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小麦病击病2个学时 利 理论 对象 植物保护021班46人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小麦黄矮病和小麦丛矮病在历史上的发生与为害情况,并掌握其症状、病原 菌、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小麦黄矮病和小麦丛矮病症状区别:病毒在小麦体内的侵染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 叙述/讨论/比较 教学手段 多媒体 1.发生与为害 (1)麦举黄锈寅: (2)小麦丛矮病:俗称“芦渣病”“小蘖病”。 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箍状: (1)小麦黄矮病:叶片花黄,植株略矮。 (2)小麦丛矮病:黄绿相间的条纹、矮化、丛生、分藥增多、心叶卷曲。 (3)共同特占. 叙述加图片的方式说明 3病原物: (1)黄矮病病原为大麦黄矮病毒(BYDV)。 (2)丛矮病病原为禾谷花叶病毒(NCMV)。 教学过程 (3)循回期:持久性。 (4)蚜虫传毒的效果与蚜虫的种类、病毒株系及环境条件有关。 (5)病毒株系 主要以表格的方式如以叙述,结合图片 4.发生规律: 黄矮病:蚜虫传播: (1)侵染循环过程丛矮病:灰飞虱传播 (2)病害发生的因素:凡是对介体昆虫繁殖和保存病毒有利的种植制度、栽培管理措 施及气象条件对小麦黄矮病、丛矮病的发生有利。 主要以叙述加ash来讲授 5.综合防治: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2)药剂防治 (3)栽培防病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授 小结 练习 1.如何在田间识别小麦黄矮病和小麦丛矮病? 2名词解释:循回期持久性 ?分析我省年来小麦黄锈病发生的结占? 4.小麦黄矮病病毒颗粒的传播方式、越冬方式、初侵染来源? 1黎香兰,曾燕.小麦拔节期病害防治技术农业知识.2002(2)39-40 参考资料 2.刘勇,张战泓植物病毒病的发生、为害及防治研究进展辣椒杂志,2003(2) 3陆家云植物病原真南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陆家云植物病害诊晰(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课题 小麦病毒病 2 个学时 课型 理论 对象 植物保护 021 班 46 人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小麦黄矮病和小麦丛矮病在历史上的发生与为害情况,并掌握其症状、病原 菌、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小麦黄矮病和小麦丛矮病症状区别;病毒在小麦体内的侵染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 叙述/讨论/比较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发生与为害 (1) 麦类黄矮病: (2) 小麦丛矮病:俗称“芦渣病”“小蘖病”。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2.症状: (1)小麦黄矮病:叶片花黄,植株略矮。 (2) 小麦丛矮病:黄绿相间的条纹、矮化、丛生、分蘖增多、心叶卷曲。 (3)共同特点: 叙述加图片的方式说明 3.病原物: (1)黄矮病病原为大麦黄矮病毒(BYDV)。 (2)丛矮病病原为禾谷花叶病毒(NCMV)。 (3) 循回期:持久性。 (4) 蚜虫传毒的效果与蚜虫的种类、病毒株系及环境条件有关。 (5) 病毒株系: 主要以表格的方式加以叙述,结合图片。 4.发生规律: 黄矮病:蚜虫传播; (1) 侵染循环过程: 丛矮病:灰飞虱传播 (2)病害发生的因素:凡是对介体昆虫繁殖和保存病毒有利的种植制度、栽培管理措 施及气象条件对小麦黄矮病、丛矮病的发生有利。 主要以叙述加 flash 来讲授。 5.综合防治: (1)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2) 药剂防治 (3)栽培防病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授 小结 练习 1.如何在田间识别小麦黄矮病和小麦丛矮病? 2.名词解释:循回期 持久性 3.分析我省近年来小麦黄矮病发生的特点? 4.小麦黄矮病病毒颗粒的传播方式、越冬方式、初侵染来源? 参考资料 1.黎香兰,曾燕.小麦拔节期病害防治技术.农业知识.2002(2)39-40 2.刘勇,张战泓 植物病毒病的发生、为害及防治研究进展.辣椒杂志,2003(2). 3.陆家云.植物病原真菌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 001. 4.陆家云.植物病害诊断(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误题 小麦全蚀病1个学时 理论 对象 植物保护021班46人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小麦全蚀病在历史上的发生于为害情况,并掌握其症状、病原菌、发生规 律和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小麦全蚀病症状及发生规律:小麦全蚀病的自然衰退现象 教学方法 叙述/讨论/比较 教学手段 多媒休 1首先介绍本节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发生与为害、症状、病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 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2发生与为害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主要特点是病苗的种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茎变成黑色,即“黑脚”。另一特征是“白 穗”。 叙述加图片加表格的方式说明 4.病原物:Gaeumannomyces graminis。.子囊茵亚门求壳目顶囊壳属。 (1)形态特征:子囊壳、菌丝体、子囊及子囊孢子 教学过程 (2)生物学特性:子囊形成适温20℃:较高相对湿度80-90% 3)生理分化 4个变种:小麦变种、禾谷变种、燕麦变种、玉米变种 主要以叙述,结合图片。 5发生规律: (1)侵染循环过程:土壤中病残体携带的菌丝体为主要初侵染来源:土壤传播: 病害自然衰退现象(TAD):大小麦连作,全蚀病逐年加重,67年到达高峰,不 采取任何措施,病害自然诚退的现象 (2)病害发生的因素:耕作措施、营养条件、士壤性质及温湿度、品种抗病性 主要以叙述加ash来讲授。 6.综合防治: (1)严格的检疫制度:产地检疫:种子检查:柯赫化反应。 (2)农业防治:(3)药剂防治。(4)生物防治。(5)品种防治。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授 小结 学习本节的最终目的是控制病害发生,提高产量。 练习 1小麦全蚀病的主要症状特点? 2.名词解释:病害的自然衰退现象。 3如何利用小老全使病的白姚衰退理象来控制病害的发生, 4小麦全蚀病菌的传播方式、越冬方式、初侵染来源? 5影响病吉发生的主要因素 1.黎香兰,曾燕.小麦拔节期病害防治技术农业知识2002(2)3940 参考资料 2.朴永范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生防工作新进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吴宏伟,杨海霞,杨斌.小麦常见病害及其防治.农业科技通讯.2002,2:39 宋玉立,王瑞芳.小麦病害化学防治研究进展河南农业科学.2002(4)50-51
课题 小麦全蚀病 1 个学时 课型 理论 对象 植物保护 021 班 46 人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小麦全蚀病在历史上的发生于为害情况,并掌握其症状、病原菌、发生规 律和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小麦全蚀病症状及发生规律;小麦全蚀病的自然衰退现象 教学方法 叙述/讨论/比较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首先介绍本节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发生与为害、症状、病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 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2.发生与为害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3.症状: 主要特点是病苗的种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茎变成黑色,即“黑脚”。另一特征是“白 穗”。 叙述加图片加表格的方式说明 4.病原物:Gaeumannomyces graminis。子囊菌亚门求壳目顶囊壳属。 (1)形态特征:子囊壳、菌丝体、子囊及子囊孢子 (2)生物学特性:子囊形成适温 20℃;较高相对湿度 80-90%, (3)生理分化 :4 个变种:小麦变种、禾谷变种、燕麦变种、玉米变种 主要以叙述,结合图片。 5.发生规律: (1)侵染循环过程:土壤中病残体携带的菌丝体为主要初侵染来源;土壤传播; 病害自然衰退现象(TAD):大小麦连作,全蚀病逐年加重,6-7 年到达高峰,不 采取任何措施,病害自然减退的现象。 (2)病害发生的因素:耕作措施、营养条件、土壤性质及温湿度、品种抗病性 主要以叙述加 flash 来讲授。 6.综合防治: (1)严格的检疫制度:产地检疫;种子检查;柯赫化反应。 (2)农业防治: (3)药剂防治。(4)生物防治。(5)品种防治。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授 小结 学习本节的最终目的是控制病害发生,提高产量。 练习 1 小麦全蚀病的主要症状特点? 2.名词解释:病害的自然衰退现象。 3.如何利用小麦全蚀病的自然衰退现象来控制病害的发生。 4..小麦全蚀病菌的传播方式、越冬方式、初侵染来源? 5.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参考资料 1.黎香兰,曾燕.小麦拔节期病害防治技术.农业知识.2002(2)39-40 2. 朴永范.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生防工作新进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 吴宏伟,杨海霞,杨斌.小麦常见病害及其防治.农业科技通讯,2002,2:39 4. 宋玉立,王瑞芳.小麦病害化学防治研究进展.河南农业科学.2002(4):50-51
理 小麦赤霜病 1个学时 利 理论 对象 植物保护021班46人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小麦赤需病在历史上的发生于为害情况,并掌握其症状、病原菌、发生规 律和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小麦赤莓病症状及发生规律:小麦赤霉病菌茵的侵然循环特点 教学方法 叙述/讨论/比较 教学手段 多媒体 1.首先介绍本节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发生与为害、症状、病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 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2发生与为害 小麦赤霉病俗称“烂头麦”,是世界性的小麦病害之一。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症状, 苗枯、茎腐和独脑 叙述加图片的方式说明 4.病原物:玉米赤霉菌[Gibberella zeae(Schm.)Petch..]侵染所致,其无性阶段归 半知菌亚门的镰刀菌属(Fusarium spp.),已知有17个种和变种,其中以禾谷类镰 刀茵(R.graminearum Schw..)为主要。 主要以叙述,结合图片。 教学过程 发生规律: (1)病害的侵染循环过程 (2)影响病苦发生的因素 主要以叙述加f几as来进授 6.综合防治: (1)消灭越冬菌源 (2)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高产良种 (3)加强栽培管理 (4)加强测报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授 小结 学习本节的最终目的是控制病害发生,提高产量。 练习 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症状特点 2小麦赤霉病菌的传播方式、越冬方式、初侵染来源? 3.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4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 1黎香兰,曾蔡小麦拔节期病害防治技术.农业知识2002(2)39-40 2.朴水范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生防工作新进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参考资料 3吴宏伟,杨海霞,杨斌小麦常见病害及其防治农业科技通讯,2002,2:39 4.宋玉立,王瑞芳.小麦病苦化学防治研究进展.河南农业科学.2002(4):50-51 5.徐雍皋,陈利锋小麦赤霉病防治理论研究与实践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6吴询耻.小麦主要病害发生与防治J]农药,1998,36(11)15-17
课题 小麦赤霉病 1 个学时 课型 理论 对象 植物保护 021 班 46 人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小麦赤霉病在历史上的发生于为害情况,并掌握其症状、病原菌、发生规 律和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发生规律;小麦赤霉病菌的侵然循环特点 教学方法 叙述/讨论/比较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首先介绍本节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发生与为害、症状、病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 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2.发生与为害 小麦赤霉病俗称“烂头麦”,是世界性的小麦病害之一。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3.症状: 苗枯、茎腐和穗腐 叙述加图片的方式说明 4.病原物:玉米赤霉菌[Gibberella zeae (Schw.) Petch.]侵染所致,其无性阶段归 半知菌亚门的镰刀菌属(Fusarium spp.),已知有 17 个种和变种,其中以禾谷类镰 刀菌(F. graminearum Schw.)为主要。 主要以叙述,结合图片。 5.发生规律: (1)病害的侵染循环过程 (2)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 主要以叙述加 flash 来讲授。 6.综合防治: (1)消灭越冬菌源 (2)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高产良种 (3)加强栽培管理 (4)加强测报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授 小结 学习本节的最终目的是控制病害发生,提高产量。 练习 1 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症状特点? 2..小麦赤霉病菌的传播方式、越冬方式、初侵染来源? 3.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4.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 参考资料 1.黎香兰,曾燕.小麦拔节期病害防治技术.农业知识.2002(2)39-40 2.朴永范.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生防工作新进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吴宏伟,杨海霞,杨斌.小麦常见病害及其防治.农业科技通讯,2002,2:39 4.宋玉立,王瑞芳.小麦病害化学防治研究进展.河南农业科学.2002(4):50-51 5.徐雍皋,陈利锋.小麦赤霉病防治理论研究与实践.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6.吴询耻.小麦主要病害发生与防治[J].农药,1998,36(11):15-17
题 小麦白粉病1个学时 理论 对象 植物保护021班46人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小麦白粉病在历史上的发生于为害情况,并掌握其症状、病原菌、发生规 律和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 小麦白粉病症状及发生规律 教学难点 小麦白粉病菌的侵然循环特点 教学方法 叙述/讨论/比较 数学毛段 多媒体 首先介绍本节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发生与为害、症状、病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 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2.发生与为害 小麦白粉病是世界性的小麦病害之一。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3.症状: 叶片正面白色霉层,后期小黑点。 叙述加图片的方式说明 4.病原物:玉米赤霉菌[Gibberella zeae(Sch.)Petch.]侵染所致,其无性阶段 教学过程 半知菌亚门的刀菌属(Fusarium spp.),已知有17个种和变种,其中以禾谷类 刀茵(R.graminearum Schw,.)为主要。 主要以叙述,结合图片。 5发生想律: (1)得沈循环讨积 (2)病害发生因素 主要以叙述加lash来讲授。 6综合防治: (1)消灭越冬菌源 (2)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高产良种 (3)加强栽培管理 (4)加强测报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授 小结 学习本节的最终目的是控制病害发生,提高产量。 练习 1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症状特点? 2.小麦赤霉病南的传播方式、越冬方式、初侵染来源 3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4.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 1.宋玉立,何文兰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农药,1998,37(1)39. 参考资料 2.陈扬林特谱唑与粉锈宁防治小麦白粉病药效比较植物保护,1992,28(6):29. 3.吴宏伟.杨海雷.杨斌小麦常见病害及其防治农业科技通讯20022:39 4.宋玉立,王瑞芳.小麦病害化学防治研究进展.河南农业科学.2002(4):50-51
课题 小麦白粉病 1 个学时 课型 理论 对象 植物保护 021 班 46 人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小麦白粉病在历史上的发生于为害情况,并掌握其症状、病原菌、发生规 律和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 小麦白粉病症状及发生规律 教学难点 小麦白粉病菌的侵然循环特点 教学方法 叙述/讨论/比较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首先介绍本节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发生与为害、症状、病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 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2.发生与为害 小麦白粉病是世界性的小麦病害之一。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3.症状: 叶片正面白色霉层,后期小黑点。 叙述加图片的方式说明 4.病原物:玉米赤霉菌[Gibberella zeae (Schw.) Petch.]侵染所致,其无性阶段归 半知菌亚门的镰刀菌属(Fusarium spp.),已知有 17 个种和变种,其中以禾谷类镰 刀菌(F. graminearum Schw.)为主要。 主要以叙述,结合图片。 5.发生规律: (1)侵染循环过程 (2)病害发生因素 主要以叙述加 flash 来讲授。 6.综合防治: (1)消灭越冬菌源 (2)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高产良种 (3)加强栽培管理 (4)加强测报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授 小结 学习本节的最终目的是控制病害发生,提高产量。 练习 1 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症状特点? 2..小麦赤霉病菌的传播方式、越冬方式、初侵染来源? 3.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4.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 参考资料 1.宋玉立,何文兰.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农药,1998,37(1):39. 2.陈扬林.特谱唑与粉锈宁防治小麦白粉病药效比较.植物保护,1992,28(6):29. 3.吴宏伟,杨海霞,杨斌.小麦常见病害及其防治.农业科技通讯,2002,2:39 4.宋玉立,王瑞芳.小麦病害化学防治研究进展.河南农业科学.2002(4):50-51
课题 小麦纹枯病1个学时 课型 理论 对象 植物保护021班46人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小麦纹枯病在历史上的发生于为害情况,并掌握其症状、病原菌、发生规 律和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 小麦纹枯病症状及发生规律 教学难点 小麦纹枯病菌的侵然循环特点 教学方法 叙述/讨论/比较 教学手段 多媒体 1首先介绍本节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发生与为害、症状、病原茵、病害的发生规律 病害的综合防治措递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2.发生与为害 小麦纹枯病是世界性的小麦病害之一。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症状, 烂芽、死苗、烂茎、倒伏 叙述加图片的方式说明 4.病原物:无性阶段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禾谷丝核菌[R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侵染所致,其有性阶段归担子菌亚门角担菌属(cenatobasidium), ()病原形态:菌丝菌核 教学过程 (2)病原生物学 主要以叙述,结合图片。 5发生规律: (1)病害的侵染循环过程 (2)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 主要以叙述加lash来讲授 5.综合防治: (1)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高产良种 (2)加强栽培管理 (3)药剂防治 (4)生物防治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授 小结 学习本节的最终日的是控制病害发生,提高产量。 练习 1小麦纹枯病的主要症状特点? 2小麦纹枯病菌的传播方式、越冬方式、初侵染来源? 3.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4小寿纹枯病的防治关键? 黎香兰,曾燕.小麦拔节期病害防治技术.农业知识2002(2)39-40 参考资料 朴水范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生防工作新进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 吴宏伟,杨海覆,杨斌.小麦常见病害及其防治.农业科技通讯,2002,2:39 4.宋玉立,王瑞芳.小麦病害化学防治研究进展河南农业科学.2002(4):50-51
课题 小麦纹枯病 1 个学时 课型 理论 对象 植物保护 021 班 46 人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小麦纹枯病在历史上的发生于为害情况,并掌握其症状、病原菌、发生规 律和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 小麦纹枯病症状及发生规律 教学难点 小麦纹枯病菌的侵然循环特点 教学方法 叙述/讨论/比较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首先介绍本节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发生与为害、症状、病原菌、病害的发生规律、 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2.发生与为害 小麦纹枯病是世界性的小麦病害之一。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解 3.症状: 烂芽、死苗、烂茎、倒伏 叙述加图片的方式说明 4.病原物:无性阶段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禾谷丝核菌[R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侵染所致,其有性阶段归担子菌亚门角担菌属(cenatobasidium), (1)病原形态:菌丝 菌核 (2)病原生物学: 主要以叙述,结合图片。 5.发生规律: (1)病害的侵染循环过程 (2)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 主要以叙述加 flash 来讲授。 6.综合防治: (1)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高产良种 (2)加强栽培管理 (3)药剂防治 (4)生物防治 主要以叙述的方式讲授 小结 学习本节的最终目的是控制病害发生,提高产量。 练习 1 小麦纹枯病的主要症状特点? 2..小麦纹枯病菌的传播方式、越冬方式、初侵染来源? 3.影响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4.小麦纹枯病的防治关键? 参考资料 1.黎香兰,曾燕.小麦拔节期病害防治技术.农业知识.2002(2)39-40 2. 朴永范.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生防工作新进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 吴宏伟,杨海霞,杨斌.小麦常见病害及其防治.农业科技通讯,2002,2:39 4. 宋玉立,王瑞芳.小麦病害化学防治研究进展.河南农业科学.2002(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