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经济学课堂辩论报告 UNIVE ( 辨题:最后贷款人制度是否会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组别:第三小组 小组成员:周杨、马艺玮、陈威伍、姚皓天 小组成员分工表 辩论报告的第一部分、第三部分的小结以及第四部分的美国次贷危机部 周杨 分,辩论报告文档的全篇整合工作 课堂辩论部分:报告ppt制作、5分钟的观点介绍和问题回答 辩论报告的第二部分、第四部分的欧债危机部分。 马艺玮课堂辩论部分:问题相关资料的事先准备、问题回答以及最后总结 陈威伍辩论报告第三部分中与存款保险制度的对比,第五部分 课堂辩论部分:问题相关资料的事先准备、问题设计、问题回答 辩论报告第三部分中与银行并购的对比,第五部分的信贷风险问题 姚皓大课堂辩论部分:问题相关资料的事先准备、问题设计、问题回答
货币经济学课堂辩论报告 辩题:最后贷款人制度是否会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组别:第三小组 小组成员:周杨、马艺玮、陈威伍、姚皓天 小组成员分工表 周杨 辩论报告的第一部分、第三部分的小结以及第四部分的美国次贷危机部 分,辩论报告文档的全篇整合工作。 课堂辩论部分:报告 ppt 制作、5 分钟的观点介绍和问题回答 马艺玮 辩论报告的第二部分、第四部分的欧债危机部分。 课堂辩论部分: 问题相关资料的事先准备、问题回答以及最后总结 陈威伍 辩论报告第三部分中与存款保险制度的对比,第五部分 课堂辩论部分:问题相关资料的事先准备、问题设计、问题回答 姚皓天 辩论报告第三部分中与银行并购的对比,第五部分的信贷风险问题 课堂辩论部分:问题相关资料的事先准备、问题设计、问题回答
最后贷款人制度 最后贷款人制度有利于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关于最后贷款人制度是否会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的辩题,我方观点是最后贷款人是有 利于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我方论证思路如下图所示: 理论综述 制度实行的必要性探究 最后贷款人制度 三、制度实行的不可替代性探究 观点及结论 四、历史中的实践 五、实际操作中的成本及解决措施 首先,对最后贷款人的定义以及其理论发展进行归纳介绍;其次从央行的职能、银行体 系自身的脆弱性和最后贷款人的功能性三个方面论证最后贷款人制度实行的必要性:再次通 过最后贷款人制度与存款保险制度、银行并购的比较来论证最后贷款人制度在抵御系统性风 险能力上的不可替代性。随后通过一个正面案例(美国次贷危机中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应用) 以及一个反面案例(欧债危机中最后贷款人制度暴露出来的问题)来介绍最后贷款人理论的 相关实践;最后,通过逐一对最后贷款人在实际操作中的成本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来论证我 方的观点: 最后贷款人制度尽管存在成本,但随着各国实践经验的不断累积,其成本在逐渐减小 而理论和实践均证明,最后贷款人制度对于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仍然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最后贷款人制度 最后贷款人制度有利于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关于最后贷款人制度是否会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的辩题,我方观点是最后贷款人是有 利于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我方论证思路如下图所示: 首先,对最后贷款人的定义以及其理论发展进行归纳介绍;其次从央行的职能、银行体 系自身的脆弱性和最后贷款人的功能性三个方面论证最后贷款人制度实行的必要性;再次通 过最后贷款人制度与存款保险制度、银行并购的比较来论证最后贷款人制度在抵御系统性风 险能力上的不可替代性。随后通过一个正面案例(美国次贷危机中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应用) 以及一个反面案例(欧债危机中最后贷款人制度暴露出来的问题)来介绍最后贷款人理论的 相关实践;最后,通过逐一对最后贷款人在实际操作中的成本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来论证我 方的观点: 最后贷款人制度尽管存在成本,但随着各国实践经验的不断累积,其成本在逐渐减小; 而理论和实践均证明,最后贷款人制度对于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仍然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一、理论综述 二、制度实行的必要性探究 三、制度实行的不可替代性探究 四、历史中的实践 五、实际操作中的成本及解决措施 最后贷款人制度 观点及结论
货币经济学课堂辩论报告 、最后贷款人概述 最后贷款人( lender of last resort,LOLR是指在危急时刻中央银行应尽的融通的 责任,它应满足对高能货币的需求,以防止由恐慌引起的货币存量的收缩(纽曼,2000)。 以20世纪70年代为分界线,最后贷款人理论发展经历了传统最后贷款人理论和现代 最后贷款人理论两个阶段:前者以桑顿、巴杰特为代表主要从防止通货紧缩对实体经济造成 负面影响的角度提出LOLR的必要性,后者则从更微观的层面,如银行挤兑模型 ( Diamond& brig,1983)、同业市场失灵、风险传染等有关危机形成及其负外部性,为LOLR 的实施提供更为充足的理论依据 表格1传统最后贷款人理论的基本内容 目标 防止恐慌引起的货币存量的减少 功能 LOLR的存在不是为了防止冲击,而是为了将冲击产生的持续影响最小化 职责范围整个金融系统,而非单个银行 特征 ①具有金融系统流动性最终来源的独特地位 ②负有应对不同流出、集中与管理黄金储备的特殊职责(金本位制时期) ③负有公共职责 方法 ①事先公开重申承诺在未来所有恐慌时期将迅速而有力地提供贷款 ②以惩罚性利率为手段 ③仅向陷人流动性危机而并非破产的银行提供贷款 ④破产的金融机构,若不能被完整地拍卖,则应当按市场价格出售或清算。 在处理机构破产过程中,损失应依次由股东、债券持有人、债务人、无担保 的存款人及有存款担保的企业承担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危机浪潮席卷全球。世界通货膨胀压力、石油冲击、布雷顿 森林体系瓦解以及一系列金融不稳定事件的发生,如1974年德国赫斯塔银行倒闭、英国 1974-1995年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债务危机等危机的频 发重新激发了理论界对LOLR的研究兴趣。因此,现代最后贷款人理论在传统最后贷款人 12000年版的《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中纽曼给出了最后贷款人的定义 2内容整理自:汤凌霄.最后贷款人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汤凌霄.最后贷款人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p32-33
货币经济学课堂辩论报告 1 一、最后贷款人概述 最后贷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LOLR)是指在危急时刻中央银行应尽的融通的 责任,它应满足对高能货币的需求,以防止由恐慌引起的货币存量的收缩(纽曼,2000) 1。 以 20 世纪 70 年代为分界线,最后贷款人理论发展经历了传统最后贷款人理论和现代 最后贷款人理论两个阶段:前者以桑顿、巴杰特为代表主要从防止通货紧缩对实体经济造成 负面影响的角度提出 LOLR 的必要性,后者则从更微观的层面,如银行挤兑模型 (Diamond&Dybvig,1983)、同业市场失灵、风险传染等有关危机形成及其负外部性,为 LOLR 的实施提供更为充足的理论依据。 表格 1 传统最后贷款人理论的基本内容2 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危机浪潮席卷全球。世界通货膨胀压力、石油冲击、布雷顿 森林体系瓦解以及一系列金融不稳定事件的发生,如 1974 年德国赫斯塔银行倒闭、英国 1974-1995 年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 年俄罗斯债务危机等危机的频 发重新激发了理论界对 LOLR 的研究兴趣。3因此,现代最后贷款人理论在传统最后贷款人 1 2000 年版的《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中纽曼给出了最后贷款人的定义。 2 内容整理自:汤凌霄. 最后贷款人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3 汤凌霄. 最后贷款人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p32-33 目标 防止恐慌引起的货币存量的减少 功能 LOLR 的存在不是为了防止冲击,而是为了将冲击产生的持续影响最小化 职责范围 整个金融系统,而非单个银行 特征 ○1 具有金融系统流动性最终来源的独特地位 ○2 负有应对不同流出、集中与管理黄金储备的特殊职责(金本位制时期) ○3 负有公共职责 方法 ○1 事先公开重申承诺在未来所有恐慌时期将迅速而有力地提供贷款 ○2 以惩罚性利率为手段 ○3 仅向陷人流动性危机而并非破产的银行提供贷款 ○4 破产的金融机构,若不能被完整地拍卖,则应当按市场价格出售或清算。 在处理 机构破产过程中,损失应依次由股东、债券持有人、债务人、无担保 的存款人及有存款担保的企业承担
最后贷款人制度 理论的基础上对最后贷款人实施的合理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同时随着各国最后贷款人 实践的不断增多也引发了有关最后贷款人主体、操作方式、援助对象以及资金来源的相关 讨论。 表格2现代最后贷款人理论的实践与发展 火灾大传统理论认为LOLR是为了防止通货紧缩造成的实体经济的衰退。但随着 拍卖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壮大,尽管国内冲击可能不会引起货币需求增加以 及货币供给的减少,但为了防止资产价格突然大幅度下跌给人们的收入 财富造成巨大损失,也必须提供L0LR。因此,防止资产的“火灾大拍卖” 损失(fire-sale1oses)就成为L0LR存在的新理由。( Kaufman,1991) 最银行挤如果储户的取款是随机发生的,根据大数法则,以拿回国内的资金来源是 后提模型稳定的。但是银行作为资金中介具有潜在的脆弱性。面对突如起来的、集 贷款 中且巨额的流动性需求,“暂停取款”等措施软弱无力的问题,银行需 要央行强力的LLR支持。 人|同业市同业市场失灵包括四种情况:第一,因信息不完全导致具有清偿力但缺 制|场失灵「乏流动性的银行被市场拒绝和怀疑。第二,一个有剩余流动性的银行不足 以贷款给所有缺乏流动性的银行以分散风险。第三,每一家银行考虑到自 度的合理 身缺乏流动性时难以从市场接到乱,因而有剩余时也拒绝借款。第四,竞 争的激烈可能使其他银行不愿向自己的对手施以援手。因此,在危机时期 需要央行挺身而出,担当LODR的重任。 性危机的|IF(989指出,最近的货币危机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在国家之间的传 传染机递。危机传染系指在一定时期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金融危机在不同国家和 地区先后出现的现象。按此定义,危机传染可进一步分为横向传染、纵 向传染和复合传染三种形式。正是这样的危机传染机制存在为最后贷款 人制度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的建立提供了更为坚实的逻辑依据和理论基 础 4内容整理自:汤凌霄.最后贷款人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一国范围内不同类型危机之间相互转化,也即银行危机、股市危机、货币危机和外债危机的相互传染。 6同一类型危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传染 7不同类型危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交叉传染
最后贷款人制度 2 理论的基础上对最后贷款人实施的合理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同时随着各国最后贷款人 实践的不断增多也引发了有关最后贷款人主体、操作方式、援助对象以及资金来源的相关 讨论。 表格 2 现代最后贷款人理论的实践与发展4 最 后 贷 款 人 制 度 的 合 理 性 火 灾 大 拍卖 传统理论认为 LOLR 是为了防止通货紧缩造成的实体经济的衰退。但随着 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壮大,尽管国内冲击可能不会引起货币需求增加以 及货币供给的减少,但为了防止资产价格突然大幅度下跌给人们的收入、 财富造成巨大损失,也必须提供 LOLR。因此,防止资产的“火灾大拍卖” 损失(fire-sale losses)就成为 LOLR 存在的新理由。(Kaufman,1991) 银 行 挤 提模型 如果储户的取款是随机发生的,根据大数法则,以拿回国内的资金来源是 稳定的。但是银行作为资金中介具有潜在的脆弱性。面对突如起来的、集 中且巨额的流动性需求,“暂停取款”等措施软弱无力的问题,银行需 要央行强力的 LOLR 支持。 同 业 市 场失灵 同业市场失灵包括四种情况:第一,因信息不完全导致具有清偿力但缺 乏流动性的银行被市场拒绝和怀疑。第二,一个有剩余流动性的银行不足 以贷款给所有缺乏流动性的银行以分散风险。第三,每一家银行考虑到自 身缺乏流动性时难以从市场接到乱,因而有剩余时也拒绝借款。第四,竞 争的激烈可能使其他银行不愿向自己的对手施以援手。因此,在危机时期 需要央行挺身而出,担当 LOLR 的重任。 危 机 的 传 染 机 制 IMF(1998)指出,最近的货币危机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在国家之间的传 递。危机传染系指在一定时期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金融危机在不同国家和 地区先后出现的现象。按此定义,危机传染可进一步分为横向传染5、纵 向传染6和复合传染7三种形式。正是这样的危机传染机制存在为最后贷款 人制度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的建立提供了更为坚实的逻辑依据和理论基 础。 4 内容整理自:汤凌霄. 最后贷款人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5 一国范围内不同类型危机之间相互转化,也即银行危机、股市危机、货币危机和外债危机的相互传染。 6 同一类型危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传染。 7 不同类型危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交叉传染
货币经济学课堂辩论报告 谁来提供L0LR功能?对此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桑顿与巴杰特认为应由 最后贷 中央银行来提供;自由银行学认为是私人银行; Bordo等学者观点认为是 款人主 财政部、外国货币当局等央行以外的公共机构: Repullo等学者的观点 体之争 存款保险公司来提供,至今仍然未有准确定义 无清偿力派强调银行存续价值、大银行对银行系统的稳定举足轻重的影 最后贷 响以及系统性风险对金融经济的严重危害,其中特别强调系统性风险 款人客 清偿力派则主要以道德风险、处置成本以及影响公平竞争等理由予以反 最体有无 驳。因此,央行必须在系统性风险与道德风险之间权衡,在获得金融稳定 后清偿力 贷款人 争/的收益与提供LO所产生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两方面要兼顾通盘考 虑 最后贷款人的执行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贴现,一种是公开市场操作。 制最后贴现派提出R应该面向特定机构,以行政或类似于市场的方式提供公 共产品;而公开市场派则主张面向整个市场,以市场方式提供公共产品 度款人方 需要用贴现方式救助的往往是在市场上得不到流动性的无清偿力机构 的式之争 而公开市场操作则往往会让资金自动流向有清偿力的机构。在实践中, 讨 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通常并用。 有关LOLR是该向救助银行收取惩罚性的高利率还是优惠利率的问题理论 界一直存在争论。早期学者认为应该征收惩罚性高利率,然而高利率未考 最后贷虑困难银行的承压能力容易使得救助失效。有学者研究表明,如果贴现利 款人利率接近于0,那么LOLR政策最为有效( Rochet和 Vives,2003)。在各 率之争|国LOLR的实际操作当中,詹尼(1999通过历史考察发现绝大多数对金 融危机救助的个案都是采用优惠利率的办法来提供流动性资金。(除了 加拿大到现在都坚持惩罚性利率)。 最后贷款人制度实行的必要性 (一)央行的职责 中央银行是指监督银行体系(金融体系)运行,并负责执行货币政策的政府机构。其职责 包括:(1)代表国家来管理金融系统运行,以及制定和执行金融方针政策。(2)享有国家 法律所赋予的发行货币的权力。(3)根据政府管理经济的政策要求,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
货币经济学课堂辩论报告 3 最 后 贷 款 人 制 度 的 讨 论 最后贷 款人主 体之争 谁来提供 LOLR 功能?对此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桑顿与巴杰特认为应由 中央银行来提供;自由银行学认为是私人银行;Bordo 等学者观点认为是 财政部、外国货币当局等央行以外的公共机构;Repullo 等学者的观点— 存款保险公司来提供,至今仍然未有准确定义。 最后贷 款人客 体有无 清偿力 之争 无清偿力派强调银行存续价值、大银行对银行系统的稳定举足轻重的影 响以及系统性风险对金融经济的严重危害,其中特别强调系统性风险。 清偿力派则主要以道德风险、处置成本以及影响公平竞争等理由予以反 驳。因此,央行必须在系统性风险与道德风险之间权衡,在获得金融稳定 的收益与提供 LOLR 所产生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两方面要兼顾,通盘考 虑。 最后贷 款人方 式之争 最后贷款人的执行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贴现,一种是公开市场操作。 贴现派提出 LOLR 应该面向特定机构,以行政或类似于市场的方式提供公 共产品;而公开市场派则主张面向整个市场,以市场方式提供公共产品。 需要用贴现方式救助的往往是在市场上得不到流动性的无清偿力机构。 而公开市场操作则往往会让资金自动流向有清偿力的机构。在实践中, 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通常并用。 最后贷 款人利 率之争 有关 LOLR 是该向救助银行收取惩罚性的高利率还是优惠利率的问题理论 界一直存在争论。早期学者认为应该征收惩罚性高利率,然而高利率未考 虑困难银行的承压能力容易使得救助失效。有学者研究表明,如果贴现利 率接近于 0,那么 LOLR 政策最为有效(Rochet 和 Vives,2003)。在各 国 LOLR 的实际操作当中,詹尼(1999)通过历史考察发现绝大多数对金 融危机救助的个案都是采用优惠利率的办法来提供流动性资金。(除了 加拿大到现在都坚持惩罚性利率)。 二、最后贷款人制度实行的必要性 (一)央行的职责 中央银行是指监督银行体系(金融体系)运行,并负责执行货币政策的政府机构。其职责 包括:(1)代表国家来管理金融系统运行,以及制定和执行金融方针政策。(2)享有国家 法律所赋予的发行货币的权力。(3)根据政府管理经济的政策要求,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