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刑法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体现统治阶 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 以及对犯罪给予何种处罚的法律。 2.犯罪的 或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就认为是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3.犯罪客体按其范围,可分为 和三种。 4.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的行为和由这种行为所引起的的结果 5.犯罪的危害行为可以分为和两种形式,犯罪的不作为必须以行为 人为前提。 6.精神病人在或者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 的精神病人在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7.已满周岁不满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 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仼。 8.明知自己的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或者这种结果 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填空题 1.刑法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体现统治阶 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________,以及对犯罪给予何种________处罚的法律。 2.犯罪的_______或_______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就认为是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3.犯罪客体按其范围,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三种。 4.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_____的行为和由这种行为所引起的_____的结果。 5.犯罪的危害行为可以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形式,犯罪的不作为必须以行为 人_____为前提。 6.精神病人在_____或者_____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 _____的精神病人在_____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7.已满_____周岁不满_____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 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8.明知自己的行为_____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_____或者_____这种结果 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9.明知自己的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发生的,是 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发 生的,是间接故意。 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而没有预见, 或者己经预见而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分 为的过失和的过失两种。 11.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或,而是由于 或者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这在刑法理论上称做 12.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 权利免受的不法侵害,而对实施所采取的必要的防卫行为 13.紧急避险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 利免受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 为 14.犯罪的预备,是为了犯罪 的行为 15.在犯罪过程中,犯罪或者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处罚
9.明知自己的行为_____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_____这种结果发生的,是 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_____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_____这种结果发 生的,是间接故意。 10._________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_____而没有预见, 或者已经预见而 _________,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分 为_____的过失和_____的过失两种。 11.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_____或_____,而是由于 _____或者_____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这在刑法理论上称做_____。 12.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 权利免受_____的不法侵害,而对实施_____所采取的必要的防卫行为。 13.紧急避险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 利免受_____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_____,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 为。 14.犯罪的预备,是为了犯罪_____、_______的行为。 15.在犯罪过程中,_____犯罪或者_____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_____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______处罚
16.共同犯罪是指以上共同犯罪。二人以上共同 不以共 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 处罚。 17.组织、领导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 是主犯。 18.在共同犯罪中起或者的,是从犯。 19.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 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处罚。 20.犯罪集团是指为了犯罪而由以上组成的的犯罪组织。 21.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罚分为和两大类。 22.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 参加劳动的,可以 23.有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并强制 的刑 罚方法。 24.死刑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方法,只适用于的犯罪分子。对于应 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 执行
16.共同犯罪是指_____以上共同______犯罪。二人以上共同_______,不以共 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________处罚。 17.组织、领导_____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_______,是主犯。 18.在共同犯罪中起_____或者_____的,是从犯。 19.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_______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_____ 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_____处罚。 20.犯罪集团是指为了_______犯罪而由_____以上组成的_____的犯罪组织。 21.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罚分为_____和_____两大类。 22.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_____。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 参加劳动的,可以________。 23.有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并强制__________的刑 罚方法。 24.死刑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方法,只适用于__________的犯罪分子。对于应 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 ________执行
1刑法的任务是由刑法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2.凡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人,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3.凡在我国境内外的我国船舶.飞机国际列车上犯罪的,均适用我国刑法。() 4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5犯罪对象相同,可以构成不同性质的两种犯罪。() 6犯罪的直接客体,是区分各种具体犯罪之间界限的唯一标准。( 7王某把林某腿部打伤,林某去医院治疗,护士未作皮试即注射破伤风针药,林 某过敏反应强烈,经抢救无效死亡。王某应对林某的死亡承担责任。() 8不作为犯罪是以负有特定义务为前提而构成的犯罪。() 9犯罪的时间地点或手段是构成某些犯罪必须具备的要件。() 10.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1l.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相同点是都预见到结果的必然发生,区别点是前者是 希望结果发生,后者是放任结果的发生。() 12以某种目的为构成要件的犯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 13甲乙二人骑车相互追逐,甲在前乙在后。甲飞快地从胡同里冲到马路上,在
判断题 1.刑法的任务是由刑法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 2.凡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人,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 3.凡在我国境内外的我国船舶.飞机.国际列车上犯罪的,均适用我国刑法。( ) 4.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 5.犯罪对象相同,可以构成不同性质的两种犯罪。( ) 6.犯罪的直接客体,是区分各种具体犯罪之间界限的唯一标准。( ) 7.王某把林某腿部打伤,林某去医院治疗,护士未作皮试即注射破伤风针药,林 某过敏反应强烈,经抢救无效死亡。王某应对林某的死亡承担责任。( ) 8.不作为犯罪是以负有特定义务为前提而构成的犯罪。( ) 9.犯罪的时间.地点或手段是构成某些犯罪必须具备的要件。( ) 10.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11.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相同点是都预见到结果的必然发生,区别点是前者是 希望结果发生,后者是放任结果的发生。( ) 12.以某种目的为构成要件的犯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 ) 13.甲乙二人骑车相互追逐,甲在前乙在后。甲飞快地从胡同里冲到马路上,在
马路上驾驶汽车以正常速度行驶的司机丙发现甲后,虽紧急刹车,但无济于事, 结果将甲撞死。司机丙的行为构成过失杀人罪。() 14防卫挑拨假想防卫.防卫不适时都是防卫过当的一种表现。() 15.互殴案件,后动手的就是正当防卫。() 16负有特定责任的公职人员履行公职时,不能实行紧急避险。() 17直接故意犯罪不一定都要经过犯罪的预备阶段。() 18.对于在身体上完全被强制,丧失意志自由或者完全受欺骗受蒙蔽而对危害结 果不能预见的人,却在客观上造成了危害结果,不应以胁从犯论处。( 19过失帮助他人实施犯罪的,不构成共同犯罪。( 20对判处死刑的罪犯,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有实际意义。( 单项选择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时间效力问题上采取的原则是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2.刑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显著特点是 A.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是同犯罪作斗争的工具 C.具有国家强制性 D.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3.根据我国刑罚的规定,以下哪些人员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A.我国大学的外籍教师 B.外国旅游者 C.外国驻我国大使馆的文化参赞D.外企的外籍工人
马路上驾驶汽车以正常速度行驶的司机丙发现甲后,虽紧急刹车,但无济于事, 结果将甲撞死。司机丙的行为构成过失杀人罪。( ) 14.防卫挑拨.假想防卫.防卫不适时都是防卫过当的一种表现。( ) 15.互殴案件,后动手的就是正当防卫。( ) 16.负有特定责任的公职人员履行公职时,不能实行紧急避险。( ) 17.直接故意犯罪不一定都要经过犯罪的预备阶段。( ) 18.对于在身体上完全被强制,丧失意志自由或者完全受欺骗.受蒙蔽而对危害结 果不能预见的人,却在客观上造成了危害结果,不应以胁从犯论处。( ) 19.过失帮助他人实施犯罪的,不构成共同犯罪。( ) 20.对判处死刑的罪犯,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有实际意义。( ) 单项选择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时间效力问题上采取的原则是________。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2.刑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 A.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是同犯罪作斗争的工具 C.具有国家强制性 D.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3.根据我国刑罚的规定,以下哪些人员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A.我国大学的外籍教师 B.外国旅游者 C.外国驻我国大使馆的文化参赞 D.外企的外籍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