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译从·学术名著系列 地区构成的世界 美国帝权中的亚洲和欧洲 〔美〕彼得·卡赞斯坦薯 秦亚青魏玲译 of Re World of Regions Asia and Europe in the American Imperium 北京大出版社 PEKING UNIVERSTTY PRESS
出版者言 我们一直在呼吁建设独立自主的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学科,但在全 球化思潮的影响下,学科交叉如此频繁和复杂,实现国际关系学学科的 完全自主似乎已成为不可能。但是,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学科建设依 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业。为了推动这项事业,我们采取原版影印的方 式,组织引进了一批在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学科顿城颜有影响的国外 (主要是美国)教科书,也就是我们已经出版的《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原 版影印丛书》。在推出那套影印丛书的同时,我们还选择了一批最有彩 响的学术经典著作,推出了一个影印版的《学术精品系列》,与原版教科 书共同构成了一个原文教学和科研的参考大系。 如今,我们在这个大系的基础上,再推出一个翻译版的大系,即现在 的这个《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译丛》。目前我们把这个译丛分成两个子 系列:一是《经典教材系列》,一是《学术名著系列》。 《经典教材系列》着力引进国外著名的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专业的 大学教科书,按照其侧重点的不同,分别涉及世界政治(我国际政治)、国 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美国外交政策等等,以期对我国现行的高校救 科书体系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同时也起到对照和激励的作用。因此, 我们在选择国外教科书时奉行的宗旨是:服务于我国高校的教学和学科 建设,向广大大学生和更多读者提供最具亲和力的专业读物。当然,我 们的态度以及我们所倡导的态度始终是“拿来主义”的,绝对不主张照搬 服抄国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国外教科书有其丰富多彩、生动活 泼、注重基础、亲和力强的特点,这是我们应滚借鉴的,但也有一些弱点, 比如主要针对的是其本国的大学生,而且往往带着发达国家的政治“有 色镜”,这些都值得我们在阅读和使用时加以分辨。 《学术名著系列》则重点选择本专业頓城内的名家代表作,侧重学术 性、专业性,但不唯流派、不侣门户之见,坚持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原则,让 国内的学术界了解到国外国际关系学术界“百花齐放”的特征,从中感受 DG
地区构的世界 2 魅力、体悟精华、据采灵气,以期对我国的国际关系学术发展起到启迪思 维,放宽视野、见贤思齐的效应。因此,我们在选书时既优选长盛不衰的 大师经典,也青昧学术新秀的最新开拓:既聚焦于声名远播的方家文墨, 也不拒绝学界“需子牛”的真心书写:既热衷于那些坚守学科自主的佳 作,也投好于那些跨越学科篱墙而独树一帜的名品。当然,学术的限度 永远存在。学术著作应孩是开启智慧的钥起,而不应该是来博思维的绳 案,我们引进国外学术名著的意旨和旅界也在于此,故亦请读者明辨。 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科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其基础部 分,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这项系统工程的一 小部分,希望有更多的教员和学生以及更多的出板界同仁参与到我们的 这项工作中来,共同把我国的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这门学科推到世界水 平上,不仅在世界上创出更多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学术成果,而且 搭建一个供各国学界同仁交流的学术舞台。 希望我们的呼吁和努力一如蓝天鸽哨,长久地解响于读者诸君的 心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1日 积光 ①器名 PDG
序 许多年前,我在康奈尔大学的一个学生对我说:“我对理论不感兴 趣。我感兴趣的是了解世界是怎样运作的。”我说:“可以将世界视为一 个美国帝权治下不同地区所构成的世界。”这样思考,或许能够回答“世 界是怎样运作的”同题。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以地区为研究重心 的论述很有意义,但在美国,以地区为研究重心的方式仍然不是教授学 生学习国际关系的方法。国际关系的标准教材忽略了地区研究,这类课 本重点讨论的是分析框架和抽象模式。①在最流行的比较政治学教材 中,跨地区比较研究也是凤毛麟角。②如果将地区比较研究与对全球权 力和进程的分析结合起来,就会提供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方式,使人们了 解“世界是怎样运作的”。 地区研究的方式与研究国家和帝国、市场和全球化、文明与世界文 化的方式之所以不同,关键在于地区具有其特性。有些学者从安全问题 出发,研究国家权力和帝国意义。这类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 们没有充分重视新兴的力量,而正是这些力量削弱了这类理论所重视的 权力的作用。有些学者研究市场效率,或是研究全球化对社会经济问题 的变革性影响,这类研究也有缺失,因为它们忽视了传统的权势统治形 式。世界政治研究中对文明和文化的分析往往也缺乏对特性的分析。 其中许多研究自造了某些物化的情景,然后据此演化出地缘的同质性和 行为体的认同。从另一个方面,其他一些学者则将世界文化简化为一种 ①可参见Gordon等2002. Huber 2003. PDG
地区构戒的世界 2 教条,将其与人的有意图行为制裂开来。本书提出一种地区的研究视 角,这种视角既涵盖了安全、经济,文化等领域,也关注跨领城力量在不 同的领城之中是如何配置和产生作用的。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一个问题,这就是多年来人们对 地区研究在美国社会科学中具有什么作用的讨论。地区研究的政治和 学术动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的。杜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在一 份报告中指出,地区研究是实现三个目标的最有效途径。这三个目标 是: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扩大人文研究的作用:将人文研究与社会科学 联系起来:在迅速形成的全球对抗中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④冷战结束 之后,美国压缩了预算,英语作为全球化时代的通用语言流行开来,同 时,数学和统计学被视为更有效、更经济的获取世界知识的工具,其吸引 力日渐增强。由于这些情况的出现,在美国,外语训练的重要程度下降。 “9·1】”恐怖主义袭击之后,美国在阿拉伯语言和对伊斯兰以及中东的 了解方面都暴露出明显的弱点。无论是在政府部门还是在学术界,情况 都是如此。这就使得关于地区研究的辩论再度产生了新意。 与本书的握写尤为相关的是出现了一批“基于地区知识”⑤的研究 成果。这些成果兼容并蓄,既从社会科学、也从人文科学那里汲取了营 养。杜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对于更加深人地理解世界事务是极其 有益的,但前提是这样的发展不能与历史学和人文科学的视野分裂开 来。传统的学术领域完全集中在抽象的概念上面,所以,与世界各个地 区的不同经验只能有肤浅或是抽象的联系。对于分析世界事务来说,历 史、语言和地缘知识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只专于某一特定地 区的研究又会忽视了世界不同地区之间事务发展的相互关联。所以,必 须了解世界的某一特定地区,同时又至少熟悉一个特定的社会科学领 域,这才不会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的“文盲”。 地区研究从本质上必然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因此也就受到了两种 观点的批评。一是强调学科性和“科学性”的科学派,二是强调“文化” 的文化派。前者重视普遮规律,轻视语境化问题;后者则全然是从人文 视角进行研究。罗伯特·贝茨(Robert Bates)从理性主义观点出发,认为 如果地区研究使用精致的研究设计,对不同结果的不同解释进行严格的 ③以下都分是根据Katrenstein200l,2002a改写的。亦参见Rudolph forheoming:Szanton 2003:"Roundtable"2002:Biddle 2002.67-86:Hall and Tarrow 1998. ④Hal1948:Rafacl1994,92一98 5 Prewitt1996a.1996b,4nd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