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1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轮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务必将班级、姓名、考生号分别填涂在答题卡及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第I卷(选 题,共36分) 、(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供认/供奉款识/博闻强识如法炮制/炮烙之刑 B.提取/提防脉搏/含情脉脉冠冕堂皇/沐猴而冠 C.强迫/勉强解数/解甲归田泥沙俱下/泥古不化 D.处置/处所瘦削/削足适履螳臂当车/安步当车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黄殿琴总是一副风尘仆仆、席不遐暖的忙碌样子,作为北京电视台的记者, 她对时间的稀缺体会很深。 B.一位代表激动地说,党的干部要敢于碰硬,要有为民造福的远大抱负,不能 只想自己加官进爵 C.我国对伊朗问题的一惯主张是: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核问题,采取一切 措施尽力避免战争。 D.有人说,清华大学的特点是清新俊逸,北京大学的特点是浑厚凝重。清华如 同“李白”,北大好比“杜甫 3.依次填入下面橫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主要功能不是反腐 为市场经济奠定法律基础。 反腐和房价问题,网友也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公众期盼的“以人査 房”,是 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功能。不动产统一登记,针对的是所 有人,不像国外的“阳光法案”针对的是官员。因此,不能把它和反腐过度联系 要反腐败,还是应当建立反腐的长效 A.而是对于误解机制 B.就是对于曲解机制 C.而是关于曲解体制 D.就是关于误解体制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时至2014年底,在各界瞩目下,公车改革更显“时间紧、任务重”。然而从 本刊记者调研的几个地区看,各地车改进展良莠不齐 B.65岁国家一级演员李书珍粉墨登场,重现汉剧《穆柯寨》“招亲”经典唱段, 台下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喝彩声不断。 C.早在十八大前,原总后勤部副部长谷俊山被纳入总后和军委纪委的视线后, 徐才厚与腐败有染的各种传闻就不绝如缕。 D.在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最新型歼-31隐身歼击机首次亮 相,俄媒称歼-31两大性能令欧、美也要望其项背 5.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七八月份正是我国农作物生长的重要阶段,然而,入夏以来,全国部分地区 出现了严重旱情,这不但让旱灾下的人们生活艰辛,更让农作物危在旦夕
山东省临沂市 2015 届高三下学期第二轮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2.答题前,务必将班级、姓名、考生号分别填涂在答题卡及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第 I 卷(选 题,共 36 分) 一、(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供认/供奉 款识/博闻强识 如法炮制/炮烙之刑 B.提取/提防 脉搏/含情脉脉 冠冕堂皇/沐猴而冠 C.强迫/勉强 解数/解甲归田 泥沙俱下/泥古不化 D.处置/处所 瘦削/削足适履 螳臂当车/安步当车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黄殿琴总是一副风尘仆仆、席不遐暖的忙碌样子,作为北京电视台的记者, 她对时间的稀缺体会很深。 B.一位代表激动地说,党的干部要敢于碰硬,要有为民造福的远大抱负,不能 只想自己加官进爵。 C.我国对伊朗问题的一惯主张是: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核问题,采取一切 措施尽力避免战争。 D.有人说,清华大学的特点是清新俊逸,北京大学的特点是浑厚凝重。清华如 同“李白”,北大好比“杜甫”。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主要功能不是反腐,_______为市场经济奠定法律基础。 ________反腐和房价问题,网友也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公众期盼的“以人查 房”,是________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功能。不动产统一登记,针对的是所 有人,不像国外的“阳光法案”针对的是官员。因此,不能把它和反腐过度联系。 要反腐败,还是应当建立反腐的长效______。 A.而是 对于 误解 机制 B.就是 对于 曲解 机制 C.而是 关于 曲解 体制 D.就是 关于 误解 体制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至 2014 年底,在各界瞩目下,公车改革更显“时间紧、任务重”。然而从 本刊记者调研的几个地区看,各地车改进展良莠不齐。 B.65 岁国家一级演员李书珍粉墨登场,重现汉剧《穆柯寨》“招亲”经典唱段, 台下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喝彩声不断。 C.早在十八大前,原总后勤部副部长谷俊山被纳入总后和军委纪委的视线后, 徐才厚与腐败有染的各种传闻就不绝如缕。 D.在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最新型歼—31 隐身歼击机首次亮 相,俄媒称歼—31 两大性能令欧、美也要望其项背。 5.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七八月份正是我国农作物生长的重要阶段,然而,入夏以来,全国部分地区 出现了严重旱情,这不但让旱灾下的人们生活艰辛,更让农作物危在旦夕
B、我国外贸发展环境开始出现国际产业转移放慢、周边国家承接转移加快、生 产要素成本上升,因此我国外贸持续多年两位数高速增长的时代不复存在了。 C、肯德基、麦当劳在被曝光使用过期变质鸡肉原料后,上海食品监管部门通过 明察暗访,终于查明这些过期劣质肉类原料来自上海福喜食品公司。 D、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社会形态造成了制度性的约束的后果,这种约束进而渗 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 “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 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 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 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 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 是争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 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 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 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 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 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 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 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 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 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一一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 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 “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 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 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 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 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 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④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 “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 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 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 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 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 尝不髙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 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⑤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 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 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 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
B、我国外贸发展环境开始出现国际产业转移放慢、周边国家承接转移加快、生 产要素成本上升,因此我国外贸持续多年两位数高速增长的时代不复存在了。 C、肯德基、麦当劳在被曝光使用过期变质鸡肉原料后,上海食品监管部门通过 明察暗访,终于查明这些过期劣质肉类原料来自上海福喜食品公司。 D、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社会形态造成了制度性的约束的后果,这种约束进而渗 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6~8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 “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 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 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 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 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 是争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 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 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 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 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 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 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 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 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 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 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 “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 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 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 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 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 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 ④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 “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 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 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 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 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 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 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 ⑤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 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 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 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
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 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朱自清《论 雅俗共赏》,有删节) 6、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 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变化, 白话文进入文学领域,并且逐渐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 C、雅人和俗人能对同一对象“共赏”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作为人的共 有的相通的快感或趣味。 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 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分子。 7、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 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 B、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 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C、“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 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 D、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 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 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B、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 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写感官的体验,就能做到雅俗共赏 C、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 看出作者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 D、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 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 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①,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 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扦燕晋之师。 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 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 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 ②,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 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扑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 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 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监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 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
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 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朱自清《论 雅俗共赏》,有删节) 6、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 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变化, 白话文进入文学领域,并且逐渐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 C、雅人和俗人能对同一对象“共赏”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作为人的共 有的相通的快感或趣味。 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 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分子。 7、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 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 B、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 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C、“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 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 D、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 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 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B、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 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写感官的体验,就能做到雅俗共赏。 C、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 看出作者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 D、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 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 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①,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 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 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 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 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 ②,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 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扑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 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 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监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 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
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 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 振慄。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 受。”问军政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 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 后行。土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 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 兵归。 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 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益尊于齐 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谮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注:①庶孽:妾生的孩子,身份低微就像树的孽生一样。②表,是阳光下竖起的 木杆,用来计算时间;漏是用来记时的铜壶,壶中蓄水,壶底穿一小孔,壶中立 箭,箭杆上有刻度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兵扦燕晋之师。扦:抵御 B.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害:谋害 C.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援:操起,拿起 D.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次:停留驻扎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B.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D.以监军,乃可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司马穰苴“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一组是() ①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②穰苴则扑表决漏,入 ③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④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⑤晋师闻之,为罢去。⑥燕师闻之,度水而解 A.①②B.②④C.③⑤D.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穰苴出身平民,地位卑微,但他足智多谋,文武双全,在齐国遭到晋燕两国 入侵,而齐军又惨遭失败时,因晏婴的推荐,受命出征的。 B.穰苴的地位卑贱,没有威望,人微权轻,他为树立威信诛杀国君宠臣庄贾, 整饬军队,斩了皇帝说情使者的仆从,砍断了使者车子左边的夹车木,杀死了左 边驾车的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C.穰苴整饬军队,和士卒同甘共苦的,收到战士争相为之奋勇作战,使晋、燕 之师不战而屈,收复失地的功效,他们家族也因此在齐国的地位一天天地显贵起 来 D.本文塑造了一位身负重任,治军严谨,与战士同甘苦的将领形象,穰苴在与 庄贾的比照中,其形象就更显得鲜明生动了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 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 振慄。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 受。”问军政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 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 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 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 兵归。 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 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益尊于齐。 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谮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注:①庶孽:妾生的孩子,身份低微就像树的孽生一样。②表,是阳光下竖起的 木杆,用来计算时间;漏是用来记时的铜壶,壶中蓄水,壶底穿一小孔,壶中立 箭,箭杆上有刻度。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兵扞燕晋之师。 扞:抵御 B. 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 害:谋害 C. 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 援:操起,拿起 D.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 次:停留 驻扎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B.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D.以监军,乃可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司马穰苴“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一组是( ) ①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 ② 穰苴则扑表决漏,入 ③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④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⑤晋师闻之,为罢去。 ⑥燕师闻之,度水而解 A.① ② B. ② ④ C. ③ ⑤ D. ④ 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穰苴出身平民,地位卑微,但他足智多谋,文武双全,在齐国遭到晋燕两国 入侵,而齐军又惨遭失败时,因晏婴的推荐,受命出征的。 B. 穰苴的地位卑贱,没有威望,人微权轻,他为树立威信诛杀国君宠臣庄贾, 整饬军队,斩了皇帝说情使者的仆从,砍断了使者车子左边的夹车木,杀死了左 边驾车的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C. 穰苴整饬军队,和士卒同甘共苦的,收到战士争相为之奋勇作战,使晋、燕 之师不战而屈,收复失地的功效,他们家族也因此在齐国的地位一天天地显贵起 来。 D. 本文塑造了一位身负重任,治军严谨,与战士同甘苦的将领形象,穰苴在与 庄贾的比照中,其形象就更显得鲜明生动了。 第Ⅱ卷 (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穰苴则扑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5分) (2)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5分)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信秋词①其三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②日影来。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①《汉书·外戚传》载,班婕妤失宠长信宫,作赋自伤,中云:“共洒扫于 帷幄兮,永仲死以为期。”②昭阳:汉代宫殿,泛指后妃所住的宫殿 (1)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扇”,请分析其在诗中的作用。(4分) (2)两首诗都刻画了宫女形象,但所传达的情感略有不同,不同在哪里?请结 合诗句分析。(4分) 1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分)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_,朝不虑夕。《陈情表》 (2),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3),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4) 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5)此情可待成追忆, 《锦瑟》 (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逍遥游》 五.(12分) 16.给下面一则新闻拟标题,不超过15字。(4分) 位于阿拉伯半岛的阿联酋号称“沙漠王国”,但就是这样一个遍地黄沙的国家, 竟然专门从遥远的德国进口了1500方的沙子。这样的举动,让德国人大为不解, 最初还以为对方在开玩笑。 据《以色列时报》报道,阿联酋进口沙子是要用于铺设迪拜的世界级赛马场。虽 然本地最不缺的就是沙子,但颗粒偏大,颇为粗糙,很容易伤到身价动辄千万的 纯种赛马。为此,迪拜人只好满世界寻找沙子,最后才选中了这家德国建材公司 此事让德国人颇为骄傲,他们表示,自家的沙子质地柔软,吸水性好,最适合赛 马。而且向“沙漠王国”出售沙子,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 17.下文对《清明上河图》所绘是“清明时节”提出了异议,请概括提出异议的 三个角度,不超过20字。(4分) 清明时节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度左右,但画中却有很多带着扇子 的人物,还有光着身子的小孩在街上玩耍。再进一步细察,还可以看到在画卷的 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如果清明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生活的一般规律, 面上还有多处酒肆,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宋代秋季新谷下来要酿酒喜庆丰 收,此酒谓之“新酒”。 18.下面是某机构对目前高中教材内容与现实联系程度的调查表,请根据要求完 成后面的题目。(4分) (1)请概括图表所反映的主要情况(不出现具体数字)。(2分) (2)该图表给人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如果你是新教材编写者,可从中获得什么 启示?(2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穰苴则扑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5 分) (2)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5 分)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信秋词①其三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②日影来。 秋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①《汉书·外戚传》载,班婕妤失宠长信宫,作赋自伤,中云:“共洒扫于 帷幄兮,永仲死以为期。”②昭阳:汉代宫殿,泛指后妃所住的宫殿。 (1)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扇”,请分析其在诗中的作用。(4 分) (2)两首诗都刻画了宫女形象,但所传达的情感略有不同,不同在哪里?请结 合诗句分析。(4 分) 1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 分)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朝不虑夕。 《陈情表》 (2)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 (3) ,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 (4)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5)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锦瑟》 (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逍遥游》 五.(12 分) 16.给下面一则新闻拟标题,不超过 15 字。(4 分) 位于阿拉伯半岛的阿联酋号称“沙漠王国”,但就是这样一个遍地黄沙的国家, 竟然专门从遥远的德国进口了 1500 方的沙子。这样的举动,让德国人大为不解, 最初还以为对方在开玩笑。 据《以色列时报》报道,阿联酋进口沙子是要用于铺设迪拜的世界级赛马场。虽 然本地最不缺的就是沙子,但颗粒偏大,颇为粗糙,很容易伤到身价动辄千万的 纯种赛马。为此,迪拜人只好满世界寻找沙子,最后才选中了这家德国建材公司。 此事让德国人颇为骄傲,他们表示,自家的沙子质地柔软,吸水性好,最适合赛 马。而且向“沙漠王国”出售沙子,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 17.下文对《清明上河图》所绘是“清明时节”提出了异议,请概括提出异议的 三个角度,不超过 20 字。 (4 分) 清明时节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 10 度左右,但画中却有很多带着扇子 的人物,还有光着身子的小孩在街上玩耍。再进一步细察,还可以看到在画卷的 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如果清明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生活的一般规律。画 面上还有多处酒肆,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宋代秋季新谷下来要酿酒喜庆丰 收,此酒谓之“新酒”。 18.下面是某机构对目前高中教材内容与现实联系程度的调查表,请根据要求完 成后面的题目。(4 分) (1)请概括图表所反映的主要情况(不出现具体数字)。(2 分) (2)该图表给人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如果你是新教材编写者,可从中获得什么 启示?(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