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徐海、陈东、麻叶等人巢居柘林、乍浦、川沙洼等地。每天在骚扰郡县。当时柘林中众多 倭寇转移屯据陶宅,势力逐渐衰弱。恰逢苏州、松江巡抚曹邦辅在浒墅歼灭倭寇,赵文华想 窃取功劳,没有成功,非常生气,于是进攻、剿灭陶宅的残敌。胡宗宪和他一同进攻,带领 精锐士兵四千人,驻扎在砖桥,约定曹邦辅一起夹击,倭寇殊死抵抗,胡宗宪的士兵死了 千多,同时倭寇侵犯浙江东部诸多州县,杀死很多文武官吏。胡宗宪于是和赵文华制定安抚 计策。赵文华回朝,极力诋毁总督杨宜,并且推荐胡宗宪,胡宗宪于是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 替代杨宜。当初,胡宗宪让幕僚蒋洲、陈可愿告诉日本国王,在五岛遇见汪直的养子汪漖 汪漖邀请使者去见汪直。胡宗宪和汪直是同乡,想收罗他,从金华监狱里释放了汪直的母亲 和妻子,资助很丰厚。蒋洲等人向汪直宣告了胡宗宪的想法,汪直内心动摇。又知道母亲和 妻子安然无恙。非常高兴地说:“俞大猷断了我的归路。所以才到这地步。如果免除罪过准 许海上贸易,我也想归顺,只是日本国王已死,各岛不能相互统摄,必须一个一个地宣告 于是留下蒋洲而派汪漖等人护送陈可愿回去。胡宗宪优待汪激,让他立功。汪漖非常高兴, 把徐海入侵的消息告诉了胡宗宪。不久,徐海果真带领大隅、萨摩二岛的倭寇分头抢掠瓜洲 上海、慈溪,自己带领一万多人进攻乍浦,陈东、麻叶同他一起进攻,胡宗宪坚守塘栖,和 巡抚阮鹗形成夹击之势。正碰上徐海急奔皂林,阮鹗派游击将军宗礼在崇德三里桥攻击徐海, 三战三胜。嘉靖三十六年正月,阮鹗改任福建巡抚,就认命胡宗宪兼任浙江巡抚。到第二年 春天,新来的倭寇大量增加,皇帝严厉责备胡宗宪。胡宗宪惧怕皇帝治罪,上奏陈述战功, 说敌寇能够在短时期歼灭。主管官吏判他欺骗罪,皇帝愤怒,全部撤销俞大猷等将领的职务, 严厉责备胡宗宪,让他限期平定倭寇。当时赵文华已经犯罪死去,胡宗宪在朝中没有了内援, 看见倭寇的祸患不停,想讨好皇上,恰逢从舟山得到白鹿,献给皇上。皇上很高兴,施行告 庙礼,馈赠给他许多银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春阴 朱弁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竞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释】①朱弁(bian),曾出使金国,被拘留十五年,此间他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
而徐海、陈东、麻叶等人巢居柘林、乍浦、川沙洼等地。每天在骚扰郡县。当时柘林中众多 倭寇转移屯据陶宅,势力逐渐衰弱。恰逢苏州、松江巡抚曹邦辅在浒墅歼灭倭寇,赵文华想 窃取功劳,没有成功,非常生气,于是进攻、剿灭陶宅的残敌。胡宗宪和他一同进攻,带领 精锐士兵四千人,驻扎在砖桥,约定曹邦辅一起夹击,倭寇殊死抵抗,胡宗宪的士兵死了一 千多,同时倭寇侵犯浙江东部诸多州县,杀死很多文武官吏。胡宗宪于是和赵文华制定安抚 计策。赵文华回朝,极力诋毁总督杨宜,并且推荐胡宗宪,胡宗宪于是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 替代杨宜。当初,胡宗宪让幕僚蒋洲、陈可愿告诉日本国王,在五岛遇见汪直的养子汪滶, 汪滶邀请使者去见汪直。胡宗宪和汪直是同乡,想收罗他,从金华监狱里释放了汪直的母亲 和妻子,资助很丰厚。蒋洲等人向汪直宣告了胡宗宪的想法,汪直内心动摇。又知道母亲和 妻子安然无恙。非常高兴地说:“俞大猷断了我的归路。所以才到这地步。如果免除罪过准 许海上贸易,我也想归顺,只是日本国王已死,各岛不能相互统摄,必须一个一个地宣告。” 于是留下蒋洲而派汪滶等人护送陈可愿回去。胡宗宪优待汪滶,让他立功。汪滶非常高兴, 把徐海入侵的消息告诉了胡宗宪。不久,徐海果真带领大隅、萨摩二岛的倭寇分头抢掠瓜洲、 上海、慈溪,自己带领一万多人进攻乍浦,陈东、麻叶同他一起进攻,胡宗宪坚守塘栖,和 巡抚阮鹗形成夹击之势。正碰上徐海急奔皂林,阮鹗派游击将军宗礼在崇德三里桥攻击徐海, 三战三胜。嘉靖三十六年正月,阮鹗改任福建巡抚,就认命胡宗宪兼任浙江巡抚。到第二年 春天,新来的倭寇大量增加,皇帝严厉责备胡宗宪。胡宗宪惧怕皇帝治罪,上奏陈述战功, 说敌寇能够在短时期歼灭。主管官吏判他欺骗罪,皇帝愤怒,全部撤销俞大猷等将领的职务, 严厉责备胡宗宪,让他限期平定倭寇。当时赵文华已经犯罪死去,胡宗宪在朝中没有了内援, 看见倭寇的祸患不停,想讨好皇上,恰逢从舟山得到白鹿,献给皇上。皇上很高兴,施行告 庙礼,馈赠给他许多银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春 阴 朱弁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竞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释】①朱弁(biān),曾出使金国,被拘留十五年,此间他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
服。此诗就写于他被拘金国时期 8.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中的“迢递”是指高远貌,强调了关河的遥远。“惨惨”指阴森寒冷的样子。 B.诗中首联便用“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等景象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塞北阴冷萧瑟 的景象,渲染了塞北之地阴冷荒凉的氛围,极写其凄惨之意,也奠定了诗歌低沉的情感基调 颔联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其句所表达的情感基调和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 娇莺恰恰啼”正好相反,倒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 D.颈联中的“莫写”“难将”二词说的是自己难以把浩荡昂扬的爱国之情尽情抒写出来, “诗穷”“酒薄”都为了突显作者内心的情感之深 E.本首诗尾联处,作者借景抒情,以向塞北凛冽刺骨的冬风设问作结,自问自答,既表达了 对冬风扼杀生机的不满,又表达了内心对生机盎然的春天早日来到的热切期盼 9.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8.ED9.抒发了诗人被拘异国有家难回、思念故国、年华已逝的深情。①有家 难回之愁。“酒薄难将梦到家”是说诗人想借助酒力梦回故乡,可酒薄无力:梦尚未到家, 人却已经醒了。②思念故国之情。此时作者身居塞北,被拘他国,表面极写塞北景象之荒凉 凄惨与对家的思念,更是表达对国家的思念。③年华已逝之悲。尾联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 发作结,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韶华逝去感伤 【解析】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E项中 “东风”指的是春风,其情感主要指向时光流逝,韶华逝去之悲。文化常识及情感理解错误。 D中,颔联的情感比较丰富,“莫写”说的是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情抒写出来,其情 主要为家乡的思念,故国的怀念。故不完全正确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査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关键词 后两联”“情感”,分析时抓住情感关键词,结合手法、诗句具体分析。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 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 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 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 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 (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服。此诗就写于他被拘金国时期。 8. 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诗中的“迢递”是指高远貌,强调了关河的遥远。“惨惨”指阴森寒冷的样子。 B. 诗中首联便用“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等景象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塞北阴冷萧瑟 的景象,渲染了塞北之地阴冷荒凉的氛围,极写其凄惨之意,也奠定了诗歌低沉的情感基调。 C. 颔联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其句所表达的情感基调和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 娇莺恰恰啼”正好相反,倒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 D. 颈联中的“莫写”“难将”二词说的是自己难以把浩荡昂扬的爱国之情尽情抒写出来, “诗穷”“酒薄”都为了突显作者内心的情感之深。 E. 本首诗尾联处,作者借景抒情,以向塞北凛冽刺骨的冬风设问作结,自问自答,既表达了 对冬风扼杀生机的不满,又表达了内心对生机盎然的春天早日来到的热切期盼。 9. 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8. ED 9. 抒发了诗人被拘异国有家难回、思念故国、年华已逝的深情。①有家 难回之愁。“酒薄难将梦到家”是说诗人想借助酒力梦回故乡,可酒薄无力;梦尚未到家, 人却已经醒了。②思念故国之情。此时作者身居塞北,被拘他国,表面极写塞北景象之荒凉 凄惨与对家的思念,更是表达对国家的思念。③年华已逝之悲。尾联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 发作结,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韶华逝去感伤。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 E 项中 “东风”指的是春风,其情感主要指向时光流逝,韶华逝去之悲。文化常识及情感理解错误。 D 中,颔联的情感比较丰富,“莫写”说的是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情抒写出来,其情 主要为家乡的思念,故国的怀念。故不完全正确。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关键词 “后两联”“情感”,分析时抓住情感关键词,结合手法、诗句具体分析。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 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 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 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 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 (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