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级语文科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是经典?尽管我们首先会想到文学经典,但不应该忘记也有宗教经典一一不同宗教的不同经典 哲学经典、政治经典、法律经典以及经济经典,它们分别表达并阐明各领域里的通行的惯例。文学传统 之外的经典文本的存在使得重新评价文学经典的重要性变得具有相对性。文学经典的改变并不能直接影 响我们对生命和社会各方面的想法。因为文学经典既关注人们的个人生活如爱情、孤独和死亡,同时也 关注个体同他人的关系,比如他和家庭成员、朋友和同事,以及从大的方面来说,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和社会角度来说,所有文学经典的结构和作用都是平等的。所有的经典都由一组知名的文本 构成一一一些在一个机构或者一群有影响力的人支持下选出的文本。这些文本的选择是建立在由特定的 世界观、哲学观和社会政治实践而产生的未必言明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的。这些文本被认为能够满足特 定的需要,它们为人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行为提供选择,它们提供着针对人们在真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 难题的解决方案。这些选文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并被应用于教育。 然而,经典不能只被描绘成一组文本,它的空间的、时间的和社会的维度也一定要被说明。我们不 能只是表述为一个文学经典,即使是现代作品,因为我们必须明确我们心中指的是中国经典还是外国经 典或者二者都是,即世界文学经典。我们必须明确我们考虑的是出于学校教育目的的相对严格意义上的 选本,还是文学史或批评史上提到的相对宽松的选本,还是只是小说和诗歌中偶尔提到的文本。往往还 会有一个由出版社和书店提供的更为宽松的选本,因为总有一些不受机构权力干涉的非主流作品的印刷 和买卖。简言之,我们讨论的是“谁的”经典。每一个经典都有自己的地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范围,有 它自己的市场,在那个范围里,它自己的些许僵化的规则调整着文学权威(教育者、批评家或其他专家) 和一般读者之间的关系 有几种确认经典的方法。我把经典定义为一组知名的文本。经典的确立是那些参与文化生活的人所 达成的共识的一部分。选本迎合了这种共识。另一种发现一个经典的实证方法是由罗格林提出的。他认 为某个经典是被受过教育的读者记得并作为一种共享知识存在于他们心里的,而批评家意识到这种共享 知识并会在他们的书评中不经意地提到。因此他相信文学评论家的经典是由那些在评论其他作家时常被 提到的作家和作品组成 发现一个读者群的文学经典的一个更直接的方法是以问卷的形式来询问他们的阅读倾向,了解他们 的阅读偏好。前提是假设如果他们对某些作品有一些普遍的偏好,那这些作品就被认为是这一群人的经 典 总之,经典文本的选择是建立在一个相对清晰的标准上的,这个标准往往来自某一特定的世界观或 社会政治实践。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经典都是平等的,但它们所得以产生的价值观和世界 观的理由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 (摘编自童庆炳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典是个广泛意义的概念,有文学经典、宗教经典、哲学经典、政治经典、经济经典等。 B.文学经典的改变虽然不能直接影响社会组织和人们的政治及宗教生活,但它会影响我们对生命和 社会各方面的想法 C.个人生活、个人同他人的关系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都属于文学经典关注的范围 D.将经典描绘成一组知名文本是不够准确的,还要在空间的、时间的和社会的维度对其进行说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经典文本的选择是建立在明确而清晰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的。 B.经典都有相对独立的地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范围,在该范围里,文学权威和一般读者之间的关系 都受其制约 C.文中作者向读者介绍了几种确认经典的方法,其中罗格林提出的方法是实证方法。 D.某个读者群的文学经典,反映了特定读者群在阅读上的普遍偏好
1 2018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级语文科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什么是经典?尽管我们首先会想到文学经典,但不应该忘记也有宗教经典——不同宗教的不同经典、 哲学经典、政治经典、法律经典以及经济经典,它们分别表达并阐明各领域里的通行的惯例。文学传统 之外的经典文本的存在使得重新评价文学经典的重要性变得具有相对性。文学经典的改变并不能直接影 响我们对生命和社会各方面的想法。因为文学经典既关注人们的个人生活如爱情、孤独和死亡,同时也 关注个体同他人的关系,比如他和家庭成员、朋友和同事,以及从大的方面来说,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和社会角度来说,所有文学经典的结构和作用都是平等的。所有的经典都由一组知名的文本 构成——一些在一个机构或者一群有影响力的人支持下选出的文本。这些文本的选择是建立在由特定的 世界观、哲学观和社会政治实践而产生的未必言明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的。这些文本被认为能够满足特 定的需要,它们为人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行为提供选择,它们提供着针对人们在真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 难题的解决方案。这些选文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并被应用于教育。 然而,经典不能只被描绘成一组文本,它的空间的、时间的和社会的维度也一定要被说明。我们不 能只是表述为一个文学经典,即使是现代作品,因为我们必须明确我们心中指的是中国经典还是外国经 典或者二者都是,即世界文学经典。我们必须明确我们考虑的是出于学校教育目的的相对严格意义上的 选本,还是文学史或批评史上提到的相对宽松的选本,还是只是小说和诗歌中偶尔提到的文本。往往还 会有一个由出版社和书店提供的更为宽松的选本,因为总有一些不受机构权力干涉的非主流作品的印刷 和买卖。简言之,我们讨论的是“谁的”经典。每一个经典都有自己的地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范围,有 它自己的市场,在那个范围里,它自己的些许僵化的规则调整着文学权威(教育者、批评家或其他专家) 和一般读者之间的关系。 有几种确认经典的方法。我把经典定义为一组知名的文本。经典的确立是那些参与文化生活的人所 达成的共识的一部分。选本迎合了这种共识。另一种发现一个经典的实证方法是由罗格林提出的。他认 为某个经典是被受过教育的读者记得并作为一种共享知识存在于他们心里的,而批评家意识到这种共享 知识并会在他们的书评中不经意地提到。因此他相信文学评论家的经典是由那些在评论其他作家时常被 提到的作家和作品组成。 发现一个读者群的文学经典的一个更直接的方法是以问卷的形式来询问他们的阅读倾向,了解他们 的阅读偏好。前提是假设如果他们对某些作品有一些普遍的偏好,那这些作品就被认为是这一群人的经 典。 总之,经典文本的选择是建立在一个相对清晰的标准上的,这个标准往往来自某一特定的世界观或 社会政治实践。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经典都是平等的,但它们所得以产生的价值观和世界 观的理由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 (摘编自童庆炳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经典是个广泛意义的概念,有文学经典、宗教经典、哲学经典、政治经典、经济经典等。 B.文学经典的改变虽然不能直接影响社会组织和人们的政治及宗教生活,但它会影响我们对生命和 社会各方面的想法。 C.个人生活、个人同他人的关系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都属于文学经典关注的范围。 D.将经典描绘成一组知名文本是不够准确的,还要在空间的、时间的和社会的维度对其进行说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经典文本的选择是建立在明确而清晰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的。 B.经典都有相对独立的地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范围,在该范围里,文学权威和一般读者之间的关系 都受其制约。 C.文中作者向读者介绍了几种确认经典的方法,其中罗格林提出的方法是实证方法。 D.某个读者群的文学经典,反映了特定读者群在阅读上的普遍偏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生活中,人们常将经典等同于文学经典,这是不严谨不准确的。 B.所有经典的结构和作用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看都是平等的,而且它们得以产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的理由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 C.经典都是属于“谁的”经典,对经典的表述要遵循一定的维度,比如是时空的还是社会的 D.在作者看来,出于学校教育目的,文学经典的选本要相对严格一些 (二)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4-6题: 舞台 袁省梅 直以来,王少宏都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 正儿八经的音乐学院毕业,加上天赋,加上勤奋,还有童子功,他说,除了舞台,还缺什么呢? 可是,没人给他舞台 他抱怨父亲,抱怨老婆孙兰。他说要是当初不回到这个鬼地方就好了。小县城,有多少人懂音乐多 少人懂他的二胡呢? 王少宏毕业那年,已经分配到了省城大剧院。可是,父亲不答应。父亲拍电报,打电话,又撵到省 城要他回去。父亲说,你哥没了,你嫂子嫁了,留下三个孩子,还有我和你妈你奶,谁养?就这样,王 少宏到小县城的小学做了一名音乐老师。他没有想到,就是小学老师,要做好,也不容易。校长从心里 不喜欢他。谁让他的学历太高人又孤傲呢?学校里所有的演出,他都不要想参加,他给学生排练的节目 也不要想上舞台。去县里电视台演出,就更没有他的份了。 每次,他气闷地问老婆为什么时,孙兰都是静静地听着,不说话。他也不等老婆说话,就去拉二胡 了。孙兰听着他滞重的二胡声,就发出一声叹息。 小城有人带着孩子请王少宏教二胡。小城已有好几家二胡培训班。王少宏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给 小孩子做启蒙老师?他不屑。一个华丽、高大的舞台一直在他的心里矗立着。过一段时间,他就往北京 跑,参加那里的比赛,或者与同道者聚会。王少宏一直相信北京会有他一个舞台。钱花了不少,可王少 宏也没拿回一个奖杯。孙兰说,他们不懂。王少宏勾着头,好久才说,他们说的对,我的演奏中缺了最 重要的东西。孙兰说怎么会呢?王少宏摇摇头,说,你不懂。孙兰脸上暗了一层,心说,我怎么不懂呢? 听你的二胡十多年了,也听你在家放的碟片十多年了 看着王少宏不开心,孙兰有什么办法呢?她不过是一名小学老师。她能做的,就是把观众这一角色 做得加倍的合格。孙兰在逼仄的阳台上砌了个小小的台,高出地面半尺,椭圆形,还给周围挂了一层白 的纱帘。风吹过,纱帘悉悉索索地轻轻晃,是有点舞台的感觉了。 是舞台。孙兰给王少宏搭的舞台。 孙兰把王少宏用过的二胡,一溜排的,都挂在舞台的墙上。孙兰叫王少宏坐到舞台上拉。王少宏开 始不愿意,骂孙兰瞎整。况且,王少宏除了给学生上课时拉拉二胡,平日里,他已经很少拉了。说到底 心里还是别扭。孙兰却总是催他拉。孙兰给他买好烟好酒,给他说好话。孙兰说,你就是我的二胡演奏 家,我要做你一生的听者。孙兰不说自己是观众,或者粉丝什么的。王少宏喜欢听者这个称号,当然, 更喜欢孙兰这样地看重他,他就坐到他的舞台上,给他唯一的听者拉起了二胡 孙兰说,不管什么曲子,你都处理得那么好,是精妙绝伦 孙兰说,美妙的旋律在弓子的拉拉推推中,出神入化,滑着美丽的弧线,蹦跳,流淌,像云在飘, 像风在扬,像花在开,简直是,太炫了!孙兰说,如果在处理时心无旁骛,人琴合一,琴曲合一,就更 好了 听着听着,王少宏愣怔了。他没想到,孙兰,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能听懂他的二胡。王少宏抱着孙 兰说,周末了,我们去黄河边,我给你拉《江河水》,水边拉琴,有水的滋润,又有辽阔天地的回旋,是 再好不过的舞台了。 孙兰说,改天吧,一会儿有几个学生来补课。 王少宏生气了。王少宏说,你这是干嘛?家里就缺你这点钱?无趣,庸俗
2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生活中,人们常将经典等同于文学经典,这是不严谨不准确的。 B.所有经典的结构和作用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看都是平等的,而且它们得以产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的理由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 C.经典都是属于“谁的”经典,对经典的表述要遵循一定的维度,比如是时空的还是社会的。 D.在作者看来,出于学校教育目的,文学经典的选本要相对严格一些。 (二)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 4-6 题: 舞台 袁省梅 一直以来,王少宏都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 正儿八经的音乐学院毕业,加上天赋,加上勤奋,还有童子功,他说,除了舞台,还缺什么呢? 可是,没人给他舞台。 他抱怨父亲,抱怨老婆孙兰。他说要是当初不回到这个鬼地方就好了。小县城,有多少人懂音乐多 少人懂他的二胡呢? 王少宏毕业那年,已经分配到了省城大剧院。可是,父亲不答应。父亲拍电报,打电话,又撵到省 城要他回去。父亲说,你哥没了,你嫂子嫁了,留下三个孩子,还有我和你妈你奶,谁养?就这样,王 少宏到小县城的小学做了一名音乐老师。他没有想到,就是小学老师,要做好,也不容易。校长从心里 不喜欢他。谁让他的学历太高人又孤傲呢?学校里所有的演出,他都不要想参加,他给学生排练的节目 也不要想上舞台。去县里电视台演出,就更没有他的份了。 每次,他气闷地问老婆为什么时,孙兰都是静静地听着,不说话。他也不等老婆说话,就去拉二胡 了。孙兰听着他滞重的二胡声,就发出一声叹息。 小城有人带着孩子请王少宏教二胡。小城已有好几家二胡培训班。王少宏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给 小孩子做启蒙老师?他不屑。一个华丽、高大的舞台一直在他的心里矗立着。过一段时间,他就往北京 跑,参加那里的比赛,或者与同道者聚会。王少宏一直相信北京会有他一个舞台。钱花了不少,可王少 宏也没拿回一个奖杯。孙兰说,他们不懂。王少宏勾着头,好久才说,他们说的对,我的演奏中缺了最 重要的东西。孙兰说怎么会呢?王少宏摇摇头,说,你不懂。孙兰脸上暗了一层,心说,我怎么不懂呢? 听你的二胡十多年了,也听你在家放的碟片十多年了。 看着王少宏不开心,孙兰有什么办法呢?她不过是一名小学老师。她能做的,就是把观众这一角色 做得加倍的合格。孙兰在逼仄的阳台上砌了个小小的台,高出地面半尺,椭圆形,还给周围挂了一层白 的纱帘。风吹过,纱帘悉悉索索地轻轻晃,是有点舞台的感觉了。 是舞台。孙兰给王少宏搭的舞台。 孙兰把王少宏用过的二胡,一溜排的,都挂在舞台的墙上。孙兰叫王少宏坐到舞台上拉。王少宏开 始不愿意,骂孙兰瞎整。况且,王少宏除了给学生上课时拉拉二胡,平日里,他已经很少拉了。说到底, 心里还是别扭。孙兰却总是催他拉。孙兰给他买好烟好酒,给他说好话。孙兰说,你就是我的二胡演奏 家,我要做你一生的听者。孙兰不说自己是观众,或者粉丝什么的。王少宏喜欢听者这个称号,当然, 更喜欢孙兰这样地看重他,他就坐到他的舞台上,给他唯一的听者拉起了二胡。 孙兰说,不管什么曲子,你都处理得那么好,是精妙绝伦。 孙兰说,美妙的旋律在弓子的拉拉推推中,出神入化,滑着美丽的弧线,蹦跳,流淌,像云在飘, 像风在扬,像花在开,简直是,太炫了!孙兰说,如果在处理时心无旁骛,人琴合一,琴曲合一,就更 好了。 听着听着,王少宏愣怔了。他没想到,孙兰,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能听懂他的二胡。王少宏抱着孙 兰说,周末了,我们去黄河边,我给你拉《江河水》,水边拉琴,有水的滋润,又有辽阔天地的回旋,是 再好不过的舞台了。 孙兰说,改天吧,一会儿有几个学生来补课。 王少宏生气了。王少宏说,你这是干嘛?家里就缺你这点钱?无趣,庸俗
孙兰倒不生气。孙兰说,爸的滑膜炎又犯了,医生说最好做手术;还有大侄子的婚事,小侄子的学 费……王少宏不说话了。好久,王少宏说,我也带学生吧 孙兰不同意。孙兰说,你得潜心研习你的二胡,你的舞台不在这里, 王少宏咬着唇,好半天,指着阳台的舞台,说,够了,有它,我觉得,挺好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代王少宏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巧妙地暗示了王少宏艺术追求不够 纯粹。 B.王少宏赴京参赛却没能获奖,孙兰说“他们不懂”意在安慰,王少宏说“你不懂”则是认为孙兰 不懂音乐。 C.王少宏对孙兰指出自己演奏的不足感到惊讶,虽然他为妻子不到黄河边听他拉琴而生气,但已没 了之前的不屑 D.综合全文,王少宏的执着和挣扎没能带给他预期的成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但缺少施展才华的 良好环境才是主要原因 5.小说以舞台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6.有人说孙兰是典型的贤内助,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题 他用苦难令世界破涕为笑 400年前,即1616年,4月23日,在马德里家中的病榻上,塞万提斯永远放下了手中的笔 正如他的墓志铭所说:泥土盖没了他的肉体,没有盖没他的名字 直到最后,他都秉持着关于这个残酷待他的世界的清晰观点:“我被带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展现真正 的悲惨会是什么样子,是为了充当厄运之箭的射击练习。” 塞万提斯的去世,并没有在当时的西班牙激起几多涟漪一一一个朝廷的讣告或者一个纪念的仪式 要到很多年之后,人们才会领悟到,这一天简直是一种文化上的山崩地裂。这一天,莎士比亚在英 国去世。世界失去了两位文学巨匠 但在“领悟”到来之前,塞万提斯只能继续在被遗忘的悲凉中一路向前一一他的墓前没有立碑;他 的遗嘱不知所踪:墓地所在的修道院翻修时,他的遗骨被挖出、散失 终于,这位伟大的现代小说之父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就只剩下他的著作,以及有时确定有时影影绰 绰的生平往事了。 生存逼人。而当时西班牙文坛的繁荣景象,则给了塞万提斯鼓舞。他兴致勃勃地参加文艺界的聚会, 吟诗谈文,结识朋友。1599年阿莱曼流浪汉小说《古斯曼德·阿尔发拉切》的成功,让他意识到,他应 该给世界提供对一种文类的令人兴奋的冲击—一他希望自己写一本书,能够永远地“毁灭”骑士小说 于是,他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献给了一部将被举世公认的杰作。1605年1月,《堂吉 诃德》第一部出版。这部作品的创作,凭借的是一支鹅毛笔和诸多奇思异想,以及作者本人的坎坷生平。 因此,这样的创作或许也可以被视为淬炼苦难的过程。塞万提斯在无穷无尽的不幸遭遇中,囤积力 量,升华苦难,编织想象,终于造就了另一人物的出发一一身骑瘦马、手举长矛的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的出发,令世界破涕为笑。笑声成为无数读者对塞万提斯的回报。 1606年,他在马德里落脚。在依然窘迫的日子里,他俯身书桌,勤奋地挥动手中的鹅毛笔,迎来他 创作最多产的时期。那段岁月,是作家生命最后的怒放,也是文学恣意的怒放。塞万提斯的写作,对底 层生活和崇高理念表现出迷恋与擅长。正是这种接地气的特质,使其即便书写幻想和荒诞时仍是伟大的 现实主义作家。 1613年,《训诫小说集》出版。虽然病痛缠身,他还是在4年中写出了《堂吉诃德》第二部的72章。 大有只争朝夕之势。 为了对付《堂吉诃德》的赝品,他要让真正的第二部尽早问世,于是,他没日没夜地赶写,似乎还 给自己定了完稿日期。一年后,《堂吉诃德》第二部出版,同年还出版了《八部喜剧及八部幕间短剧集》。 代价是,他的工作损害了他的健康,年近七旬的作家变得弱不禁风
3 孙兰倒不生气。孙兰说,爸的滑膜炎又犯了,医生说最好做手术;还有大侄子的婚事,小侄子的学 费……王少宏不说话了。好久,王少宏说,我也带学生吧。 孙兰不同意。孙兰说,你得潜心研习你的二胡,你的舞台不在这里。 王少宏咬着唇,好半天,指着阳台的舞台,说,够了,有它,我觉得,挺好。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交代王少宏坚信自己能成为声名卓著的二胡演奏家,巧妙地暗示了王少宏艺术追求不够 纯粹。 B.王少宏赴京参赛却没能获奖,孙兰说“他们不懂”意在安慰,王少宏说“你不懂”则是认为孙兰 不懂音乐。 C. 王少宏对孙兰指出自己演奏的不足感到惊讶,虽然他为妻子不到黄河边听他拉琴而生气,但已没 了之前的不屑。 D. 综合全文,王少宏的执着和挣扎没能带给他预期的成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但缺少施展才华的 良好环境才是主要原因。 5. 小说以舞台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 分) 6. 有人说孙兰是典型的贤内助,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文分析。(6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7—9 题。 他用苦难令世界破涕为笑 400 年前,即 1616 年,4 月 23 日,在马德里家中的病榻上,塞万提斯永远放下了手中的笔。 正如他的墓志铭所说:泥土盖没了他的肉体,没有盖没他的名字。 直到最后,他都秉持着关于这个残酷待他的世界的清晰观点:“我被带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展现真正 的悲惨会是什么样子,是为了充当厄运之箭的射击练习。” 塞万提斯的去世,并没有在当时的西班牙激起几多涟漪——一个朝廷的讣告或者一个纪念的仪式。 要到很多年之后,人们才会领悟到,这一天简直是一种文化上的山崩地裂。这一天,莎士比亚在英 国去世。世界失去了两位文学巨匠。 但在“领悟”到来之前,塞万提斯只能继续在被遗忘的悲凉中一路向前——他的墓前没有立碑;他 的遗嘱不知所踪;墓地所在的修道院翻修时,他的遗骨被挖出、散失。 终于,这位伟大的现代小说之父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就只剩下他的著作,以及有时确定有时影影绰 绰的生平往事了。 生存逼人。而当时西班牙文坛的繁荣景象,则给了塞万提斯鼓舞。他兴致勃勃地参加文艺界的聚会, 吟诗谈文,结识朋友。1599 年阿莱曼流浪汉小说《古斯曼德·阿尔发拉切》的成功,让他意识到,他应 该给世界提供对一种文类的令人兴奋的冲击——他希望自己写一本书,能够永远地“毁灭”骑士小说。 于是,他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献给了一部将被举世公认的杰作。1605 年 1 月,《堂吉 诃德》第一部出版。这部作品的创作,凭借的是一支鹅毛笔和诸多奇思异想,以及作者本人的坎坷生平。 因此,这样的创作或许也可以被视为淬炼苦难的过程。塞万提斯在无穷无尽的不幸遭遇中,囤积力 量,升华苦难,编织想象,终于造就了另一人物的出发——身骑瘦马、手举长矛的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的出发,令世界破涕为笑。笑声成为无数读者对塞万提斯的回报。 1606 年,他在马德里落脚。在依然窘迫的日子里,他俯身书桌,勤奋地挥动手中的鹅毛笔,迎来他 创作最多产的时期。那段岁月,是作家生命最后的怒放,也是文学恣意的怒放。塞万提斯的写作,对底 层生活和崇高理念表现出迷恋与擅长。正是这种接地气的特质,使其即便书写幻想和荒诞时仍是伟大的 现实主义作家。 1613 年,《训诫小说集》出版。虽然病痛缠身,他还是在 4 年中写出了《堂吉诃德》第二部的 72 章。 大有只争朝夕之势。 为了对付《堂吉诃德》的赝品,他要让真正的第二部尽早问世,于是,他没日没夜地赶写,似乎还 给自己定了完稿日期。一年后,《堂吉诃德》第二部出版,同年还出版了《八部喜剧及八部幕间短剧集》。 代价是,他的工作损害了他的健康,年近七旬的作家变得弱不禁风
漫长的人生路,予以他太多苦难,他将这些苦难淬炼成一字一句,呈现给这个世界。这样的过程艰 辛而快乐,同时也是让幻想破灭的。最显著的是,他可以写出受人欢迎的书作,却不能靠写书过上好日 子 即便如此,他依然写啊,写啊。 病痛愈加磨人,身体日渐枯萎,只有那支鹅毛笔,静静流淌着他构思已久的长篇小说《贝雪莱斯和 西吉斯蒙达历险记》。写作速度之快,令人意外。 直到1616年4月23日,这支笔,枯竭了。 (选自2016年4月20日《解放日报》同名文章,作者:黄玮,有删改) 相关链接 塞万提斯一生的遭遇简直就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历险记。他24岁时加入部队当兵,在战争中不幸受伤 导致左手残疾,但他仍带着伤残的身体继续留守战场。几年后终于可以带着推荐信回国,却不料在途中 遇上了海盗,结果沦为他们的奴隶,还差点被送上断头台,34岁时才被亲友们赎回。他一生中有过三次 牢狱之灾。经济上一直比较拮据,他创作了大量的剧本,但他的作品未能给他带来可观的收入,即便《堂 吉诃德》被一版再版,他的经济状况也并无太多改善。(2016-05-25《武林军事·关于塞万提斯的人生 故事》)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陈众议教授介绍,塞万提斯一生坎坷,但没有被命运打败,就是 在监狱中,他开始构思《堂吉诃德》。《堂吉诃德》表面上是讲一个50多岁的疯子,觉得这个世界太黑暗, 要去践行他的理想主义,却又到处碰壁的故事。塞万提斯也面临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又纠结不已,桑 丘之所以跟随堂吉诃德,其实是认为可以寻到宝藏,获封岛主。这是非常明显的矛盾,也表现了堂吉诃 德的悲剧色彩。(2016-08-04《万汇文化·为何国人熟知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却不了解汤显祖》)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塞万提斯是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世界级的文学巨匠,他们的去世震动了当时的世界文坛 B.关于塞万提斯的生平事迹,大家知之甚少,他只留下了作品,让世人知晓 C.当时西班牙文坛的繁荣景象,给了塞万提斯以鼓舞,当他兴致勃勃地写作出永远地“毁灭”骑士 小说的《堂吉诃德》时,却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D.塞万提斯非常喜欢写底层人的生活,擅长表现崇高的理念,尽管他的作品有着幻想和荒诞的内容 但他仍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塞万提斯秉持着“我被带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展现真正的悲惨会是什么样子,是为了充当厄运之 箭的射击练习”的观点,将苦难淬成世人的笑声。 B.塞万提斯对悲惨人生的顽强抗争,创作了不朽的著作,他的长篇小说《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 险记》永远“毁灭”了骑士小说 C.塞万提斯一生的遭遇简直就是一部动人心魄惊险不断的小说,他在不幸中囤积力量,升华苦难, 编织着自己的财富王国 D.塞万提斯以《堂吉诃德》赢得“现代小说之父”的称号,是因为他充分具体地表现了堂吉诃德的 悲剧人生,汤显祖不写苦难人生,所以国人不知 9.塞万提斯是怎样战胜苦难进行文学创作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徐积,字仲连,楚州山阳人。孝行出于天禀。三岁父死,旦旦求之甚哀,母使读《孝经》,辄泪落不 能止。事母至孝,朝夕冠带定省。从胡翼之学。所居一室,寒一衲裘,啜菽饮水,翼之馈以食,弗受。 应举入都,不忍舍其亲。登进士第,举首许安国率同年生入拜,且致百金为寿,谢却之。母亡,水浆不 入口者七日,悲恸呕血。庐墓三年,卧苫枕块,衰絰不去体,雪夜伏墓侧,哭不绝音。翰林学士吕溱过 其庐适闻之,为泣下曰:“使鬼神有知,亦垂涕也。”既终丧,不彻筵几,起居馈献如平生。中年有聩疾, 屏处穷里,而四方事无不知。客从南越来,积与论岭表山川险易、镇戍疏密,口诵手画,若数 叹曰:“不出户而知天下,徐公是也。”自少及老,日作一诗,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尝借人书
4 漫长的人生路,予以他太多苦难,他将这些苦难淬炼成一字一句,呈现给这个世界。这样的过程艰 辛而快乐,同时也是让幻想破灭的。最显著的是,他可以写出受人欢迎的书作,却不能靠写书过上好日 子。 即便如此,他依然写啊,写啊。 病痛愈加磨人,身体日渐枯萎,只有那支鹅毛笔,静静流淌着他构思已久的长篇小说《贝雪莱斯和 西吉斯蒙达历险记》。写作速度之快,令人意外。 直到 1616 年 4 月 23 日,这支笔,枯竭了。 (选自 2016 年 4 月 20 日《解放日报》同名文章,作者:黄玮,有删改) 相关链接: 塞万提斯一生的遭遇简直就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历险记。他 24 岁时加入部队当兵,在战争中不幸受伤, 导致左手残疾,但他仍带着伤残的身体继续留守战场。几年后终于可以带着推荐信回国,却不料在途中 遇上了海盗,结果沦为他们的奴隶,还差点被送上断头台,34 岁时才被亲友们赎回。他一生中有过三次 牢狱之灾。经济上一直比较拮据,他创作了大量的剧本,但他的作品未能给他带来可观的收入,即便《堂 吉诃德》被一版再版,他的经济状况也并无太多改善。(2016—05-25《武林军事·关于塞万提斯的人生 故事》)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陈众议教授介绍,塞万提斯一生坎坷,但没有被命运打败,就是 在监狱中,他开始构思《堂吉诃德》。《堂吉诃德》表面上是讲一个 50 多岁的疯子,觉得这个世界太黑暗, 要去践行他的理想主义,却又到处碰壁的故事。塞万提斯也面临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又纠结不已,桑 丘之所以跟随堂吉诃德,其实是认为可以寻到宝藏,获封岛主。这是非常明显的矛盾,也表现了堂吉诃 德的悲剧色彩。(2016-08-04《万汇文化·为何国人熟知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却不了解汤显祖》)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塞万提斯是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世界级的文学巨匠,他们的去世震动了当时的世界文坛。 B.关于塞万提斯的生平事迹,大家知之甚少,他只留下了作品,让世人知晓。 C.当时西班牙文坛的繁荣景象,给了塞万提斯以鼓舞,当他兴致勃勃地写作出永远地“毁灭”骑士 小说的《堂吉诃德》时,却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D.塞万提斯非常喜欢写底层人的生活,擅长表现崇高的理念,尽管他的作品有着幻想和荒诞的内容, 但他仍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塞万提斯秉持着“我被带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展现真正的悲惨会是什么样子,是为了充当厄运之 箭的射击练习”的观点,将苦难淬成世人的笑声。 B.塞万提斯对悲惨人生的顽强抗争,创作了不朽的著作,他的长篇小说《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 险记》永远“毁灭”了骑士小说。 C.塞万提斯一生的遭遇简直就是一部动人心魄惊险不断的小说,他在不幸中囤积力量,升华苦难, 编织着自己的财富王国。 D.塞万提斯以《堂吉诃德》赢得“现代小说之父”的称号,是因为他充分具体地表现了堂吉诃德的 悲剧人生,汤显祖不写苦难人生,所以国人不知。 9.塞万提斯是怎样战胜苦难进行文学创作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徐积,字仲连,楚州山阳人。孝行出于天禀。三岁父死,旦旦求之甚哀,母使读《孝.经.》,辄泪落不 能止。事母至孝,朝夕冠带定省。从胡翼之学。所居一室,寒一衲裘,啜菽饮水,翼之馈以食,弗受。 应举入都,不忍舍其亲。登进士第,举首许安国率同年..生入拜,且致百金为寿,谢却之。母亡,水浆不 入口者七日,悲恸呕血。庐墓..三年,卧苫枕块,衰绖不去体,雪夜伏墓侧,哭不绝音。翰林学士吕溱过 其庐适闻之,为泣下曰:“使鬼神有知,亦垂涕也。”既终丧,不彻筵几,起居馈献如平生。中年有聩疾, 屏处穷里,而四方事无不知。客从南越来,积与论岭表山川险易、镇戍疏密,口诵手画,若数一二。客 叹曰:“不出户而知天下,徐公是也。”自少及老,日作一诗,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尝借人书
策,经宿还之,借者绐言中有金叶,积谢而不辨,卖衣偿之。乡人有争讼,多就取决。州以行闻,诏赐 粟帛。元祐初,近臣合言:“积养刹以袭著周以康称道义文学最于东南令年过五士以耳疾不能出什朝 惩友迢史外学官如积之贤在所表。”乃以扬州司户参军为楚州教授。每升堂,训诸生曰:“诸君欲 为君子,而劳己之力,费己之财,如此而不为,犹之可也。不劳己之力,不费己之财,何不为君子?乡 人贱之,父母恶之,如此而不为,可也。乡人荣之,父母欲之,何不为君子?”又曰:“言其所善,行 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为君子者,未之有也。言其不善,行其不善,思其不善,如此而不为小人 者,未之有也。”闻之者敛衽敬听。居数岁,使者又交荐之,转和州防御推官,改宣德郎,监中岳庙。 ,年七十六。(节选自《宋史·徐积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 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 B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 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 C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 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 D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 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经,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集中阐述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的著作 B.同年,指同时,中国古代称同时入学又同一年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的人为同年。 C.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的小屋,居住其中守护坟墓 D.诸生,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最早指有学问的士人,文中是指众弟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积天性孝顺。三岁时父亲去世,他天天要找父亲,十分伤心;后来进京应试,他也不忍心丢下 母亲 B.徐积为人廉正。他考中进士时,第一名许安国等人拜见他的母亲,送了重金为他母亲祝寿,他谢 绝不受 C.徐积关心国事。他虽然隐居在偏僻之处,但对四方之事无所不知,尤其关注岭南的山川地势和镇 守情况。 D.徐积劝人向善。他认为一个人做君子既不需要出力,也不需要破费钱财,而且是乡人和父母都赞 同的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借人书策,经宿还之,借者绐言中有金叶,积谢而不辨,卖衣偿之。 (2)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为君子者,未之有也。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池上早秋 【唐】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①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描绘了一幅虽已秋水满池,却还有荷花菱芰辉映的早秋画面
5 策,经宿还之,借者绐言中有金叶,积谢而不辨,卖衣偿之。乡人有争讼,多就取决。州以行闻,诏赐 粟帛。元祐初,近臣合言:“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 廷方诏举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乃以扬州司户参军为楚州教授。每升堂,训诸生..曰:“诸君欲 为君子,而劳己之力,费己之财,如此而不为,犹之可也。不劳己之力,不费己之财,何不为君子?乡 人贱之,父母恶之,如此而不为,可也。乡人荣之,父母欲之,何不为君子?”又曰:“言其所善,行 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为君子者,未之有也。言其不善,行其不善,思其不善,如此而不为小人 者,未之有也。”闻之者敛衽敬听。居数岁,使者又交荐之,转和州防御推官,改宣德郎,监中岳庙。 卒,年七十六。(节选自《宋史·徐积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 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 B.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 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 C.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 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 D.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 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孝经,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集中阐述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的著作。 B.同年,指同时,中国古代称同时入学又同一年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的人为同年。 C.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的小屋,居住其中守护坟墓。 D.诸生,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最早指有学问的士人,文中是指众弟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徐积天性孝顺。三岁时父亲去世,他天天要找父亲,十分伤心;后来进京应试,他也不忍心丢下 母亲。 B.徐积为人廉正。他考中进士时,第一名许安国等人拜见他的母亲,送了重金为他母亲祝寿,他谢 绝不受。 C.徐积关心国事。他虽然隐居在偏僻之处,但对四方之事无所不知,尤其关注岭南的山川地势和镇 守情况。 D.徐积劝人向善。他认为一个人做君子既不需要出力,也不需要破费钱财,而且是乡人和父母都赞 同的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尝借人书策,经宿还之,借者绐言中有金叶,积谢而不辨,卖衣偿之。 (2)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为君子者,未之有也。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池上早秋 【唐】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①825 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描绘了一幅虽已秋水满池,却还有荷花菱芰辉映的早秋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