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市17区县初三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记叙文阅读(上) 北京中考语文工作室 01[2014东城一模](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3-15题。(共15分) 槐花 季羡林 l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 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髙高低低的土山上面, 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髙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 直开到髙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2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音 yinyu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 惯了。 3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 园。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我 从前曾看到一幅印度人画的人像,为了夸大印度人眼睛之大,他把眼睛画得扩张 到脸庞的外面。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这一位印度朋友瞪大了的眼睛扩张到了面孔 以外来了 4“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5“什么奇迹呀?” 6“你们这样的花树。 7“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8“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9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 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 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10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 拉巴看到耸人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 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11“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12“什么神奇?” 13“这木棉花。 14“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15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 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 睛了 16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 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 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 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2014 年北京市 17 区县初三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记叙文阅读(上) 北京中考语文工作室 01 [2014 东城一模]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13—15 题。(共 15 分) 槐 花 季羡林 1 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 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 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 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2 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音 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 惯了。 3 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 园。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我 从前曾看到一幅印度人画的人像,为了夸大印度人眼睛之大,他把眼睛画得扩张 到脸庞的外面。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这一位印度朋友瞪大了的眼睛扩张到了面孔 以外来了。 4“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5“什么奇迹呀?” 6“你们这样的花树。” 7“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8“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9 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 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 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10 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 拉巴看到耸人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 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11“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12“什么神奇?” 13“这木棉花。” 14“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15 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 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 睛了。 16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 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 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 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17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 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 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髙髙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 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 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 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1986年6月3日 13.本文三次写槐花,由于看花的情形不同,作者对花的感受也不相同。阅读文 章,填写下面表格。(4分) 看花的情形 对花的主要感受 第一次在开花的季节,看到了常见的槐花。 第二次23 第三次 亲切而充满了生气。 14.阅读第16段画线句,说说“这样一个经验”在文中体现在哪两件事上?(4 分) 15.这篇文章浸透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请以第1段和第17段两段为例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50字)(7分) 参考答案: 13.要点:①看惯了,习以为常。1分②印度朋友的惊奇和赞美,引起作者对槐 花的注意。1分⑧仿佛第一次见到,陌生又似曾相识,发现了新的东西。1分 ④努力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尽情欣赏。1分 14.要点:①我看惯了槐花,就习以为常了。2分②印度朋友习惯了看木棉花, 就不感到神奇了。2分 15.示例: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抒发了深摯的情感。第1段运用了描写和联想,写 出了槐花的清香、美丽和壮观,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熟悉和赞美。第17段,用 拟人的手法赋予洋槐以情感,写出了与作者的情感交流;用描写表现山石树木 用展现色彩的词语写水写花,写出万物的生机和欢畅,抒发了作者用心感受 发现美的喜悦心情。第1段分析3分,第17段分析3分,语言表达1分,共7 分 02[2014西城一模](一)阅读《饺子啊饺子》,完成第14-16题。(共15 分) 饺子啊饺子 白阿莹 ①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要携妻带儿回东郊我的父母家去,陪二老吃顿饺子。 ②从懂事时起,我就爱吃母亲包的饺子。小时候,吃饺子还是一家人过年时最憧 憬的奢望,平时家里几乎是吃不到纯肉馅的饺子的。即便如此,母亲还是会想各 种办法,比如用猪油渣与蔬菜掺合了给我做出美味的饺子来。我总能吃到母亲包 的美味饺子,每次都会吃得满嘴生津,直喊:“香!香!”一到这时,母亲就会 拍拍围裙上的面,眯着眼笑。 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饺子对我们的吸引力大大减弱了,宴请亲朋时只吃饺子, 会被嘲笑成吝啬。但母亲却依然固守着对饺子的嗜好,每周末都打电话提醒我早 点儿回家来包饺子。此时我已成家立业住到城里,回父母家去吃那已有些乏味的
17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 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 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 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 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 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1986 年 6 月 3 日 13.本文三次写槐花,由于看花的情形不同,作者对花的感受也不相同。阅读文 章,填写下面表格。(4 分) 看花的情形 对花的主要感受 第一次 在开花的季节,看到了常见的槐花。 1 第二次 2 3 第三次 4 亲切而充满了生气。 14.阅读第 16 段画线句,说说“这样一个经验”在文中体现在哪两件事上?(4 分) 15.这篇文章浸透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请以第 1 段和第 17 段两段为例作简要分析。(不超过 150 字)(7 分) 参考答案: 13.要点:①看惯了,习以为常。 1 分②印度朋友的惊奇和赞美,引起作者对槐 花的注意。 1 分③仿佛第一次见到,陌生又似曾相识,发现了新的东西。 1 分 ④努力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尽情欣赏。 1 分 14.要点:①我看惯了槐花,就习以为常了。2 分 ②印度朋友习惯了看木棉花, 就不感到神奇了。2 分 15.示例: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抒发了深挚的情感。第 1 段运用了描写和联想,写 出了槐花的清香、美丽和壮观,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熟悉和赞美。第 17 段,用 拟人的手法赋予洋槐以情感,写出了与作者的情感交流;用描写表现山石树木, 用展现色彩的词语写水写花,写出万物的生机和欢畅,抒发了作者用心感受, 发现美的喜悦心情。第 1 段分析 3 分,第 17 段分析 3 分,语言表达 1 分,共 7 分。 02 [2014 西城一模] (一)阅读《饺子啊饺子》,完成第 14-16 题。(共 15 分) 饺子啊饺子 白阿莹 ①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要携妻带儿回东郊我的父母家去,陪二老吃顿饺子。 ②从懂事时起,我就爱吃母亲包的饺子。小时候,吃饺子还是一家人过年时最憧 憬的奢望,平时家里几乎是吃不到纯肉馅的饺子的。即便如此,母亲还是会想各 种办法,比如用猪油渣与蔬菜掺合了给我做出美味的饺子来。我总能吃到母亲包 的美味饺子,每次都会吃得满嘴生津,直喊:“香!香!”一到这时,母亲就会 拍拍围裙上的面,眯着眼笑。 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饺子对我们的吸引力大大减弱了,宴请亲朋时只吃饺子, 会被嘲笑成吝啬。但母亲却依然固守着对饺子的嗜好,每周末都打电话提醒我早 点儿回家来包饺子。此时我已成家立业住到城里,回父母家去吃那已有些乏味的
饺子,主要是尽对年迈父母的孝道。每次回家,一半是担心父母受累,一半是不 想老吃饺子,我总给母亲建议,换个主食吧,吃米饭,蒸馒头,炒点菜。母亲不 吭声只皱眉看我一眼说,我现在老得想不出做啥好了,你看面都和好了,下礼拜 吃米饭吧。但是下一个周末又是饺子,只是饺子皮里边的馅会有些变化。回回如 此,日子久了,我也只好不再提了。 ④近来一段时间,儿子进入青春期,开始爱抱怨了,时常嘟囔说:“又是饺子 我们教训儿子,奶奶包的饺子不能说不好吃。然而,我们的教训不起作用,几乎 每次回他爷爷奶奶家,儿子都要闹些让我们不愉快的事。然后常常是一出家门, 我就会和儿子在楼外吵将起来,结果直到当天深夜,我的心情也舒缓不过来。儿 子对付我们的办法越来越多,后来干脆每次回家吃饺子,碗还没端就说吃过饭了, 引得一屋人怏怏不快。我实在烦得不行,忍不住又劝母亲换个花样,让儿孙们也 有个期盼。母亲听了并不吭声。我再多说,她便嘟囔一句:“想吃什么,你们自 己回来做好了 ⑤于是,那个周末,我满怀“信心”地提了一大包在超市买好的蔬菜,带着妻儿 兴冲冲地迈进父母家门一一厨房内外又充盈着饺子馅的香气,客厅中央的茶几上 支着一个面案,上边放着一碗面,面案周围一圈摆了五只小板凳:看来母亲是早 计划好了,这次要全家一起包饺子。我不好再说什么,强装笑颜坐到母亲旁边, 又坚决地示意儿子赶快坐下来擀饺子皮。母亲好像忘了上周的话,只顾招呼大家 围坐到面案旁来,一家人擀皮的擀皮,包馅的包馅,忙忙碌碌的,却没多少说笑 ⑥妻子与父亲找了些话题唠家常,聊着聊着又聊到母亲买菜包饺子的事上了,母 亲便开始夸耀起她做饺子的诀窍,说着说着,忽然问我懂了吗。我闻声抬头望了 母亲一眼,但见母亲的眼睛正朝着这边盯着她的儿子。噢,母亲苍老了许多,特 别是她那原本清澈乌亮的眼睛,眼仁变成了棕色,眼白已有些泛黄,眼仁眼白间 没了清晰的界限,眼睛便显得异常混浊。我心里不由一酸,想说什么,却不知说 什么好。 ⑦母亲显然看出了我情绪上的波动,说了句让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话。她一边 包饺子一边自言自语似地说:“你爸你妈老了,也不想吃啥了,饺子香不香,关 键是心情。一家人围在一块儿多好啊,一边包一边聊,非要吃什么米饭,准备 两天,吃完你们嘴一抹走了,连句多的话都没有……”她叹一口气,眼窝湿了: “你们也有这一天呢!” ⑧饺子香不香,关键是心情!天哪,我怎么就没想一想呢?心灵手巧的母亲什么 菜不会做?何曾不想变个花样来款待她的儿孙?但母亲太珍惜这个阖家团圆的 周末了,她渴望用这种方式营造一个其乐融融的气氛,品味生活的乐趣和悲苦, 虽然仅仅是一会儿,可这段时光对于母亲和父亲来说,是多么难得啊… ⑨那天的饺子皮我擀得很慢很慢,一家人也包得很慢很慢,一个个饺子又周正又 美丽,犹如一个个工艺品,围着那笼屉一圈一圈螺旋着向外扩展,让人不忍下锅。 那天的饺子,妻儿都说香,我却吃不出味道来。儿子问我,爸你咋了?我抬头看 见镜子里自己的一双眼睛涌满了泪花,只能遮掩地说辣到了一一谁又能理解,这 小小的饺子承载了多少味道啊! ⑩我已不记得那天的饺子是什么馅的了,但我异常高兴,因为我清晰地记得母亲 吃得很香,父亲也吃得很香。 (有删改)
饺子,主要是尽对年迈父母的孝道。每次回家,一半是担心父母受累,一半是不 想老吃饺子,我总给母亲建议,换个主食吧,吃米饭,蒸馒头,炒点菜。母亲不 吭声只皱眉看我一眼说,我现在老得想不出做啥好了,你看面都和好了,下礼拜 吃米饭吧。但是下一个周末又是饺子,只是饺子皮里边的馅会有些变化。回回如 此,日子久了,我也只好不再提了。 ④近来一段时间,儿子进入青春期,开始爱抱怨了,时常嘟囔说:“又是饺子。” 我们教训儿子,奶奶包的饺子不能说不好吃。然而,我们的教训不起作用,几乎 每次回他爷爷奶奶家,儿子都要闹些让我们不愉快的事。然后常常是一出家门, 我就会和儿子在楼外吵将起来,结果直到当天深夜,我的心情也舒缓不过来。儿 子对付我们的办法越来越多,后来干脆每次回家吃饺子,碗还没端就说吃过饭了, 引得一屋人怏怏不快。我实在烦得不行,忍不住又劝母亲换个花样,让儿孙们也 有个期盼。母亲听了并不吭声。我再多说,她便嘟囔一句:“想吃什么,你们自 己回来做好了。” ⑤于是,那个周末,我满怀“信心”地提了一大包在超市买好的蔬菜,带着妻儿 兴冲冲地迈进父母家门——厨房内外又充盈着饺子馅的香气,客厅中央的茶几上 支着一个面案,上边放着一碗面,面案周围一圈摆了五只小板凳:看来母亲是早 计划好了,这次要全家一起包饺子。我不好再说什么,强装笑颜坐到母亲旁边, 又坚决地示意儿子赶快坐下来擀饺子皮。母亲好像忘了上周的话,只顾招呼大家 围坐到面案旁来,一家人擀皮的擀皮,包馅的包馅,忙忙碌碌的,却没多少说笑。 ⑥妻子与父亲找了些话题唠家常,聊着聊着又聊到母亲买菜包饺子的事上了,母 亲便开始夸耀起她做饺子的诀窍,说着说着,忽然问我懂了吗。我闻声抬头望了 母亲一眼,但见母亲的眼睛正朝着这边盯着她的儿子。噢,母亲苍老了许多,特 别是她那原本清澈乌亮的眼睛,眼仁变成了棕色,眼白已有些泛黄,眼仁眼白间 没了清晰的界限,眼睛便显得异常混浊。我心里不由一酸,想说什么,却不知说 什么好。 ⑦母亲显然看出了我情绪上的波动,说了句让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话。她一边 包饺子一边自言自语似地说:“你爸你妈老了,也不想吃啥了,饺子香不香,关 键是心情。一家人围在一块儿多好啊,一边包一边聊,非要吃什么米饭,准备一 两天,吃完你们嘴一抹走了,连句多的话都没有……”她叹一口气,眼窝湿了: “你们也有这一天呢!” ⑧饺子香不香,关键是心情!天哪,我怎么就没想一想呢?心灵手巧的母亲什么 菜不会做?何曾不想变个花样来款待她的儿孙?但母亲太珍惜这个阖家团圆的 周末了,她渴望用这种方式营造一个其乐融融的气氛,品味生活的乐趣和悲苦, 虽然仅仅是一会儿,可这段时光对于母亲和父亲来说,是多么难得啊…… ⑨那天的饺子皮我擀得很慢很慢,一家人也包得很慢很慢,一个个饺子又周正又 美丽,犹如一个个工艺品,围着那笼屉一圈一圈螺旋着向外扩展,让人不忍下锅。 那天的饺子,妻儿都说香,我却吃不出味道来。儿子问我,爸你咋了?我抬头看 见镜子里自己的一双眼睛涌满了泪花,只能遮掩地说辣到了——谁又能理解,这 小小的饺子承载了多少味道啊! ⑩我已不记得那天的饺子是什么馅的了,但我异常高兴,因为我清晰地记得母亲 吃得很香,父亲也吃得很香。 (有删改)
14.本文叙述了长期以来“我”对饺子的难忘记忆与情感变化,阅读文章,填写 表格(4分) 时间 有关记忆 情感变化 小时候 就是爱吃 成家立业之初每周末回父母家吃那已有些乏味的饺子 近来一段时间 「吃起来烦 那个周末听母亲聊饺子懂得了她的心思 15.结合文章,说说第⑨段中加点词“味道”的含义。(4分) 16.就下面歌词与上文内容之间的相同点,简要谈谈你的感悟。(7分)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 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参考答案: 14.①总能吃到母亲包的美味饺子②不想老吃③和儿子因吃饺子闹不愉快④ 吃着高兴(4分。每空1分) 15.示例: ①这“味道”指的是母爱的味道。文中写“我”小时候,母亲想尽办法给“我” 做肉味饺子,见“我”吃得香就会眯着眼笑,这饺子承载的就是母爱的味道。 ②这“味道”指的是家人和睦团聚的味道。文中最后写全家人一起慢慢包出来 个个周正又美丽的饺子,这饺子承载的就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在一起的味道。 ③这“味道”指的是儿子孝顺的味道。文中写“我”每周末都携妻带儿回家陪 父母吃饺子,这饺子承载的就是儿子孝心的味道。 ④这“味道”指的是“我”内心感到愧疚的味道。文中写母亲已变得衰老, 我”却没有注意到,母亲说饺子香不香关键是心情,“我”才猛然醒悟,这 时饺子承载的就是“我”内心愧疚的味道。 共4分。答出两种“味道”即可,每个“味道”解释1分,结合原文分析1 分。) 16示例:歌词与上文的相同点是,都强调了老人希望子女回家,只是为了全家 人能其乐融融地团圆在一起,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由此我更深地感悟到子女 要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要懂得珍惜亲情,要一家人团圆和睦…) (共7分。相同点4分,其中老人希望团圆2分,子女要常回家看看2分;谈 感悟2分,语言1分) 03[2014海淀一模](一)阅读《汗血诗人》,完成第13-16题。(共17分) 汗血诗人 ①在北师大念书时,我听过著名“七月派”诗人牛汉的演讲。他对诗歌的解读生 动形象,内容鲜活,能把人一下子带回文学历史的“现场”。牛汉的形象也给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身材髙大的他,笑起来极天真,满脸的灿烂,简直就像个孩 子 ②在一个天色晦暗的下午,我在北京图书馆看书,默诵着牛汉的长诗《鄂尔多斯 草原》,想象着十八岁的牛汉,满怀青春的梦想,投身革命。他被军警用枪托砸 伤过头部,坐过国民党的监狱,但他的《鄂尔多斯草原》却饱蘸青春的激情,让 你分明感到,作为蒙古族后裔,他体内流淌的,是强悍野性、豪迈奔腾的血液
14.本文叙述了长期以来“我”对饺子的难忘记忆与情感变化,阅读文章,填写 表格(4 分) 时间 有关记忆 情感变化 小时候 ① 就是爱吃 成家立业之初 每周末回父母家吃那已有些乏味的饺子 ② 近来一段时间 ③ 吃起来烦 那个周末 听母亲聊饺子懂得了她的心思 ④ 15.结合文章,说说第⑨段中加点词“味道”的含义。(4 分) 16.就下面歌词与上文内容之间的相同点,简要谈谈你的感悟。(7 分)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参考答案: 14.①总能吃到母亲包的美味饺子 ②不想老吃③和儿子因吃饺子闹不愉快 ④ 吃着高兴(4 分。每空 1 分) 15.示例: ①这“味道”指的是母爱的味道。文中写“我”小时候,母亲想尽办法给“我” 做肉味饺子,见“我”吃得香就会眯着眼笑,这饺子承载的就是母爱的味道。 ②这“味道”指的是家人和睦团聚的味道。文中最后写全家人一起慢慢包出来 一个个周正又美丽的饺子,这饺子承载的就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在一起的味道。 ③这“味道”指的是儿子孝顺的味道。文中写“我”每周末都携妻带儿回家陪 父母吃饺子,这饺子承载的就是儿子孝心的味道。 ④这“味道”指的是“我”内心感到愧疚的味道。文中写母亲已变得衰老, “我”却没有注意到,母亲说饺子香不香关键是心情,“我”才猛然醒悟,这 时饺子承载的就是“我”内心愧疚的味道。 (共 4 分。答出两种“味道”即可,每个“味道”解释 1 分,结合原文分析 1 分。) 16.示例:歌词与上文的相同点是,都强调了老人希望子女回家,只是为了全家 人能其乐融融地团圆在一起,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由此我更深地感悟到子女 要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要懂得珍惜亲情,要一家人团圆和睦……)。 (共 7 分。相同点 4 分,其中老人希望团圆 2 分,子女要常回家看看 2 分;谈 感悟 2 分,语言 1 分) 03 [2014 海淀一模] (一)阅读《汗血诗人》,完成第 13-16 题。(共 17 分) 汗血诗人 ①在北师大念书时,我听过著名“七月派”诗人牛汉的演讲。他对诗歌的解读生 动形象,内容鲜活,能把人一下子带回文学历史的“现场”。牛汉的形象也给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身材高大的他,笑起来极天真,满脸的灿烂,简直就像个孩 子。 ②在一个天色晦暗的下午,我在北京图书馆看书,默诵着牛汉的长诗《鄂尔多斯 草原》,想象着十八岁的牛汉,满怀青春的梦想,投身革命。他被军警用枪托砸 伤过头部,坐过国民党的监狱,但他的《鄂尔多斯草原》却饱蘸青春的激情,让 你分明感到,作为蒙古族后裔,他体内流淌的,是强悍野性、豪迈奔腾的血液
③很凑巧,我毕业后,幸运地成了牛汉的同事,对他的人生遭际与诗歌创作,也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④文革一开始,牛汉就被关进了“牛棚”,在湖北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军代表看 他人高马大,就让他干拉车运输等最繁重、最辛苦的活儿。在阴冷的雨季,他佝 偻着髙大的身躯,拉着装载千斤以上的板车,艰难地挣扎在崎岖颠簸的山路上, 嶙峋的瘦骨如蒙古骑士的一张弓,负担起压在身上的全部苦难。三四年之后,绝 大多数人都奉命返回了京城,牛汉与少数人却仍然被留下来,与他相依为命的 只是两条狗。他陷入了精神苦闷中,几乎绝望。万幸的是,久违的诗神,眷顾并 拯救了他!他发现苦难的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诗意。他寻觅,为萧索的枯草中繁 星般开放的野菊花;他狂奔,为日渐空茫的山林里那一嘟噜一嘟噜的红果子;他 战栗,为那参天大树扭曲了的坚硬的树根;他激动,为蚯蚓的血液、云雀的飞 翔…他又开始了创作,像一匹蒸腾出血气的汗血宝马,翻越雪封的山坡,冲击 凝冻的云天。诗人在苦难中“再生”!在暴雨将临之际,牛汉听到天空传来鹰的 叫声,写下了《鹰的诞生》: 在雷鸣电闪的交响乐中, 可以听见雏鹰激越而悠长的歌声 ⑤面对着生活的苦难,诗人和诗一起振奋和勇敢起来,诗带着他从政治压迫、精 神屈辱,甚至失语状态之中超拔出来。他郑重地以“汗血斋”未自己的陋室命名。 就在“汗血斋”里,他创作了几十首诗歌。在那些最没有诗意的日子里,在 个最没有诗意的地方,他却用生命在创作,在歌唱 ⑥在度过了战乱、流亡、迫害、囚禁之后,在经历了种地、建房、养猪、拉车的 劳改岁月之后,在苦难锤砧的击打下,他的人与诗,都日益成熟起来,愈加沉实 而美丽。八六年,牛汉写出了那首著名的《汗血马》。该诗的最后一节这样描写 汗血马 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用筋骨还能飞奔一千里 汗血马 扑倒在生命的顶点 焚化成了一朵 雪白的花 ⑦汗血马就是这样超越生命的极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和辉煌的。人如其诗,诗 如其人。对于牛汉来讲,被称为“汗血诗人”再恰当不过了。 ⑧在以后共事的十多年间,我们保持着忘年之交。在某个特殊时期,我曾陷入 场精神危机之中,极度颓唐、苦闷。牛汉察觉了,每次见面,都关切地问我最近 在干什么。我回答:“我在混……”他马上严肃起来,盯着我,认真地说:“我 可不混!”我立刻感到羞愧,低下头,不敢看他的眼晴睛。我明白他是希望我振作 起来,做有意义的事。他的话,他的经历,不禁使我增添了振拔的勇气。 ⑨九九年十月中旬,北京秋意渐深,我到牛汉的寓所去看他。我对他说:“我特 喜欢您的那首《酷夏,一个人在北京自言自语》。”他听了非常兴奋,马上从书 架上取下《牛汉诗选》,翻开,大声朗读起来。他的眼睛在那一瞬间明亮了起来, 神情像个孩子。这个经历了那么多生活摧折的诗人,仍然以这样激昂的姿态诠释 着对诗歌、对生命的最质朴的热爱。我也和他一起,放声诵读着。读完,我们两 个人快意地相视,开怀大笑 ⑩这,就是诗人牛汉,蒸腾着“汗血气”、被称为“汗血诗人”的牛汉!
③很凑巧,我毕业后,幸运地成了牛汉的同事,对他的人生遭际与诗歌创作,也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④文革一开始,牛汉就被关进了“牛棚”,在湖北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军代表看 他人高马大,就让他干拉车运输等最繁重、最辛苦的活儿。在阴冷的雨季,他佝 偻着高大的身躯,拉着装载千斤以上的板车,艰难地挣扎在崎岖颠簸的山路上, 嶙峋的瘦骨如蒙古骑士的一张弓,负担起压在身上的全部苦难。三四年之后,绝 大多数人都奉命返回了京城,牛汉与少数人却仍然被留下来,与他相依为命的, 只是两条狗。他陷入了精神苦闷中,几乎绝望。万幸的是,久违的诗神,眷顾并 拯救了他!他发现苦难的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诗意。他寻觅,为萧索的枯草中繁 星般开放的野菊花;他狂奔,为日渐空茫的山林里那一嘟噜一嘟噜的红果子;他 战栗,为那参天大树扭曲了的坚硬的树根;他激动,为蚯蚓的血液、云雀的飞 翔……他又开始了创作,像一匹蒸腾出血气的汗血宝马,翻越雪封的山坡,冲击 凝冻的云天。诗人在苦难中“再生”!在暴雨将临之际,牛汉听到天空传来鹰的 叫声,写下了《鹰的诞生》: 在雷鸣电闪的交响乐中, 可以听见雏鹰激越而悠长的歌声。 ⑤面对着生活的苦难,诗人和诗一起振奋和勇敢起来,诗带着他从政治压迫、精 神屈辱,甚至失语状态之中超拔出来。他郑重地以“汗血斋”未自己的陋室命名。 就在 “汗血斋”里,他创作了几十首诗歌。在那些最没有诗意的日子里,在一 个最没有诗意的地方,他却用生命在创作,在歌唱…… ⑥在度过了战乱、流亡、迫害、囚禁之后,在经历了种地、建房、养猪、拉车的 劳改岁月之后,在苦难锤砧的击打下,他的人与诗,都日益成熟起来,愈加沉实 而美丽。八六年,牛汉写出了那首著名的《汗血马》。该诗的最后一节这样描写 汗血马: 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用筋骨还能飞奔一千里 汗血马 扑倒在生命的顶点 焚化成了一朵 雪白的花 ⑦汗血马就是这样超越生命的极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和辉煌的。人如其诗,诗 如其人。对于牛汉来讲,被称为“汗血诗人”再恰当不过了。 ⑧在以后共事的十多年间,我们保持着忘年之交。在某个特殊时期,我曾陷入一 场精神危机之中,极度颓唐、苦闷。牛汉察觉了,每次见面,都关切地问我最近 在干什么。我回答:“我在混……”他马上严肃起来,盯着我,认真地说:“我 可不混!”我立刻感到羞愧,低下头,不敢看他的眼睛。我明白他是希望我振作 起来,做有意义的事。他的话,他的经历,不禁使我增添了振拔的勇气。 ⑨九九年十月中旬,北京秋意渐深,我到牛汉的寓所去看他。我对他说:“我特 喜欢您的那首《酷夏,一个人在北京自言自语》。”他听了非常兴奋,马上从书 架上取下《牛汉诗选》,翻开,大声朗读起来。他的眼睛在那一瞬间明亮了起来, 神情像个孩子。这个经历了那么多生活摧折的诗人,仍然以这样激昂的姿态诠释 着对诗歌、对生命的最质朴的热爱。我也和他一起,放声诵读着。读完,我们两 个人快意地相视,开怀大笑。 ⑩这,就是诗人牛汉,蒸腾着“汗血气”、被称为“汗血诗人”的牛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