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利环境,如寒冷季节,有些吸虫的雷蚴不产生尾蚴而只产生雷蚴, 并可连续数代。在血吸虫也可见类似情况:子胞蚴不产生尾蚴而产生 胞蚴。这种变换生殖现象称为多胚繁殖φ polyembryonic proliferation)。 有些吸虫缺雷蚴期或囊蚴期,而另一些吸虫却具有两代以上的雷蚴 期。吸虫的感染期是尾蚴或囊蚴。囊蚴被宿主吞食后,后尾蚴脱囊而 出,部分吸虫后尾蚴及以尾蚴为感染期的吸虫需移行才能到达适宜发 育的定居部位。不同器官组织为虫体提供不同发育期所需的营养物 质,虫体能识别不断改变的连续刺激,使大部分虫体能按一定移行途 径到达定居部位。不适宜宿主不能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及生理信号, 因而出现异常的个体发生移行( ontogenetic migration),导致异常寄 生或发育迟缓甚至死亡。 复殖吸虫生活史所有阶段的基因是相同的,但在不同阶段其基 因表达是不同的,例如,负责雷蚴发育的基因在胞蚴发育阶段是被抑 制的,反之也然。其激活与抑制机制至今未明。 【生理】 复殖吸虫生活史复杂,既有自由生活部分,又有寄生生活部分, 各种宿主体内,各个不同器官的理化条件差别很大,但吸虫具有广泛 的适应性和迅速应变能力,这是复殖吸虫重要生理特征 复殖吸虫代谢的碳水化合物是葡萄糖与糖原。成虫主要通过糖酵 解获得能量,即使在氧气含量充足的血液中也是如此。但在某些种的 幼虫期,还需从有氧代谢中获得一定的能量,以满足快速生长的需要。 已糖的吸收主要通过皮层,以被动扩散或以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6 不利环境,如寒冷季节,有些吸虫的雷蚴不产生尾蚴而只产生雷蚴, 并可连续数代。在血吸虫也可见类似情况:子胞蚴不产生尾蚴而产生 胞蚴。这种变换生殖现象称为多胚繁殖(polyembryonic proliferation)。 有些吸虫缺雷蚴期或囊蚴期,而另一些吸虫却具有两代以上的雷蚴 期。吸虫的感染期是尾蚴或囊蚴。囊蚴被宿主吞食后,后尾蚴脱囊而 出,部分吸虫后尾蚴及以尾蚴为感染期的吸虫需移行才能到达适宜发 育的定居部位。不同器官组织为虫体提供不同发育期所需的营养物 质,虫体能识别不断改变的连续刺激,使大部分虫体能按一定移行途 径到达定居部位。不适宜宿主不能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及生理信号, 因而出现异常的个体发生移行(ontogenetic migration),导致异常寄 生或发育迟缓甚至死亡。 复殖吸虫生活史所有阶段的基因是相同的,但在不同阶段其基 因表达是不同的,例如,负责雷蚴发育的基因在胞蚴发育阶段是被抑 制的,反之也然。其激活与抑制机制至今未明。 【生理】 复殖吸虫生活史复杂,既有自由生活部分,又有寄生生活部分, 各种宿主体内,各个不同器官的理化条件差别很大,但吸虫具有广泛 的适应性和迅速应变能力,这是复殖吸虫重要生理特征。 复殖吸虫代谢的碳水化合物是葡萄糖与糖原。成虫主要通过糖酵 解获得能量,即使在氧气含量充足的血液中也是如此。但在某些种的 幼虫期,还需从有氧代谢中获得一定的能量,以满足快速生长的需要。 已糖的吸收主要通过皮层,以被动扩散或以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靠多种介质传递方式进行,后者的摄入速度比前者快。 蛋白质普遍存在于吸虫体内组织,可概括为结构蛋白(包括胶原 蛋白、硬蛋白、血红蛋白、收缩蛋白及弹蛋白等)、游离蛋白质和酶 三大类。蛋白质除作为重要结构部分外,蛋白质或酶还参与吸虫各种 酶促反应、构成收缩系统并维持运转;构成吸虫的保护性因子、毒素、 激素、氨基酸储备;参与渗透压调节及氧与二氧化碳运送。吸虫合成 蛋白质的氨基酸从其所处组织周围通过消化道或体表吸收,成虫体内 虽有蛋白质分解代谢,但它不是能量主要来源。 脂类在吸虫组织中具有多种功能,既是细胞膜的主要结构组分, 又是重要的能量储备形式,部分脂类组分也是细胞色素链和膜运转机 制中的一个组分,类固醇在代谢调节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脂肪酸全部 靠从宿主获得,吸虫本身只有加长某些脂肪链功能。 吸虫在宿主体内的有氧代谢不是能量主要来源,但氧却是合成某 些物质,如卵壳等所必需。氧从吸虫体表周围或摄取肠道的食物中, 通过体表或肠内壁进入虫体。在虫体内氧在体液中扩散或由血红蛋白 携带到所需器官。吸虫所寄生组织中氧含量差别很大,如在动脉血中 氧张力70~100mmHg,在大肠为0~5mmHg,在结囊中的后尾蚴及肠 道中的成虫,其周围环境氧压几乎为零,由于氧压差异,造成吸虫呼 吸代谢也有相应变化。 【分类】 我国常见寄生人体复殖吸虫目吸虫分类见表(10-1):
7 diffusion)——靠多种介质传递方式进行,后者的摄入速度比前者快。 蛋白质普遍存在于吸虫体内组织,可概括为结构蛋白(包括胶原 蛋白、硬蛋白、血红蛋白、收缩蛋白及弹蛋白等)、游离蛋白质和酶 三大类。蛋白质除作为重要结构部分外,蛋白质或酶还参与吸虫各种 酶促反应、构成收缩系统并维持运转;构成吸虫的保护性因子、毒素、 激素、氨基酸储备;参与渗透压调节及氧与二氧化碳运送。吸虫合成 蛋白质的氨基酸从其所处组织周围通过消化道或体表吸收,成虫体内 虽有蛋白质分解代谢,但它不是能量主要来源。 脂类在吸虫组织中具有多种功能,既是细胞膜的主要结构组分, 又是重要的能量储备形式,部分脂类组分也是细胞色素链和膜运转机 制中的一个组分,类固醇在代谢调节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脂肪酸全部 靠从宿主获得,吸虫本身只有加长某些脂肪链功能。 吸虫在宿主体内的有氧代谢不是能量主要来源,但氧却是合成某 些物质,如卵壳等所必需。氧从吸虫体表周围或摄取肠道的食物中, 通过体表或肠内壁进入虫体。在虫体内氧在体液中扩散或由血红蛋白 携带到所需器官。吸虫所寄生组织中氧含量差别很大,如在动脉血中 氧张力 70~100mmHg,在大肠为 0~5mmHg,在结囊中的后尾蚴及肠 道中的成虫,其周围环境氧压几乎为零,由于氧压差异,造成吸虫呼 吸代谢也有相应变化。 【分类】 我国常见寄生人体复殖吸虫目吸虫分类见表(10-1):
表10-1我国常见寄生人体复殖吸虫 科 属 种 寄生部位 后睾科 支睾属 华支睾吸虫 肝胆管 Opisthorchiidae Clonorchis 异形科 异形吸虫 肠管 片形科 姜片属 布氏姜片虫 小肠 Fasciolidae Fasciolopsis 片形属 开片吸虫 肝胆管 Fasciola 并殖科 并殖属 卫氏并殖吸虫 肺或脑 Westermani 狸殖属 斯氏狸殖吸虫 皮下或肝 P skrjabini 裂体属 日本裂体吸虫 门脉系统 Schistosomatidae Schistosoma 棘口科 棘隙属 日本棘隙吸虫 小肠 (詹希美)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中华分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1875) Loss, 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 liver fluke)。成虫寄生在人 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 Clonorchiasis sinensis), 又称肝吸虫病。本虫于1874年首次在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胆道内发现, 1908年才在我国证实该病存在。1975年在我国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粪 便中发现本虫虫卵,继之又在该县战国楚墓古尸见该种虫卵,从而证 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历史。 【形态】 成虫华支睾吸虫成虫具典型吸虫成虫形态结构。体形狭长
8 表 10-1 我国常见寄生人体复殖吸虫 科 属 种 寄生部位 后睾科 Opisthorchiidae 支睾属 Clonorchis 华支睾吸虫 C.sinensis 肝胆管 异形科 Heterophyidae 异形属 Heterophyes 异形吸虫 H.heterophyes 肠管 片形科 Fasciolidae 姜片属 Fasciolopsis 片形属 Fasciola 布氏姜片虫 F.buski 肝片吸虫 P.hepatica 小肠 肝胆管 并殖科 Paragonimidae 并殖属 Paragonimus 狸殖属 Pagumogonimus 卫氏并殖吸虫 P.westermani 斯氏狸殖吸虫 P.skrjabini 肺或脑 皮下或肝 裂体科 Schistosomatidae 裂体属 Schistosoma 日本裂体吸虫 S.japonicum 门脉系统 棘口科 Echinostomatidae 棘隙属 Echinochasmus 日本棘隙吸虫 E.japonicus 小肠 (詹希美) 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 中华分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 Looss, 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liver fluke)。成虫寄生在人 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 sinensis•), 又称肝吸虫病。本虫于 1874 年首次在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胆道内发现, 1908 年才在我国证实该病存在。1975 年在我国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粪 便中发现本虫虫卵,继之又在该县战国楚墓古尸见该种虫卵,从而证 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已有 2300 年以上历史。 【形态】 成虫 华支睾吸虫成虫具典型吸虫成虫形态结构。体形狭长
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虫体大 小一般为10~25×3~5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前者位于体前端, 后者位于虫体前1/5处。消化道简单,口位于口吸盘的中央,咽呈球 形,食道短,其后为肠支。肠支分两支,沿虫体两侧直达后端,不 汇合,末端为盲端。排泄囊为一略带弯曲的长袋,前端到达受精囊处, 并向前端发出左右两支集合管,排泄孔开口于虫体末端。雄性生殖器 官有睾丸1对,前后排列于虫体后端1/3,呈分支状。两睾丸各发出 Ⅰ条输出管,向前约在虫体中部汇合成输精管,通储精囊,经射精 管入位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缺阴茎袋、阴茎和前列腺。雌性生殖 器官有卵巢1个,边缘分叶状,位于睾丸之前,输卵管发自卵巢, 其远端为卵模,卵模周围为梅氏腺。卵模之前为子宫,盘绕向前开口 于生殖腔。受精囊在睾丸与卵巢之间,呈椭圆形,与输卵管相通。劳 氏管位于受精囊旁边,与输卵管相通,为短管,开口于虫体背面。卵 黄腺为许多细小的颗粒状,分布于虫体的两侧,在腹吸盘向下延至受 精囊的水平线,两条卵黄腺管汇合后,与输卵管相通。 虫卵虫卵形似芝麻,黄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盖周围的卵壳 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瘤。卵甚小,大小为27~35×12~20μm 从粪便中排出时,卵内已含有毛蚴。 图10-8华支睾吸虫成虫及虫卵 图10-9华支睾吸虫生活史
9 背腹扁平, 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虫体大 小一般为 10~25×3~5m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前者位于体前端, 后者位于虫体前 1/5 处。消化道简单,口位于口吸盘的中央,咽呈球 形,食道短,其后为肠支。 肠支分两支,沿虫体两侧直达后端,不 汇合,末端为盲端。排泄囊为一略带弯曲的长袋,前端到达受精囊处, 并向前端发出左右两支集合管,排泄孔开口于虫体末端。雄性生殖器 官有睾丸 1 对,前后排列于虫体后端 1/3,呈分支状。两睾丸各发出 1 条输出管, 向前约在虫体中部汇合成输精管,通储精囊,经射精 管入位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缺阴茎袋、阴茎和前列腺。雌性生殖 器官有卵巢 1 个,边缘分叶状,位于睾丸之前, 输卵管发自卵巢, 其远端为卵模,卵模周围为梅氏腺。卵模之前为子宫,盘绕向前开口 于生殖腔。受精囊在睾丸与卵巢之间,呈椭圆形,与输卵管相通。劳 氏管位于受精囊旁边,与输卵管相通,为短管,开口于虫体背面。卵 黄腺为许多细小的颗粒状,分布于虫体的两侧,在腹吸盘向下延至受 精囊的水平线,两条卵黄腺管汇合后,与输卵管相通。 虫卵 虫卵形似芝麻,黄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盖周围的卵壳 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瘤。卵甚小,大小为 27~35×12~20μm。 从粪便中排出时,卵内已含有毛蚴。 图 10-8 华支睾吸虫成虫及虫卵 图 10-9 华支睾吸虫生活史
【生活史】 华支睾吸虫生活史为典型的复殖吸虫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 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童虫阶段。成虫寄生于人和肉食类 哺乳动物(狗、猫等)的肝胆道内,虫多时可移居至大的胆管、胆总 管或胆囊,也偶见于胰腺管内。 成虫产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排出,虫卵进入 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蛳的消化道内孵出毛蚴,毛 蚴穿过肠壁在螺体内发育,经过胞蚴、雷蚴和尾蚴阶段,成熟的尾蚴 从螺体逸出。尾蚴在水中遇到适宜的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则 侵入鱼体内肌肉等组织,发育成为囊蚴。囊蚴呈椭球形,大小平均为 0.138×0.15m,囊壁分两层。囊内幼虫运动活跃,可见口、腹吸盘, 排泄囊含黑色颗粒。囊蚴被终宿主(人、猫、狗等)吞食后,在消化液 的作用下,囊壁被软化,囊内幼虫的酶系统被激活,幼虫活动加剧, 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一般认为,脱囊后的后尾蚴循胆汁逆流而行, 少部分幼虫在几小时内即可到达肝内胆管。但也有动物实验表明,幼 虫可经血管或穿过肠壁达到肝胆管内。即使将囊蚴注入动物腹腔,幼 虫同样可破囊而出并移行达到肝胆管内。因此认为,幼虫能从不同途 径达到肝胆管内是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向组织性决定的 囊蚴进入终宿主体内至发育为成虫并在粪中可检到虫卵所需时 间随宿主种类而异,犬、猫约需20~30天,鼠平均21天,人约1个 月。人体感染成虫数量差别较大,曾有多达21000条的成虫的报道 成虫寿命,一般记载为20~30年
10 【生活史】 华支睾吸虫生活史为典型的复殖吸虫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 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童虫阶段。成虫寄生于人和肉食类 哺乳动物(狗、猫等)的肝胆道内,虫多时可移居至大的胆管、胆总 管或胆囊,也偶见于胰腺管内。 成虫产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排出,虫卵进入 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蛳的消化道内孵出毛蚴,毛 蚴穿过肠壁在螺体内发育,经过胞蚴、雷蚴和尾蚴阶段,成熟的尾蚴 从螺体逸出。尾蚴在水中遇到适宜的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则 侵入鱼体内肌肉等组织,发育成为囊蚴。囊蚴呈椭球形,大小平均为 0.138×0.15mm,囊壁分两层。囊内幼虫运动活跃, 可见口、腹吸盘, 排泄囊含黑色颗粒。囊蚴被终宿主(人、猫、狗等)吞食后,在消化液 的作用下,囊壁被软化,囊内幼虫的酶系统被激活,幼虫活动加剧, 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一般认为,脱囊后的后尾蚴循胆汁逆流而行, 少部分幼虫在几小时内即可到达肝内胆管。但也有动物实验表明,幼 虫可经血管或穿过肠壁达到肝胆管内。即使将囊蚴注入动物腹腔,幼 虫同样可破囊而出并移行达到肝胆管内。因此认为,幼虫能从不同途 径达到肝胆管内是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向组织性决定的。 囊蚴进入终宿主体内至发育为成虫并在粪中可检到虫卵所需时 间随宿主种类而异,犬、猫约需 20~30 天,鼠平均 21 天,人约 1 个 月。人体感染成虫数量差别较大, 曾有多达 21000 条的成虫的报道。 成虫寿命,一般记载为 20~3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