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对外政策 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随着“贞观之 治”的出现,唐朝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增多。亚、非洲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者、商贾、学者 艺术家、僧侣等不断来唐朝访间。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 构。那时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七十多个。唐朝政府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 重税收,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对与中国相隔较远的堕婆登、拂菻① 遣使来唐,唐太宗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 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对于外来宗教,唐 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 教”。佛教经典大量传入 中国,并被译成汉文,大 限 大推动了古代翻译事业 的发展;景教、回教、摩 尼教也传入中国。页观 二年,唐朝商僧玄英去整选氢AA3△ 天竺取佛经,历经十几 年,带回六百多部经论, 玄奘从天竺取经返唐,官员、僧倡和佛教信德在路边理接取经队伍和经书。 还有佛像、舍利、花果种子,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唐太宗在洛阳亲自召见了玄 奘,他还对侍臣说:“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 朝鲜、日本僧人慕名到唐都游学,唐太宗时常召见他们,他们学成后又将所学传到朝鲜 日本。长安成为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由于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在朝鲜半岛上,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艺术、典章制度等广泛传播,高丽、百济, 特别是新罗,大量地吸收汉文化。贞观年间,日本的遣唐使、僧侣陆续来到中国学习,推 动了日本学习唐朝文化、废除氏族制度的“大化改新”,大大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过程。 晚年的反省 贞观后期,随着隋亡的教训渐渐远去,唐太宗还是有了一些变化。以纳谏而论,魏征 曾说:贞观初年,他听到直谏“悦而从之”;贞观中期,“勉强受谏”,“渐恶直言”。魏征 死后,他对进谏者常“面加穷诘”,他的内兄、宰相长孙无忌都以“陛下无失”来回应他。 他虽然也提倡节俭戒奢,爱民恤民,但还是大修大明官、飞山官、翠徽官、玉华官。晚年 的唐太宗仍要求大臣进谏,他还撰写《帝范》,反省自己的过失。 唐太宗起初对求仙炼丹很不以为然,得痈疮后他也开始服丹药。649年,51岁的唐太 ①堕婆登今属印尼、苏门答腊;拂菻指当时的东罗马。 第2课大唐盛世的莫基人唐太宗
宗因丹毒发作而逝。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 多损少。”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过小”的评价是贴切的。 【资料回放】 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索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則业领身灸。且成 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从这段话中你怎样看晚年的唐太宗?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唐朝的文化对朝鲜、日本有什么影响?这与唐太宗实行的对外政策有什么关系?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你认为唐太宗的晚年为什么不愿纳谏了?能不能说他晚年变成了昏君?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2.阅读与思考 贞观二年、突厥来騷扰唐朝。当时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突厥世为寇盗,百之仇也。宣 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另一种意见认为:“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 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悉之有?” 想一想,你赞同哪种意见?为什么? 1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这 是康熙帝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版乱时写下的诗句。当 时,善于流寇作战的噶尔丹听说康熙亲征至“无水瀚海之 地”、大惊失色,说:“皇帝大军是从天而降的吗?”正在窜 逃之际,噶尔丹叛军被康熙帝部署的宫军围堵在昭莫多、全 线溃败。康熙帝决心清除噶尔丹的残兵,发誓如果清军粮草 断绝,“朕必啮雪穷追、断不回师”。穷途末路的噶尔丹终于 兵败自杀。 读书的康熙帝 【探究的主要问题】 【重要概念】 康熙初年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O平定三落之乱 康熙帝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O平定准噶尔 O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O《尼布楚条约》 少年皇帝 1661年,清朝顺治帝的第三子玄烨继位,年号康熙。按 照顺治帝的遗诏,由索尼、整拜等四位功勋卓著的老臣为辅」 政大臣。康熙初年,生机勃勃的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 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東。但是,郑成功赶走荷 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 沙俄势力有待驱逐;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 强管理。所以,清朝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的任务仍然繁重。满 洲贵族入关后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遣成的满 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可以说,年幼的康熙帝执掌着根基未 稳的江山。 不久,辅政大臣鳌拜开始骄横跋扈,经康熙帝祖母孝庄 戎装的康圈帝 ①明末清初,我国北方蒙古族以大漠为中心分为三大部分:大漠以南蒙古各部称漠南蒙古;大漠以北称为漠北蒙古 亦称咯尔咯蒙古,大漠以西各部称为漠西蒙古,亦称卫拉特蒙古。清统一中国过程中,它们先后以不间形式臣属 于清。 第3课绕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3
太皇太后允许,14岁的康熙帝亲政。少年皇帝康熙对鳖拜的专横忍无可忍,决心除掉他。 有一天,康熙帝单独召见鳖拜。鳌拜刚进官殿门槛,突然从两旁冲出一群少年,将整拜捆 绑起来。康熙帝列举了鳖拜欺君擅杈、结党乱政的30条大罪,但却免他一死,禁止株连, 稳定了朝廷秩序,显示出年轻皇帝果敢与成熟的政治智慧。康熙帝总揽朝政大权后,更是 兢兢业业,每晨御门听政,风雨不误。这表明他正像祖母教诲的那样,立志做贤明有为 励精图治的君主。 巩固统一国家 亲政后的康熙帝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三藩”割据。因配 【历史纵横】 合清军平息南明政权和农民军抗清斗争而受封的“三大藩 王”,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 1690年,噶尔丹深入 漠南,過近离北京几百里 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广大地区,掌揖重兵,割 的鸟兰布通,康熙帝车军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亲征,采取分兵合击的战 在要不要撤藩的争论中,康熙帝当机立断,毅然下令撤 略,向乌兰布通透军,在藩。“三藩”闻讯,起兵反清。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运筹帷 乌兰布通战役中,噶尔丹。在这场决定清朝生死的战争中,康熙帝大胆起用汉将,重 将一万多駱駝鳟卧地, 背负木,盖上涅毡,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列为橱,名为“驼城”",士 1681年,据守台湾的郑成功之子郑经死去,郑经之子郑 兵依托,向清军发射克塽继位。康熙帝抓住时机,决定收复台湾。他任用郑芝龙 弓矢、火铣。清军以火器的原部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两万余水师,一举攻占澎 为前列、攻去噶尔丹的中湖,迫使郑克塽降清。随即设立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 坚,摧毁了“驼城”。噶尔 建省,并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台湾重新统一于中 丹施用缓兵计,使携带 请罪书”蒙騙清军,反复 央政府管辖之下。 发誓“不侵犯中华皇帝禹 那时候,游牧于漠西的蒙古准噶尔部发展起来,准噶尔 下喀尔喀以及众民”乘夜汗噶尔丹征服南疆回部,笼络西藏,进兵青海、漠北喀尔喀 遴。他刚配,就沿路蒙古,甚至在沙俄的支持下,引兵内犯。噶尔丹曾狂妄地向 抢劫。为阻止清军追击,还 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完全暴露出他分裂清 放火焚烧所经过的大草 原。几年以后,噶尔丹卷 朝骚土的政治野心。康熙帝下令出兵平叛,他以“除恶务尽” 土重来,康熙帝调兵十万,的气魄,深入大漠,三次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先后取得乌兰 分左中右三路,亲率中路,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又切断了噶尔丹去回部、青海及 央去噶尔丹,终于在部莫联络西藏的通道。众叛亲离的噶尔丹服毒自杀,平叛取得胜 多将噶尔丹击溃。 利 作为在汉族地区成长起来的满族政治家,康熙帝善于学 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他第一次南巡到曲 阜时,向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大成 ①郑芝龙是郑成功的父亲 14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殿上。他崇尚偁家文化,恢复开科 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 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 的发展步伐。他加强与蒙、藏民族 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乌兰布 通战役胜利后,康熙帝在多伦与 物南一典 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正式接受全 体咯尔咯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 清朝在蒙藏地区特封达赖、班禅、 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分掌 蒙藏地区的喇嘛教务,而四大活 佛直辖于清廷。这样,既保护佛 教草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动雪 目的。 康圈帝平定准噶尔时清军向克鲁伦河运送军粮的情形 【历史纵横】 康熙帝对事关大局的繁古事务非常重視,平定“三藩”之后,在内蒙古的中心地带设立木兰 国、满语“木兰”意为唷鹿,康熙帝把这里作为国猎、避暑、练兵,处理民族事务的特殊场所 1702年、开始在北京至木兰国的途中设立行窖、其中的热河行宫坐落在承德市,后来康熙帝豪 笔題名为避暑山庄。乾隆时期遗行改造和扩建,将避暑山庄变成引见官吏、接见各民族王公族、 外国使节及处理朝政的场所。实际上这里是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 维护国家主权 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沙俄侵略军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 抢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康熙帝不能容忍国土被侵占,臣民遭涂炭。在削平三藩、统一 台灣后,他将战略目光转向北骚。他亲自东巡,了解敌情,制定方略,提出了在黑龙江两 岸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 康熙分别命令都统彭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康熙帝运用军 事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 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以东属中国。这是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第 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清朝在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浪潮之前,从法律上确定了中 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第3课绕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