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诉讼法 所谓诉讼,就是人们将纠纷、争议向国家专门司法机关控告,以求得纠纷解决的活动。那么 纠纷如何解决、诉讼怎样进行,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程序,以保证经过这样一个公开、公正的程 序过程,当事双方的纠纷能够解决,权利得到实现,法律秩序得以维护。诉讼法,又称为程序法, 就是关于规定当事人任何进行诉讼的程序、并调整诉讼活动中司法机关和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 加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由于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的不同性质,在这三个领域中诉 讼的任务和诉讼法律关系构成有所不同,于是我们分别制定了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行政诉讼三 大诉讼程序,分别适用于这三个不同的司法领域。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概述 (一)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是当事人之间由于发生了民事权利义务的纠纷而提请法院进行裁判的诉讼。民事 诉讼和民事法律关系相对应,当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了民事纠纷、民事权利受到侵犯时,我们就按 照民事诉讼的程序和方法打官司,以获得权利的救济 民事诉讼法,是指调整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民事诉讼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 称。狭义的民事诉讼法是指民事诉讼法典,即我国于1991年制定并施行至今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事诉讼法》。广义上的民事诉讼法,除了民事诉讼法典之外,还包括其他法律、司法解释中
第六章 诉讼法 所谓诉讼,就是人们将纠纷、争议向国家专门司法机关控告,以求得纠纷解决的活动。那么 纠纷如何解决、诉讼怎样进行,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程序,以保证经过这样一个公开、公正的程 序过程,当事双方的纠纷能够解决,权利得到实现,法律秩序得以维护。诉讼法,又称为程序法, 就是关于规定当事人任何进行诉讼的程序、并调整诉讼活动中司法机关和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 加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由于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的不同性质,在这三个领域中诉 讼的任务和诉讼法律关系构成有所不同,于是我们分别制定了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行政诉讼三 大诉讼程序,分别适用于这三个不同的司法领域。 第一节 民事诉讼法 一、 民事诉讼法概述 (一)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是当事人之间由于发生了民事权利义务的纠纷而提请法院进行裁判的诉讼。民事 诉讼和民事法律关系相对应,当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了民事纠纷、民事权利受到侵犯时,我们就按 照民事诉讼的程序和方法打官司,以获得权利的救济。 民事诉讼法,是指调整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民事诉讼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 称。狭义的民事诉讼法是指民事诉讼法典,即我国于 1991 年制定并施行至今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事诉讼法》。广义上的民事诉讼法,除了民事诉讼法典之外,还包括其他法律、司法解释中
有关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例如《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中有关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规 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指导民事诉讼的司法解释等。 (二)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我国三大诉讼制度(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有一些共有原 则,包括: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原则:人民法院依法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的原 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原则: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 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原则: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制定变通或者补充规定原则。下面,主要介绍民事诉 讼法特有的原则 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 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2、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 同等原则,是指一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与他国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在民事诉讼中具有 同等的诉讼地位。 民事诉讼法的对等原则,是指外国法院对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 制的,我国人民法院对该国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也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 3、法院调解原则
有关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例如《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中有关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规 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指导民事诉讼的司法解释等。 (二)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我国三大诉讼制度(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有一些共有原 则,包括: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原则;人民法院依法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的原 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原则;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 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原则;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制定变通或者补充规定原则。下面,主要介绍民事诉 讼法特有的原则: 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 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2、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 同等原则,是指一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与他国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在民事诉讼中具有 同等的诉讼地位。 民事诉讼法的对等原则,是指外国法院对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 制的,我国人民法院对该国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也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 3、法院调解原则
法院调解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经济纠纷案件时,由审判人员主持,双方当事人在 自愿的前提下,本着互相谅解的精神进行协商,达成协议从而以调解方式结案的准则 4、辩论原则 辩论原则,是指双方当事人在人民法院主持下,有权就案件的事实和争议的问题,各自陈述 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制度。辩论原则贯穿于整个 民事诉讼的过程中,原被告双方都可以就有争议的事实进行互相辩驳,通过辩论论证案件事实, 揭示案件的具体情况。只有通过辩论核实的事实才能作为人民法院判决的根据 5、处分原则 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 权利。处分即是自由支配,对于自己的权利,当事人可以自主决定行使,或者放弃。如果当事人 在处分自己权利的时候违反法律的规定,侵害国家、社会、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其处分行为 是无效的。 6、检察监督原则 《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根据此原 则,人民检察院实行监督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1)监督审判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等违 法行为。在民事经济案件中,如果原告、被告或者其他人对审判中的不法行为,进行检举、控告 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责。(2)对人民法院做出生效判决、裁定是否正确合法 进行监督。根据审判监督程序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如果认为 有错误,应提出抗诉,使法院启动再审程序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
法院调解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经济纠纷案件时,由审判人员主持,双方当事人在 自愿的前提下,本着互相谅解的精神进行协商,达成协议从而以调解方式结案的准则。 4、辩论原则 辩论原则,是指双方当事人在人民法院主持下,有权就案件的事实和争议的问题,各自陈述 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制度。辩论原则贯穿于整个 民事诉讼的过程中,原被告双方都可以就有争议的事实进行互相辩驳,通过辩论论证案件事实, 揭示案件的具体情况。只有通过辩论核实的事实才能作为人民法院判决的根据。 5、处分原则 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 权利。处分即是自由支配,对于自己的权利,当事人可以自主决定行使,或者放弃。如果当事人 在处分自己权利的时候违反法律的规定,侵害国家、社会、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其处分行为 是无效的。 6、检察监督原则 《民事诉讼法》第 14 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根据此原 则,人民检察院实行监督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1)监督审判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等违 法行为。在民事经济案件中,如果原告、被告或者其他人对审判中的不法行为,进行检举、控告 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责。(2)对人民法院做出生效判决、裁定是否正确合法 进行监督。根据审判监督程序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如果认为 有错误,应提出抗诉,使法院启动再审程序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
7、支持起诉原则 支持起诉原则,是指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 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 可以支持受害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原则。支持起诉的主体,仅限于对受害者负有保护责任的机关、 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支持起诉原则的意义在于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受害者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维护 社会秩序。 (三)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 合议制度 合议制度,是指人民法院由三名以上单数的审判人员组成合议庭,代表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 对案件进行审理并做出裁判的制度。合议庭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基本审判组织。合议制度 是相对于独任制度而言的,合议制是由审判员和陪审员组成审判集体对民事案件进行审判并做出 裁判:独任制是由一名审判员代表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只有基层人民法院按照简易程序审理的简单民事案件才适用独任制:除此之外,其他的所有民事 案件都采用合议制。 2、回避制度 回避是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而要求与案件有一定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 员,不得参与本案的审理活动的审判制度 【案例】赵某起诉钱某债务纠纷一案由某法院组成合议庭公开审理其中审判员甲是赵某的叔叔, 审判员乙曾经审理过由钱某作为原告的离婚案件书记员丙在大学时与赵某为同寝室室友且关系 非常要好。显然这样的合议庭组成人员,很难在审理中做到公正和中立,也不能够让当事人信任
7、支持起诉原则 支持起诉原则,是指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 可以支持受害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原则。支持起诉的主体,仅限于对受害者负有保护责任的机关、 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支持起诉原则的意义在于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受害者与违法行为作斗争,维护 社会秩序。 (三)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 1、合议制度 合议制度,是指人民法院由三名以上单数的审判人员组成合议庭,代表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 对案件进行审理并做出裁判的制度。合议庭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基本审判组织。合议制度 是相对于独任制度而言的,合议制是由审判员和陪审员组成审判集体对民事案件进行审判并做出 裁判;独任制是由一名审判员代表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只有基层人民法院按照简易程序审理的简单民事案件才适用独任制;除此之外,其他的所有民事 案件都采用合议制。 2、回避制度 回避是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而要求与案件有一定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 员,不得参与本案的审理活动的审判制度。 【案例】赵某起诉钱某债务纠纷一案由某法院组成合议庭公开审理,其中审判员甲是赵某的叔叔, 审判员乙曾经审理过由钱某作为原告的离婚案件,书记员丙在大学时与赵某为同寝室室友且关系 非常要好。显然这样的合议庭组成人员,很难在审理中做到公正和中立,也不能够让当事人信任
回避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可以使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合法的退出本案,可以消除当事人的 顾虑,保证审判的公正性。 适用回避的对象包括: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等。以上人员有下列 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 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3)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 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判。因此在本案中,审判员甲和书记员丙应当回避。 回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行回避,即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遇有 上述法定情形时,自动退出本案的审理。另一种是当事人申请回避,即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根 据法律规定的回避条件,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回避。本案中,审 判员甲的回避由该法院院长决定,书记员丙的回避由该合议庭庭长决定 3、公开审判制度 公开审判,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庭审过程和结果必须向当事 人和社会公开。公开审判意味着法院应当在开庭前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时间、地点:审 判过程也向社会公开,允许群众旁听和新闻记者采访报道:审理的结果必须公开宣判等等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些案件不宜公开审判。不公开审判的案件有以下几种情况:(1) 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国家秘密包括党的秘密、政府的秘密和军队的秘密。(2)涉及个人隐私 的案件。(3)离婚案件和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由人民法院决 定不公开审判。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判也必须公开进行。 4、两审终审制度
回避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可以使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合法的退出本案,可以消除当事人的 顾虑,保证审判的公正性。 适用回避的对象包括: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等。以上人员有下列 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 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3)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 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判。因此在本案中,审判员甲和书记员丙应当回避。 回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行回避,即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遇有 上述法定情形时,自动退出本案的审理。另一种是当事人申请回避,即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根 据法律规定的回避条件,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回避。本案中,审 判员甲的回避由该法院院长决定,书记员丙的回避由该合议庭庭长决定。 3、公开审判制度 公开审判,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庭审过程和结果必须向当事 人和社会公开。公开审判意味着法院应当在开庭前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时间、地点;审 判过程也向社会公开,允许群众旁听和新闻记者采访报道;审理的结果必须公开宣判等等。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些案件不宜公开审判。不公开审判的案件有以下几种情况:(1) 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国家秘密包括党的秘密、政府的秘密和军队的秘密。(2)涉及个人隐私 的案件。(3)离婚案件和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由人民法院决 定不公开审判。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判也必须公开进行。 4、两审终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