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市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一记叙文阅读(上) 01、东城 (一)阅读《一生最大的勇敢都来自母亲》,完成第13-15题。(共15分) 一生最大的勇 敢都来自母亲 余秋雨 ①九旬老母病情突然危重,我立即从北京返回上海。 ②妈妈已经失去意识。我俯下身去叫她,她的眉毛轻轻一抖,没有其他反应。保 姆说曾问她想吃什么,她回答:“红烧虾。”医生再问,她回答:“橘红糕。” 说完,她突然觉得不好意思,咧嘴大笑起来,之后就再也不说话了。橘红糕是家 乡的一种食物,妈妈儿时吃过 ③生命的终点和起点,在这一刻重合。 ④在我牙牙学语的那些年,妈妈在乡下办识字班、记账、读信、写信,包括后来 全村的会计工作,都由她包办。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她总是带着我。至今我仍记 得,妈妈坐在床沿上,告诉我什么是文言文,什么是白话文。她不喜欢现代文言 文,说那是在好好的头上扣了一个老式瓜皮帽。妈妈在文化上实在太孤独,所以 把我当成了谈心对象。我7岁那年,她又把扫盲、记账、读信、写信这些事全都 交给了我。 ⑤我到上海考中学,妈妈心情有点儿紧张,害怕因独自在乡下的“育儿试验”失 败而对不起爸爸。我很快让他们宽了心,但他们都只是轻轻一笑,没有时间想原 因。只有我知道,获得上海市作文比赛第一名,是因为已经替乡亲写了几百封 信;数学竞赛获大奖,是因为已经为乡亲记了太多的账。 ⑥医生问我妻子,妈妈一旦出现结束生命的信号,要不要切开器官来抢救,包括 电击?妻子问:“抢救之后能恢复意识吗?”医生说:“那不可能了,只能延续 两个星期。”我们决定:让妈妈走得体面和干净 ⑦我们知道,妈妈太要求体面了,即便在最艰难的那些日子,服装永远干净,表 情永远优雅,语言永远平和。到晚年,她走出来还是个“漂亮老太”。为了体面, 她宁可少活几年,哪里会在乎一两个星期? ⑧一位与妈妈住在同一社区的退休教授很想邀我参加他们的一次考古发掘研讨 会,三次上门未果,就异想天开地转邀我妈妈到场。妈妈真的就换衣梳发,准备 出门,幸好被保姆阻止。妈妈去的理由是,人家满头白发来了三次,叫我做什么 都应该答应。妈妈内心的体面,与单纯有关 ⑨妈妈如果去开会了,会是什么情形?她是明白人,知道自己只是来替儿子还 个人情,只能微笑,不该说话,除了“谢谢”。研讨会总会出现不少满口空话 的人,相比之下,这个沉默而微笑的老人并不丢人。在妈妈眼里,职位、专业 学历、名气都可有可无,因此她穿行无羁 ⑩0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大弟弟完全是在妈妈的手臂上死而复生的。年轻的妈妈抱 着奄奄一息的婴儿,一遍遍在路边哭泣、求人。我和大弟弟都无数次命悬一线 由于一直只在乎生命的底线,所以妈妈对后来各种人为的人生灾难都不屑一顾
2014 年北京市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上) 01、东城 (一)阅读《一生最大的勇敢都来自母亲》,完成第 13-15 题。(共 15 分) 一生最大的勇 敢都来自母亲 余秋雨 一 ①九旬老母病情突然危重,我立即从北京返回上海。 ②妈妈已经失去意识。我俯下身去叫她,她的眉毛轻轻一抖,没有其他反应。保 姆说曾问她想吃什么,她回答:“红烧虾。”医生再问,她回答:“橘红糕。” 说完,她突然觉得不好意思,咧嘴大笑起来,之后就再也不说话了。橘红糕是家 乡的一种食物,妈妈儿时吃过。 ③生命的终点和起点,在这一刻重合。 ④在我牙牙学语的那些年,妈妈在乡下办识字班、记账、读信、写信,包括后来 全村的会计工作,都由她包办。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她总是带着我。至今我仍记 得,妈妈坐在床沿上,告诉我什么是文言文,什么是白话文。她不喜欢现代文言 文,说那是在好好的头上扣了一个老式瓜皮帽。妈妈在文化上实在太孤独,所以 把我当成了谈心对象。我 7 岁那年,她又把扫盲、记账、读信、写信这些事全都 交给了我。 ⑤我到上海考中学,妈妈心情有点儿紧张,害怕因独自在乡下的“育儿试验”失 败而对不起爸爸。我很快让他们宽了心,但他们都只是轻轻一笑,没有时间想原 因。只有我知道,获得上海市作文比赛 第一名,是因为已经替乡亲写了几百封 信;数学竞赛获大奖,是因为已经为乡亲记了太多的账。 二 ⑥医生问我妻子,妈妈一旦出现结束生命的信号,要不要切开器官来抢救,包括 电击?妻子问:“抢救之后能恢复意识吗?”医生说:“那不可能了,只能延续 一两个星期。”我们决定:让妈妈走得体面和干净。 ⑦我们知道,妈妈太要求体面了,即便在最艰难的那些日子,服装永远干净,表 情永远优雅,语言永远平和。到晚年,她走出来还是个“漂亮老太”。为了体面, 她宁可少活几年,哪里会在乎一两个星期? ⑧一位与妈妈住在同一社区的退休教授很想邀我参加他们的一次考古发掘研讨 会,三次上门未果,就异想天开地转邀我妈妈到场。妈妈真的就换衣梳发,准备 出门,幸好被保姆阻止。妈妈去的理由是,人家满头白发来了三次,叫我做什么 都应该答应。妈妈内心的体面,与单纯有关。 ⑨妈妈如果去开会了,会是什么情形?她是明白人,知道自己只是来替儿子还一 个人情,只 能微笑,不该说话,除了“谢谢”。研讨会总会出现不少满口空话 的人,相比之下,这个沉默而微笑的老人并不丢人。在妈妈眼里,职位、专业、 学历、名气都可有可无,因此她穿行无羁。 三 ⑩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大弟弟完全是在妈妈的手臂上死而复生的。年轻的妈妈抱 着奄奄一息的婴儿,一遍遍在路边哭泣、求人。我和大弟弟都无数次命悬一线。 由于一直只在乎生命的底线,所以妈妈对后来各种人为的人生灾难都不屑一顾
①我从小就知道生命离不开灾难,因此从未害怕灾难。我历险4万公里被国际媒 体评为“当今世界最勇敢的人文教授”,追根溯源,就与妈妈有关。妈妈,那4 万公里的每一步,都有您的足迹。 ⑩妈妈,这次您真的要走了吗?乡下有些小路,只有您和我两人走过,您不在了 小路也湮灭了;童年的有些故事,只有您和我两人记得,您不在了,童年也破碎 了;我的一笔一画,都是您亲手所教,您不在了,我的文字也就断流了。 ⑩3我和妻子在普陀山普济寺门口供养了一棵大树,愿它能够庇荫这位善良而非凡 的老人,即便远行,也宁谧而安详。 13.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③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14.作者认为母亲是“善良而非凡”的。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15.作者是如何做到把对母亲的感情写得真挚深切、十分感人的?试举例分析。 (不超过150字)(7分) (一)(共15分) 13.答案示例: 承接上文母亲病重,引起下文对母亲年轻时的回忆。(共4分) 14.答案示例: 母亲”是“善良而平凡”的。母亲在别人再三登门请求的情况下,尽管自己 不是专业人员,仍然要去参加研讨会,体现了“母亲”的善良。“母亲”在年 老时,仍然优雅、平和,能从容体面地老去,表现出面对老去和死亡的非凡勇 气。(共4分。每点2分) 15.答案示例: 作者运用想象、议论等手法将对母亲的感情写得真挚深切,十分感人。第⑨段 通过想象母亲如果真的去参加研讨会时将有的得体表现,由衷地表达了作者对 母亲善良的理解。又以“相比之下,这个沉默而微笑的老人并不丢人。在妈妈 眼里,职位、专业、学历、名气都可有可无,因此她穿行无羁”的议论,深情 赞美了母亲敢于超越世俗偏见的勇气。 (共7分。分析5分,语言2分) 02、西城 (一)阅读《我记忆中的父亲》,完成第13-15题。(共16分) 我记忆中的父亲 许燕吉 ①父亲只活了49岁,我今年已57岁了,50年前,父亲和我们在一起的一些情 景,我仍感到清晰如昨。 ②父亲非常爱孩子,还爱和孩子们玩,那时候他已四十开外,混在孩子群中,谁 都不觉得拘束。家里来往的客人较多,有时小客人也跟着来几个,我们便成了伙, 玩藏猫,玩捉贼,父亲总是自告奋勇当捉人的,我们藏得严严实实的,大气都不 敢出。一会儿,父亲来了,故意转上两圈,然后冷不防地把我们其中的一个捉出 来,“小俘虏”被举得高高的,其余的孩子也都跑出来,围着父亲又喊又叫又哈 哈大笑。那种又紧张又快乐的情绪,至今还能令我激动。父亲总能和孩子们玩到 起,有时我们跟父亲到他朋友家去,大人们在一起谈什么事我们不知道,但知 道父亲总会抽出身来跟我们玩上一阵的
⑪我从小就知道生命离不开灾难,因此从未害怕灾难。我历险 4 万公里被国际媒 体评为“当今世界最勇敢的人文教授”,追根溯源,就与妈妈有关。妈妈,那 4 万公里的每一步,都有您的足迹。 ⑫妈妈,这次您真的要走了吗?乡下有些小路,只有您和我两人走过,您不在了, 小路也湮灭了;童年的有些故事,只有您和我两人记得,您不在了,童年也破碎 了;我的一笔一画,都是您亲手所教,您不在了,我的文字也就断流了。 ⑬我和妻子在普陀山普济寺门口供养了一棵大树,愿它能够庇荫这位善良而非凡 的老人,即便远行,也宁谧而安详。 13.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③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 分) 14. 作者认为母亲是“善良而非凡”的。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 分) 15. 作者是如何做到把对母亲的感情写得真挚深切、十分感人的?试举例分析。 (不超过 150 字)(7 分) (一)(共 15 分) 13.答案示例: 承接上文母亲病重,引起下 文对母亲年轻时的回忆。(共 4 分) 14.答案示例: “母亲”是“善良而平凡”的。母亲在别人再三登门请求的情况下,尽管自己 不是专业人员,仍然要去参加研讨会,体现了“母亲”的善良。“母亲”在年 老时,仍然优雅、平和,能从容体面 地老去,表现出面对老去和死亡的非凡勇 气。(共 4 分。每点 2 分) 15.答案示例: 作者运用想象、议论等手法将对母亲的感情写得真挚深切,十分感人。第⑨段, 通过想象母亲如果真的去参加研讨会时将有的得体表现,由衷地表达了作者对 母亲善良的理解。又以“相比之下,这个沉默而微笑的老人并不丢人。在妈妈 眼里,职位、专业、学历、名气都可有可无,因此她穿行无羁”的议论,深情 赞美了母亲敢于超越世俗偏见的勇气。 (共 7 分。分析 5 分,语言 2 分) 02、西城 (一)阅读《我记忆中的父亲》,完成第 13-15 题。(共 16 分) 我记忆中的父亲 许燕吉 ①父亲只活了 49 岁,我今年已 57 岁了,50 年前,父亲和我们在一起的一些情 景,我仍感到清晰如昨。 ②父亲非常爱孩子,还爱和孩子们玩,那时候他已四十开外,混在孩子群中,谁 都不觉得拘束。家里来往的客人较多,有时小客人也跟着来几个,我们便成了伙, 玩藏猫,玩捉贼,父亲总是自告奋勇当捉人的,我们藏得严严实实的,大气都不 敢出。一会儿,父亲来了,故意转上两圈,然后冷不防地把我们其中的一个捉出 来,“小俘虏”被举得高高的,其余的孩子也都跑出来,围着父亲又喊又叫又哈 哈大笑。那种又紧张又快乐的情绪,至今还能令我激动。父亲总能和孩子们玩到 一起,有时我们跟父亲到他朋友家去,大人们在一起谈什么事我们不知道,但知 道父亲总会抽出身来跟我们玩上一阵的
③父亲又很诙谐,还常常跟孩子们开玩笑,他捉住“小俘虏”后要亲吻个够,由 于他留胡须,很扎脸,我们都捂着腮帮子抵御。 ④父亲喜爱大自然,假日里常和朋友们去郊游,野餐,有时也带上哥哥和我去 我常会在半路上就赖在地下说走不动了,知道父亲一定会来驮我,父亲总是把我 驮在他的肩上,两手还抓住我的腿怕我摔下来,我又不费力,又看得远,高兴地 路唱呀笑呀的,父亲也不嫌我重,一直驮我到达目的地。有一次,父亲还带回 来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儿,给他洗干净后,送他到一个收养学校读书去了。那个 学校,父亲带我去过,孩子很多,都穿着一样的蓝色衣裳。他们看见我们来,欢 呼着一拥而上,围了个水泄不通。看来,父亲是他们的老朋友了。暑假时父亲总 是住到山林寺院里写文章,我们有时去看看他,发现他身边又吸引了几个小和尚, 小和尚们只有七八岁,父亲对他们很友好,总是给他们讲故事,讲笑话 ⑤父亲的故事最多。夏天乘凉,他睡在躺椅上,我们坐在小板凳上给他捶腿, 面听故事。他讲的故事包括天文地理、神话现实、古今中外,无奇不有,有好些 故事可能就是他随口现编的。父亲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听到紧张、 恐怖处,我们就会紧紧地抱住他的腿,听到开心处,我们不禁会拍手顿足。可惜, 晚上8点上床睡觉是铁的纪律,不然,必定能够从父亲处得到更多的教诲。50 年过去了,这期间战争、动乱、风风雨雨,等我有机会读父亲的作品时,我已是 人过中年了。我意外地发现,父亲在故事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能让我完全地接 受,他笔下的一些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与我是那样地融通相契。我想这必是夏夜 故事潜移默化的结果吧。 ⑥父亲还会“演戏”。冬天的晚上,大家在床上盘腿围上一圈,支起照相的三角 架,蒙上床单,就好像在马戏帐篷里。“演员”就是父亲的两个大拇指,虽然只 能“点头”和摇摆“身躯”,但“配音”很出色。记得“拇指戏”的常演剧目有 《武松打虎》《岳母刺字》《乌盆记》等等。我第一次看京剧《乌盆记》时,已 是在此二十多年以后了,觉得非常熟悉,就像曾经看过,仔细一想,恍然大悟, 原来是父亲的大拇指演过。父亲还会表演哑剧小品,记得有一年圣诞节,在“合 堂”开联欢会,父亲表演小脚老太婆打高尔夫球,博得满堂叫好,笑得大家前 仰后合 ⑦父亲去世太早,太仓促。他的学术成果,许多都没来得及写出来,只积累了上 万张的资料卡片。父亲热心写儿童故事,译孩子爱读的外国民间文学作品,给孩 子们写歌词,被孩子们占用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父亲爱孩子们,他是孩子们心中 的“落花生”,而且不因岁月久远而被遗忘 ⑧安葬父亲那天,港大礼堂内四面挂满了长幅的挽联,层层叠叠的,上面的字大 大小小的。当时我太小,都不大懂。却有两副挽联触动了我的心灵:一副是“赤 子之心”。一副是“若有人喊救救孩子,就请你去问问先生”。这两副挽联和 我对父亲的认识是如此一致,它们将和我对父亲的记忆融在一起,深深地印刻在 我的心版之上,永远清新。 (有删改) ①“落花生”是作者父亲许地山的笔名,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著有散文名作《落花生》。②“赤子”,初生的婴儿。 13.阅读第②段至第⑥段,依次概括作者回忆了父亲的哪几件事。(每件事不超 过8个字)(4分)
③父亲又很诙谐,还常常跟孩子们开玩笑,他捉住“小俘虏”后要亲吻个够,由 于他留胡须,很扎脸,我们都捂着腮帮子抵御。 ④父亲喜爱大自然,假日里常和朋友们去郊游,野餐,有时也带上哥哥和我去。 我常会在半路上就赖在地下说走不动了,知道父亲一定会来驮我,父亲总是把我 驮在他的肩上,两手还抓住我的腿怕我摔下来,我又不费力,又看得远,高兴地 一路唱呀笑呀的,父亲也不嫌我重,一直驮我到达目的地。有一次,父亲还带回 来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儿,给他洗干净后,送他到一个收养学校读书去了。那个 学校,父亲带我去过,孩子很多,都穿着一样的蓝色衣裳。他们看见我们来,欢 呼着一拥而上,围了个水泄不通。看来,父亲是他们的老朋友了。暑假时父亲总 是住到山林寺院里写文章,我们有时去看看他,发现他身边又吸引了几个小和尚, 小和尚们只有七八岁,父亲对他们很友好,总是给他们讲故事,讲笑话。 ⑤父亲的故事最多。夏天乘凉,他睡在躺椅上,我们坐在小板凳上给他捶腿,一 面听故事。他讲的故事包括天文地理、神话现实、古今中外,无奇不有,有好些 故事可能就是他随口现编的。父亲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听到紧张、 恐怖处,我们就会紧紧地抱住他的腿,听到开心处,我们不禁会拍手顿足。可惜, 晚上 8 点上床睡觉是铁的纪律,不然,必定能够从父亲处得到更多的教诲。50 年过去了,这期间战争、动乱、风风雨雨,等我有机会读父亲的作品时,我已是 人过中年了。我意外地发现,父亲在故事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能让我完全地接 受,他笔下的一些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与我是那样地融通相契。我想这必是夏夜 故事潜移默化的结果吧。 ⑥父亲还会“演戏”。冬天的晚上,大家在床上盘腿围上一圈,支起照相的三角 架,蒙上床单,就好像在马戏帐篷里。“演员”就是父亲的两个大拇指,虽然只 能“点头”和摇摆“身躯”,但“配音”很出色。记得“拇指戏”的常演剧目有 《武松打虎》《岳母刺字》《乌盆记》等等。我第一次看京剧《乌盆记》时,已 是在此二十多年以后了,觉得非常熟悉,就像曾经看过,仔细一想,恍然大悟, 原来是父亲的大拇指演过。父亲还会表演哑剧小品,记得有一年圣诞节,在“合 一堂”开联欢会,父亲表演小脚老太婆打高尔夫球,博得满堂叫好,笑得大家前 仰后合。 ⑦父亲去世太早,太仓促。他的学术成果,许多都没来得及写出来,只积累了上 万张的资料卡片。父亲热心写儿童故事,译孩子爱读的外国民间文学作品,给孩 子们写歌词,被孩子们占用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父亲爱孩子们,他是孩子们心中 的“落花生”①,而且不因岁月久远而被遗忘。 ⑧安葬父亲那天,港大礼堂内四面挂满了长幅的挽联,层层叠叠的,上面的字大 大小小的。当时我太小,都不大懂。却有两副挽联触动了我的心灵:一副是“赤 子②之心”。一副是“若有人喊救救孩子,就请你去问问先生”。这两副挽联和 我对父亲的认识是如此一致,它们将和我对父亲的记忆融在一起,深深地印刻在 我的心版之上,永远清新。 (有删改) ①“落花生”是作者父亲许地山的笔名,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著有散文名作《落花生》。②“赤子”,初生的婴儿。 13.阅读第②段至第⑥段,依次概括作者回忆了父亲的哪几件事。(每件事不超 过 8 个字)(4 分)
(1) (2)驮着我去郊 (3) (4) (5)给我们讲故 事 (6) 14.结合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说说第⑧段“赤子之心”“若有人喊救救孩 子,就请你去问问先生”这两副挽联,为什么能够“触动”作者的心灵。(5分) 答 15.本文描写精彩,请结合第②段或第⑤段语句,从父亲和孩子的角度,作简要 赏析。(不超过150个字)(7分) (一)(共16分) 13.(1)和我们玩藏猫捉贼(3)关心流浪儿童 (4)和小和尚友好相处(6)给我们“演戏”(4分。每空1分) 14.本文的“父亲”是一个非常爱孩子、富有童心、热心帮助孩子的人,这两副 挽联反映的正是“父亲”的这些特点,和作者对“父亲”的认识是一致的,引 发了作者的共鸣,所以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5分。“父亲”形象特点2分,结合挽联和作者认识2分,语言1分) 15.答案示例 第②段作者描述了父亲喜欢孩子的特点。“一会儿,父亲来了,故意转上两圈, 然后冷不防地把我们其中的一个捉出来,“小俘虏’被举得高高的,其余的孩 子也都跑出来,围着父亲又喊又叫又哈哈大笑。”作者用“故意”“冷不 防”“捉住”等词语,生动地写出父亲和孩子们游戏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孩 子的喜爱和充满童心的性格特点。用孩子们“围着父亲又喊又叫又哈哈大笑” 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给孩子们带来的无限快乐。 答案示例二 第⑤段作者描写了父亲给我们讲故事的情景。“父亲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 津津有味,听到紧张、恐怖处,我们就会紧紧地抱住他的腿,听到开心处,我 们不禁会拍手顿足。”作者用“津津有味”写出了孩子们在听故事的时候,认 真、投入的样子;“紧张、恐怖”“拍手顿足”,既写出了孩子们被父亲讲的 故事情节所感染,以及听故事过程中的感受,也从侧面写出了父亲讲的故事 生动、传神 7分父亲3分,孩子3分,每个3分包括“精彩描写原文”“描绘对象”“描 绘效果赏析”三个要点,取自某一段或两段均可,语言1分) 03、海淀 一)阅读《春雪·梅花》,完成第14-16题。(共14分) 春雪·梅花 ①客居纽约,寒冬渐远,春已归来。没想到气温骤降,我虽畏寒,却恋雪成痴 听说大风雪将至,反而欣喜异常。守着窗儿,热切盼望大雪降临,喃喃地念起家 乡的谚语来:“雨带雪,落到明年二三月。”此时,我格外怀念故乡与台北下雪 天的情景,怀念雪中的梅。 ②我的故乡虽是温带的南方,春天却常常下雪。一下雪,院子里的那株梅花怒放 的梅树上就缀满了雪。因为冷,便没有别的娱乐,与外公一起赏梅、看庙戏,就 成了我儿时最最开心的事。外公带我去看戏,他套上高筒钉鞋,一手撑雨伞, 手提灯笼,叫我紧紧捏着他大棉袄的下摆,踩着他的钉鞋脚印,一步一步往前走
(1) (2)驮着我去郊 游 (3) (4) (5)给我们讲故 事 (6) 14.结合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说说第⑧段“赤子之心”“若有人喊救救孩 子,就请你去问问先生”这两副挽联,为什么能够“触动”作者的心灵。(5 分) 答: 15.本文描写精彩,请结合第②段或第⑤段语句,从父亲和孩子的角度,作简要 赏析。(不超过 150 个字)(7 分) (一)(共 16 分) 13.(1)和我们玩藏猫捉贼 (3)关心流浪儿童 (4)和小和尚友好相处 (6)给我们“演戏”(4 分。每空 1 分) 14.本文的“父亲”是一个非常爱孩子、富有童心、热心帮助孩子的人,这两副 挽联反映的正是“父亲”的这些特点,和作者对“父亲”的认识是一致的,引 发了作者的共鸣,所以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5 分。“父亲”形象特点 2 分,结合挽联和作者认识 2 分,语言 1 分) 15.答案示例一: 第②段作者描述了父亲喜欢孩子的特点。“一会儿,父亲来了,故意转上两圈, 然后冷不防地把我们其中的一个捉出来,‘小俘虏’被举得高高的,其余的孩 子也都跑出来,围着父亲又喊又叫又哈哈大笑。”作者用“故意”“冷不 防”“捉住”等词语,生动地写出父亲和孩子们游戏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孩 子的喜爱和充满童心的性格特点。用孩子们“围着父亲又喊又叫又哈哈大笑” 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给孩子们带来的无限快乐。 答案示例二: 第⑤段作者描写了父亲给我们讲故事的情景。“父亲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 津津有味,听到紧张、恐怖处,我们就会紧紧地抱住他的腿,听到开心处,我 们不禁会拍手顿足。”作者用“津津有味”写出了孩子们在听故事的时候,认 真、投入的样子;“紧张、恐怖”“拍手顿足”,既写出了孩子们被父亲讲的 故事情节所感染,以及听故事过程中的感受,也从侧面写出了父亲讲的故事, 生动、传神。 (7 分。父亲 3 分,孩子 3 分,每个 3 分包括“精彩描写原文”“描绘对象”“描 绘效果赏析”三个要点,取自某一段或两段均可,语言 1 分) 03、海淀 (一)阅读《春雪∙梅花》,完成第 14-16 题。(共 14 分) 春雪∙梅花 ①客居纽约,寒冬渐远,春已归来。没想到气温骤降,我虽畏寒,却恋雪成痴。 听说大风雪将至,反而欣喜异常。守着窗儿,热切盼望大雪降临,喃喃地念起家 乡的谚语来:“雨带雪,落到明年二三月。”此时,我格外怀念故乡与台北下雪 天的情景,怀念雪中的梅。 ②我的故乡虽是温带的南方,春天却常常下雪。一下雪,院子里的那株梅花怒放 的梅树上就缀满了雪。因为冷,便没有别的娱乐,与外公一起赏梅、看庙戏,就 成了我儿时最最开心的事。外公带我去看戏,他套上高筒钉鞋,一手撑雨伞,一 手提灯笼,叫我紧紧捏着他大棉袄的下摆,踩着他的钉鞋脚印,一步一步往前走
我只要喊:“好冷啊!”外公就说:“怎么会冷?越走越暖和的。”红灯笼的光 影,晃晃荡荡得映在雪地上,真的就暖和起来了。外公年纪虽大,却稳稳健健的, 如同院中的那株老梅。他说:“要记住,在风雪中走,就要像院中的梅树一样, 风雪越大,就越精神!”我记住外公的话。长大以后,多少次顶着风雪向前走, 都挺过去了。 ③“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父亲的好友刘伯伯常念这句诗。他是 个诗人,喜欢喝酒、写字、画梅花。故乡春雪飘飞的日子,梅花开了,刘伯伯就 会来我家小住。他边喝酒边眯起眼睛,对着雪中那株绿梅凝望。此时,雪花漫天 飞舞,梅蕊幽香缕缕,看来他就要吟诗作画了。我磨了墨,摊开纸,刘伯伯说: “慢着,慢着,画梅以前先要写字。”他又念起他那套说了好多遍的大道理来: “要学画必须勤练书法。梅的枝干如隶篆,于顿挫中见笔力:梅梢与花朵似行草, 于曲直中见韵致。中国画最能见真性情,画者心灵的境界高了,画的风格也会 髙。”我那时哪里懂得什么韵致、风格呢。但我记住了这些道理,并在心里暗暗 思量、向往。 ④刘伯伯写完一张大字,才开始画梅花。他随画随扔。我问他为何不留起来,他 说:“要能画岀梅花的神韵,真是太难了。画梅难,写咏梅诗也难。林和靖的‘暗 香疏影’传诵千古,是因为他有‘梅妻鹤子’的韵事。”我问他:“那刘伯伯的 咏梅诗呢?”他大笑说:“我的咏梅诗还在肚子里呢。”父亲随口笑吟道:“雪 梅已是十分春,却笑晨翁诗未成。”刘伯伯马上接口道:“高格孤芳难着墨,无 如诗酒两忘情。”话音刚落,他们笑声飞起,再次举杯畅饮。刘伯伯所说的“梅 妻鹤子”的林和靖,是在杭州孤山隐居的。那是个清净的地方,依山傍水,绕屋 倚栏,尽是梅花……受长辈影响,长大后,我也偏爱梅花。读着梅诗,感悟梅品, 即使在阴霾的日子里,我也觉得心清志明 ⑤抗战中,杭州沦陷。抗战胜利后,重回旧地。在断壁残垣中,在飘飞的雪花中 喜见旧宅庭院中的那株绿梅依然兀立。那屈曲嶙峋的枝干如同虬龙,星星点点的 淡绿色的花苞,静静待放,仿佛在冷风中孕育着一个不屈的重生之梦。春雪初霁, 好友来舍间小坐。她看见窗外绿梅,一时兴起,就展纸濡墨,画出那株劫后梅花 我写词应和:“相逢互诉相思,年年常伴开时。惜取娉婷标格,好春却在髙枝 历经家国忧患,再见此景,心中感慨,难以言说。 ⑥后来我从大陆到了台北,匆匆又近三十年。春雪飘飞的闲暇之日,我静坐家中, 细细品读壁上挂着的那几幅梅花图。其中有我的老师任心叔先生画的墨梅图,上 面题着:“画梅如画松,貌同势不同。爱此岁寒骨,不受秦王封。”这是他一身 傲骨的写照。一遍遍凝望这宝贵的纪念品,梅事,人事,国事就一点一点地从 记忆深处浮现出来。 ⑦台湾气候,不易多植梅花,不能到处赏梅,但因梅花是中华民族坚贞不移的精 神象征,所以民众依然爱梅花,也能体认“梅花霜雪更精神”的意义。[来源 学§科§网Z§X§X§K] ⑧客居纽约,我发现美国人爱的是春的姹紫嫣红,这个没有经历太多苦难的年轻 国家,怎么也不懂得中国人爱梅的情怀。所以这里虽然有雪,却没有把酒品梅的 知己 ⑨雪后初晴,春寒料峭,我又神驰于杭州的梅花。数十年过去了,它们定当傲岸 如故吧。 (取材于琦君的同名散文)
我只要喊:“好冷啊!”外公就说:“怎么会冷?越走越暖和的。”红灯笼的光 影,晃晃荡荡得映在雪地上,真的就暖和起来了。外公年纪虽大,却稳稳健健的, 如同院中的那株老梅。他说:“要记住,在风雪中走,就要像院中的梅树一样, 风雪越大,就越精神!”我记住外公的话。长大以后,多少次顶着风雪向前走, 都挺过去了。 ③“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父亲的好友刘伯伯常念这句诗。他是 个诗人,喜欢喝酒、写字、画梅花。故乡春雪飘飞的日子,梅花开了,刘伯伯就 会来我家小住。他边喝酒边眯起眼睛,对着雪中那株绿梅凝望。此时,雪花漫天 飞舞,梅蕊幽香缕缕,看来他就要吟诗作画了。我磨了墨,摊开纸,刘伯伯说: “慢着,慢着,画梅以前先要写字。”他又念起他那套说了好多遍的大道理来: “要学画必须勤练书法。梅的枝干如隶篆,于顿挫中见笔力;梅梢与花朵似行草, 于曲直中见韵致。中国画最能见真性情,画者心灵的境界高了,画的风格也会 高。”我那时哪里懂得什么韵致、风格呢。但我记住了这些道理,并在心里暗暗 思量、向往。 ④刘伯伯写完一张大字,才开始画梅花。他随画随扔。我问他为何不留起来,他 说:“要能画出梅花的神韵,真是太难了。画梅难,写咏梅诗也难。林和靖的‘暗 香疏影’传诵千古,是因为他有‘梅妻鹤子’的韵事。”我问他:“那刘伯伯的 咏梅诗呢?”他大笑说:“我的咏梅诗还在肚子里呢。”父亲随口笑吟道:“雪 梅已是十分春,却笑晨翁诗未成。”刘伯伯马上接口道:“高格孤芳难着墨,无 如诗酒两忘情。”话音刚落,他们笑声飞起,再次举杯畅饮。刘伯伯所说的“梅 妻鹤子”的林和靖,是在杭州孤山隐居的。那是个清净的地方,依山傍水,绕屋 倚栏,尽是梅花……受长辈影响,长大后,我也偏爱梅花。读着梅诗,感悟梅品, 即使在阴霾的日子里,我也觉得心清志明。 ⑤抗战中,杭州沦陷。抗战胜利后,重回旧地。在断壁残垣中,在飘飞的雪花中, 喜见旧宅庭院中的那株绿梅依然兀立。那屈曲嶙峋的枝干如同虬龙,星星点点的 淡绿色的花苞,静静待放,仿佛在冷风中孕育着一个不屈的重生之梦。春雪初霁, 好友来舍间小坐。她看见窗外绿梅,一时兴起,就展纸濡墨,画出那株劫后梅花。 我写词应和:“相逢互诉相思,年年常伴开时。惜取娉婷标格,好春却在高枝。” 历经家国忧患,再见此景,心中感慨,难以言说。 ⑥后来我从大陆到了台北,匆匆又近三十年。春雪飘飞的闲暇之日,我静坐家中, 细细品读壁上挂着的那几幅梅花图。其中有我的老师任心叔先生画的墨梅图,上 面题着:“画梅如画松,貌同势不同。爱此岁寒骨,不受秦王封。”这是他一身 傲骨的 写照。一遍遍凝望这宝贵的纪念品,梅事,人事,国事就一点一点地从 记忆深处浮现出来。 ⑦台湾气候,不易多植梅花,不能到处赏梅,但因梅花是中华民族坚贞不移的精 神象征,所以民众依然爱梅花,也能体认“梅花霜雪更精神”的意义。[来源: 学§科§网 Z§X§X§K] ⑧客居纽约,我发现美国人爱的是春的姹紫嫣红,这个没有经历太多苦难的年轻 国家,怎么也不懂得中国人爱梅的情怀。所以这里虽然有雪,却没有把酒品梅的 知己。 ⑨雪后初晴,春寒料峭,我又神驰于杭州的梅花。数十年过去了,它们定当傲岸 如故吧。 (取材于琦君的同名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