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业要素(资源) 内容梗概 农业要素是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基础,要素分析是研究农业的第一步,所以这 一章是了解农业的入门。主要内容涉及:什么是农业要素(资源)、包括哪内容: 各种要素的含义、性质、特点、作用是什么;农业资源如何组合、高效利用与养 育;中国农业要素的特点、长项与弱项以及对策是什么。 学习目标 1、了解农业要素的种类、含义、性质、特点及其对作物与农业生产和经营 的作用,学习如何进行要素分析。 2、学习农业要素高效利用与养育的原理。 3、初步了解中国农业要素的基本状况、特点及优缺点。 学习提示 1、要全面了解农业要素的概貌、理解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的同等重要性与 互补性,避免以偏概全。 2、对中国的农业要素与生态状况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避免夸大或缩小。 3、要以学好基本原理与知识为主,对一些书中未解释的生疏名词可不求甚 解。 第一节农业要素是什么 一、农业要素的内涵、功能与要素分析 (一)内涵 “要素”,指的是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 “农业要素”,指的是农业生产与经营必不可少的物质和非物质因素或条件 (资源)。如:生物、光、热、水、空气、养分、土壤、土地、劳动力、资本、 技术、管理等。工业、商业、城市、港口、铁路等因素也与农业有关,但不属于 农业要素。 “要素”与“资源”的区别:“资源”指的是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 类生产或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农业资源”就是能为农业所需 的一切要素。 “环境”,总是对一个中心主体而言,是中心周围的一切对人类有用和无用 (和有害)的客观事物的总和,包括资源。窄义的环境主要指污染
“生态”,指的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它与“资源”和“环境”是完全不同 的概念。 (二)功能 物质资料生产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就是 要有一定有形无形的投入,就是要素。其功能是: 1、决定农作制的类型及其定结构与功能。 2、决定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效益。如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的 投入产出率等。 3、决定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内容与战略。 4、随着要素种类与数量的变化,决定着农作制演变的进程。 (三)要素分析 研究一个单元的农业,首先要从要素分析入手,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评价,弄 清楚农业要素的状况与动向,为合理利用和养育要素并提高农业生产力奠定基 础。主要内容是 1、了解该地各种农业要素的数量、质量、特性,判断其长处、短处、优缺 点并按要素特点进行要素分类。 2、分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与组合状况,掌握要素与作物间的相互适应性与 吻合度,探讨较佳的要素组合和作物结构。 3、分析、评价和确定该地农业要素的总体状况、动向与基本特征。 二、农业要素的分类 要素分类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认识要素的性质与内容,从而以类定性,以性定 策,以达到要素的高效利用与养育的目的。从不同角度,可以将各种农业要素划 分成许多类型。 1、从要素的来源可分成自然要素(光、热、降水、空气、自然植物、野生 动物)与人工要素(作物、耕地、肥料、灌溉、科技、管理等); (1)自然要素,即自然资源,包括自然界的动植物、阳光、热量、降水、 空气、自然土壤、森林、草原、矿藏等。自然要素都是物质性的,是自然界千万 年变化演进的结果。 自然要素分为再生性与非再生性两类,再生性要素年复一年可以再现,如自 然生物、光热水、森林、草地等:非再生性要素是难以再生的,在一定历史时期
内,随着消费而耗尽,如石油、煤炭、磷钾矿等。大多数自然要素属于大量要素, 但是利用过度,也有衰竭的危险,非再生性要素更是如此。 (2)人工要素,是在人类活动干预下形成的要素。一种是对原有自然要素 的改造,如耕地、水利设施、良种等,属于物质性要素:另一种是人类创造出来 的要素,包括物质性的化学肥料、机具、劳动力、电力、资金等要素,也包括非 物质性要素,如,科技、信息、政策、法律等。 人工要素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变化性与能动性,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与可能的条 件,不断地增加或创造农业生产或经营所需的各种因素或条件,以弥补自然要素 的不足。 在实际农业活动中,应合理运用、配置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 2、从要素的数量可分成大量要素(空气、阳光)与少量(土地、磷钾矿) 和稀缺要素(贫困地区的资金、干旱地区的水资源): 3、从要素的可重复性可分成可再生要素(光、热、降水、资金、作物)与 不可再生要素(石油、煤炭、磷钾矿); 4、从积存角度可分成可储要素(肥料、机具、种子、磷钾矿、石油)与不 可储要素(光、热): 5、从形态角度可分成物质要素(硬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社会经济、技术、 政策等软要素); 6、从变化角度可分成可变要素(肥料、水资源、资金、科技、管理、耕地 质量、劳动力)与不变要素(光、热、降水、空气、土地面积): 7、从农业角度可分成作物生活要素与农业增长要素。 在自然界,植物的生长发育靠纯自然的生活要素,而在农业界,农作物的生 长发育和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既靠作物生活要素又靠农业增长要素,两者缺一 不可。 作物生活要素,指的是直接决定农作植物生长发育的要素,缺少其中的一个, 植物就不能生存。其组成有7个:生物,光、热、水、空气、养分、土壤。凡是 植物,无论是自然植物或人工的农作物都需要这些要素。这些要素是农业生产所 特有的需要,其他产业一般不直接需要或者只需要其中的一二种要素。 性质:这类要素都是物质性的;多数为自然要素、大量要素、不变要素(光 热水空气),少数为人工要素、可变要素(肥料、良种)或稀缺要素(磷钾矿、 旱区的水资源)
农业增长要素,是指促进农业生产力不断增长的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 科技、管理等)。 作用:一是改善、组装、优化并发挥植物生活要素的作用,二是促使农业全 面持续增产增收、提高生产力与经济力。 性质:这类要素是以人工要素为主、其特点是可塑性大、活跃性强。随着经 济与农业的发展,这类要素的作用越来越增强,与土地、劳动力相比,资本、技 术、政策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第二节作物生活要素 一、作物 农业,首先是在土地上种植作物,生产第一性产品(植物产品),然后,才 有二性产品(动物产品)以及加工产品等。因此,作物(粮、棉、油、菜、果、 林、草等)及其衍生的畜禽鱼是农牧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主体,是首要的内在要 素。一个良好的作物种类或品种是充分利用各种外在要素的前提。 性质:作物是人工要素、可变要素、活跃要素,是人类在自然植物基础之上, 经过筛选、培育、改良、创新而成。 作物与周围环境及各种外在生活要素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只有在作物与 外界资源环境相互适应的前提下,才能生存、发展并获得最大的生产力。 二、光 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和光谱成分都与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并对作 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 作物体中90%~一95%的干物质是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6C02+6H20→C6H1206+602 绝大多数农作物是喜光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甘薯、果树等, 只有少量作物(茶、云杉)能在较弱光照下正常生活。不同作物种类的光合速率 有很大的差异,一般C4作物(玉米、高梁、甘蔗等)比C3作物(麦类、水稻、 大豆等)的光合速率高: 光合作用强度一般用光合速率(C02 mg/dm2/h)表示,一般情况下,光强与 光合作用速率成正比。 性质:太阳光是自然要素、大量要素、可再生要素、未充分利用要素、又是 不可储藏要素,潜力甚大。当前,世界上平均作物的总辐射利用率只有0.5%上
下,我国的吨粮田可达1%,如果世界上平均利用率能达到1%,粮食总产量还 可以翻一番。 三、热量 热量,指的是因温度差别而转移的能量,一般用温度表示。地球表面热量的 主要来源是太阳光,热量的分布与太阳光的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 植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和生长发育都必须在一定的热量条件下进行。温度过低 则生长停止或遭受冷害。 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作物的反应速率增加2~3倍,但温 度过高,则生长趋慢甚至死亡(图2-1)。 温度下限 温度上限 最适范围 生 死广带 生活力降低 力降低 死广带 低 温度 高 图2-1作物生命活动温度示意图 不同作物对热量有不同的需求。喜凉作物需求温度较低、能耐寒冷,喜温作 物要求温度较高,不耐霜冻,亚热带、热带作物则要求更高的全年温度(表2一 1)。 表2一1作物对温度的需求(点击显示隐藏) 适宜温度 ≥10℃积温 作物 喜凉作物 耐霜型 15-25 1300-2500 马铃薯、向日葵、豌豆 耐寒型 15-20 1500-2200 麦类、油菜、禾草、红松、桦 喜温作物 温凉型 20-25 1800-2800 大豆、甜菜、谷、糜 温和型 20-30 2300-3300 玉米、水稻、苹果、杨、柳 暖温型 25-30 3000-4500 棉、甘薯、花生、麦一玉米、麦一稻 亚热带作物 25-35 5500-7500 茶、柑橘、香蕉、甘蔗、杉、双季稻 热带作物 30-35 7500一9500 橡胶、油棕、椰子、咖啡、可可 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