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2018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9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一)论 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要真,要善,还要美。那么真、善、美是否可以统一起来呢? 孔子在论艺术时,还没有将真善美联系在一起讲,更没有明确提出这三者的统一, 但从他要求艺术“尽善”、“尽美”,主张“情欲信,辞欲巧”,“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来看,他已有了要求将真善美统一起来的思想因素。第一个将真善美 并提的是孟子,他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孟 子·尽心下》)但他讲的是人的善、信(即真)和美,而不是指艺术的真善美及 其统一。最早将艺术的真善美并提的大概是荀子,他在《乐论》中说:“礼乐之 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这里说的“礼” 即善,“乐之情”即美的音乐所引起的美感,“诚”也就是真,认为如果三者具 备,音乐就可以“管乎人心”,发挥“移风易俗”,使“天下皆宁”的作用。 对于艺术真善美的关系提出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见解的则是陆机、刘勰、钟嵘等人, 尤其是刘勰。他说:“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 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文 心雕龙·宗经》)认为文艺作品情深事信,风清义贞,体约文丽,并将之结合起 来,就能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就符合圣人经典所确立的标准。刘勰以后, 直接将艺术的真善美联系在一起并要求统一起来的人就多了起来,如白居易主张 诗歌要“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李翱主张“义深”、“理 辩”、“言信”、“文工”(《答朱载言书》)等等,都是要求将情真言信,义 实理辩,声华文工,也就是艺术的真、善、美统一起来 所以,要求艺术达到真、善、美,并将之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我国古代美学史 上的一个传统的见解。在古代许多美学家看来,善是艺术的目的和祈求达到的效 果;真是艺术的基础,真而后才能善,也才能美;而美则是手段,美而后才能善 才能发挥艺术实现善的特殊功能。这种见解有个从萌芽到产生到成熟的发展过 程,并和艺术创作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它既是艺术实践的总结,又对艺 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我们要繁荣社会主义文 艺,就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些成果,并在新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这正是我们的责任 (摘编自邱明正《略论艺术的真善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在论艺术时已经有意识地将真善美统一起来,并揭示了三者间的联系 B.孟子和荀子均将真善美并提,两人对真善美所涉对象的关注点也是相同的。 C.刘勰对于艺术真善美的关系阐述清晰、理解透彻,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D.真善美三者有机统一的传统见解,对于现代而言,发展的空间与意义不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结构上,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 B.在论证方法上,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重点分析了古代美学史上的传统见解,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的关注。 D.文章所述内容精当,所论精辟有理,这充分体现了论述文论与述的统
广东省佛山市 2018 届高三 11 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 9 页,22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论 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艺术要真,要善,还要美。那么真、善、美是否可以统一起来呢? 孔子在论艺术时,还没有将真善美联系在一起讲,更没有明确提出这三者的统一, 但从他要求艺术“尽善”、“尽美”,主张“情欲信,辞欲巧”,“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来看,他已有了要求将真善美统一起来的思想因素。第一个将真善美 并提的是孟子,他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孟 子·尽心下》)但他讲的是人的善、信(即真)和美,而不是指艺术的真善美及 其统一。最早将艺术的真善美并提的大概是荀子,他在《乐论》中说:“礼乐之 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这里说的“礼” 即善,“乐之情”即美的音乐所引起的美感,“诚”也就是真,认为如果三者具 备,音乐就可以“管乎人心”,发挥“移风易俗”,使“天下皆宁”的作用。 对于艺术真善美的关系提出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见解的则是陆机、刘勰、钟嵘等人, 尤其是刘勰。他说:“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 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文 心雕龙·宗经》)认为文艺作品情深事信,风清义贞,体约文丽,并将之结合起 来,就能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就符合圣人经典所确立的标准。刘勰以后, 直接将艺术的真善美联系在一起并要求统一起来的人就多了起来,如白居易主张 诗歌要“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李翱主张“义深”、“理 辩”、“言信”、“文工”(《答朱载言书》)等等,都是要求将情真言信,义 实理辩,声华文工,也就是艺术的真、善、美统一起来。 所以,要求艺术达到真、善、美,并将之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我国古代美学史 上的一个传统的见解。在古代许多美学家看来,善是艺术的目的和祈求达到的效 果;真是艺术的基础,真而后才能善,也才能美;而美则是手段,美而后才能善, 才能发挥艺术实现善的特殊功能。这种见解有个从萌芽到产生到成熟的发展过 程,并和艺术创作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它既是艺术实践的总结,又对艺 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我们要繁荣社会主义文 艺,就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些成果,并在新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这正是我们的责任。 (摘编自邱明正《略论艺术的真善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孔子在论艺术时已经有意识地将真善美统一起来,并揭示了三者间的联系。 B.孟子和荀子均将真善美并提,两人对真善美所涉对象的关注点也是相同的。 C.刘勰对于艺术真善美的关系阐述清晰、理解透彻,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D.真善美三者有机统一的传统见解,对于现代而言,发展的空间与意义不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结构上,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 B.在论证方法上,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重点分析了古代美学史上的传统见解,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的关注。 D.文章所述内容精当,所论精辟有理,这充分体现了论述文论与述的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音乐如果同时具备真善美三者的特征,那么就能产生积极的教化作用。 B.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具体到艺术创作,就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 C.在艺术创造上,真善美并非是独立存在,而是有机联系的,关系密切 D.只要达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就能实现繁荣兴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远航 陆颖墨 “西昌”舰要走了,是最后一次远航。 舰长肖海波下达了起航命令。“西昌”舰悄悄地驶离了海军博物馆的码头,它走 得很沉重,似乎满腹心事。在舰桥上的肖海波看了看手表,已是凌晨两点,他朝 左前方张望了一下,整个城市都熟睡了,父亲这时候真的已经睡着了吗?会不会 从梦中惊醒? 父亲叫肖远,今年七十多岁了,是“西昌”舰的第一任舰长。三十多年前,国产 的“西昌号”驱逐舰刚刚服役下水,就参加了一次海战。激战中一颗炸弹在后甲 板爆炸,不知震坏了机舱的哪块部件,引起髙压锅炉管道着火和严重泄漏。头顶 的一根横梁朝两个水兵砸了下来,肖远冲过去,用身体挡住了。“西昌”舰得救 了,肖远在医院躺了三个多月。以后的日子,无论是他担任支队长,还是舰队司 令,只要“西昌”舰一起航,肖远受伤的腰部就会隐隐作痛 昨天上午,在海军博物馆隆重举行了“西昌”舰退役仪式。选定这个日子也是因 为肖远,他在舰队医院已经住了一年多了,记不清的化疗和放疗,已经让他铁塔 样的身子虚弱不堪 肖远从救护车上下来时,身穿脱下九年的海军中将军装,一帮医护人员带着各种 抢救设备,用轮椅把他推上了甲板。之后“西昌”舰的每一任舰长跟在他的身后, 依次走上军舰。现任舰队司令宣布“西昌”舰退役命令后,肖远缓缓地站立起来, 给后任的八位“西昌”舰长点名。而后,他用沙哑的嗓子慢慢地说了起来,讲得 很平静,只是详细地讲“西昌”舰年龄、吨位、各个部位的尺寸,以及“西昌 舰执行的每一次任务和受过的伤。这个军舰也要离开博物馆,去执行它最后一次 任务。 肖海波已经被任命为新的“西昌”舰舰长,这是国产最新型导弹驱逐舰。新舰已 经下水,最后一次试验成功后,就要服役。这个试验就是要验证舰上新型导弹的 打击能力,如果仅用一枚导弹便能击沉一艘驱逐舰,新“西昌”舰就合格了。而 老“西昌”舰就是这次试验的靶舰。肖海波面临的是,他只有亲手击沉老舰,才 能驾驶新舰进入人民海军的序列 肖海波当然知道,过去,只要老“西昌”舰一起航,父亲腰部就会疼,所以担心 老“西昌”舰离开博物馆一事无法瞒住父亲。 “西昌”舰缓缓地沿着海湾航行,除了左边远处海岸边偶尔冒出的点点渔火和航 标灯,剩下都是漆黑一片,大海也仿佛睡着了 肖海波回到舰长室,躺在铺上,刚睡着没几分钟,就莫名其妙地惊醒。信号兵报 告左侧海岸边山头有信号。 副长说:“是不是睡迷糊了,这个山头上没有信号灯塔 肖海波也知道信号兵肯定弄错了,这段航道他太熟悉了,左边山头是……忽然他 身子一激灵,跳了起来,赶紧拿起望远镜朝山顶看去,马上呆住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音乐如果同时具备真善美三者的特征,那么就能产生积极的教化作用。 B.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具体到艺术创作,就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C.在艺术创造上,真善美并非是独立存在,而是有机联系的,关系密切。 D.只要达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就能实现繁荣兴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5 题。 远 航 陆颖墨 “西昌”舰要走了,是最后一次远航。 舰长肖海波下达了起航命令。“西昌”舰悄悄地驶离了海军博物馆的码头,它走 得很沉重,似乎满腹心事。在舰桥上的肖海波看了看手表,已是凌晨两点,他朝 左前方张望了一下,整个城市都熟睡了,父亲这时候真的已经睡着了吗?会不会 从梦中惊醒? 父亲叫肖远,今年七十多岁了,是“西昌”舰的第一任舰长。三十多年前,国产 的“西昌号”驱逐舰刚刚服役下水,就参加了一次海战。激战中一颗炸弹在后甲 板爆炸,不知震坏了机舱的哪块部件,引起高压锅炉管道着火和严重泄漏。头顶 的一根横梁朝两个水兵砸了下来,肖远冲过去,用身体挡住了。“西昌”舰得救 了,肖远在医院躺了三个多月。以后的日子,无论是他担任支队长,还是舰队司 令,只要“西昌”舰一起航,肖远受伤的腰部就会隐隐作痛。 昨天上午,在海军博物馆隆重举行了“西昌”舰退役仪式。选定这个日子也是因 为肖远,他在舰队医院已经住了一年多了,记不清的化疗和放疗,已经让他铁塔 一样的身子虚弱不堪。 肖远从救护车上下来时,身穿脱下九年的海军中将军装,一帮医护人员带着各种 抢救设备,用轮椅把他推上了甲板。之后“西昌”舰的每一任舰长跟在他的身后, 依次走上军舰。现任舰队司令宣布“西昌”舰退役命令后,肖远缓缓地站立起来, 给后任的八位“西昌”舰长点名。而后,他用沙哑的嗓子慢慢地说了起来,讲得 很平静,只是详细地讲“西昌”舰年龄、吨位、各个部位的尺寸,以及“西昌” 舰执行的每一次任务和受过的伤。这个军舰也要离开博物馆,去执行它最后一次 任务。 肖海波已经被任命为新的“西昌”舰舰长,这是国产最新型导弹驱逐舰。新舰已 经下水,最后一次试验成功后,就要服役。这个试验就是要验证舰上新型导弹的 打击能力,如果仅用一枚导弹便能击沉一艘驱逐舰,新“西昌”舰就合格了。而 老“西昌”舰就是这次试验的靶舰。肖海波面临的是,他只有亲手击沉老舰,才 能驾驶新舰进入人民海军的序列。 肖海波当然知道,过去,只要老“西昌”舰一起航,父亲腰部就会疼,所以担心 老“西昌”舰离开博物馆一事无法瞒住父亲。 “西昌”舰缓缓地沿着海湾航行,除了左边远处海岸边偶尔冒出的点点渔火和航 标灯,剩下都是漆黑一片,大海也仿佛睡着了。 肖海波回到舰长室,躺在铺上,刚睡着没几分钟,就莫名其妙地惊醒。信号兵报 告左侧海岸边山头有信号。 副长说:“是不是睡迷糊了,这个山头上没有信号灯塔。” 肖海波也知道信号兵肯定弄错了,这段航道他太熟悉了,左边山头是……忽然他 身子一激灵,跳了起来,赶紧拿起望远镜朝山顶看去,马上呆住了
山顶上有一个小亭子,亭子里有几个人,父亲肖远坐在轮椅上,正用手电朝军舰 发着信号,反复只有两个字:去哪 父亲果然没有被瞒住,镇痛药能镇住癌症病痛,却无法割断“西昌”舰对他的牵 引。他马上对信号兵说回信:军舰要去远航,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但只走很短 很短的时间 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但依然不死心,又问:远航? 肖海波回答:是的。 父亲那边又问:为什么?真是最后一次了吗? 肖海波回答:是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 父亲那边停了一会儿,又问:第一次什么时候? 肖海波回答:很快,但是军舰变年轻了,就像您当年第一次见它一样年轻。 父亲好一会儿没有回信,军舰快要驶远了,肖海波命令放慢航速再等待一会儿, 终于父亲回信:我真羡慕它,能在轰轰烈烈中远航。 军舰渐渐远去,山上再也没有信号发出,肖海波这才发现自己刚刚读懂父亲,这 时,他在望远镜里惊讶地看到,父亲的眼角闪着亮光。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父亲流 个月后,按照肖远的遗嘱,在我国最新型的导弹驱逐舰一一“西昌”舰上为这 位老舰长举行了海葬。 (摘选自《海军往事》,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远航》写新老西昌舰舰长父子两代人与新老西昌舰关联的命运,表达上饱 含了诗意与哲理,作品中父子两代海军军人的形象及蕴涵深长的情感 B.西昌舰一出海,肖远身上的伤痕就会隐隐作痛,这一细节富有传奇色彩,写 出了老西昌舰长的生理病痛与西昌舰的军事动作息息相关。 C.新老西昌舰的传奇、肖海波父子的故事是清晰的、确定的,而作品的象征世 界也是直接、清楚的,西昌舰象征了海军将军的伟岸人格。 D.从父亲用手电筒光作信号这一情节可以看出,身患绝症的父亲对儿子的行动 和立下战功、将要进海军博物馆的老西昌舰表达了揪心的关切 5.“肖海波这才发现自己刚刚读懂父亲”你认为肖海波读懂了什么?(4分) (三)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骆秉章,原名俊,广东花县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 稽察银库,却陋规,严检阅。吏不便其所为,欲畸龀去之,会发其奸,不得逞。 二十三年,银库亏帑事发,坐失察,褫职,罚分赔。及谳定,宣宗知秉章独持正 无私,特旨以庶子用。寻丁母忧,服阕,补右庶子,先后命赴山东、河南、江苏 按事。二十八年,擢侍讲学士。出为湖北按察使,迁贵州布政使,调云南。三十 年,擢湖南巡抚, 咸丰元年,广西匪炽,诏湖广总督程矞采赴湖南督办防务,秉章及提督余万清副 之。三年春,官军收复武昌,暂署湖北巡抚。诏赴徐州莞粮台,未行,复署湖南 巡抚,寻实授。在籍侍郎曾国藩奉命治团练,始立湘军,秉章力赞成之。国藩亲 率水师战靖港复失利布改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请奏劾罢其军秉章曰曾公谋国 忠不可以一时胜败论也国藩整军东征,饷械悉力资之无缺,十月,遂克武昌 湘军之名自此显
山顶上有一个小亭子,亭子里有几个人,父亲肖远坐在轮椅上,正用手电朝军舰 发着信号,反复只有两个字:去哪? 父亲果然没有被瞒住,镇痛药能镇住癌症病痛,却无法割断“西昌”舰对他的牵 引。他马上对信号兵说回信:军舰要去远航,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但只走很短 很短的时间。 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但依然不死心,又问:远航? 肖海波回答:是的。 父亲那边又问:为什么?真是最后一次了吗? 肖海波回答:是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 父亲那边停了一会儿,又问:第一次什么时候? 肖海波回答:很快,但是军舰变年轻了,就像您当年第一次见它一样年轻。 父亲好一会儿没有回信,军舰快要驶远了,肖海波命令放慢航速再等待一会儿, 终于父亲回信:我真羡慕它,能在轰轰烈烈中远航。 军舰渐渐远去,山上再也没有信号发出,肖海波这才发现自己刚刚读懂父亲,这 时,他在望远镜里惊讶地看到,父亲的眼角闪着亮光。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父亲流 泪。 一个月后,按照肖远的遗嘱,在我国最新型的导弹驱逐舰——“西昌”舰上为这 位老舰长举行了海葬。 (摘选自《海军往事》,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远航》写新老西昌舰舰长父子两代人与新老西昌舰关联的命运,表达上饱 含了诗意与哲理,作品中父子两代海军军人的形象及蕴涵深长的情感。 B. 西昌舰一出海,肖远身上的伤痕就会隐隐作痛,这一细节富有传奇色彩,写 出了老西昌舰长的生理病痛与西昌舰的军事动作息息相关。 C. 新老西昌舰的传奇、肖海波父子的故事是清晰的、确定的,而作品的象征世 界也是直接、清楚的,西昌舰象征了海军将军的伟岸人格。 D. 从父亲用手电筒光作信号这一情节可以看出,身患绝症的父亲对儿子的行动 和立下战功、将要进海军博物馆的老西昌舰表达了揪心的关切。 5. “肖海波这才发现自己刚刚读懂父亲”你认为肖海波读懂了什么?(4 分) (三)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骆秉章,原名俊,广东花县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 稽察银库,却陋规,严检阅。吏不便其所为,欲齮龁①去之,会发其奸,不得逞。 二十三年,银库亏帑事发,坐失察,褫职,罚分赔。及谳定,宣宗知秉章独持正 无私,特旨以庶子用。寻丁母忧,服阕,补右庶子,先后命赴山东、河南、江苏 按事。二十八年,擢侍讲学士。出为湖北按察使,迁贵州布政使,调云南。三十 年,擢湖南巡抚。 咸丰元年,广西匪炽,诏湖广总督程矞采赴湖南督办防务,秉章及提督余万清副 之。三年春,官军收复武昌,暂署湖北巡抚。诏赴徐州筦粮台,未行,复署湖南 巡抚,寻实授。在籍侍郎曾国籓奉命治团练,始立湘军,秉章力赞成之。国籓亲 率水师战靖港复失利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请奏劾罢其军秉章曰曾公谋国 之忠不可以一时胜败论也国籓整军东征,饷械悉力资之无缺,十月,遂克武昌。 湘军之名自此显
七年,湖南自军兴停漕运,米贱,而征折犹沿旧价,民困赋绌。秉章减浮折, 霰中饱,民减纳而赋增。仿扬州例,抽收盐货厘金,岁入百数十万,给军无缺 十年,命赴四川督办军务。莅任,奏劾布政使祥奎、中军副将张定川不职,罢之。 荐刘蓉,诏超擢署布政使。军事吏治,振刷一新。 同治元年,京察,诏嘉秉章殄寇迅速,整顿地方,加太子少保。六年夏,疾愈视 事,命以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十一月,卒於官,优诏赐恤,称其“公忠诚亮, 清正勤明”,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谥文忠。秉章晩年愈负重望,朝廷要政 多谘决,西南军事胥倚之。所论荐人才,悉被任用,著勋名。川民感其削平寇乱, 出於水火,及其殁,巷哭罢市。 (节选自《清史稿·骆秉章传》) 【注释】①崎齣yihe侧齿咬噬,引申为毁伤、龃龉、倾轧。②征折:征,征收赋 税,折,折色。清代赋税以粮充税谓之本色,以银两货币抵税需比米价而定,并 有所折价,谓之折色。③嚴he通“核”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藩亲率水师/战靖港复失利/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请奏/劾罢其军/ 秉章曰/曾公谋国之忠/不可以一时胜败论也/ B.国藩亲率水师战靖港/复失利/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请奏/劾罢其军/ 秉章曰/曾公谋国之忠不可/以一时胜败论也/ C.国藩亲率水师/战靖港复失利/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请奏劾罢其军/ 秉章曰/曾公谋国之忠不可/以一时胜败论也/ D.国藩亲率水师战靖港/复失利/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请奏劾罢其军/ 秉章曰/曾公谋国之忠/不可以一时胜败论也/ 7.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服阕,守丧期满除服。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 不赴宴,不应考。 B.古代皇帝可以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等。宣宗是清道光帝皇帝的 谥号,道光是年号。 C.“署”一般指办理公务的机关,这里有表示代理、暂任官职之意;“超擢 表示越级提拔之意。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清代的巡抚主管一省的军 政、民政。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骆秉章不徇私情,反遭报复。道光年间,骆秉章担任御史时,稽査户部银库, 对于每次收税都严格把关,严厉打击行为不端的官员,因而触怒了许多人,反被 陷害而革去官职 B.骆秉章改善民生,造福百姓。湖南开战后米价下跌,赋税不变,百姓苦不堪 言。于是骆秉章减少赋税并査处官员中饱私囊的情况,这样一来百姓减少纳税而 实际赋税收入增加 C.骆秉章善于吏治,整风选贤。他奉命前往四川督办军务。在任职期间他上奏 弹劾行为不端的祥奎、张定川,举荐贤良刘蓉。在他的整治下,当地吏治清明, 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D.骆秉章声势赫赫,深受朝廷倚重。他在抚湘督川十七年间,为川、湘两省乃 至全国作出了重要贡献,晚年更承负重望,朝廷很多重要政事都要向他咨询才决 定,功勋名声显著
七年,湖南自军兴停漕运,米贱,而征折②犹沿旧价,民困赋绌。秉章减浮折, 覈 ③中饱,民减纳而赋增。仿扬州例,抽收盐货厘金,岁入百数十万,给军无缺。 十年,命赴四川督办军务。莅任,奏劾布政使祥奎、中军副将张定川不职,罢之。 荐刘蓉,诏超擢署布政使。军事吏治,振刷一新。 同治元年,京察,诏嘉秉章殄寇迅速,整顿地方,加太子少保。六年夏,疾愈视 事,命以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十一月,卒於官,优诏赐恤,称其“公忠诚亮, 清正勤明”,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谥文忠。秉章晚年愈负重望,朝廷要政 多谘决,西南军事胥倚之。所论荐人才,悉被任用,著勋名。川民感其削平寇乱, 出於水火,及其殁,巷哭罢市。 (节选自《清史稿·骆秉章传》) 【注释】①齮齕 yǐhé 侧齿咬噬,引申为毁伤、龃龉、倾轧。②征折:征,征收赋 税,折,折色。清代赋税以粮充税谓之本色,以银两货币抵税需比米价而定,并 有所折价,谓之折色。③覈 hé 通“核”。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国籓亲率水师/战靖港复失利/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请奏/劾罢其军/ 秉章曰/曾公谋国之忠/不可以一时胜败论也/ B. 国籓亲率水师战靖港/复失利/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请奏/劾罢其军/ 秉章曰/曾公谋国之忠不可/以一时胜败论也/ C. 国籓亲率水师/战靖港复失利/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请奏劾罢其军/ 秉章曰/曾公谋国之忠不可/以一时胜败论也/ D. 国籓亲率水师战靖港/复失利/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请奏劾罢其军/ 秉章曰/曾公谋国之忠/不可以一时胜败论也/ 7.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 分)( ) A. 服阕,守丧期满除服。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 不赴宴,不应考。 B. 古代皇帝可以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等。宣宗是清道光帝皇帝的 谥号,道光是年号。 C.“署” 一般指办理公务的机关,这里有表示代理、暂任官职之意;“超擢” 表示越级提拔之意。 D.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清代的巡抚主管一省的军 政、民政。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骆秉章不徇私情,反遭报复。道光年间,骆秉章担任御史时,稽查户部银库, 对于每次收税都严格把关,严厉打击行为不端的官员,因而触怒了许多人,反被 陷害而革去官职。 B. 骆秉章改善民生,造福百姓。湖南开战后米价下跌,赋税不变,百姓苦不堪 言。于是骆秉章减少赋税并查处官员中饱私囊的情况,这样一来百姓减少纳税而 实际赋税收入增加。 C. 骆秉章善于吏治,整风选贤。他奉命前往四川督办军务。在任职期间他上奏 弹劾行为不端的祥奎、张定川,举荐贤良刘蓉。在他的整治下,当地吏治清明, 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D. 骆秉章声势赫赫,深受朝廷倚重。他在抚湘督川十七年间,为川、湘两省乃 至全国作出了重要贡献,晚年更承负重望,朝廷很多重要政事都要向他咨询才决 定,功勋名声显著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银库亏帑事发,坐失察,褫职,罚分赔。(5分) (2)同治元年,京察,诏嘉秉章殄寇迅速,整顿地方,加太子少保。(5分) (四)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 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 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 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 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沈①卷,类冗杂可删。讶曰 “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 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 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 是岁,果入邑库。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 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 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 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 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 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 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 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 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 【注】①沈:弄脏。②狃:因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 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B.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 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C.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 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D.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 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心恚愤而无如何 何前是而今非也 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 以是益疑狐妄 C.郭具言所苦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 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 10 分) (1)银库亏帑事发,坐失察,褫职,罚分赔。(5 分) (2)同治元年,京察,诏嘉秉章殄寇迅速,整顿地方,加太子少保。(5 分) (四)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 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 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 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 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沈①卷,类冗杂可删。讶曰: “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 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 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 是岁,果入邑库。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 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 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 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 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 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 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 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 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 【注】①沈:弄脏。②狃:因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 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B.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 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C.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 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D.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 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 A.心恚愤而无如何 何前是而今非也 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 以是益疑狐妄 C.郭具言所苦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 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