面。 C.维新派的传统批判基本上没有抛弃儒学中的德性原则,而将批判的重点都放 在了以礼教为核心的三纲之说,并各自提出了富有个性的理论。 D.康、梁、谭三位对儒学的改良主义方针都注重保护并开发传统儒学中富有生 命力的人文价值资源,如孔子的精神权威以及仁学的德性价值。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 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 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 得之矣。 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称,言多讽兴。 自三代已来,风骚之后,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 习,如鸟归凤。卢黄门云:“陈拾遗(子昂)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 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 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 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 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 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又与贺知章、崔宗之 等自为八仙之游,谓公谪仙人,朝列赋谪仙之歌,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
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 箓于齐州紫极宫。 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 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 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 (李阳冰《草堂集序》,有删节) 安禄山反,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 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 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 余 (节选自《新唐书·卷二0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A.言多讽兴 讽:劝谏 B.横被六合 被:覆盖 C.害能成谤 害:害怕 D.手集未修 修:编纂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分) A.公乃浪迹纵酒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来源:学*科* 网] B.御手调羹以饭之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C.俾予为序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D.今所存者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A.李自远祖显赫。先人曾为凉武昭王,累世为官,中世无辜被贬,其后 五代均为平民,令人叹惜。 B.李白才华卓著。有人说,陈子昂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李白改变了诗坛 自梁、陈以来的绮靡之风。 C.李自仕途不济。也曾深得皇上宠信,一度出入翰林,终因谗言被疏远, 后位列八仙,誉为谪仙。 D.李白晚景落魄。因卷入“永王之乱”,被流放夜郎,后辗转依附于当 涂李阳冰,文稿得以整理。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4分) (2)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2分) (3)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排破浣溪沙 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 箓于齐州紫极宫。 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 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 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 (李阳冰《草堂集序》,有删节) 安禄山反,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 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 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 余。 (节选自《新唐书•卷二 O 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言多讽兴 讽:劝谏 B.横被六合 被:覆盖 C.害能成谤 害:害怕 D.手集未修 修:编纂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 分) A.公乃浪迹纵酒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来源:学*科* 网] B.御手调羹以饭之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C.俾予为序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D.今所存者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李自远祖显赫。先人曾为凉武昭王,累世为官,中世无辜被贬,其后 五代均为平民,令人叹惜。 B.李白才华卓著。有人说,陈子昂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李白改变了诗坛 自梁、陈以来的绮靡之风。 C.李自仕途不济。也曾深得皇上宠信,一度出入翰林,终因谗言被疏远, 后位列八仙,誉为谪仙。 D.李白晚景落魄。因卷入“永王之乱”,被流放夜郎,后辗转依附于当 涂李阳冰,文稿得以整理。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4 分) (2)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2 分) (3)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4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①,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注]①熟水:古代指煎泡而成的饮料、药汤。②酝藉:同“蕴藉”。③ 木犀花:通称桂花。 8.词中所写多为平凡之事、寻常之情,请简要概括。(4分) 来源:学科网ZXK 9.词的末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 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想等年,① ③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乙①见贤思齐 焉章 (《论语·里仁》) ,芳菲菲其弥 (屈原 《离骚》)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 ②(李密《陈情表》) ,梦啼妆泪红阑 干 (白居易《琵琶行》 ,露脚斜飞湿寒 兔 (李贺《李凭箜篌引》) ⑥鸟雀呼 晴 (周邦彦《苏幕遮》)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废墟 周晓枫 (1)第一次到圆明园,我还是个热衷郊游的小学生。记得那辆被临时征用 的公共汽车,记得我们在颠簸中奋力地合唱。然而来自历史的耻辱并不能在孩子 的心里累积重量,我们只是惊讶于自己被汽车倾泻到一堆断壁残垣旁边。 (2)我们没有耐心听从老师语气庄重的讲解,没有兴致辨识图像混沌的黑 白照片,连大石头上浮雕的植物和异兽也不能吸引我们一一何况,它们只剩下片 断的花纹。除了能在荒凉开阔的野地里追逐奔跑,这里毫无乐趣。留下来的印象, 唯有残石上的西式雕凿,像生硬的石膏花,泛着与材质不符的脏奶油色;还有夕 照中的一片芦苇,诗意萧索……殉葬的植物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②,木犀花③。 [注]①熟水:古代指煎泡而成的饮料、药汤。②酝藉:同“蕴藉”。③ 木犀花:通称桂花。 8.词中所写多为平凡之事、寻常之情,请简要概括。(4 分) [来源:学科网 ZXXK] 9.词的末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 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想等年,① ,② 。 ③ ,④ ,⑤ 。⑥ ,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乙①见贤思齐 焉, 。 (《论语·里仁》) ② ,芳菲菲其弥 章。 (屈原 《离骚》)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 官, 。 (李密《陈情表》) ④ ,梦啼妆泪红阑 干。 (白居易《琵琶行》) ⑤ ,露脚斜飞湿寒 兔。 (李贺《李凭箜篌引》) ⑥鸟雀呼 晴, 。 (周邦彦《苏幕遮》)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废 墟 周晓枫 (1)第一次到圆明园,我还是个热衷郊游的小学生。记得那辆被临时征用 的公共汽车,记得我们在颠簸中奋力地合唱。然而来自历史的耻辱并不能在孩子 的心里累积重量,我们只是惊讶于自己被汽车倾泻到一堆断壁残垣旁边。 (2)我们没有耐心听从老师语气庄重的讲解,没有兴致辨识图像混沌的黑 白照片,连大石头上浮雕的植物和异兽也不能吸引我们——何况,它们只剩下片 断的花纹。除了能在荒凉开阔的野地里追逐奔跑,这里毫无乐趣。留下来的印象, 唯有残石上的西式雕凿,像生硬的石膏花,泛着与材质不符的脏奶油色;还有夕 照中的一片芦苇,诗意萧索……殉葬的植物
(3)第二次去圆明园,我迷失在万花阵之中。这座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组 成的迷宫,复建不久。我不断碰壁,气馁不已。尽管,“迷宫”是个分外魅惑的 概念。我知道,在古老的中秋之夜,宫妃们曾手执莲灯在万花阵里嬉戏,笑靥生 动。月光,如同弥散整个世界的金色花药;在这圆瓣的巨型石头花里,藏匿着绝 色的歌伶与舞姬……迴异于今天,那是已逝的情怀。在讲求效率的工业社会中 需要的是直接、简明、不走弯路;万花阵相反,它是一座自我封闭的娱乐场,没 有暗示和标志,在蓄意的误导中,在重复的缭绕中,迷宫制造智力和体能上的惩 罚,从而使身陷其中的人获得乐趣 (4)……我丧失方向感,越走越焦灼,很长时间没找到万花阵的出口。我 觉得自己笨,像只慢蜗牛。万花阵也像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只蜗壳吧?石形圆 阵,移走不动,中间被蚀空全部的血肉。很奇怪,我恰巧在镂刻的石纹间发现了 只附着其上的真蜗牛:壳体脆薄,行动迟缓,对它来说砖墙上的图案已是阻碍 前行的迷宫。天线般的触角,那么细,在空气中小心试探。当它胆怯、疲倦,就 蜷缩进完美的螺旋之中,进入由一条线组成的迷宫。 (5)圆明园曾作为艺术村盛极一时,集中着渐渐声名鹊起的画家和诗人, 也不乏以艺术为名的骗子。当代艺术品被天价拍卖的神话时代尚未到来,彼时彼 境,这些被生活腌出成味的底层艺术家多在困顿中挣扎和坚持一一圆明园艺术 村,体现着二十世纪最后的浪漫。几年之后,树倒猢狲散。圆明园艺术村就像现 代迷宫,凭借金羊毛找到出口的人成为英雄,也有无名者被无名的怪兽吞噬。 (6)潮涌潮退,圆明园的名字就像遗留在沙滩一枚罕世珍贵的鹦鹉螺,无 论拥有多少旧武士的尊严,也与我的生活无关。及至中年,我对圆明园的了解才 略多于中学历史课本上普及的知识。 (7)圆明园与北京众多古迹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废墟 (8)世界上有些圣地,带有明显的废墟感,比如庞培、吴哥窟、罗马斗兽 场,空旷、盛大而神秘,远比新建筑令人尊重。所谓废墟,必然经过毁灭,但正 是毁灭使之比完整之物更具力量。巨大的时间溶解在废墟里。如果说时间是有具 体形状的,它就是骨殖、化石和连绵的废墟。废墟是所有伟大之物的终年,但我 们甚至说不清废墟的生死。方死方生,方生方死,它漠然超越生死交界的那座短 桥。废墟并非被魔鬼所摧毁,仿佛出于对时间的信仰而甘愿瓦解。废墟见识过杀 戮、离乱、掠夺,见识过足够的眼泪、嘶喊以及足够的鲜血和焦骸,却保持地老 天荒般的沉静。 (9)夕阳下的圆明园,有着略带沉重的末日感和亡灵乐于沉入其中的寂静 废墟,这个词的意义在于,使建筑像花朵一样享有自己的凋谢;废墟的非凡也在 于,置身它的绝对寂静里,仿佛就能立即回到它的全盛时代。那是一种通过悠久 的死亡而进入的永生。据说,圆明园是伟大的奇迹,其实它是从神明般不容怀疑 的极权出发,由每个工匠身上的智慧来实现,如同夕阳下每粒尘埃都散发碎金的 光芒。我从没想到美,还可以包括令人战栗的极权以及随后的摧残一一或者说 只有不能被摧毁的才成为大美。我在废墟上看日落汹涌,看晚霞燎烈,无边席卷, 就像许多年前的那场浩荡的火 (10)圆明园毁于大火。 (11)火焰过后,空无一物。然而,圆明园剩下的灰烬依然富可敌国。世间 有什么东西,烧灼之后依然美得惊心动魄?“圆明园”,这几个字仿佛经过煅烧 的绝世珠宝。美的生命力如此强大,甚至它的灰烬。圆明园,曾经的醉生梦死 曾经的国殇,它的来历与毁灭……到最后什么都不重要了,美的分量重于羞耻
(3)第二次去圆明园,我迷失在万花阵之中。这座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组 成的迷宫,复建不久。我不断碰壁,气馁不已。尽管,“迷宫”是个分外魅惑的 概念。我知道,在古老的中秋之夜,宫妃们曾手执莲灯在万花阵里嬉戏,笑靥生 动。月光,如同弥散整个世界的金色花药;在这圆瓣的巨型石头花里,藏匿着绝 色的歌伶与舞姬……迥异于今天,那是已逝的情怀。在讲求效率的工业社会中, 需要的是直接、简明、不走弯路;万花阵相反,它是一座自我封闭的娱乐场,没 有暗示和标志,在蓄意的误导中,在重复的缭绕中,迷宫制造智力和体能上的惩 罚,从而使身陷其中的人获得乐趣。 (4)……我丧失方向感,越走越焦灼,很长时间没找到万花阵的出口。我 觉得自己笨,像只慢蜗牛。万花阵也像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只蜗壳吧?石形圆 阵,移走不动,中间被蚀空全部的血肉。很奇怪,我恰巧在镂刻的石纹间发现了 一只附着其上的真蜗牛:壳体脆薄,行动迟缓,对它来说砖墙上的图案已是阻碍 前行的迷宫。天线般的触角,那么细,在空气中小心试探。当它胆怯、疲倦,就 蜷缩进完美的螺旋之中,进入由一条线组成的迷宫。 (5)圆明园曾作为艺术村盛极一时,集中着渐渐声名鹊起的画家和诗人, 也不乏以艺术为名的骗子。当代艺术品被天价拍卖的神话时代尚未到来,彼时彼 境,这些被生活腌出成味的底层艺术家多在困顿中挣扎和坚持——圆明园艺术 村,体现着二十世纪最后的浪漫。几年之后,树倒猢狲散。圆明园艺术村就像现 代迷宫,凭借金羊毛找到出口的人成为英雄,也有无名者被无名的怪兽吞噬。 (6)潮涌潮退,圆明园的名字就像遗留在沙滩一枚罕世珍贵的鹦鹉螺,无 论拥有多少旧武士的尊严,也与我的生活无关。及至中年,我对圆明园的了解才 略多于中学历史课本上普及的知识。 (7)圆明园与北京众多古迹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废墟。 (8)世界上有些圣地,带有明显的废墟感,比如庞培、吴哥窟、罗马斗兽 场,空旷、盛大而神秘,远比新建筑令人尊重。所谓废墟,必然经过毁灭,但正 是毁灭使之比完整之物更具力量。巨大的时间溶解在废墟里。如果说时间是有具 体形状的,它就是骨殖、化石和连绵的废墟。废墟是所有伟大之物的终年,但我 们甚至说不清废墟的生死。方死方生,方生方死,它漠然超越生死交界的那座短 桥。废墟并非被魔鬼所摧毁,仿佛出于对时间的信仰而甘愿瓦解。废墟见识过杀 戮、离乱、掠夺,见识过足够的眼泪、嘶喊以及足够的鲜血和焦骸,却保持地老 天荒般的沉静。 (9)夕阳下的圆明园,有着略带沉重的末日感和亡灵乐于沉入其中的寂静。 废墟,这个词的意义在于,使建筑像花朵一样享有自己的凋谢;废墟的非凡也在 于,置身它的绝对寂静里,仿佛就能立即回到它的全盛时代。那是一种通过悠久 的死亡而进入的永生。据说,圆明园是伟大的奇迹,其实它是从神明般不容怀疑 的极权出发,由每个工匠身上的智慧来实现,如同夕阳下每粒尘埃都散发碎金的 光芒。我从没想到美,还可以包括令人战栗的极权以及随后的摧残——或者说, 只有不能被摧毁的才成为大美。我在废墟上看日落汹涌,看晚霞燎烈,无边席卷, 就像许多年前的那场浩荡的火。 (10)圆明园毁于大火。 (11)火焰过后,空无一物。然而,圆明园剩下的灰烬依然富可敌国。世间 有什么东西,烧灼之后依然美得惊心动魄?“圆明园”,这几个字仿佛经过煅烧 的绝世珠宝。美的生命力如此强大,甚至它的灰烬。圆明园,曾经的醉生梦死, 曾经的国殇,它的来历与毁灭……到最后什么都不重要了,美的分量重于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