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起源的先决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植物的一切正常活动只在细 胞含有水分的状况下才能发生。水是植物的主要组成成分,水中的氢也是光合作 用的主要原料之一。一般植物组织含水量占鲜重的75%90%。 作物的需水规律与温度相似,水分少则作物受旱,水分过多则作物受涝,旱 涝是地球上农作物最大的灾害。 植物主要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大致有1%构成植物体,其他绝大部 分通过蒸腾作用而散失。 蒸腾系数就是每形成1g植物的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克数。不同作物蒸腾系 数有很大的差异。谷糜耐旱,蒸腾系数低,小麦、玉米等居中,大豆、苜蓿、水 稻比较高:半干旱地区的禾草类和灌木,耐旱能力强:乔木耗水多,蒸腾系数一 般比大田作物与草类高一倍左右。 地球上,在半干旱干旱地区主要是草原,在多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分布着森 林(客观规律)。 表2一2作物对水分的需求 大田作物 草灌 乔木 谷子 玉米 小麦 棉花大豆 水稻 半干旱禾草 灌木 苜蓿 蒸腾系数 250-300 400 400-450500 700 500-800 250-350 250-400 800 500-1000 生长期耗水量mm 390 342 490 960梨树 性质:天上降水是自然要素、也是大量、可再生要素。但是,自然水资源经 过人工的开发、利用、储存、调剂与改造,已逐渐向人工要素转化。随着人口增 加、工农业用水的增加,水资源在一些地区与城市已经转化为少量要素,甚至是 稀缺要素。 五、空气 空气:指的是弥漫于地球周围的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N(4/5)、O2(1/5) 还有C02、H20等。其中: 空气中的N是人工化学固N和豆科作物固N的来源: 氧气主要通过植物的呼吸作用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C02是合成植物有机物质的必要成分,一般,随着CO2浓度的提高,作物的 光合产物增加。空气中的C02浓度上升到350luL,形成了温室效应。 性质:对农业来讲,空气中的N、O2和CO2都是自然、大量、无限要素。 六、养分
养分:是指作物必须的化学营养元素。包括作物所需的大量元素(C、H、O、 N、P、K、Ga)和微量元素(Mg、S、Fe、Mn、Cu、Zn、B、Mu、CI)。其中, N、P、K称为肥料三要素。 植物体中90%一95%的干物质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矿质元 素只占少数,但其作用非常重要。 N是许多重要有机化物的组分,如蛋白质、核酸、叶绿素、酶、维生素等度 离不开N,它还是遗传物质的基础: P的功能主要是大分子物质和一些重要化合物(如核酸、磷脂、核苷酸、三 磷酸腺苷等)的结构组分,同时积极参与体内的各种代谢作用: K的重要功能是促进光合作用的同化率和光合产物的运输,增强植物的抗逆 性等。 空气中的C、H、O、N是自然、大量、无限元素。作为作物亟需的N、P、 K等养分,在自然土壤中的数量是有限的,在匮乏情况下,必须投入人工要素, 即肥料,包括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 性质:化学肥料中的N主要来自空气,这是一种无限元素,化学肥料中地P、 K,属于不可再生的有限元素。 七、土壤 土壤:指的是地球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作用:①是植物的载体,植物可以固定在土壤上生长发育。 ②通过土壤可以调节固体(土粒)气体(土壤空气)液体(水)的三 相比,从而为连续向植物供应养分、水分创造条件。土壤肥力指的就是不断地供 应和协调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③肥沃的土壤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供应作物所需的养分。 性质:农业土壤是自然加人工所形成的要素,农业土壤的肥力是一种可变因 素,操作得当,土壤肥力可以增长,否则也可能变劣。对土壤应予以养育,实行 用养结合。 第三节农业增长要素 一、土地 土地:指的是地球上的陆面。与其面积、形状(地势、地形)、立地的自然 (海陆位置、气候、植被、自然土壤)和社会(人口、经济、交通)条件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