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三部分) (一)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各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全球治理改革方向(节选) 李向阳 全球治理是指通过具有约東力的国际規则解决全球性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 秩序。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形成的,它既有适应当时客观条件的 面,也有不完善、不合理、不适应新形势的一面: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随着国际力量此消彼长以及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全球治理的难题日益凸显。 全球治理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公共属性。贸易投资自由化、移民问题、环境保护、互 联网治理、反恐等问题事关所有国家的利益,但全球治理的提供者通常并不能独享全球治理 所带来的收益,因而缺乏供给的积极性。这就会引发全球治理中的供需失衡:一方面全球性 问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全球治理供給不足。这种失衡被称为“全球治理赤字”。消除这种 赤字是全球治理面临的一大难题。 全球治理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规则的非中性。作为全球治理的核心构件,国际规则对不 同国家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例,倘若要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执行同 样的减排标准,发展中国家将难以承受。而且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污染严重的初级产品加工 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如果执行冋样的减排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很不公平。而且全球治理又 长期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不能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因而,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是 全球治理面临的又一难题 全球治理还存在一个“发展缺位”问题。全球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各国共冋发展。然 而,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不能保证所有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获得发展机会,同时也不能 保证所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群体获得同等的受益机会。这也是当前岀现逆全球化浪潮的主要 根源。而这种浪潮又给全球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其一,逆全球化浪潮在一定程度上动 摇了全球治理的基础。当各国都奉行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时,全球治理就失去了意义。 其二,在国际层面,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难题需要大国作出更多努力,然而,个别 大国拒绝提供公共产品,严重削弱了全球治理的功效。其三,少数大国奉行以邻为壑的对外
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三部分) (一)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各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全球治理改革方向(节选) 李向阳 全球治理是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 秩序。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形成的,它既有适应当时客观条件的 一面,也有不完善、不合理、不适应新形势的一面:特别是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随着国际力量此消彼长以及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全球治理的难题日益凸显。 全球治理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公共属性。贸易投资自由化、移民问题、环境保护、互 联网治理、反恐等问题事关所有国家的利益,但全球治理的提供者通常并不能独享全球治理 所带来的收益,因而缺乏供给的积极性。这就会引发全球治理中的供需失衡:一方面全球性 问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全球治理供给不足。这种失衡被称为“全球治理赤字”。消除这种 赤字是全球治理面临的一大难题。 全球治理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规则的非中性。作为全球治理的核心构件,国际规则对不 同国家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例,倘若要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执行同 样的减排标准,发展中国家将难以承受。而且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污染严重的初级产品加工 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如果执行同样的减排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很不公平。而且全球治理又 长期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不能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因而,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是 全球治理面临的又一难题。 全球治理还存在一个“发展缺位”问题。全球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然 而,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不能保证所有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获得发展机会,同时也不能 保证所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群体获得同等的受益机会。这也是当前出现逆全球化浪潮的主要 根源。而这种浪潮又给全球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其一,逆全球化浪潮在一定程度上动 摇了全球治理的基础。当各国都奉行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时,全球治理就失去了意义。 其二,在国际层面,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难题需要大国作出更多努力,然而,个别 大国拒绝提供公共产品,严重削弱了全球治理的功效。其三,少数大国奉行以邻为壑的对外
政策很可能会导致国家间的冲突,那么全球治理就有陷入瘫瘓的风险 前,全球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大国正在失去应对的积极性和动力,而众 多小国则缺乏应对能力。这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就成为解决全球治理难 题的最佳方案。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03月08日)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二战后的全球治理体系,由发达国家主导,能适应客观条件,但不完善、不合理 B.某些国家不肯让其他国家获得同等的受益机会,导致了全球治理的“发展缺位”问题。 C.消除全球治理赤字、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逆全球化浪潮是全球治理面临的三大难题。 D.全球治理规则的非中性特征,是指国际规则对不同类型的国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提出了全球治理的难题,中间三段分述,末段总结上文,指出了解决难题的方案 B.第二段点明了全球治理的公共属性特征后,接着又指出了全球治理供给不足的原因 C.第三段举温室气体减排的例子,论述了在全球治理上发达国家应多承担责任的观点 D.文章挖掘了逆全球化浪潮出现的主要根源,并分析了它给全球化治理带来的新挑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设2008年没有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如今全球治理的难题就不会这么多而严重 B.全球治理供给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提供者往往不能独享它带来的收益,积极性不足。 C.全球治理如果总由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就很难得到满足,这不公平。 D.要想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必须大小国一起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1.D2.C3.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 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能适应当时的客观 条件”。B项,因果失当,“某些国家不肯让其他国家获得同等的受益机会”和“全球治理 的发展缺位问题”没有因果关系。C项,张冠李戴,填补“发展缺位”是三大难题之一。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
政策很可能会导致国家间的冲突,那么全球治理就有陷入瘫痪的风险。 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大国正在失去应对的积极性和动力,而众 多小国则缺乏应对能力。这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就成为解决全球治理难 题的最佳方案。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 年 03 月 08 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战后的全球治理体系,由发达国家主导,能适应客观条件,但不完善、不合理。 B. 某些国家不肯让其他国家获得同等的受益机会,导致了全球治理的“发展缺位”问题。 C. 消除全球治理赤字、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逆全球化浪潮是全球治理面临的三大难题。 D. 全球治理规则的非中性特征,是指国际规则对不同类型的国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提出了全球治理的难题,中间三段分述,末段总结上文,指出了解决难题的方案。 B. 第二段点明了全球治理的公共属性特征后,接着又指出了全球治理供给不足的原因。 C. 第三段举温室气体减排的例子,论述了在全球治理上发达国家应多承担责任的观点。 D. 文章挖掘了逆全球化浪潮出现的主要根源,并分析了它给全球化治理带来的新挑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设 2008 年没有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如今全球治理的难题就不会这么多而严重。 B. 全球治理供给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提供者往往不能独享它带来的收益,积极性不足。 C. 全球治理如果总由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就很难得到满足,这不公平。 D. 要想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必须大小国一起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 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A 项, 曲解文意,原文是“能适应当时的客观 条件”。B 项,因果失当,“某些国家不肯让其他国家获得同等的受益机会”和“全球治理 的‘发展缺位’问题”没有因果关系。C 项,张冠李戴,填补“发展缺位”是三大难题之一。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
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C项,论据与论点不相符。温室效应的论据是 为了说明“作为全球治理的核心构件,国际规则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 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假设推理不当,全球 治理的难题多而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 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 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 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各题。 告诉你个秘密王举芳 暑热天气,便想着吃些清凉的莱。附近的小莱市场冇家夫妻俩开的小店,专卖凉拌莱, 我简单挑了几样,顺便买些时令蔬莱。蔬菓店的老板姓吴,是个憨厚的小伙儿,待人热情、 实诚,我是他家的老主顾 “姐,今天买的什么好吃的啊?”小吴问。“买了点凉莱。”我边说边挑蔬莱。 “姐,从哪家买的凉拌莱啊?”“拐过街角第一家。”我把挑好的眉豆递給他。 “姐,我告诉你个秘密。”他压低声音对我说。我有点意外,虽然彼此算是熟人,但我 觉得没有熟到可以分享秘密的地步。 姐,你可不要告诉别人哦,你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他声音轻轻的。 我点点头。他声音很低地说:“姐,街角这家卖凉拌莱的,你不要买,前几天这家男人 的哥哥刚死了,你知道是什么病吗?肝炎,肝炎啊!你要吃凉拌莱,去南面的那家,那家干 净。”我点点头,对他道了谢,提着莱走出店门。 因为知道了那个秘密,看看手中的凉拌莱,我的胃里不由得开始翻腾,赶紧像避瘟神般, 快速把它们扔进了垃圾桶。 人的猜疑和想象力的后作用真是魔力无限。妤些天,一说凉拌莱,我都觉得胃不舒服。 那天,去离家一里多地的农贸市场买莱,碰到刘姐,她做海鲜生意。我们住在一个小区 不常见但也不陌生。 “你来买莱啊,不常见你来呢。”刘姐热情地跟我打招呼
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C 项,论据与论点不相符。温室效应的论据是 为了说明“作为全球治理的核心构件,国际规则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 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A 项,假设推理不当,全球 治理的难题多而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 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 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 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各题。 告诉你个秘密 王举芳 暑热天气,便想着吃些清凉的菜。附近的小菜市场有家夫妻俩开的小店,专卖凉拌莱, 我简单挑了几样,顺便买些时令蔬菜。蔬菜店的老板姓吴,是个憨厚的小伙儿,待人热情、 实诚,我是他家的老主顾。 “姐,今天买的什么好吃的啊?”小吴问。“买了点凉菜。”我边说边挑蔬菜。 “姐,从哪家买的凉拌菜啊?”“拐过街角第一家。”我把挑好的眉豆递给他。 “姐,我告诉你个秘密。”他压低声音对我说。我有点意外,虽然彼此算是熟人,但我 觉得没有熟到可以分享秘密的地步。 “姐,你可不要告诉别人哦,你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他声音轻轻的。 我点点头。他声音很低地说:“姐,街角这家卖凉拌菜的,你不要买,前几天这家男人 的哥哥刚死了,你知道是什么病吗?肝炎,肝炎啊!你要吃凉拌菜,去南面的那家,那家干 净。”我点点头,对他道了谢,提着菜走出店门。 因为知道了那个秘密,看看手中的凉拌菜,我的胃里不由得开始翻腾,赶紧像避瘟神般, 快速把它们扔进了垃圾桶。 人的猜疑和想象力的后作用真是魔力无限。好些天,一说凉拌菜,我都觉得胃不舒服。 那天,去离家一里多地的农贸市场买菜,碰到刘姐,她做海鲜生意。我们住在一个小区 不常见但也不陌生。 “你来买菜啊,不常见你来呢。”刘姐热情地跟我打招呼
“我想买点百姓自家种的苋莱。”我说 “哦,你去中间那家买,那个老太太种的莱不用乱七八糟的肥料。”我应答着,去刘姐 说的摊位买了苋莱。往回走,刘姐喊住我,递给我一个板凳。 “你平时都去哪里买莱啊?”“我平时买莱就近,就去小吴那个店。”“小吴的店 啊?”“嗯。他人很好,不短斤少两的,卖的莱质量也行。”我实话实说。 “哦,这样啊。我本来不想说的,可是不告诉你,我良心过不去啊。”刘姐有些面露难 色。其实我不喜欢知道很多事,知道的事情太多,,有时候会增添许多烦恼 你可不要告诉别人。知道吗?那个小吴最近生病了,肺结核哦,那夭我在医院看到 吴进了传染病区,医生说他得的是肺结核。你说小吴有传染病,谁能保证他卖的莱不会携带 传染病菌啊。以后别去小吴那里买莱了哈。” 谢了刘姐的好意,往家走。忽然觉得心里沉了很多,因为知道了这秘密。 天去饭店吃饭,邻桌全是农贸市场和小莱市场的生鲜蔬莱商户,刘姐也在,唯独不见 小吴。嗯,小吴有传染病,不能叫他到这公共场合来,我这样想。 去洗手间,听到刘姐在说话:“妈,小吴想抢我们的生意,没门。我妹妹和妹夫在小莱 市场卖凉拌菜,碍他啥事了?我妹夫的哥哥是得肝炎死了,这并不代表我妹夫也有病是吧? 不就是南面那个卖凉拌莱的女人是他未来的大姨子吗?他会到处跟人说秘密,我们也会。你 等着瞧吧,他那个店就快关门了。” “小吴真得了肺结核吗?” “没,是他家远房亲戚得了肺结核。我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闺女,这你可做得不对,人家小吴没得肺结核你怎么可以说人家得了呢?” “他跟好几个人都说我妺妹家的凉拌莱不能买呢,我只是- “只是什么?唉,你这样冤冤相报何时了,咱们生意人,更不能这样昧着良心做事,人 心是杄秤啊,以后你要是再说人家小吴得了肺结核,我就当众揭穿你,听到没? “可是——”“没什么可是的,我做了一辈子买卖,从没亏欠过自己的良心。人在做, 天在看。公道自在人心。”听到她们走出来,我躲到了拐角。 原来卖苋莱的老太太是刘姐的母亲。这个秘密,却似一阵无比清爽的风吹向我的心田。 顿时,眼前被滚滚暑热笼罩的世界,变得清凉、清亮起来。 (选自2017年第4期《小说选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的叙述中
“我想买点百姓自家种的苋菜。”我说。 “哦,你去中间那家买,那个老太太种的菜不用乱七八糟的肥料。”我应答着,去刘姐 说的摊位买了苋菜。往回走,刘姐喊住我,递给我一个板凳。 “你平时都去哪里买菜啊?”“我平时买菜就近,就去小吴那个店。”“小吴的店 啊?”“嗯。他人很好,不短斤少两的,卖的菜质量也行。”我实话实说。 “哦,这样啊。我本来不想说的,可是不告诉你,我良心过不去啊。”刘姐有些面露难 色。其实我不喜欢知道很多事,知道的事情太多,,有时候会增添许多烦恼。 “你可不要告诉别人。知道吗?那个小吴最近生病了,肺结核哦,那天我在医院看到小 吴进了传染病区,医生说他得的是肺结核。你说小吴有传染病,谁能保证他卖的菜不会携带 传染病菌啊。以后别去小吴那里买菜了哈。” 谢了刘姐的好意,往家走。忽然觉得心里沉了很多,因为知道了这秘密。 一天去饭店吃饭,邻桌全是农贸市场和小菜市场的生鲜蔬菜商户,刘姐也在,唯独不见 小吴。嗯,小吴有传染病,不能叫他到这公共场合来,我这样想。 去洗手间,听到刘姐在说话:“妈,小吴想抢我们的生意,没门。我妹妹和妹夫在小菜 市场卖凉拌菜,碍他啥事了?我妹夫的哥哥是得肝炎死了,这并不代表我妹夫也有病是吧? 不就是南面那个卖凉拌菜的女人是他未来的大姨子吗?他会到处跟人说秘密,我们也会。你 等着瞧吧,他那个店就快关门了。” “小吴真得了肺结核吗?” “没,是他家远房亲戚得了肺结核。我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闺女,这你可做得不对,人家小吴没得肺结核你怎么可以说人家得了呢?” “他跟好几个人都说我妹妹家的凉拌菜不能买呢,我只是----” “只是什么?唉,你这样冤冤相报何时了,咱们生意人,更不能这样昧着良心做事,人 心是杆秤啊,以后你要是再说人家小吴得了肺结核,我就当众揭穿你,听到没?” “可是----”“没什么可是的,我做了一辈子买卖,从没亏欠过自己的良心。人在做, 天在看。公道自在人心。”听到她们走出来,我躲到了拐角。 原来卖苋菜的老太太是刘姐的母亲。这个秘密,却似一阵无比清爽的风吹向我的心田。 顿时,眼前被滚滚暑热笼罩的世界,变得清凉、清亮起来。 (选自 2017 年第 4 期《小说选刊》)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的叙述中
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B.小说中交代“我”与小吴“没有熟到可以分享秘密的地步”,“我”与刘姐“不常见但 也不陌生”,暗示“我”对他们所说的秘密并不相信 C.小说注重对比照应,如“憨厚”的小吴、“热情”的刘姐与“不昧良心”的老太太对比 鲜明:“心里沉了很多”则照应了“知道的事情太多,有时候会增添许多烦恼 D.小说借刘姐母亲之口所说的“人心是杆秤”,揭示的不仅仅是做生意的基本准则,更是 做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赋予作品以积极意义 5.小说的结尾一段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答案】4.B5.(1)小说结尾揭示的最后一个秘密与前两个秘密的截然不同与偶然巧合形 成情节上的突转,给读者带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享受,颇为耐人寻味:(2)体现了社 会主流价值,传递了正能量,契合人们心理上、精神上的期待与追求,令人感动、鼓舞,富 有教育意义:(3)卒章显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借助“我”惬意、愉悦的感受点明并升华 主题 6.(1)小吴的秘密一一卖给“我”凉拌菜的人的哥哥死于肝炎,引起“我”的胃不舒服,初起 波澜:(2)刘姐的秘密——“我”经常去的蔬菜店的小吴得了肺结核,使“我”的心情不免沉 重,再起波澜:(3)“我”在洗手间无意中得到的秘密一一小吴、刘姐告诉“我”的秘密都是 源于不正当的竞争,而且刘姐的做法受到了同样在市场做买卖的母亲的警告,令“我”顿时 心旷神怡,小说达到了高潮。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 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C项考核手法,BD项考核内容,其 中B项,“暗示……并不相信”错误,写这些的目的是要造成“出乎意料”的结果。 【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小说结尾的效果的题目,答题时先答出结尾的方式,然后分析效果, 分析效果时注意结合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此小说结尾揭示的最后一个秘密与前两个秘 密的截然不同与偶然巧合,效果为形成情节上的突转,给读者带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 术享受,颇为耐人寻味。卒章显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借助“我”惬意、愉悦的感受。 从主旨的角度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传递了正能量,契合人们心理上、精神上的期待与追求
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B. 小说中交代“我”与小吴“没有熟到可以分享秘密的地步”,“我”与刘姐“不常见但 也不陌生”,暗示“我”对他们所说的秘密并不相信。 C. 小说注重对比照应,如“憨厚”的小吴、“热情”的刘姐与“不昧良心”的老太太对比 鲜明;“心里沉了很多”则照应了“知道的事情太多,有时候会增添许多烦恼。 D. 小说借刘姐母亲之口所说的“人心是杆秤”,揭示的不仅仅是做生意的基本准则,更是 做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赋予作品以积极意义。 5. 小说的结尾一段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答案】4. B 5. ⑴小说结尾揭示的最后一个秘密与前两个秘密的截然不同与偶然巧合形 成情节上的突转,给读者带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享受,颇为耐人寻味;⑵体现了社 会主流价值,传递了正能量,契合人们心理上、精神上的期待与追求,令人感动、鼓舞,富 有教育意义;⑶卒章显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借助“我”惬意、愉悦的感受点明并升华 主题。 6. ⑴小吴的秘密——卖给“我”凉拌菜的人的哥哥死于肝炎,引起“我”的胃不舒服,初起 波澜;⑵刘姐的秘密——“我”经常去的蔬菜店的小吴得了肺结核,使“我”的心情不免沉 重,再起波澜;⑶“我”在洗手间无意中得到的秘密——小吴、刘姐告诉“我”的秘密都是 源于不正当的竞争,而且刘姐的做法受到了同样在市场做买卖的母亲的警告,令“我”顿时 心旷神怡,小说达到了高潮。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 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C 项考核手法,BD 项考核内容,其 中 B 项,“暗示……并不相信”错误,写这些的目的是要造成“出乎意料”的结果。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小说结尾的效果的题目,答题时先答出结尾的方式,然后分析效果, 分析效果时注意结合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此小说结尾揭示的最后一个秘密与前两个秘 密的截然不同与偶然巧合,效果为形成情节上的突转,给读者带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 术享受,颇为耐人寻味。卒章显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借助“我”惬意、愉悦的感受。 从主旨的角度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传递了正能量,契合人们心理上、精神上的期待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