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 修昔底德亲身经历了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所 描述的一些事件。作为雅典精英阶层的一员,修昔底德生 活在雅典的鼎盛时期。公元前431年战争爆发的时候,他 才20多岁。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修底德从一场瘟疫 中逃生,而这次瘟疫夺去了成千上万个雅典人的生命,其中 包括雅典政治家、提洛同盟创建者伯里克利(Pericles),修昔 底德曾经在他的这部书中记载了伯里克利的演说。公元前 424年,修昔底德作为雅典的一位将军,受命保卫色雷斯的 城市安菲波利斯,抗击斯巴达的进攻。由于他未能守住这 个城市,修昔底德被流放了20年。公元前406年,也就是 他回到雅典几年之后,修昔底德去世。 伯罗奔尼撒战争历史简述 在公元前5世纪初的时候,雅典和斯巴达曾经结盟,联合 打败了波斯帝国(公元前480年)。斯巴达是一个保守的、面 向陆地的国家,它在战胜波斯之后,变成一个内向型的国家。 而雅典则是个商业的、面向海洋的、外向型的国家。到公元前 5世纪中叶,雅典经过了5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帝 国。它创建了提洛同盟,即环爱琴海国家的同盟,其目的是共 同防御波斯人的威胁。而斯巴达则领导其在伯罗奔尼撒半岛 上的邻国组成了一个防御同盟。原先站在雅典一边并免费享 受保护的国家,很快便不得不向雅典人纳税。由于雅典力量 的增长以及在不断扩张的雅典帝国内部出现了反对派势力, 在公元前461年,也就是希腊人击败波斯人大约20年之后,第 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了。公元前445年,第一次伯罗奔 尼撒战争结束,交战双方签订了一项和约,约定维持30年的 ·19
和平。这样一来,希腊在第二次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之前,享 受了一段和平的时期。 图1.1 公元前434年,处于边缘地带的较小的城邦国家埃皮达姆 努斯发生内战。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该事件引起了一系列的 连锁反应,并最终导致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大规模冲突常 常是由一些发生在边缘地区的那些规模较小和不太重要的危机 所导致的,我们在本书后面将要讨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还会 再次看到这种现象。 ·20·
在埃皮达姆努斯,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的支持者就如何治 理国家的问题展开了斗争。民主派向曾经帮助埃皮达姆努斯建 国的城邦国家科西拉求助,但遭到拒绝。然后他们转向另外一 个城邦国家科林斯求救,科林斯同意提供帮助。这激怒了科西 拉,科西拉派出舰队,占领其前殖民地埃皮达姆努斯。科林斯感 到受了侮辱,并向科西拉宣战。科西拉害怕科林斯的进攻,因而 求助于雅典。科西拉和科林斯都派使节到了雅典。 雅典人在听完双方的陈词之后,处于困境之中。他们并不 愿意破坏已经保持了10年的和平环境,但是又担心如果科林斯 (靠近伯罗奔尼撒半岛)征服科西拉并控制其强大的海军,希腊 城邦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将变得不利于雅典。雅典人认为他们不 能让科西拉的海军落人科林斯人的手中,所以决定“介人一点”。 雅典采取一个小小的举动,即派出10条船,来吓唬科林斯,雅典 船只得到的指令是,除非受到攻击,否则不可动武。但威慑失败 了,科林斯发动了攻击,而且在科西拉人将要战败的时候,雅典 船只被拖人而非主动卷入一场纷争之中。雅典的介入激怒了科 林斯,同时也让雅典人感到不安。雅典人特别担心科林斯在帕 提地亚制造麻烦,帕提地亚虽然是雅典的盟友,但是它同科林斯 间有着历史上的关系。斯巴达表示,如果雅典进攻帕提地亚,那 么自己将帮助科林斯。在帕提地亚发生叛乱之后,雅典出兵镇 压。这个时候,斯巴达内部产生激烈的争论。雅典人呼吁斯巴 达人保持中立。科林斯人则鼓动斯巴达人与雅典交战,并提醒 他们不能无视雅典势力的增强。另一个重要的城邦国家墨加拉 站在科林斯的一边,这是因为雅典人背弃和约,断绝了同墨加拉 的商业联系。斯巴达左右为难,但是斯巴达人还是投票攒同向 雅典开战,因为他们担心,如果不对雅典的力量加以制约,雅典 就可能控制整个希腊。斯巴达走向战争的目的在于维持希腊城 ·21
邦国家之间的均势。 雅典拒绝接受斯巴达的最后通牒,战争于是在公元前431 年爆发了。雅典人怀有一种帝国的傲气,为自己的城邦及其社 会制度感到自豪,而且相信自己可以在战争中获胜。战争在初 期的时候处于胶着状态,在交战10年之后(公元前421年),双 方达成了停战协议。但和平是脆弱的,战火很快又重新燃烧起 来。在公元前413年,雅典采取了一个很大的冒险行动。它派 两支舰队和大量步兵去征服意大利南面的西西里岛,该岛上有 一些同斯巴达结盟的希腊殖民地。结果,雅典人遭受惨败。与 此同时,斯巴达人又从波斯人那里得到金钱的支持,波斯人希望 看到雅典遭受打击。在征战西西里失败之后,雅典内部产生了 分裂。在公元前411年,贵族派推翻了民主派政权,400名寡头 政治支持者试图统治雅典。这些事件虽然并没有导致雅典历史 的终结,但是它们的确使得雅典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410年, 雅典取得一场海战的胜利,但是5年之后,斯巴达就在海上战胜 了雅典,公元前404年,雅典被迫求和。斯巴达要求雅典拆除其 漫长的、用来防御陆上强国进攻的城墙。雅典的力量就这样被 击垮了。 根源与理论 这是一个富有戏剧性和引人入胜的历史事件。战争的根源 到底是什么呢?修昔底德心里很清楚。在叙述完发生在埃皮达 姆努斯和科西拉等地的一系列事件之后,他告诉读者说,这些都 不是战争的真正动因。正是雅典力量的增长及其引起的斯巴达 的恐惧,使得战争不可避免。 雅典是否有选择的余地呢?如果雅典比较有远见的话,那 么它是否可以避免那场灾祸?雅典领导人伯里克利在战争初 ·22·
期,曾经向其民众提供一个很有意思的答案:“你们支持雅典帝 国的行为是正确的,也是恰当的。你们的帝国现在就像一个专 制政权,实行专制可能是不对的,但放弃专制肯定是极其危险 的。”6换句话说,伯里克利告诉雅典人,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 雅典人既然建立了一个帝国,除非冒更大的风险,否则他们就没 什么选择的余地。因此,伯里克利主张战争。尽管如此,在雅典 内部还有别的声音。比如,公元前432年赴斯巴达参加辩论的 雅典代表就对斯巴达人说:“请你们在决定参战之前,好好想一 想不可预测的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偶 然性的事情就越多。7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为什么雅典人没 有注意到他们的劝告呢?也许雅典人被爱国主义情感或者愤怒 情绪冲昏了头脑,从而丧失了理智。还有一种可能是,雅典人虽 然很理性,但是陷于一个安全困境中。 安全困境的产生,同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即无政府状态, 或国家之上缺少一个政府,是密不可分的。在无政府状态之下, 一个国家追求安全的独立行为可能导致所有的国家更不安全。 如果一个国家增强其实力以确保自身的安全不受另外一个国家 的侵害,那么第二个国家在看见第一个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后,可 能也会增强自己的实力,以防备第一个国家。这样一来,每一方 增强自己的实力和确保自身安全的独立行为,都会使得双方更 不安全。这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结局,因为每一方的行为都 是理性的。没有一方的行为是出于愤怒或者骄傲,而是由于另 一方实力增强所导致的恐惧感。不管怎么说,增强国防是对所 认知的威胁的理性反应。 国家可以通过合作,来避免出现这样的安全困境,也就是 说,它们可以达成一个共识,即双方都不增强国防力量,这对大 家都有好处。看上去,国家显然应该相互合作,但为什么它们并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