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全市统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将答 案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之为生命之学,人的 生命及生活构成了真正的历史基础。而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的,莫过于文学, 尤其是其中的小说了,历史与小说,由此扭结在一起。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 中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可以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肌理。当然, 能写岀这种历史的前提是,小说家必须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必须对 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 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如果从《尚书》《春秋》算起,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有 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记言、记事、记人,这三种历史写法构筑了中 国人的历史观。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所以对小说这种文体,一直怀有深刻的 偏见一一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 物证、考据的历史观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因而,有关正史与野史、正说与戏 说的争议从未间断。但与此同时,小说写史的“野心”从没有中止过.历史演义 类的小说在读者中还尤其有市场。如果小说里的那些人和事,他们的对话、斗争 谋略,统统是作家想象的产物的话,那么,小说在多大程度上会为历史所需要? 由此不得不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一很多人都觉得,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 读同一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法朗士称巴尔扎克是他那个时代 洞察入微的“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 度的过渡”。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小说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这或 可解释,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有小说家书写的历史。历史 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写的更多是历史中的人物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 面。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模样。所 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它未必处处征诸实事,但 它的细腻、传神,它所创造的想象之真实,也非一般史著可比。小说能补上历史 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脉络、生活细节,从而使历史变得更丰满、真实。小说能有效 地保存历史的肉身部分,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为干巴巴的时间、地 点、事件补上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内心,为“人事”补上“人生”。只有人事没 有人生的历史,就太单调了。事实上,那些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的手法 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山东省临沂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全市统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用 0.5mm 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将答 案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之为生命之学,人的 生命及生活构成了真正的历史基础。而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的,莫过于文学, 尤其是其中的小说了,历史与小说,由此扭结在一起。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 中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可以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肌理。当然, 能写出这种历史的前提是,小说家必须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必须对 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 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如果从《尚书》《春秋》算起,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有 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记言、记事、记人,这三种历史写法构筑了中 国人的历史观。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所以对小说这种文体,一直怀有深刻的 偏见——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 物证、考据的历史观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因而,有关正史与野史、正说与戏 说的争议从未间断。但与此同时,小说写史的“野心”从没有中止过.历史演义 类的小说在读者中还尤其有市场。如果小说里的那些人和事,他们的对话、斗争、 谋略,统统是作家想象的产物的话,那么,小说在多大程度上会为历史所需要? 由此不得不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 读同一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法朗士称巴尔扎克是他那个时代 洞察入微的“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 度的过渡”。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小说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这或 可解释,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有小说家书写的历史。历史 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写的更多是历史中的人物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 面。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模样。所 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它未必处处征诸实事,但 它的细腻、传神,它所创造的想象之真实,也非一般史著可比。小说能补上历史 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脉络、生活细节,从而使历史变得更丰满、真实。小说能有效 地保存历史的肉身部分,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为干巴巴的时间、地 点、事件补上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内心,为“人事”补上“人生”。只有人事没 有人生的历史,就太单调了。事实上,那些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的手法 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真正的历史基础是人的生命及生活,小说以此为基础,所以就是历史中的生 活史 B.中国人重史、写史比西方早很多年,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历史感比西方人强 很多。 C.以历史中的人物生活为旨归的小说,可以较好地补上历史著作缺乏的日常生 活 D.文学真实的“人生”和历史真实的“人事”相互补充,使历史著作更具历史 叙事魅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从不同角度审视史著和小说,较深入地阐述了小说对历史的保存和影响。 B.文章以小说对历史著作补充作用为立论前提,由此指向了对小说写史的探讨 C.文章在论述小说与历史著作的关系中,彰显了小说在记录历史中的关键作用 D.第三段以读巴尔扎克的小说为例,意在论述小说对历史著作的有效补充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家能够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这是 写出富有生活肌理的历史的前提 B.小说家创造的虚构的历史景观与重事实的历史观之间有巨大不同,所以对野 史、戏说的争议也已有三千多年。 C.小说具备细腻、传神、创造的想象真实的特点,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 能使枯燥的历史变得更丰满、更真实。 D.小说能有效地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手法来叙述 历史,从而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 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 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 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裏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 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 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 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 老者一一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 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 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 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 髙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 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 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
A.真正的历史基础是人的生命及生活,小说以此为基础,所以就是历史中的生 活史。 B.中国人重史、写史比西方早很多年,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历史感比西方人强 很多。 C.以历史中的人物生活为旨归的小说,可以较好地补上历史著作缺乏的日常生 活。 D.文学真实的“人生”和历史真实的“人事”相互补充,使历史著作更具历史 叙事魅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从不同角度审视史著和小说,较深入地阐述了小说对历史的保存和影响。 B.文章以小说对历史著作补充作用为立论前提,由此指向了对小说写史的探讨。 C.文章在论述小说与历史著作的关系中,彰显了小说在记录历史中的关键作用。 D.第三段以读巴尔扎克的小说为例,意在论述小说对历史著作的有效补充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家能够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这是 写出富有生活肌理的历史的前提。 B.小说家创造的虚构的历史景观与重事实的历史观之间有巨大不同,所以对野 史、戏说的争议也已有三千多年。 C.小说具备细腻、传神、创造的想象真实的特点,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 能使枯燥的历史变得更丰满、更真实。 D.小说能有效地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手法来叙述 历史,从而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 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 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 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 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 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 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 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 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 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 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 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 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 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
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 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 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 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 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 末,接近了老头一一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 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一一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 “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 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 “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晩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 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 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 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 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 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 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 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 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 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 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 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 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 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 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 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 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 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 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 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B.“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 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 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 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 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 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 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 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 “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 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 “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 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 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 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 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 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 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 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 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 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 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 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 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 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 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 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 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 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 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 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B.“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 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C.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 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 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5.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 分) 6.“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筹工农城乡,强农惠农富农,“三农”工作取 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 件 (摘编自《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感》,2017年12月30日《经济日报》) 材料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 体制机制,清除各种阻碍要素。在农村基本经菅制度和土地制度稳定以及集体产 权制度改革方面要给农民吃“定心丸”,进一步构筑和巩固我国城乡社会结构和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清晰的思路 和措施,关键在于土地政策、产权制度、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这四个方面,要按 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体制机制。 (摘编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2017年12月29日“新华 每日电讯”) 材料三: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首先,要 因地制宜,确定乡村产业发展策略。依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 中积累的比较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 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其次,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 掘和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 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 乡村振兴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首先,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 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 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其次,促进互联技术、物联技术等 现代技术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密切融合,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果 (摘编自刘合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个着力点》,2017年12月9日《农民 日报》) 材料四:以全域乡村旅游引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境界。进一步加大农村交通基 础设施建设,既要继续修好进村、进社、入户的出行路,又要根据休闲农业与乡 村旅游发展需要适度超前规划修建农村产业路、观光路,提高农村公路标准,保 障游客进出通畅。完善乡村规划,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打造各具特色、生态 宜居乡村风貌,让城里人到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以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开创乡村社会发展新风尚。要加大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弘扬力度,提升农民立足农村发展的自信心、自豪 感,增强乡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内在凝聚力
C.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 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 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5.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 分) 6.“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筹工农城乡,强农惠农富农,“三农”工作取 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条 件。 (摘编自《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感》,2017 年 12 月 30 日《经济日报》) 材料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 体制机制,清除各种阻碍要素。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稳定以及集体产 权制度改革方面要给农民吃“定心丸”,进一步构筑和巩固我国城乡社会结构和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清晰的思路 和措施,关键在于土地政策、产权制度、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这四个方面,要按 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体制机制。 (摘编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2017 年 12 月 29 日“新华 每日电讯”) 材料三: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首先,要 因地制宜,确定乡村产业发展策略。依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 中积累的比较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 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其次,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 掘和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 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 乡村振兴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首先,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 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 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其次,促进互联技术、物联技术等 现代技术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密切融合,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果。 (摘编自刘合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个着力点》,2017 年 12 月 9 日《农民 日报》) 材料四:以全域乡村旅游引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境界。进一步加大农村交通基 础设施建设,既要继续修好进村、进社、入户的出行路,又要根据休闲农业与乡 村旅游发展需要适度超前规划修建农村产业路、观光路,提高农村公路标准,保 障游客进出通畅。完善乡村规划,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打造各具特色、生态 宜居乡村风貌,让城里人到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以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开创乡村社会发展新风尚。要加大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弘扬力度,提升农民立足农村发展的自信心、自豪 感,增强乡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内在凝聚力
(摘编自《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与科学内涵》,2017年11月9日 《重庆日报》)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三农”工作的历史性成就 历史性变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B.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达到12363 元,其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 C.与2012年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 别提高1.7个、9个百分点,我国农业在转型升级 D.农业改革取得新进展,至2016年6月底,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比2012年有 增加:2016年农村合作社人社农户占全国农户的四成多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四则材料围绕的中心话题是乡村振兴,但各有侧重,材料一揭示的是乡村 振兴的基础,其它三则材料分析的是乡村振兴的途径。 B.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要按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政策等体制机制,这给农民 吃了“定心丸”,巩固了城乡社会结构的坚实基础。 C.科技创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因素,只要依靠科技创新就能激发农村 发展新活力.就能够实现现代技术与农业生态的密切融合。 D.打造各具特色、生态宜居乡村风貌,让城里人到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这样农村优美的生态环境更有助于吸引游客。 E.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所以首先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 务业,其次发展乡村旅游业,最后是挖掘、保护乡村传统文化 9.怎样才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庠,字周彦,荣州人。父梦易,登皇祜第,力成父志,言于州县不听,言于刺 史,言于三司,三司以闻,还籍没者三百五十五家,蠲岁额三十万斤。尝摄兴州, 改川茶运,置茶铺免役民,岁课亦办。部刺史恨其议不出己,以他事中之,镌三 秩,罢归而卒。母向氏,钦圣宪肃后之姑也 庠幼颖悟,七岁能属文,俨如成人。年十三,居父丧,哀愤深切,谓弟序曰:“父 以直道见挤,母抚柩誓言,期我兄弟成立赠复父官,乃许归葬,相与勉之。且制 科先君之遗意也,吾有志焉。”遂闭户,穷经史百家书传注之学,寻师千里,究 其旨归。蚤岁上范纯仁、苏辙、张商英书,皆持中立不倚之论,吕陶、苏辙皆器 重之 元祐中,吕陶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荐之,庠以宋邦杰学成未有荐者,推使先就, 陶闻而益加敬。未几,当绍圣诸臣用事,遂罢制科,庠叹曰:“命也,无愧先训, 以之行已足矣。” 崇宁壬午岁,应能书,为首选。京师蝗,庠上书论时政得失,谓:“中外壅蔽, 将生寇戎之患。”张舜民见之,叹其危言。下第径归,奉亲养志,不应举者八年 大观庚寅,行舍法于天下,州复以庠应诏。庠曰:“昔以母年五十二求侍养,不 复愿仕,今母年六十,乃奉诏,岂本心乎?”时严元祐党禁,庠自陈:“苏轼 苏辙、范纯仁为知己,吕陶、王吉尝荐举,黄庭坚、张舜民、王巩、任伯雨为交 游,不可入举求仕,愿屏居田里。”以弟序升朝,赠父官,始克葬,葬而母卒
(摘编自《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与科学内涵》,2017 年 11 月 9 日 《重庆日报》)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三农”工作的历史性成就、 历史性变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B.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2016 年达到 12363 元,其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 C.与 2012 年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 别提高 1.7 个、9 个百分点,我国农业在转型升级。 D.农业改革取得新进展,至 2016 年 6 月底,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比 2012 年有 增加;2016 年农村合作社人社农户占全国农户的四成多。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这四则材料围绕的中心话题是乡村振兴,但各有侧重,材料一揭示的是乡村 振兴的基础,其它三则材料分析的是乡村振兴的途径。 B.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要按照融合发展的角度完善政策等体制机制,这给农民 吃了“定心丸”,巩固了城乡社会结构的坚实基础。 C.科技创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因素,只要依靠科技创新就能激发农村 发展新活力.就能够实现现代技术与农业生态的密切融合。 D.打造各具特色、生态宜居乡村风貌,让城里人到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这样农村优美的生态环境更有助于吸引游客。 E.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所以首先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 务业,其次发展乡村旅游业,最后是挖掘、保护乡村传统文化。 9.怎样才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王庠,字周彦,荣州人。父梦易,登皇祜第,力成父志,言于州县不听,言于刺 史,言于三司,三司以闻,还籍没者三百五十五家,蠲岁额三十万斤。尝摄兴州, 改川茶运,置茶铺免役民,岁课亦办。部刺史恨其议不出己,以他事中之,镌三 秩,罢归而卒。母向氏,钦圣宪肃后之姑也。 庠幼颖悟,七岁能属文,俨如成人。年十三,居父丧,哀愤深切,谓弟序曰:“父 以直道见挤,母抚柩誓言,期我兄弟成立赠复父官,乃许归葬,相与勉之。且制 科先君之遗意也,吾有志焉。”遂闭户,穷经史百家书传注之学,寻师千里,究 其旨归。蚤岁上范纯仁、苏辙、张商英书,皆持中立不倚之论,吕陶、苏辙皆器 重之。 元祐中,吕陶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荐之,庠以宋邦杰学成未有荐者,推使先就, 陶闻而益加敬。未几,当绍圣诸臣用事,遂罢制科,庠叹曰:“命也,无愧先训, 以之行已足矣。” 崇宁壬午岁,应能书,为首选。京师蝗,庠上书论时政得失,谓:“中外壅蔽, 将生寇戎之患。”张舜民见之,叹其危言。下第径归,奉亲养志,不应举者八年。 大观庚寅,行舍法于天下,州复以庠应诏。庠曰:“昔以母年五十二求侍养,不 复愿仕,今母年六十,乃奉诏,岂本心乎?”时严元祐党禁,庠自陈:“苏轼、 苏辙、范纯仁为知己,吕陶、王吉尝荐举,黄庭坚、张舜民、王巩、任伯雨为交 游,不可入举求仕,愿屏居田里。”以弟序升朝,赠父官,始克葬,葬而母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