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容易毁于社会经济压迫的历史悲剧。《在酒楼上》、《孤独者》写辛亥革命后知识分子仿湟、颠簸以至没落的过程。鲁迅通过品纬甫、魏连受形象的塑造,既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历史进步作用,更着重揭示出由于黑暗旧势力的特别强大,决定了他们的心灵痛苦和自身的精神危机。魏连受只能在“胜利”的喧笑中独自咀嚼着“失败”的悲哀,寂寞地死去。《孔乙己》、《白光》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鲁迅笔下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张扬个性的可贵,以及个人奋斗的最终脆弱无力,揭示了社会解放、经济解放对个性自由、妇女解放及婚姻家庭幸福的制约。同时,也挖掘了四铭、高尔础一类旧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伪善和卑污(《肥皂》、《高老夫子》),反映了新型知识分子反省民族文化与自我解的时代新风貌(如《故乡》、《社戏》、《一件小事》中的“我”)。二、《伤逝》的思想内涵《伤逝》是鲁迅唯一的爱情题材小说。它的思想内涵在于:1、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子君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以个性解放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但是胜利的喜悦却是悲剧的起点。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势力的压迫。封建势力视青年自由恋爱为伤风败俗,涓生的失业加速了涓生和子君感情的分裂。但子君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也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子君追求的只是恋爱婚姻自由,奋斗目标的实现,就把狭窄的小天地当作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作整个人生意义。这样,人的性格也就必然变得庸俗空虚、胆快虚弱,爱情也因此而褪色。这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2、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道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的性格悲剧说明,首要的是要比较清醒地认识现实,去掉幻想,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不失去“现在”,才可能有“未来”。三、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期年轻知识分子勇敢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代表,他们曾经发出过“我是我自己已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的时代强音,并付诸了果断的行动。但他们的爱情最终归于失败,以悲剧结局。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有:其一,封建势力依然强大,“五四”时期虽然出现了新思想新文化,但封建思想意识并不是即刻就能被一扫而尽的,它仍然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二,知识分子个性解放的要求不可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完成,离开了社会解放无论他们曾经表现得如何坚决,他们的抗争终究是软弱无力的,甚至是一事无成的:其三,从子君的角度来说,女性在追求婚恋幸福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获得人格上和经济地位上的独立,爱情才能有所附依,否则美满的爱情只能是一种空幻的愿望。第三节《呐喊》与《衍》《呐喊》、《仿‘》一一中国现代小说开端和成熟的标志一、《呐喊》收入1918一一1922年共14篇作品。书名《呐喊》,意指他在新文化运动中助阵作战,“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婵于前驱”(呐喊自序)。为此,整个小说集的基调是昂扬奋进的。《仿》1924——1925年共11篇。“寂寞新文艺,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仿得。”这便是题名《仿律》的来由,在艺术上,《仿湟》较之《呐喊》更臻圆熟。这些小说是鲁迅对中国社会问题和出路问题的继续思考。二、开创性贡献新的小说观念16
16 婚姻容易毁于社会经济压迫的历史悲剧。 《在酒楼上》、《孤独者》写辛亥革命后知识分子彷徨、颠簸以至没落的过程。鲁迅通过 品纬甫、魏连殳形象的塑造,既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历史进步作用,更着重揭示出由于黑暗旧 势力的特别强大,决定了他们的心灵痛苦和自身的精神危机。魏连殳只能在“胜利”的喧笑 中独自咀嚼着“失败”的悲哀,寂寞地死去。《孔乙己》、《白光》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 识分子的精神摧残。鲁迅笔下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张扬个性的可贵,以及个 人奋斗的最终脆弱无力,揭示了社会解放、经济解放对个性自由、妇女解放及婚姻家庭幸福 的制约。同时,也挖掘了四铭、高尔础一类旧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伪善和卑污(《肥皂》、《高 老夫子》),反映了新型知识分子反省民族文化与自我解剖的时代新风貌(如《故乡》、《社戏》、 《一件小事》中的“我”)。 二、《伤逝》的思想内涵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爱情题材小说。它的思想内涵在于: 1、 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子君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以个性解放 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但是胜利的喜悦却是 悲剧的起点。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势力的压迫。封建势力视青年自由恋爱为伤风败俗,涓 生的失业加速了涓生和子君感情的分裂。但子君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也是造成 悲剧的思想根源。子君追求的只是恋爱婚姻自由,奋斗目标的实现,就把狭窄的小天地当作 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作整个人生意义。这样,人的性格也就必然变得庸俗空虚、胆怯 虚弱,爱情也因此而褪色。这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 的。 2、 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道路。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的性格悲剧说明,首要的是要比较清醒地认识现实,去掉幻想, 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不失去“现在”,才可能有“未来”。 三、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期年轻知识分子勇敢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代表,他们曾 经发出过“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的时代强音,并付诸了果断的 行动。但他们的爱情最终归于失败,以悲剧结局。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有: 其一,封建势力依然强大,“五四”时期虽然出现了新思想新文化,但封建思想意识并 不是即刻就能被一扫而尽的,它仍然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其二,知识分子个性解放的要求不可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完成,离开了社会解放无论 他们曾经表现得如何坚决,他们的抗争终究是软弱无力的,甚至是一事无成的; 其三,从子君的角度来说,女性在追求婚恋幸福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获得人格上和经济地 位上的独立,爱情才能有所附依,否则美满的爱情只能是一种空幻的愿望。 第三节 《呐喊》与《彷徨》 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开端和成熟的标志 《呐喊》收入 1918——1922 年共 14 篇作品。 书名《呐喊》,意指他在新文化运动中助阵作战,“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不惮于前驱”(呐喊自序)。为此,整个小说集的基调是昂扬奋进的。 《彷徨》1924——1925 年共 11 篇。 “寂寞新文艺,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 由,在艺术上,《彷徨》较之《呐喊》更臻圆熟。 这些小说是鲁迅对中国社会问题和出路问题的继续思考。 二、开创性贡献 新的小说观念
新的人物、题材与新的思想主题鲁迅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写了普通劳动农民的小说家,现代小说的两大基本题材一一农村题材与知识分子题材都是由鲁迅开创的。三、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1)、首先是短篇小说艺术格局的重大突破。(2)、其次在小说的表现手法上,鲁迅尤其重视运用白描手法。(3)、把清醒、冷静的客观描写与烈火般的激情相结合,形成寓热于冷的鲁迅特有的小说风格。第四节《故事新编》一、简介从“五四”后便已开始的历史题材的创作,这时尤在短篇小说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最重要的成果当是鲁迅的《故事新编》。这部集子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它的性质属新历史小说,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写于一九二二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历史小说。《奔月》、《铸剑》两篇是一九二六、二七年所作。其余《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均作于三十年代。鲁迅写《补天》“不过取了旨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一一人和文学的一一的缘起。”实则通过女娲捏主为人和炼石补天,描绘了艰辛劳动的雄奇瑰丽的情景,歌颂了创造的伟大。他在女娲两腿间增添了一个小丈夫的形象,讽刺封建卫道者,自认为这是“油滑”,但也增加了作品针砭时弊的特色。到《奔月》,讽刺的色彩更重了,它借勾画逢蒙的丑恶嘴脸,鞭那些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同时也写出了后羿的落寞孤寂的难堪处境。《铸剑》热烈地歌颂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塑造了一个冷峻到极点却又有极热烈的心肠,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舍得自我牲的晏之敖的形象。这个形象明显地寄托着作家的理想。《奔月》、《铸剑》的正面主人公都有坚韧顽强的精神,却同时又是孤独的。到了三十年代,在《非攻》、《理水》中的墨翟和禹,便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了,他们自身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气质,也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两个人物都是肼手抵足,为人民的利益磨顶放,埋头苦干。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鲁迅把他们作为支撑中国历史的脊梁,在这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不断向关内进逼的严重时刻,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有重要意义。因此三十年代的这几篇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系更为密切。《非攻》在中外敌人入侵时只知空曦的曹公子募捐救国队,《理水》中“文化山”上的各色文人等,都是活动着的现实的影子,因而有很强的讽刺批判力量。而最后的三篇主要在于对历史故事进行社会批判。《采薇》用不食周栗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的故事,批判当时不满现实又不能正视现实,采取消极避世态度的知识分子。《出关》写老聘,《起死》写庄周,是批判老庄思想的,这显然也是对当时有人提倡读《庄子》和《文选》,宣扬“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出关》讽刺“清静无为”的老子,还得出去做自已不愿做的事,否则便出不了关《起死》中主张“通融”、“圆滑”,无是非的庄子,一到涉及与自己利害相关的事,竞吹起警笛,请求统治者的保护,当场出丑。二、《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一、有鲜明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如果说鲁迅前面两部小说集《呐喊》、《湟》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杰作,那么《故事新编》则是表现为浪漫主义创作倾向。这不仅因为这些小说取材于神话传说,有着瑰丽的想象,宏大的结构,非现实性情节,而且因为作品突出地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前期的《补天》、《奔月》《铸剑》在古代英雄的颂歌里,寄托看作家对理想热烈而执着的追求,后期的《理水》与《非攻》更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出了中华民族17
17 新的人物、题材与新的思想主题 鲁迅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写了普通劳动农民的小说家,现代小说的 两大基本题材——农村题材与知识分子题材都是由鲁迅开创的。 三、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 (1)、首先是短篇小说艺术格局的重大突破。 (2)、其次在小说的表现手法上,鲁迅尤其重视运用白描手法。 (3)、把清醒、冷静的客观描写与烈火般的激情相结合,形成寓热于冷的鲁迅特有的小说风 格。 第四节 《故事新编》 一、简介 从“五四”后便已开始的历史题材的创作,这时尤在短篇小说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最重要的成果当是鲁迅的《故事新编》。这部集子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它的性质属新历 史小说,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写于一九二二年,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历史小说。《奔月》、《铸剑》两篇是一九二六、二七年所 作。其余《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均作于三十年代。 鲁迅写《补天》“不过取了旨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实则通过 女娲捏土为人和炼石补天,描绘了艰辛劳动的雄奇瑰丽的情景,歌颂了创造的伟大。他在女 娲两腿间增添了一个小丈夫的形象,讽刺封建卫道者,自认为这是“油滑”,但也增加了作 品针砭时弊的特色。到《奔月》,讽刺的色彩更重了,它借勾画逢蒙的丑恶嘴脸,鞭鞑那些 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同时也写出了后羿的落寞孤寂的难堪处境。《铸剑》热烈地歌颂 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塑造了一个冷峻到极点却又有极热烈的心肠,富于同情心 和正义感,舍得自我牺牲的晏之敖的形象。这个形象明显地寄托着作家的理想。《奔月》、 《铸剑》的正面主人公都有坚韧顽强的精神,却同时又是孤独的。到了三十年代,在《非攻》、 《理水》中的墨翟和禹,便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了,他们自身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气质,也与 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两个人物都是胼手胝足,为人民的利益磨顶放踵,埋头苦干。禹为 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鲁迅把他们作为支撑中国历史的脊梁,在这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 后,不断向关内进逼的严重时刻,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有重要意义。 因此三十年代的这几篇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系更为密切。《非攻》在中外敌人入侵时只知 空嚷的曹公子募捐救国队,《理水》中“文化山”上的各色文人等,都是活动着的现实的影 子,因而有很强的讽刺批判力量。而最后的三篇主要在于对历史故事进行社会批判。《采薇》 用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的故事,批判当时不满现实又不能正视现实,采取消极 避世态度的知识分子。《出关》写老聃,《起死》写庄周,是批判老庄思想的,这显然也是 对当时有人提倡读《庄子》和《文选》,宣扬“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出关》讽 刺“清静无为”的老子,还得出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否则便出不了关《起死》中主张“通 融”、“圆滑”,无是非的庄子,一到涉及与自己利害相关的事,竟吹起警笛,请求统治者 的保护,当场出丑。 二、《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一、有鲜明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如果说鲁迅前面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基本上是 现实主义的杰作,那么《故事新编》则是表现为浪漫主义创作倾向。这不仅因为这些小说取 材于神话传说,有着瑰丽的想象,宏大的结构,非现实性情节,而且因为作品突出地闪烁着 理想主义的光辉:前期的《补天》、《奔月》《铸剑》在古代英雄的颂歌里,寄托着作家对 理想热烈而执着的追求,后期的《理水》与《非攻》更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出了中华民族
的脊梁一一大禹和子这样充满坚定信念与顽强毅力的正面英雄人物,这确实是《呐喊》与《仿湟》所未曾有过的。二、鲁迅创造了“古今杂揉”的手法。小说主要人物(如女娲、羿、墨子、老子、庄子)的言行,性格大致都有典籍记载上的根据,其中某些虚构也是可能发生的情节,完全遵循历史真实性的原则:小说中次要的喜剧性的穿插人物大都出于虚构,插入大量现代语言,情节与细节,如《补天》里穿古衣冠的“丈夫”高叫“人心不古”,就直接取之于“五四”时复古派的语言及形象,《理水》中文化山上的许多学者,开口“Ok”,闭口“莎士比亚”,这些形象的素材都取之于三十年代上海滩上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人。这种“古今杂探”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我国传统戏剧里出现的“丑角”就是这类惯于插科打浑的穿插性的喜剧人物。因而这种写法,必然在读者的欣赏心理产生两方面效果: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三、鲁迅还把《故事新编》称作“速写”,以《呐喊》、《仿》里小说有所区别:这主要是在人物塑造上,不追求人物形象的多面性与丰富性,而仅仅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夸张的勾勒,加以漫画化。如《补天》中写的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两腿之间”出现,《非攻》中写“募捐救国队”,《出关》写老子“毫无动静的坐着,好象一段木头”,《起死》吹警笛的庄子形象,都是在绝妙的漫画中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这种漫画式勾勒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具有杂文味的讽刺语言的运用,都可以看出,鲁迅在《故事新编》的写作中,努力把杂文手法渗入小说创作,这就进一步地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18
18 的脊梁——大禹和墨子这样充满坚定信念与顽强毅力的正面英雄人物,这确实是《呐喊》与 《彷徨》所未曾有过的。 二、鲁迅创造了“古今杂揉”的手法。小说主要人物(如女娲、羿、墨子、老子、庄子)的 言行,性格大致都有典籍记载上的根据,其中某些虚构也是可能发生的情节,完全遵循历史 真实性的原则;小说中次要的喜剧性的穿插人物大都出于虚构,插入大量现代语言,情节与 细节,如《补天》里穿古衣冠的“丈夫”高叫“人心不古”,就直接取之于“五四”时复古 派的语言及形象,《理水》中文化山上的许多学者,开口“Ok”,闭口“莎士比亚”,这些 形象的素材都取之于三十年代上海滩上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人。这种“古今杂揉”的手 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我国传统戏剧里出现 的“丑角”就是这类惯于插科打诨的穿插性的喜剧人物。因而这种写法,必然在读者的欣赏 心理产生两方面效果: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 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 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三、鲁迅还把《故事新编》称作“速写”,以《呐喊》、《彷徨》里小说有所区别;这主要 是在人物塑造上,不追求人物形象的多面性与丰富性,而仅仅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夸 张的勾勒,加以漫画化。如《补天》中写的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两腿之间”出现, 《非攻》中写“募捐救国队”,《出关》写老子“毫无动静的坐着,好象一段木头”,《起 死》吹警笛的庄子形象,都是在绝妙的漫画中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这种漫画式勾勒人 物形象的方法,以及具有杂文味的讽刺语言的运用,都可以看出,鲁迅在《故事新编》的写 作中,努力把杂文手法渗入小说创作,这就进一步地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第三章20年代的小说(二)第一节二十年代小说概述①1①第一个十年-“五四”小说成为文学正宗(一)清末民初的小说1、“小说界革命”1902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倡“新小说”。2、“新小说”的发展出版传播手段、市民读者群体、费制度3、“新小说”的局限1商品化媚俗倾向黑幕、鸳蝴2文言束缚文言章回体的衰败(二)“五四”小说转型1918《新青年》4卷5号《狂人日记》1、社会变革的推动新式教育产生的读者作者群体、白话文运动的成功。2、西洋小说的影响林译小说、周译小说。3、小说中心的形成小说现代化进程加快。思想启蒙、反思人生、叛逆主流。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一)“问题小说”处于近代社会小说和30年代社会小说之间。承续和区别。1、“问题小说”风气的形成1发端:新潮社《新潮》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2开创:冰心《斯人独樵痒》19193高潮:文学研究会19214原因:思想启蒙和思考的一代。用小说提出和讨论社会人生问题,探问人生的终极,关注生存价值:尖锐性第一,形象化降低,简单化、概念化倾向。欧洲现实主义的影响。《新青年》“易卜生专号”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对“为人生”的肯定。沈雁冰《文学与人生》《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2、冰心的“问题小说”创作1《两个家庭》《斯人独痒》2《超人》1921不事情节铺张,着力揭示人物心理、抒发作者感受的“五四”性质。3、王统照1问题小说:突出“爱”与“美”,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沉思》“爱”与“美”理想的破灭。《微笑》夸大“爱”与“美”的力量。2艺术个性:擅长象征,与写实性并存,受古诗影响。《春雨之夜》短篇集从空想中设境的虚幻色彩。《湖畔儿语》社会现实感加强,困境对孩子的心灵伤害。《沉船》《生与死的一行列》沉实的笔触,底层人民穷苦修痛的生活图景。3长篇实践19
19 第三章 20 年代的小说(二) 第一节 二十年代小说概述① 1 1 ①第一个十年 一、“五四”小说成为文学正宗 (一)清末民初的小说 1、“小说界革命” 1902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提倡“新小说”。 2、“新小说”的发展 出版传播手段、市民读者群体、稿费制度 3、“新小说”的局限 1 商品化媚俗倾向 黑幕、鸳蝴 2 文言束缚 文言章回体的衰败 (二)“五四”小说转型 1918《新青年》4 卷 5 号《狂人日记》 1、社会变革的推动 新式教育产生的读者作者群体、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2、西洋小说的影响 林译小说、周译小说。 3、小说中心的形成 小说现代化进程加快。 思想启蒙、反思人生、叛逆主流。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一)“问题小说” 处于近代社会小说和 30 年代社会小说之间。承续和区别。 1、“问题小说”风气的形成 1 发端:新潮社《新潮》 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 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 2 开创:冰心《斯人独憔悴》1919 3 高潮:文学研究会 1921 4 原因: 思想启蒙和思考的一代。 用小说提出和讨论社会人生问题,探问人生的终极,关注生存 价值;尖锐性第一,形象化降低,简单化、概念化倾向。 欧洲现实主义的影响。 《新青年》“易卜生专号” 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 对“为人生”的肯定。 沈雁冰《文学与人生》《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2、冰心的“问题小说”创作 1《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 2《超人》1921 不事情节铺张,着力揭示人物心理、抒发作者感受的“五四”性质。 3、王统照 1 问题小说:突出“爱”与“美”,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沉思》 “爱”与“美”理想的破灭。 《微笑》 夸大“爱”与“美”的力量。 2 艺术个性:擅长象征,与写实性并存,受古诗影响。 《春雨之夜》短篇集 从空想中设境的虚幻色彩。 《湖畔儿语》 社会现实感加强,困境对孩子的心灵伤害。 《沉船》《生与死的一行列》 沉实的笔触,底层人民穷苦惨痛的生活图景。 3 长篇实践
揭露封建家族丑恶。感伤意绪,控制气氛的笔力。不纯正的写实笔调,单线条结构。《一叶》22出版,与张资平《冲积期化石》同时。《黄昏》23.1连载《小说月报》,早庐隐《海滨故人》、张闻天《旅途》、杨振声《玉君》430年代创作《山雨》破产农民流入城市前后的心理、意识变化。(二)人生派写实小说叶圣陶1、1问题小说《这也是一个人?》(《一生》)、《低能儿》“爱”与“美”的倾向。《隔膜》《苦菜》《一个朋友》“隔膜”的主题。2人生派写实小说:现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冷静批判的立场《隔膜》《火灾》集《饭》《校长》教育界腐败现象。《潘先生在难中》小市民典型。暴露中内蕴讽刺喜剧手法,经社会心理透视人物心理。330年代创作《倪渔之》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五四理想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多收了三五斗》《李太太的头发》《英文教授》寓讽刺于悲哀的平淡中。乡土小说作家群2、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侨寓文学”和“乡愁”周作人《地方与文艺》《旧梦》:“乡土文学”“地方趣味”1王鲁彦:对国民性的批判。《柚子》暴露社会黑暗,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菊英的出嫁》典型环境描写的新范式,民俗学价值。《许是不至于吧》小有产者在战争中保全财产地位的心理。《宴会》讽刺官僚,刻写复杂性格的尝试。《黄金》《童年的悲哀》《屋顶下》集开摇浙江乡镇市民的社会心理状态,坚持批判态度,对丑与恶的深入体0验。《野火》(《愤怒的乡村》)关于农民逐步走向反抗的长篇。2彭家煌:含泪的微笑。《恐愿》闭塞乡村的世态人情,讽刺性小说,冷静风趣,地方色彩。《隔壁人家》《我们的犯罪》悲剧故事的喜剧色彩。《莫校长》《皮克的情书》对知识分子、小市民的嘲讽。3台静农《地之子》悲哀、淳朴。“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民间性强,突出宗法制度对乡民的精神统治。《烛焰》《蚯蚓们》《负伤者》乡俗中异常惨烈的事件。《天二哥》《新坟》《拜堂》悲剧型乡镇传奇。恐怖阴冷。《建塔者》集从乡土到革命,文学视域的拓展。4许钦文(语丝社)鲁迅的影响。对五四青年婚恋心理的探讨和讽刺。《父亲的花园》个人色彩的感伤回忆。《疯妇》浙东农民的悲惨境遇。《石岩》乡间采石人的命运。《鼻递阿二》阿Q式人物。20
20 揭露封建家族丑恶。感伤意绪,控制气氛的笔力。不纯正的写实笔调,单线条结构。 《一叶》22 出版,与张资平《冲积期化石》同时。 《黄昏》23.1 连载《小说月报》,早庐隐《海滨故人》、张闻天《旅途》、杨振声《玉君》 430 年代创作 《山雨》 破产农民流入城市前后的心理、意识变化。 (二)人生派写实小说 1、 叶圣陶 1 问题小说 《这也是一个人?》(《一生》)、《低能儿》 “爱”与“美”的倾向。 《隔膜》《苦菜》《一个朋友》 “隔膜”的主题。 2 人生派写实小说:现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冷静批判的立场。 《隔膜》《火灾》集 《饭》《校长》 教育界腐败现象。 《潘先生在难中》 小市民典型。暴露中内蕴讽刺喜 剧手法,经社会心理透视人物心理。 330 年代创作 《倪涣之》 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五四理想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多收了三五斗》《李太太的头发》《英文教授》 寓讽刺于悲哀的平淡中。 2、 乡土小说作家群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侨寓文学”和“乡愁” 周作人《地方与文艺》《旧梦》:“乡土文学”“地方趣味” 1 王鲁彦:对国民性的批判。 《柚子》 暴露社会黑暗,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 《菊英的出嫁》 典型环境描写的新范式,民俗学价值。 《许是不至于吧》 小有产者在战争中保全财产地位的心理。 《宴会》 讽刺官僚,刻写复杂性格的尝试。 《黄金》 《童年的悲哀》《屋顶下》集 开掘浙江乡镇 市民的社会心理状态,坚持批判态度,对丑与恶的深入体 验。 ◎ 《野火》(《愤怒的乡村》) 关于农民逐步走向反抗的长篇。 2 彭家煌:含泪的微笑。 《怂恿》 闭塞乡村的世态人情,讽刺性小说,冷静风趣,地方色彩。 《隔壁人家》《我们的犯罪》 悲剧故事的喜剧色彩。 《莫校长》《皮克的情书》 对知识分子、小市民的嘲讽。 3 台静农 《地之子》悲哀、淳朴。 “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民间性强,突出宗法制度对乡民的精神统治。 《烛焰》《蚯蚓们》《负伤者》 乡俗中异常惨烈的事件。 《天二哥》《新坟》《拜堂》 悲剧型乡镇传奇。恐怖阴冷。 《建塔者》集 从乡土到革命,文学视域的拓展。 4 许钦文(语丝社) 鲁迅的影响。对五四青年婚恋心理的探讨和讽刺。 《父亲的花园》 个人色彩的感伤回忆。 《疯妇》 浙东农民的悲惨境遇。 《石宕》 乡间采石人的命运。 《鼻涕阿二》 阿 Q 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