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重点阅读杯料 2008年中央“号文件”的解读与反思 2008年中央“-号文件”再次让人耳目一新,全文有81个“基”字,共有五个词:基础、基本、基层、 基金、基地,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前三个词,基础有33个、基层24个、基本15个。中国有句俗话,“基础 不牢,地动山摇”。200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强化农业基础”为主题,就是对重视农业基础传统工作重 的回归 立足“三基”:固根、强本、打长拳 概括起来,2008年中央“—号文件”就是三个特点:强基础、抓基本和重基层。 强基础。强化基础建设是2008年的中央“号文件”的主题和关键。其标题开宗明义地点岀文件的核心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08年的“-号文件″共有8大措施,其中第 τ、三大措施是“强基础″的条款。第-—大措施“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主要是建构四大机制 投入机制、强农惠农机制、增效增收机制、城彡-体化发展机制,第三大措施“突岀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工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农业机械化和生态建设六个方 面。第一大措施属于制度层面的建构,第三大措施属于物质方面的建设,两者点面结合、软硬兼施,强化基础 为农业发屐和农民增收提供制度攴撑和物质保障 抓基本。抓基本层面也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大特点。8大措施中体现在第二、四、五、六条款中 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攴撑"、“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 平"、“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等四大方面分别是从目标、动力、服务和制度四个维度,出 台具体的“抓基本”的政策。其中,“基本供给”、“基本支撑"、“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经营制度"、“基本医疗” 还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的表述中。“抓基本”体现了中央政策的三个意图:一是注重政府的基本职 能;二是显示了政府抓基本层面的努力方向;三是透露了政府抓基本层面“适可而止"、“量力而行”的方针,同 时表明今后会随着财力的增强而逐步完善。 重基层。重视基层的发展、改革和领导也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大亮点。“重基层”主要体现在两个 方面:一是“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包括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制度、基层干部队伍、乡村有效的治理 制度四个方面制度的健全和完善。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是第一次出现在2004年以来的中央“-号文件”中
2008 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重点阅读材料 2008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解读与反思 2008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让人耳目一新,全文有 81 个“基”字,共有五个词:基础、基本、基层、 基金、基地,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前三个词,基础有 33 个、基层 24 个、基本 15 个。中国有句俗话,“基础 不牢,地动山摇”。2008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强化农业基础”为主题,就是对重视农业基础传统工作重 心的回归。 立足“三基”:固根、强本、打长拳 概括起来,2008 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是三个特点:强基础、抓基本和重基层。 强基础。强化基础建设是 2008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和关键。其标题开宗明义地点出文件的核心,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08 年的“一号文件”共有 8 大措施,其中第 一、三大措施是“强基础”的条款。第一大措施“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主要是建构四大机制: 投入机制、强农惠农机制、增效增收机制、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第三大措施“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工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农业机械化和生态建设六个方 面。第一大措施属于制度层面的建构,第三大措施属于物质方面的建设,两者点面结合、软硬兼施,强化基础, 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制度支撑和物质保障。 抓基本。抓基本层面也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大特点。8 大措施中体现在第二、四、五、六条款中。 “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 平”、“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等四大方面分别是从目标、动力、服务和制度四个维度,出 台具体的“抓基本”的政策。其中,“基本供给”、“基本支撑”、“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经营制度”、“基本医疗” 还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的表述中。“抓基本”体现了中央政策的三个意图:一是注重政府的基本职 能;二是显示了政府抓基本层面的努力方向;三是透露了政府抓基本层面“适可而止”、“量力而行”的方针,同 时表明今后会随着财力的增强而逐步完善。 重基层。重视基层的发展、改革和领导也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大亮点。“重基层”主要体现在两个 方面:一是“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包括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制度、基层干部队伍、乡村有效的治理 制度四个方面制度的健全和完善。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是第一次出现在 2004 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中
间,意味着政府期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组织的力量抵御、化解农民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二 是“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明确了党对“强基础"、“抓基本、“重基层”的基本任务和领导责 政策逻辑:现实背景的策略性反应 2004年至2008年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虽然主题各异、内容侧重点不同,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到政策 逻辑的脉络,即五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对现实经济社会背景的策略互动反应,体现了中国政策逻辑由表及里、 由外及内的特征。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农民增收"。此主题主要是针对1995年至2003年农业生产经营的比 较效益下降,农民纷纷弃田抛荒,收入增幅持续下滑的应急性反应。文件岀台了不少直接增加农民收λ,降低农 民负担的政策措施,如减免农业税、改善就业环境、扶持农产品加工等。2004年的中央“-号文件″对农民增 具有“疗伤"、“止血”的功效。虽然2004年的“一号文件”策略性、应急性作用明显,但是它也是中国农业政 策开始转向的开端,具有标志性的作用。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收入下滑严重挫伤了农民粮食生产的 积极性,1998年至2003年粮食产量逐年递减,粮食减产的连锁反应是2004、2005年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 粮价的上涨带动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国民经济面临严峻的通胀压力。确保粮食及相关农产品的供给,稳定农副 产品价格成为政策的关注焦点。因此,2005年中央“-号文件”就是在此背景下出台,侧重解决农业的综合生 产能力问题。虽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关注的是长远的能力目标,但是政策的短期性、应急性、策略性痕 迹明显。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新农村建设"。经过连续两年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调整,农民收 入止跌回升,粮食及农产品的价格也逐步回稳,中国迫在眉睫的问题暂时缓解。2005年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提 出的“新农村建设″也开始铺开,但是对于“什么是新农村建设"、“为什么进行新农村建设"、“怎样进行新农村 建设”则缺少共识,缺少规划和指导性的文件。在此背景下,中央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出台了2006年的中 央“一号文件”,这个文件的框架性、宏观性、规划性比较明显,具有凝成共识、指导未来的作用,但是操作性 不强 2007年中央“—号文件”的主题是“建设现代农业"。2006年中央“-号文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目
间,意味着政府期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组织的力量抵御、化解农民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二 是“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明确了党对“强基础”、“抓基本”、“重基层”的基本任务和领导责 任。 政策逻辑:现实背景的策略性反应 2004 年至 2008 年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虽然主题各异、内容侧重点不同,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到政策 逻辑的脉络,即五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对现实经济社会背景的策略互动反应,体现了中国政策逻辑由表及里、 由外及内的特征。 2004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农民增收”。此主题主要是针对 1995 年至 2003 年农业生产经营的比 较效益下降,农民纷纷弃田抛荒,收入增幅持续下滑的应急性反应。文件出台了不少直接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 民负担的政策措施,如减免农业税、改善就业环境、扶持农产品加工等。2004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民增 具有“疗伤”、“止血”的功效。虽然 2004 年的“一号文件”策略性、应急性作用明显,但是它也是中国农业政 策开始转向的开端,具有标志性的作用。 2005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收入下滑严重挫伤了农民粮食生产的 积极性,1998 年至 2003 年粮食产量逐年递减,粮食减产的连锁反应是 2004、2005 年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 粮价的上涨带动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国民经济面临严峻的通胀压力。确保粮食及相关农产品的供给,稳定农副 产品价格成为政策的关注焦点。因此,2005 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是在此背景下出台,侧重解决农业的综合生 产能力问题。虽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关注的是长远的能力目标,但是政策的短期性、应急性、策略性痕 迹明显。 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新农村建设”。经过连续两年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调整,农民收 入止跌回升,粮食及农产品的价格也逐步回稳,中国迫在眉睫的问题暂时缓解。2005 年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提 出的“新农村建设”也开始铺开,但是对于“什么是新农村建设”、“为什么进行新农村建设”、“怎样进行新农村 建设”则缺少共识,缺少规划和指导性的文件。在此背景下,中央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出台了 2006 年的中 央“一号文件”,这个文件的框架性、宏观性、规划性比较明显,具有凝成共识、指导未来的作用,但是操作性 不强。 2007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建设现代农业”。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目
标没有明确,对确保目标实现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安排也不具体。针对这一问题,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出台了具体的系列性政策和制度安排。与2006年的中央“—号文件 相比,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具体、更具有方向性。但是仍然具有较强的框架性、宏观性,操作性、 点并不突出 2008年中央“—号文件”的主题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2004年至2007年农民的收入稳步增长,但是 农业的隐患没有消除,反而日渐明显,表面上体现为农产品供给问题、农产品质量问题与农业自然灾害问题,但 实质是农业基础薄弱,特别是2006年的全国性大旱、2007年的生态危机、2008年元月的雪灾,凸显了农业基 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欠帐过多,国家应急能力不足、基础性防护制度不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于是, 就有了2008年中央“—号文件”修正以前的政策 反思性制度安排意义深远 显然,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是对2004年至2007年“—号文件”的反思性制度安排,同时也是对建 国初期国家重视农业基础工作重心的回归。农业基础建设,从前四个“-号文件”的一个措施变成2008年 号文件”的重大主题,预示了国家政策安排思路的四个转变 从注重治标转向标本兼治。前四个〃-号文件″注重于解决迫在眉睫的棘手问题,注重于短期效应、即期效 应,制度安排侧重于立竿见影的政策,制度的策略性、功利性、应急性比较明显。2008年的“一号文件”,虽 然也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是它更注重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注重于基础性的问题,注重于政策及其效果的可持续 性,兼顾了治标与治本。 从片面强调战术性或战略性政策转向两者兼顾。2004、2005年的“一号文件″,主要针对农民增收和粮食 价格上涨,侧重于战术性,2006、2007年的“-号文件”,主要是针对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定位和目标, 侧重于战略性。2008年的“一号文件”则以“农业基础建设”为载体,将战术性和战略性措施连接起来,兼顾 两者的配套和互补。 从注重经济制度安排转身经济社会政治措施并重。2004年至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政策注重 从经济层面出发,从农业、农村本身出发,具有“就事论事”的特点。2008年的中央“-号文件”则注重从经 济、社会、政治层面综合、系统地解决问题,如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社会保障就是从社会角度出发的政策,如加 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就是从政治层面解决问题
标没有明确,对确保目标实现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安排也不具体。针对这一问题,2007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出台了具体的系列性政策和制度安排。与 2006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相比,2007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具体、更具有方向性。但是仍然具有较强的框架性、宏观性,操作性、重 点并不突出。 2008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2004 年至 2007 年农民的收入稳步增长,但是 农业的隐患没有消除,反而日渐明显,表面上体现为农产品供给问题、农产品质量问题与农业自然灾害问题,但 实质是农业基础薄弱,特别是 2006 年的全国性大旱、2007 年的生态危机、2008 年元月的雪灾,凸显了农业基 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欠帐过多,国家应急能力不足、基础性防护制度不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于是, 就有了 2008 年中央“一号文件”修正以前的政策。 反思性制度安排意义深远 显然,2008 年中央“一号文件”是对 2004 年至 2007 年“一号文件”的反思性制度安排,同时也是对建 国初期国家重视农业基础工作重心的回归。农业基础建设,从前四个“一号文件”的一个措施变成 2008 年“一 号文件”的重大主题,预示了国家政策安排思路的四个转变: 从注重治标转向标本兼治。前四个“一号文件”注重于解决迫在眉睫的棘手问题,注重于短期效应、即期效 应,制度安排侧重于立竿见影的政策,制度的策略性、功利性、应急性比较明显。2008 年的“一号文件”,虽 然也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是它更注重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注重于基础性的问题,注重于政策及其效果的可持续 性,兼顾了治标与治本。 从片面强调战术性或战略性政策转向两者兼顾。2004、2005 年的“一号文件”,主要针对农民增收和粮食 价格上涨,侧重于战术性,2006、2007 年的“一号文件”,主要是针对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定位和目标, 侧重于战略性。2008 年的“一号文件”则以“农业基础建设”为载体,将战术性和战略性措施连接起来,兼顾 两者的配套和互补。 从注重经济制度安排转身经济社会政治措施并重。2004 年至 2007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政策注重 从经济层面出发,从农业、农村本身出发,具有“就事论事”的特点。2008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注重从经 济、社会、政治层面综合、系统地解决问题,如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社会保障就是从社会角度出发的政策,如加 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就是从政治层面解决问题
从注重功能问题的解决转向注重基础性结构问题的解决。2004年至2007年的中央“-号文件″注重 乡村功能性的问题解决,即注重农村各个产业、行业、主体、要素的功能作用的刺激和释放。2008年的中央“ 号文件”则更加注重基础性的结构问题理顺、协调和配套,特别是以完善农业基础为载体,协调城乡关系、人地 关系、社会和环境问题,等等。 十七大关于农村问题的大政方针 在这次十七大报告中,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把解 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过去5年中,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免除农业税,到实行种粮 直补;从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到师范生免费;从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构建农村低保,中国农村发生了历 史性变化。而在这次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又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那 么,新的历史时期,对农村政策有哪些重大阐述?新农村建设在需要在哪些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十七大报告关于农村政策的广度 对照十六大报告的10大部分有5大部分11处阐述农村政策,共使用“农业”、“农村"、“农民”三个名词 39次,其中“农业”14次、“农村”17次、“农民”8次;十七大报告12大部分就有9大部分28处阐述了农 村政策,共使用“农业”、“农村"、“农民”三个名词45次,其中“农业”12次、“农村”25次、“农民”8次。 在国家发展战略上,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在环境保护上,明确了 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在基层政权上,明确 了发展基层民主,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 衔接和良性互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在文化建设上,明确了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 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在 教育事业上,明确了坚持教育公益性质,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 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在扩大就业上,明确了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 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首次);在收入分配上,明确了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从注重功能问题的解决转向注重基础性结构问题的解决。2004 年至 2007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注重 乡村功能性的问题解决,即注重农村各个产业、行业、主体、要素的功能作用的刺激和释放。2008 年的中央“一 号文件”则更加注重基础性的结构问题理顺、协调和配套,特别是以完善农业基础为载体,协调城乡关系、人地 关系、社会和环境问题,等等。 十七大关于农村问题的大政方针 在这次十七大报告中,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把解 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过去5年中,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免除农业税,到实行种粮 直补;从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到师范生免费;从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构建农村低保,中国农村发生了历 史性变化。而在这次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又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那 么,新的历史时期,对农村政策有哪些重大阐述?新农村建设在需要在哪些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一、十七大报告关于农村政策的广度 对照十六大报告的 10 大部分有 5 大部分 11 处阐述农村政策,共使用“农业”、“农村”、“农民”三个名词 39 次,其中“农业”14 次、“农村”17 次、“农民”8 次;十七大报告 12 大部分就有 9 大部分 28 处阐述了农 村政策,共使用“农业”、“农村”、“农民”三个名词 45 次,其中“农业”12 次、“农村”25 次、“农民”8 次。 在国家发展战略上,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在环境保护上,明确了 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在基层政权上,明确 了发展基层民主,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 衔接和良性互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在文化建设上,明确了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 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在 教育事业上,明确了坚持教育公益性质,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 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在扩大就业上,明确了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 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首次);在收入分配上,明确了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提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社会保障上,明确了加快建立覆盖 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首次),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 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医疗卫生上,明确了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卫生 报务网络建设(首次);在社会管理上,明确了完善社会管理,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维护社会安定团 结;在基层党建上,明确了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 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在全国农村普遍 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注重解决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等问题;等等,从而前所未有地拓展了支农 惠农政策的广度和力度 十七大报告关于农村问题的深度 在这次十七大报告中,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把解 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强农业基 础地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道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布局基本形成作为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加强农村 基础设施尤其是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 展的重要手段;把加大支农恵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增强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 继续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 一步;把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以此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 在动力和活力,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体制保障;把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髙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作为我国农业走向世界的基本要求;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 体作用,作为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把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作为对农村土地承包关 系“三十年不变”的进一步承诺和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政策基础;把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 建立作为人人亨有基本生活保障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管理体系;除此之外,十七大报告还涉及到
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社会保障上,明确了加快建立覆盖 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首次),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 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医疗卫生上,明确了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卫生 服务网络建设(首次);在社会管理上,明确了完善社会管理,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维护社会安定团 结;在基层党建上,明确了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 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在全国农村普遍 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注重解决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等问题;等等,从而前所未有地拓展了支农 惠农政策的广度和力度。 二、十七大报告关于农村问题的深度 在这次十七大报告中,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把解 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强农业基 础地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道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布局基本形成作为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加强农村 基础设施尤其是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 展的重要手段;把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增强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 继续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 一步;把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以此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 在动力和活力,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体制保障;把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作为我国农业走向世界的基本要求;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 体作用,作为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把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作为对农村土地承包关 系“三十年不变”的进一步承诺和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政策基础;把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 建立作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管理体系;除此之外,十七大报告还涉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