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农业生产总论 章节 第三章农业生产总论(2学时) 教学 1)了解农业生产在农业中的主体地位与农业生产总体部署(农作 目的 制的方向与类型、结构与布局)策略; 与要 2)学习农业生产应遵循的基本原理与原则; 求 3)初步了解中国农业生产总体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教学 第一节农业生产概论 第二节农业生产总体部署的基本原则 内容 第三节中国农业生产概况 本章重点:农业生产的内涵与外延;农业生产的总体部署、部署的 重 基本原则;中国农业生产概况;中国农业生产的总体特征 点、难 本章难点:农业生产的内涵与外延;农业生产的总体部署、部署的 点分析 基本原则。 调控对 教学设计 策 (主要有引入、展开(方法、手段)、归纳总结、作业等项目) 课后补遗
第三章农业生产总论 凡事总是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上到下、顺藤摸瓜。要了解农业生产,首先 要从总体上,也就是从农作制(系统)的主体上把握农业生产,包括它的内涵与外延、 农作制发展方向、结构与布局、以及农业生产总体安排应掌握的基本原则。然后,在这 总体框架下,才能进一步去学习、分析农作制各亚系统(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农产品加工业)的内容与特征。 第一节农业生产概论 农业生产的内涵与外延 1.相关概念: ①农业是利用土地和太阳能,通过植物转化,生产人类需要的食物、工业原 料和生物能源的过程。(通过叶绿体的光和作用将有机能转化成无机能,以化学 能贮藏在植物体内的过程) 农业概念的三个层次 狭义农业指农业生产业,即种植业和养殖业。 中义农业指农业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业工业、农产品加工工业、 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商业。 广义农业指大农业,即农业产业再加上为农业服务的其它部门,如农业行政 管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业金融等。 ②生产:指人类利用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应自己需要的过程。农业生产 指利用工具制造农产品的过程,生产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社会生产过程。 ③农业生产:主要是生活资料的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 存在的前提,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自然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结合) (生产工具的发展是农业发展的策动力,工具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的产 生,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有质的区别。) 2.农业生产的地位: 农业生产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决定性环节,没有 生产就没有交换、分配和消费。 农业生产活动(种养加)和农业经营活动(分配、交换、金融、等)组成 了农业活动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两类内容,这两类活动在不同时期的主要表现
方式不同: >在原始农业早期,农业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后来才发展成了 简单的农业生产(种植),此时没有农业经营活动: >在传统农业时期,生产活动才上升为农业的主体,此时由于生产 绝大多数是以自给性的生产为主,农业经营性活动(加工、流通、 分配、交换、市场)较少,到了传统农业后期,半自给半商品的 生产经营方式,使两类活动并驾齐驱,但发展缓慢:(大多数发展 中国家): >到现代农业时期,农业生产已经转变为开放性的大生产,农产品 主要以商品的形式参与市场交换,商品活动变得频繁、普遍,农 业生产和农业经营活动成为有机联系的有机体,(发达国家)。 3农业生产的实质: 是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藏在植物体内(光合作用),农业生产的主要特 点表现在: ①利用生产资料(土地、农机具、光、温、水、肥等)进行生产活动, 从而与农业经营活动相区别: ②改变的劳动对象是活的有机体(植物、动物),它们都有自己的适应性 (生态适应性)和生长发育规律(“S”型生长规律、顶端优势、极性 生长、等): ③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复合,从而与工业生产相区别。 (表现在:农业生产具有系统的复杂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 性、生长的规律性等) 4.农业生产链 农业生产链的内容:种植业(农作物,蔬菜、果树)→养殖业(畜、禽、鱼) →加工业(种养加): ■其中种植业是第一性产业,是出发点,是基础: ■养殖业属第二性生产,是农业生产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种植业的上升: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严格意义上讲,农产品加工业不属于农业生产范围,但因它与农业生产密切
相关,故将它视为农业生产的外延。) 中国当前农业生产链的特点是:以种植业为本,农牧结合,农林 牧副渔加工业综合发展。 二.农业生产的总体部署 1.农业生产的总体部署的内容:包括种(养)什么作物(畜禽)、各种作物 (畜禽)的比例,种(养)在哪里,以及采用何种类型的农作制等。 (一)农作制的方向与类型 农作制的方向与类型即农业生产的方向与类型,它包括的主要内容和指标 有: 1.生产主体立足点的农业生产要素与环境特征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各种要素,主要有地势、地形、光、热、 水、土、动力、人口、资金、经济条件、市场、技术、人才、政策等) 2.农业生产的目的与方向 即首先确定该生产主体(地区、农户、企业)的生产目的和方向。(如, 是传统生产还是现代生产,是自给性生产还是商品生产,是小农户经营还是 大规模经营等)。 3.农作制亚系统的方向 即要确定主线是什么?是农、牧或林单一生产经营,还是农牧、农林混 合经营;是以植物生产为主还是以动物生产为主,植物生产是以粮食作物还 是以园艺作物为主,动物生产是以放养为主还是以圈舍饲养为主,有无农产 品加工业或其它企业等。 4.农作制集约度 要确定是粗放生产还是集约经营,是人畜力为主还是机电为主,是高投 入还是低投入,是劳动集约型还是资金技术集约型,是无灌溉农作(旱地农 作0r雨养农作)还是灌溉农作,熟制,高产还是低产等。 5.农作制类型
在明确农作制的方向、内容基础之上,确定农作制的类型。其目的是以类定 性,以性定策。例如,属于传统自给粗放型的半干旱休闲农作制、属于现代商品 型的大规模集约农牧结合制等。 (二)结构调整 1.结构的层次性: ●结构,指的是一定系统内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组成与比例。 ●农业生产结构,主要指以要素合理配置为基础的有关各业之间的关 系与构成, ●结构调整就是对原有结构进行修订与完善。 2.农作制的结构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农村产业结构、农村生产结构,与部门结 构,如图所示: (1)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农村各个产业部门的比例关系,包括第一、第二、 第三3个产业。第一产业师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活动,即农业。第 二产业,第一产业提供的初级产品进行在加工的物质生产活动,包括工业、建 筑业。第三产业是为第一、而产业提供社会服务的的各种生产与经营活动, 如,商业、运输业、信息产业、金融业以及科学、教育、文化、卫生、行政 机关等。 (2)农村生产结构:指的是一个生产主体(区域、农户、企业)内,农业各 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的组成与比例关系。 (3)农业部门结构:指的是一个生产主体(区域、农户、企业)内,农业部门 内部的各部门的比例关系,的如种植业内的粮食作物、经济 作物、饲料作物的比例关系。 3.农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判断标准 合理结构,指的是结构是否与本系统的目的相一致、本系统内组分之间 的关系是否协调。 ①是否能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 ②是否与经济发展和农作制水平相一致:生物与周围的要素环境是否 协调:生物与生物之间是否协调:系统内与系统外是否协调: ③是否具备全面协调发展的总体框架;国家、部门、地方、农民的利 益是否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