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三年级十月份月考 语文科试题 2019.10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构建社会新风正气、匡正世道人心需要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普通群众只有全面深入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信念、智慧 内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认同、尊重、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然 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背诵几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 去了解它的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否则就难以弄清它的意义所在。 毋庸讳言,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 千年,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并且不同领域文化之间以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 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中。就中华文化整体而言,从大的方面讲是儒释道三家相互融 合发展的产物,但仔细考察,先秦时期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也融入其中。就单一儒家文化 而言,先秦时期的儒学在千年演变过程中,吸收佛老思想,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阐 发注释,先后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汉学等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众多学派,产生众多思 想观点。可见,真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由于语言的障碍,普通群众阅读传统文化的载体——一经典文献,已感到困难重重, 以至于难以直面传统文化,难以直达古人心灵,难以领略经典的风采和思想的玄妙。当代普 通群众阅读经典文献,一是靠臼话文翻译,然而一些古文所藴含的词义和晢理很难用现代白 话精准体现,在文白转换之间,经典中的一些精微之处往往被翻译得平淡无味;二是靠当代人 的解读。这种解读难免会融入个人的阅历、知识、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严谨的学术态 度,严守原典这条“红线”,就容易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把“经”念歪了 再次,传统经典文献本身的书写体例无疑也增加了理解难度。无论是儒家的“四书五经” 还是道家的《道德经》,抑或其他诸子百家著作,其体例多为语录体或散文体,很多核心概念 和重要思想分散于全书的不同篇章,缺少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阅读起来似有雾里看 花之感。比如,“仁”是《论语》的核心概念,出现了一百多次。但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面 对不同对象,孔子对“仁”的含义的回答不尽一致。如不深入研究,仅阅读文本很难弄清“仁” 的具体内涵。 清代学者彭端淑在《为学》中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 易者亦难矣。”普通群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于学习是基本規律,但更要善于学习,掌 握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不能等同于专家学者的专业研究,否则就会对博大精深的传统 文化望而却步,拒之于千里之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摘编自郝英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背诵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不是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所在的途径。 B.中华文化因为历经了五千年岁月沉淀,所以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领域文化间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动态的发展融合过 程中 D.普通群众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就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张落到实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引用顾炎武《日知录》中的话,意在引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B.文章所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象着眼于专家,有明确的写作指向
2019—2020 学年高三年级十月份月考 语文科试题 2019.10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构建社会新风正气、匡正世道人心需要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普通群众只有全面深入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信念、智慧 内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认同、尊重、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然 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背诵几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 去了解它的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否则就难以弄清它的意义所在。 毋庸讳言,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 千年,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并且不同领域文化之间以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 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中。就中华文化整体而言,从大的方面讲是儒释道三家相互融 合发展的产物,但仔细考察,先秦时期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也融入其中。就单一儒家文化 而言,先秦时期的儒学在千年演变过程中,吸收佛老思想,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阐 发注释,先后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汉学等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众多学派,产生众多思 想观点。可见,真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由于语言的障碍,普通群众阅读传统文化的载体——经典文献,已感到困难重重, 以至于难以直面传统文化,难以直达古人心灵,难以领略经典的风采和思想的玄妙。当代普 通群众阅读经典文献,一是靠白话文翻译,然而一些古文所蕴含的词义和哲理很难用现代白 话精准体现,在文白转换之间,经典中的一些精微之处往往被翻译得平淡无味;二是靠当代人 的解读。这种解读难免会融入个人的阅历、知识、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严谨的学术态 度,严守原典这条“红线”,就容易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把“经”念歪了。 再次,传统经典文献本身的书写体例无疑也增加了理解难度。无论是儒家的 “四书五经” 还是道家的《道德经》,抑或其他诸子百家著作,其体例多为语录体或散文体,很多核心概念 和重要思想分散于全书的不同篇章,缺少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阅读起来似有雾里看 花之感。比如,“仁”是《论语》的核心概念,出现了一百多次。但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面 对不同对象,孔子对“仁”的含义的回答不尽一致。如不深入研究,仅阅读文本很难弄清“仁” 的具体内涵。 清代学者彭端淑在《为学》中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 易者亦难矣。”普通群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于学习是基本规律,但更要善于学习,掌 握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不能等同于专家学者的专业研究,否则就会对博大精深的传统 文化望而却步,拒之于千里之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摘编自郝英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背诵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不是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所在的途径。 B.中华文化因为历经了五千年岁月沉淀,所以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领域文化间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动态的发展融合过 程中。 D.普通群众只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就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张落到实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篇引用顾炎武《日知录》中的话,意在引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B.文章所谈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象着眼于专家,有明确的写作指向
C.文章以“仁”作例证,是为了证明经典文献书写体例增加了读者理解难度的说法。 D.文章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层次清晰地阐明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的困难所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中 B.要正确解读经典,就必须严守原典这条“红线”,不能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 C.语录体的体例使《论语》缺少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增加了理解难度。 D.普通群众如果不遵循自身特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将会被传统文化拒于千里之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 据《人民日报》11月12日报道,“双11”的消费盛况,反映的是大海般的内需潜力。无论 是“买买买”引发的抢单,还是“停不下来”的快递小哥,都让“消费”这个词显得如此动人心魄。 到今年,“双11”刚好走过10年,从一家电商的促销活动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消费节日 也为观察中国的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 与现在动辄千亿级的成交额相比,很少有人会想到,2009年“双11”的成交额只有5000多 万元。10年来,“双11”成交额的高歌猛进,反映出消费拉动力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不断崛起。 中国经济增长逐步实现从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变。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額同比增长9.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η8%,比去年冋期提高了14个百分 点。13多亿人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不仅为中国经济增长蓄积后劲, 还为中国在应对外部冲击时赢得战略回旋余地,更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消费红利。 在消费规模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消赀结构也在自我迭代、优化升级。有这样一个有趣 的对比:2009年,“双11”最受欢迎的家用电器是电热水壶和电热毯;到了2017年,人们最喜 欢的家用电器变成了净水器和扫地机器人。从满足温饱到追求健康,从传统电器到人工智能, 消费升级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现在的“双11”,网购服务成为新的消费亮点,迪士 尼门票、出境游预订、在线医疗服务..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兴消费,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 费,消费需求逐步由模仿型、同质化、单一化向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升级。消费结构升 级,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材料二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美国爆发贸 易冲突,但并不妨碍消费者在这个购物狂欢节抢购打折商品。在强劲需求的推动下,中国上 月出口再度大幅增长,打破了许多经济学家对中美贸易争端导致出口放缓的预期。 海关数据显示,从美国到印度,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均有所增长 中国10月份出口总额以美元计同比增长15.6%,增幅高于9月份的14.5% 经济学家们表示,不仅仅是美国,几乎所有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均保持强劲增长,新 兴市场尤其如此,这表明中国的出口正得益于意外良好的全球需求。许多经济学家将最近几 个月的出口繁荣归因于企业赶在关税生效前提前装运,他们此前预计这一趋势将会消退。 与此同时,由于对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长,10月份中国进口同比增长214%,增幅高 于9月份的14.3%。其中,原油进口总金额同比增长89%。 材料三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中美贸易战属于持久战,可能在今年年底或 明年年初出现减缓或平和的迹象,但美国不会偃旗息鼓。 新加坡国立大学顾清扬副教授认为,中美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战。只是目前美国在贸易 战上耗费了政治与经济资源,这已经使它难以发动持续攻势。 报道称,顾清扬以最近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例,称举办进博会表明 中国不仅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还要成为引领全球消费市场的“消费大国”,以中国为中心形成的 全球终端产品的消费力将对美国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美国的力量部分来自军事,更重要是
C.文章以“仁”作例证,是为了证明经典文献书写体例增加了读者理解难度的说法。[www.z#zste&*p~.co@m] D.文章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层次清晰地阐明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的困难所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中。 B.要正确解读经典,就必须严守原典这条“红线”,不能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 C.语录体的体例使《论语》缺少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增加了理解难度。 D.普通群众如果不遵循自身特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将会被传统文化拒于千里之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小题。 材料一: 据《人民日报》11 月 12 日报道,“双 11”的消费盛况,反映的是大海般的内需潜力。无论 是“买买买”引发的抢单,还是“停不下来”的快递小哥, 都让“消费”这个词显得如此动人心魄。 到今年,“双 11”刚好走过 10 年,从一家电商的促销活动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消费节日, 也为观察中国的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 与现在动辄千亿级的成交额相比,很少有人会想到,2009 年“双 11”的成交额只有 5000 多 万元。10 年来,“双 11”成交额的高歌猛进,反映出消费拉动力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不断崛起。 中国经济增长逐步实现从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变。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9.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7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 14 个百分 点。13 多亿人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不仅为中国经济增长蓄积后劲, 还为中国在应对外部冲击时赢得战略回旋余地,更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消费红利。 在消费规模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消费结构也在自我迭代、优化升级。有这样一个有趣 的对比:2009 年,“双 11”最受欢迎的家用电器是电热水壶和电热毯;到了 2017 年,人们最喜 欢的家用电器变成了净水器和扫地机器人。从满足温饱到追求健康,从传统电器到人工智能, 消费升级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现在的“双 11”,网购服务成为新的消费亮点,迪士 尼门票、出境游预订、在线医疗服务……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兴消费,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 费,消费需求逐步由模仿型、同质化、单一化向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升级。消费结构升 级,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材料二: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 11 月 12 日报道,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美国爆发贸 易冲突,但并不妨碍消费者在这个购物狂欢节抢购打折商品。在强劲需求的推动下,中国上 月出口再度大幅增长,打破了许多经济学家对中美贸易争端导致出口放缓的预期。 海关数据显示,从美国到印度,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均有所增长。 中国 10 月份出口总额以美元计同比增长 15.6%, 增幅高于 9 月份的 14.5%。 经济学家们表示,不仅仅是美国,几乎所有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均保持强劲增长,新 兴市场尤其如此,这表明中国的出口正得益于意外良好的全球需求。许多经济学家将最近几 个月的出口繁荣归因于企业赶在关税生效前提前装运,他们此前预计这一趋势将会消退。 与此同时,由于对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长,10 月份中国进口同比增长 21.4% ,增幅高 于 9 月份的 14.3%。其中,原油进口总金额同比增长 89%。 材料三: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 11 月 12 日报道,中美贸易战属于持久战,可能在今年年底或 明年年初出现减缓或平和的迹象,但美国不会偃旗息鼓。 新加坡国立大学顾清扬副教授认为,中美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战。只是目前美国在贸易 战上耗费了政治与经济资源,这已经使它难以发动持续攻势。 报道称,顾清扬以最近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例,称举办进博会表明 中国不仅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还要成为引领全球消费市场的“消费大国”,以中国为中心形成的 全球终端产品的消费力将对美国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美国的力量部分来自军事,更重要是
来自美国对全世界的购买力。他说:“买者为王,中国现在正成为这方面的王者。”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个别电商的促销活动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消费狂欢节日,走过10年的“双11,已成为 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窗口之 B.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到78%,这表明消费已逐渐主导我国经济增长 C.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市场的全球需求使中国的出口强劲增长,经济学家认为,这正是 中国商品出口保持强劲增长的重要原因 D.新加坡媒体认为即使中美贸易战有可能出现减缓或平和的迹象,美国也难以持续进攻 中国,但中美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消费结构的自我迭代和优化升级不仅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为中国经济转 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B.“双11所释放出的巨大的消费需求,不仅助力我国经济增长,应对外部冲击,还让世 界经济增长分享消费红利 C.中美爆发贸易冲突,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强劲的需求、大幅增长的出口,打破 了经济学家对中国出口放缓的预期 D.成功举办的中国首届进博会表明,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将会引领全球消费市场,成 为全球终端产品的消费中心。 6.针对“双11”,中国《人民日报》、美国《华尔街日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都作了相应 报道。报道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蚕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 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 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 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 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膩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 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走进小房子,他从枭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 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 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
来自美国对全世界的购买力。他说:“买者为王,中国现在正成为这方面的王者。”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个别电商的促销活动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消费狂欢节日,走过 10 年的“双 11”,已成为 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窗口之一。 B.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9.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到 78%,这表明消费已逐渐主导我国经济增长。 C.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市场的全球需求使中国的出口强劲增长,经济学家认为,这正是 中国商品出口保持强劲增长的重要原因。 D.新加坡媒体认为即使中美贸易战有可能出现减缓或平和的迹象,美国也难以持续进攻 中国,但中美贸易战将是一场持久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消费结构的自我迭代和优化升级不仅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为中国经济转 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中%&国教*育^出版~网] B.“双 11”所释放出的巨大的消费需求,不仅助力我国经济增长,应对外部冲击,还让世 界经济增长分享消费红利。[www~.zst^ep.c@*#om] C.中美爆发贸易冲突,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强劲的需求、大幅增长的出口,打破 了经济学家对中国出口放缓的预期。[中^国教育&#*~出版网] D.成功举办的中国首届进博会表明,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将会引领全球消费市场,成 为全球终端产品的消费中心。 6.针对“双 11”,中国《人民日报》、美国《华尔街日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都作了相应 报道。报道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蚕 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 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 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 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 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膩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 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 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 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
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湑倒了,青草的绿 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傍晩,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 服,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 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莫名 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 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 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 了。可憎的老鼠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 文文地像吟诗。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 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 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 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 笔盒儿也碰翻了。 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枭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 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 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 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 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夭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 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蚕儿”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紧紧围绕蚕儿,将“我”和蒋老师相处虽然短暂但却难忘的 段经历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谱写了一曲园丁赞歌。 B.在学生眼中新来的蒋老师与众不同,他身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自我 介绍时把自己的姓名告诉学生,让学生们感到很新奇 C.小说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包扎时“翻出”撕下”“缠在”蘸上”涂抹”细致真切:离 开时“提起”背上”动作斩截,毫无留恋 D.小说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养蚕却遭到老鼠的偷袭,与老 师处得融洽老师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
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 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 服,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 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莫名 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 “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 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 了。可憎的老鼠!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 文文地像吟诗。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 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 来…… 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 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 笔盒儿也碰翻了。 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 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 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www.z#zste&*p~.co@m]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 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 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3 分) A.“蚕儿”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紧紧围绕蚕儿,将“我”和蒋老师相处虽然短暂但却难忘的 一段经历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谱写了一曲园丁赞歌。 B.在学生眼中新来的蒋老师与众不同,他身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自我 介绍时把自己的姓名告诉学生,让学生们感到很新奇。 C.小说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包扎时“翻出”“撕下”“缠在”“蘸上”“涂抹”细致真切;离 开时“提起”“背上”动作斩截,毫无留恋。 D.小说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养蚕却遭到老鼠的偷袭,与老 师处得融洽老师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
8.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9.小说结尾写三十多年后师生重逢,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柰熊隆宇霾图幼养于伯父紗嘹喷及长以父萸补供寬然耘贬淄炟缱魔亦除幾会长春节与甚 入贡复旧宦乾德中平蜀,选为果、阆监军,年方弱冠,母忧其未更事,将辅以处耘左右 继隆曰:“是行儿自有立,岂须此辈,愿不以为虑。”母慰而遣之。会征江南,领雄武卒三百戍 邵州,止给刀盾。蛮贼数千阵长沙南,截其道。继隆率众力战,贼遁去,手足俱中毒矢,得 良药而愈,部卒死伤者三之一。太祖闻其勇敢而器重之。复从李符督荆湖漕运,给征南诸军。 吴人以王师不便水战,多出舟师断饷道,继隆屡与斗,粮悉善达。与梁迥治决河。迥体肥硕, 所乘舟弊不能济,继隆易以己舟。已而继隆舟果覆,栖枯桑杪,赖他舟以度。后为镇州都监 契丹犯边,与崔翰诸将御之。初,太宗授以阵图,及临阵有不便,众以上命不可违。继隆曰 “事有应变,安可预定,设获违诏之罪,请独当也。”即从宜而行,败之于徐河。李继迁叛,命 继隆率兵击之。四月,出银州北,破悉利诸族,追奔数十里,斩三千余级,俘蕃汉老幼千余, 枭代州刺史折罗遇首。从曹彬征幽州,矢中左股,血流至踵,获契丹贵臣一人。彬欲上其功, 继隆止之。俄而傳潜、米信军败众溃,独继隆所部振旅而还。即命继隆知定州,寻诏分屯诸 军,继隆令书吏尽录其诏。旬余,有败卒集城下,不知所向,继隆按诏給券,俾各持诣所部。 太宗益嘉其有谋。真宗威平二年,丁内艰,起复。王师失利于望都,继隆累表求诣阙面陈边 事,因乞自效。真宗慰谕之。景德二年春,加开府仪同三司。诏始下,会疾作,上亲临问。 卒,年五十六。车驾临哭之恸,为制服发哀。乾兴初,诏配享真宗庙庭。 (节选自《宋史·李继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3分) A.李继隆字霸图/幼养于伯父/处畴及长/以父荫补供奉官/处耘贬淄州/继隆亦除籍会长/春舂 节/与其母入贡/复旧官/ B.李继隆字霸图/幼养于伯父处畴/及长/以父荫补供奉官/处耘贬淄州/继隆亦除籍/侩会长春 节/与其母入贡/复旧官/ C.李继隆字霸图幼养于伯父/处畴及长似以父荫补供奉官/处耘贬淄州/继隆亦除籍/会长春 节/与其母入贡/复旧官/ D.李继隆字霸图幼养于伯父处畴/及长八以父荫补供奉官/处耘贬淄州/继隆亦除籍会长/春 节/与其母入贡/复旧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监军为临时派遣,在军队中负责对功罪赏罚进行稽査和审核,有时也由宦官充仼 B.漕运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措施,在文中指通过海道运输粮食来供应军需。 C.车驾在文中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作帝王的代称,类似的说法还有“乘舆"御驾”。 D.配享是以功臣附祭于祖庙或以贤哲附祭于孔庙,在文中指李继隆死后附祭于真宗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继隆年轻有为,做事颇有自信。他年方二十,就被选用担任果、阆监军,母亲担心 他还未曾经历世事,要李处耘身边的人辅助他,他却认为自己会有所建树 B.李继隆奋勇杀敌,受到皇帝赏识。征伐江南时,他率领人马奋力作战,手脚都被毒箭 射中,所辖士兵死伤的有三分之一,但终取胜,太祖因而十分器重他 C.李继隆关心同僚,不顾个人安危。他与梁迥治理黄河决口时,用自己的船交换梁迥的 破船,后来船只倾覆,他停留在枯死的桑树梢上,依靠其他船才得以渡河 D.李继隆随机应变,行事有责任感。契丹侵犯边境,太宗传授的作战部署图不合实际, 他认为作战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于是独自承担了违反诏令的罪名,打败敌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8.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 9.小说结尾写三十多年后师生重逢,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继隆字霸图幼养于伯父处畴及长以父荫补供奉官处耘贬淄州继隆亦除籍会长春节与其 母入贡复旧官乾德中平蜀,选为果、阆监军..,年方弱冠,母忧其未更事,将辅以处耘左右。 继隆曰:“是行儿自有立,岂须此辈,愿不以为虑。”母慰而遣之。会征江南,领雄武卒三百戍 邵州,止给刀盾。蛮贼数千阵长沙南,截其道。继隆率众力战,贼遁去,手足俱中毒矢,得 良药而愈,部卒死伤者三之一。太祖闻其勇敢而器重之。复从李符督荆湖漕运..,给征南诸军。 吴人以王师不便水战,多出舟师断饷道,继隆屡与斗,粮悉善达。与梁迥治决河。迥体肥硕, 所乘舟弊不能济,继隆易以己舟。已而继隆舟果覆,栖枯桑杪, 赖他舟以度。后为镇州都监, 契丹犯边,与崔翰诸将御之。初,太宗授以阵图,及临阵有不便,众以上命不可违。继隆曰: “事有应变,安可预定,设获违诏之罪,请独当也。”即从宜而行,败之于徐河。李继迁叛,命 继隆率兵击之。四月,出银州北,破悉利诸族,追奔数十里,斩三千余级,俘蕃汉老幼千余, 枭代州刺史折罗遇首。从曹彬征幽州,矢中左股,血流至踵,获契丹贵臣一人。彬欲上其功, 继隆止之。俄而傅潜、米信军败众溃,独继隆所部振旅而还。即命继隆知定州,寻诏分屯诸 军,继隆令书吏尽录其诏。旬余,有败卒集城下,不知所向,继隆按诏给券,俾各持诣所部。 太宗益嘉其有谋。真宗咸平二年,丁内艰,起复。王师失利于望都,继隆累表求诣阙面陈边 事,因乞自效。真宗慰谕之。景德二年春,加开府仪同三司。诏始下,会疾作,上亲临问。 卒,年五十六。车驾..临哭之恸,为制服发哀。乾兴初,诏配享..真宗庙庭。 (节选自《宋史·李继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3 分) A.李继隆字霸图/幼养于伯父/处畴及长/以父荫补供奉官/处耘贬淄州/继隆亦除籍会长/春 节 /与其母入贡/复旧官/ B.李继隆字霸图/幼养于伯父处畴/及长/以父荫补供奉官/处耘贬淄州/继隆亦除籍/会长春 节/与其母入贡/复旧官/ C.李继隆字霸图/幼养于伯父/处畴及长/以父荫补供奉官/处耘贬淄州/继隆亦除籍/会长春 节/与其母入贡/复旧官/ D.李继隆字霸图/幼养于伯父处畴/及长/以父荫补供奉官/处耘贬淄州/继隆亦除籍会长/春 节/与其母入贡/复旧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监军为临时派遣,在军队中负责对功罪赏罚进行稽查和审核,有时也由宦官充任。 B.漕运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措施,在文中指通过海道运输粮食来供应军需。 C. 车驾在文中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作帝王的代称,类似的说法还有“乘輿"“御驾”。 D. 配享是以功臣附祭于祖庙或以贤哲附祭于孔庙,在文中指李继隆死后附祭于真宗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继隆年轻有为,做事颇有自信。他年方二十,就被选用担任果、阆监军,母亲担心 他还未曾经历世事,要李处耘身边的人辅助他,他却认为自己会有所建树。 B.李继隆奋勇杀敌,受到皇帝赏识。征伐江南时,他率领人马奋力作战,手脚都被毒箭 射中,所辖士兵死伤的有三分之一,但终取胜,太祖因而十分器重他。 C.李继隆关心同僚,不顾个人安危。他与梁迥治理黄河决口时,用自己的船交换梁迥的 破船,后来船只倾覆,他停留在枯死的桑树梢上,依靠其他船才得以渡河 D.李继隆随机应变,行事有责任感。契丹侵犯边境,太宗传授的作战部署图不合实际, 他认为作战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于是独自承担了违反诏令的罪名,打败敌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