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是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学分制教育的基 5.下列对新闻综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我国高中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域性差异,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完善,一旦取消文理分科 就会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B.如果我国高中教育在条件成熟后取消文理分科,就可以兼顾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培 养 C.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武断地取消文理分科,可能 导致学科学习“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 D.为确保高中教育的有序发展,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即使取消文理分科, 也不能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6.从本篇文章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有哪些积极意义?而作者为什么又说“取消 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请简要说明。 【答案】4.A5.D (1)①利于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的均衡,利于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② 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③有利于学生接受更广的学科知识。④有利于提高中华民 族的整体素质。(2)①我国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还没有丰富起来:高中教育 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还不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②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 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还没有逐步完成。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 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新闻综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 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 “实施文理分科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错误,选 项的说法太绝对,原文是“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选项忽略了“某种程度”这 修饰词。故选A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D. 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是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学分制教育的基 础。 5. 下列对新闻综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由于我国高中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域性差异,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完善,一旦取消文理分科, 就会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B. 如果我国高中教育在条件成熟后取消文理分科,就可以兼顾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培 养。 C. 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武断地取消文理分科,可能 导致学科学习“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 D. 为确保高中教育的有序发展,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即使取消文理分科, 也不能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6. 从本篇文章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有哪些积极意义?而作者为什么又说“取消 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请简要说明。 【答案】4. A 5. D 6. (1) ①利于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的均衡,利于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② 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③有利于学生接受更广的学科知识。④有利于提高中华民 族的整体素质。(2)①我国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还没有丰富起来;高中教育 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还不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②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 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还没有逐步完成。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 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新闻综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 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 项, “实施文理分科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错误,选 项的说法太绝对,原文是“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选项忽略了“某种程度”这一 修饰词。故选 A 项。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 新闻综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 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D项,“即使取消文理分科,也不能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 同倾向”错误,选项的说法太绝对,倒数第二段说的是“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 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故选D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本篇文章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有哪些积极意义? 而作者为什么又说‘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请简要说明”,本题包括两个 问题,一是“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有哪些积极意义”,二是作者说“取消高中阶段 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的原因。考生可以圈出文理分科存在的弊端和文理不分的好处的内 容,如第二段“对此,一直有观点认为,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 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这是文理分科的 弊端,反过来说,取消文理分科在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养成上和学生完整人格的建构 上有利:如第四段“而对未来社会角色的考虑,又很大程度上会体现在学科学习上;加上现 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指引,对文理学科各有所偏好和侧重也就显得很正常了”,这是文 理分科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偏向于某些学科自然就忽略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反过来说,取消 文理分科有利于学生接受更多学科的内容,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如第一段“文 理分科降低民族整体素质”,这是文理分科对民族的影响,反过来说,从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来看,取消文理分科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再分析第二个问题,考生要找到“取消 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这句话的所在处,这句话在文章最后一段,分析文章可以 发现,答题区域主要在后四段,如倒数第四段“就现实的教育情况来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 仍有非常大的区域性差异……如果完全取消文理分科,在现有教育资源尚不均衡、不完善的 情形下,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内在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倒数第三段“改革开放30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需求,同时也是最能见成 效的培养对象。此外,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 于高中学生集中精力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一刀切’式地取消文理分科,尽管 学生接触到的学科知识会更广,但也可能导致‘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倒数第二段“如果硬要改动,势必连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也要 起进行”,最后一段“只有当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时,我国高
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 新闻综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 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D 项,“即使取消文理分科,也不能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 同倾向”错误,选项的说法太绝对,倒数第二段说的是“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 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故选 D 项。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本篇文章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有哪些积极意义? 而作者为什么又说‘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请简要说明”,本题包括两个 问题,一是“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有哪些积极意义”,二是作者说“取消高中阶段 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的原因。考生可以圈出文理分科存在的弊端和文理不分的好处的内 容,如第二段“对此,一直有观点认为,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 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这是文理分科的 弊端,反过来说,取消文理分科在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养成上和学生完整人格的建构 上有利;如第四段“而对未来社会角色的考虑,又很大程度上会体现在学科学习上;加上现 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指引,对文理学科各有所偏好和侧重也就显得很正常了”,这是文 理分科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偏向于某些学科自然就忽略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反过来说,取消 文理分科有利于学生接受更多学科的内容,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如第一段“文 理分科降低民族整体素质”,这是文理分科对民族的影响,反过来说,从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来看,取消文理分科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再分析第二个问题,考生要找到“取消 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这句话的所在处,这句话在文章最后一段,分析文章可以 发现,答题区域主要在后四段,如倒数第四段“就现实的教育情况来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 仍有非常大的区域性差异……如果完全取消文理分科,在现有教育资源尚不均衡、不完善的 情形下,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内在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倒数第三段“改革开放 30 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需求,同时也是最能见成 效的培养对象。此外,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 于高中学生集中精力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一刀切’式地取消文理分科,尽管 学生接触到的学科知识会更广,但也可能导致‘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倒数第二段“如果硬要改动,势必连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也要 一起进行”,最后一段“只有当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时,我国高
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才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只有当包括高考和高校录 取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逐步完成时,全面取消文理分科方可说水到渠成”,等等。 考生围绕这些内容答题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 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 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 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 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 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 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 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 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 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 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 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 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 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 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 (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 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古代诗文阅读(48分) (一)课内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 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 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
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才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只有当包括高考和高校录 取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逐步完成时,全面取消文理分科方可说水到渠成”,等等。 考生围绕这些内容答题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 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 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 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 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 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 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 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 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 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 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 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 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 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 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 (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 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48 分) (一)课内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 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 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