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 【主要内穷】 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本章介绍有关“三农”的基本知识、 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与标志,农村、农民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国内 外关于“三农”的各种思潮。在此基础上,讨论我国“三农”滞后的原因与出路, 重点强调增加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三农”的基本知识,学习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2.开阔思路,了解国内外有关“三农”的各种思期及其正面和负面影响。 3.初步研究我国有关“三农”的状况及其对策。 【学习提示】 1.这一章是前几章内容的整合与发展,将农业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精髓汇合在农 业、农村、农民的载体上,从“三农”的角度讨论整体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2.在这一章的学习中,要树立整体概念、发展概念。涉及抽象内容较多,要学会 比较、思考、联系实际。 第一节农业、农村、农民 一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概念 农业:指的是利用土地培育动、植物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是从产业划分的 角度而言,以区别于工业、商业等。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民的主要职业 与生计来源。 农村:指的是以农业、农田、农民、农舍为特点的地域空间,这是从地域 角度而言,以区别于城市。农村是农民进行农业和各种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 场所,是农业的根基与依托。农村的产业包括农业与非农业。其中农业是主业, 其它部门经济活动大都与农业有关。 农民:指的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这是从劳动分工角度而言,区
别于工人、商人等。农民是农业和农村活动的行为主体,是农村的主人、农业的 运作者。离开农民,就没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也没有农村的各种社会活动。 农业、农村、农民三者的关系:农业是中心,农村是载体,农民是行为主 体。 捕捞 养殖T两 三农的载体 一农业 种 三农的中心 一农村 农民 管理者 三农的 行为主体 农民 二.“三农”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 △农业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一脉相承,遵循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 业的发展规律; △由农业和工业发展中的相互关系决定,农业向工业输送土地、资金、劳动 力,同时农业又是工业产品的市场: △不管国家发展到哪一个阶段,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 是重要的市场; △在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过程中,工业和农业必须保持协调发展的比例关 系。 2
第二节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意义 1.农业演变规律性 (1)生产方面 △粗放→集约 △手工人力工具→畜力工具→机械工具→智能工具 △简单工艺一复杂工艺 △直接经验→科学技术 △低投入低产出→高投入高产出 △单纯消耗自然土壤肥力→使用畜禽粪便→化肥为主 △靠天下雨→大水漫灌→节水灌溉(在有水资源的地方) △低产的老品种→高产优质新品种。 (2)经营方面 △小规模→扩大规模 △封闭→开放 △一家一户经营→社会化→全球化 △单一生产→生产+经营 △单一种植业→合理结构 △单一农业→农工商一体化(产业化) (3)资源方面 △完全依靠自然→自然与人工的融合 △破坏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改善资源环境 △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 (4)总体方面 △原始生态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贫困落后农村→富裕文明农村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一体化 △“以农哺工”→“以工哺农
△农奴→农夫·农业经营者 △农业劳动者→知识农民 2.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剑: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 的过程,也就是把建立在直接经验和简单工具基础上的自给性传统农业转变为以 现代生产资料、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为基础的商品性现代农业的过程。 当前,世界上少数生活在热带雨林的部族尚未脱离原始生态农业阶段,大部 分发展中国家处于传统农业阶段,正在向现代农业过渡,发达国家则已进入现代 农业阶段,正在向更高的现代农业水平攀登。 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时代性。农业现代化是经济与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 历史性阶段,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其前身是传统农业,其未来是后现代农业或其 它名称的农业。现代农业是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后逐渐同步 形成的,如果笼统地讲“生产力提高”、“科技进步”、“可持续发展”等名词,这 是任何时代都适用的概念,只有在现代化的前提下,它们才带有时代的特征。 绝对性与相对性。现代农业这个概念是绝对的,有它特有的内容和标准。例 如,美国1940年进人现代农业,日本20世纪60年代初进入现代农业,它们都 有公认的客观标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不能只和本国的过去 相比,而应和当时己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大多数国家相比较。同时,这个概念又有 其相对性、动态性,农业的物质装备、科学技术、生产和经营方式都在不断地发 生变化,现代农业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随着时间推移,今天所称的“现代农业” 将变成明天的“传统农业”。 强综合性。传统农业的内容、结构是比较单一的,着重于生产这个中心。现 代农业则不同,它的综合性十分突出。“农业现代化”既要农业现代化,又要与 农村、农民现代化协调发展,既要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又要实现经营管理现 代化,既要搞好农业生产过程现代化,又要注重产前、产后部门的整体现代化, 既要注重提高当代农业生产水平,又要保护资源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 △提高农业生产力与竞争力,促进集约化、科技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 化,大幅度提升劳动生产率; △增加农业产出与商品率,满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 △提高农业效益,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农民现代化: △促进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全国实现现代化: △保护改善资源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与指标 1.农业物质装备和生产现代化的内容与指标 (1)农业物质装备和生产现代化的内容 物质装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其 实质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如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水利工程工业、 能源工业以及交通、信息等工业,它们为农业机电化、化学化、水利化、园田化 信息化,以及科技化、商品化、规模化打下物质基础,从而显著地提高土地生产 率和劳动生产率。 (2)农业物质装备和生产现代化的指标 物质装备水平: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物质装备 水平主要表现在能否及时地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动、植物生产和经营的需要,包 括机械、化肥、水利、良种、农药等生产资料,也包括土地整理、道路、电力、 灌溉通讯、信息、交通、市场、仓储等基础设施。 人地比:指社会总人口与土地(耕地、林地、草地)的比例,常用人均耕地数 量(以hm耕地/总人口或hm耕地/农业人口)表示。它反映了总人口、农业人口、 耕地数量、经营规模、人均纯收入等方面。人地比的多少决定了农业现代化的不 同内容和模式,人地比大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故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往往人地 比例逐步增加。 年土地生产率:它反映单位土地面积上全年产品或产值的产出量,如“kg 粮食/(hm2·年)、元产值/(hm2.年)”。这里的“年”,指的是全年,它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