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展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巴塞罗那奥运会后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由于 巴赛罗那奥运会的召开,使巴赛罗那市城市的发展整整推进了10~25年。 (七)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参与运动训练和体育比赛或观赏体育比赛,不仅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 康,而且有助于许多不良思绪和心理状态的排解,引导良好的社会行为规 范和精神风貌。 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 一、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一)运动训练 1.运动训练释义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 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其中,运 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继而通过参加运动竞赛,将 其已获得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教练员和运动员是运动训练活动的 主体,教练员是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者,以及运动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与指 导者。运动员既要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从事训练实践,也应与教练员积极配 合,与教练员一起设计、组织实施自己的训练活动,并参与对这一训练过 程的有效控制。同时,训练管理工作者、科技人员、医生等也都是运动训 练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运动员获得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是有着规律可循的,只有遵循 训练规律,科学地制订并认真地执行运动训练计划,才能取得运动训练活 动的成功。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 无论从活动时间、活动容量,还是从投入的力度来看,在竞技体育的 多种构件中,运动训练都是最主要的。理想的运动选材是为运动训练提供 优质的素材,运动竞赛则是对训练成效的检验。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自于 遗传效应、生活效应及训练效应多元的途径,其中,训练效应是运动员竞
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 技能力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只有通过长期、系统、科学的训练,运动 员的竞技能力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比赛中表现出优异 的运动成绩。 3.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由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技 能力两个部分。科学的选材选出了具有优越的先天性遗传能力的可造之 材,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竟技能力 并使得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的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选材为成功的训练 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但如果没有科学的训练,再好的素材也不可能成 为优秀的选手。 4.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 参加竞赛并在竞赛中取胜是运动员训练的最终目的。运动训练的内容 和安排应力求符合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和竞赛规则的要求,最终求得在比 赛中充分地表现出已经具备的竞技能力,同时,运动竞赛的特定条件和气 氛,为创造高水平运动成绩提供了平时训练中难以具备的良好条件,而运 动成绩也只有在专门组织的比赛中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运动 员的比赛成绩又是对其训练效果的最好检验。 (二)运动训练学 1.运动训练学及其研究任务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 的科学。 运动训练活动有着自身特有的属性,也就有着自身运动的规律。人们 认识到这些规律,并且认真地遵循这些规律去设计和组织自己的行为,训 练活动就会取得成功;而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律,训练活动就不会取得成 功,并且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运动训练学就是研究和揭示训练活动规律的 科学。 研究和揭示训练活动规律的目的在于应用。运动训练学是应用性极强 的学科,因此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如何遵循这些规律去设计和组织自己的行 为,以指导运动训练活动的实践者,科学地组织好自己的训练活动,成功 地实现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训练目标,并进而创造出理想运动成绩的 学科。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即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 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
12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2.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 本源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是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 运动训练学理论源自于运动训练实践,它没有承接和移植其他领域成 熟学科作为构建自己学科的母学科,而是直接相伴于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 产生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图1-2)。与体育学理论体系中的许多 学科相比较,本源性是运动训练学最具特色的学科特征。 专项运动 专项运动 般训练学 实践 理论 理论 多学科知识的引人 图1-2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运动训练的终极目的是创造理想的运动成绩,而运动员的比赛结果却 受着众多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回答和解决运动训练实践中遇到的各种 问题,运动训练学理论也就需要从众多理论学科,包括运动人体科学、体 育人文社会科学、体育教育科学中吸取营养,丰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表现出鲜明的综合性特征(图1-3)。 人体运动科学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体育教育科学 运动解剖学 体育哲学 运动生理学 体育史学 体育散育学 运动生物化学 体育社会学 运动心理学 运动生物力学 体育美学 运动技能学 运动医学 体育管理学 运动训练学 般项群/传项 运动训练实践 图1-3运动训练学的综合性及应用性学科特征
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13 运动训练活动是以最终产出的运动成绩水平来做效益评价的。运动训 练学理论的主要价值即在于应用。因此,实践性是运动训练学的另一个重 要的学科特征。 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 运动训练学以运动训练的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成功地组织运动训 练所涉及的有关问题便是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内容(图1-4)。 训练原则 练什么? 训练内容 训练负荷 练多少? 训练方法 怎么练? 训练安排 图1-4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运动训练实践的需要就是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首选课题。运动训练实 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地归结为“练什么”、“练多少”、“怎样 练”这样三个基本问题。与其相对应的理论范畴分别是:研究“训练内 容”回答“练什么”的问题;研究“训练负荷”回答“练多少”的问 题;研究“训练负荷”、“训练方法”以及“训练安排”回答“怎样练” 的问题。另外,人们进而研究相应的基本的行为准则,即“运动训练原 则”,为训练活动作出原则性的规范。可以说,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基本内 容包含着“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内容”、“运动训练负荷”、“运动 训练方法”及“运动训练安排”5个板块。 依理论研究所涵盖的领域,可把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 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从理论学习的角度,运动训练学通 常是指超专项范围的,阐明运动训练基础理论和训练过程中带有共性的、 普遍性问题的理论体系,即一般训练理论。运动训练学与专项训练理论之 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运动训练学源于专项训练理论,是以专项训练理
14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论为基础,从各专项训练理论中总结出带有广泛适用性的共性规律,并使 其上升为对不同项目的运动训练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三层次理 论体系是对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纵向描述。在任何一个层次上,都可以 展开关于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内容、运动训练负荷、运动训练方法以 及运动训练安排5个方面的研究。 第三节运动成绩与运动员竞技能力 旅国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理论中两个至为重要的基本概念。一 切训练活动都围绕着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而组织进行,所有运动员参加 比赛都力求创造理想的运动成绩。作为各项工作直接的期望目标,提高竞 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对于整个运动训练,以及比赛活动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 用,既是对训练和比赛效果进行科学诊断的客观标准,也是对训练和比赛 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重要依据。 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一)运动成绩释义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 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 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1.竞技水平 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不同项目运 。 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比赛结果的评 价方法也不相同。田径、自行车、游泳、速度滑冰、举重以及射箭、射击 等项目,可运用标定的计量工具予以客观的测量,通过对时间、距离、重 量、环数的准确测定评价其竞技水平的高低;体操、艺术体操、技巧、跳 水等项目,由裁判员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运动员所完成的动作给予评分来 确定该次比赛中各个选手竞技水平的高低;各种球类运动及摔跤、柔道、 拳击等双方同场直接对抗性项目,则需要通过对与该专项主导竞技能力密 切相关的一系列指标参数的综合评定来反映运动员(队)竞技水平的 高低。 9轻8圆问者 ,无高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