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 占优势的压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 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首先把国内的事情办好, 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 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 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 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 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 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 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 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 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等等,都是为了实现好、维 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只有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搞好了,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 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 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因此,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我们要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切实把构建
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 占优势的压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 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首先把国内的事情办好, 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 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 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 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 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 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 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 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 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等等,都是为了实现好、维 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只有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搞好了,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 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 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因此,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我们要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切实把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 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 好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谱社会的科学含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 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 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 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 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 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 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 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 好。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 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 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 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 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 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 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这六个方面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 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二)准确理解内涵必须把握的方面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 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 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 发展全局。它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不是空想社会 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 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 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得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 社会的一个阶梯。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 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 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
这六个方面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 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二)准确理解内涵必须把握的方面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 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 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 发展全局。它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不是空想社会 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 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 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得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 社会的一个阶梯。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 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 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