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2020届高三下开学质量检查 语文 【注意】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相应题号的规定区域内,注意书写工整清晰。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逐水草而居”虽然是草原民族的基本游牧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游牧区域具有 绝对随意性,草原固然不属于任何人所有,各地区牧场却大体划分区域,成为固 定的部族或部落放牧场所,草原民族的季节迁移、转换营地基本限于在划定的区 域内进行,因天灾人祸偶然越过界线到其他部落牧场内放牧的现象虽然在草原上 不是新鲜事,但以一个区域为基本核心构成游牧空间却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 《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 地”,所谓“各有分地”即划定放牧区域,匈奴各部分区放牧。不仅匈奴人“各 有分地”,分区放牧是诸草原民族的通行做 《辽史·营卫志》载:“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处。”《明史纪事本末》 载:卫拉特蒙古“虽逐水草,迁徙不定,然营地皆有分地,不相乱”。清以前历 代王朝中,草原民族实行“各有分地”的范围界线多带有习惯性,而且分地也没 有严格界线,因此跨出分地游牧的现象屡见不鲜。进入清代,以蒙古人为代表的 草原民族传统的不明确的“分地”边界逐渐变得严密而明确。自清太祖时期起, 随着满洲人对蒙古人作战的节节胜利,蒙古各部纷纷归附清朝,至太宗时期,内 蒙古几乎全部归附,或编入八旗,或安置领地于其故地,或给予新地安居下来 在安置方法上后两者均依满洲八旗之制,变成蒙古各旗,并同时划定地界、指定 牧场、分配与编组户口,确定了各旗的放牧范围,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管理方法。 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不是无序的行为,牧民不但保持如中原农民般春种秋收、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周期性生活节律,而且也有着与农民耕地相似的一片往复游牧 的草场。“各有分地”虽没有耕地那样明确的所属关系,但无论是习惯上形成的 还是以制度性的形式确定下来的,每一个部落都有一片相对固定的草场,牧民四 季营地的安置与逐水草的游牧生活基本均在这片草场范围之内;只有在特殊情况 下,如自己分地内牧草生长不好或遇到旱灾、雪灾等灾害,才临时逐水草到其他 部落分地内放牧。“各有分地”是草原牧民的空间占用形式,数千年来,正由于 草原上存在“各有分地”的规则,草原才保持着以和平为主的历史进程 以“各有分地”为规则的游牧生活维系着草原上分区游牧的秩序,维系着草原上 的和平。但和平不是永久的,在战争阴云下,民族之间、部落之间无论起因于优 良草场之争,还是起因于权力范围之争,或起因于宗教信仰之争,胜利的一方都 会在新的领地建立新的分区放牧秩序;失败的一方则需千里游牧万里迁徙寻求自 己的立足之地。非正常的迁移时常打破草原上原有分地的秩序,随后又建立新的 分地,步入新的稳定。 游牧是草原民族基本的经济生活方式,包括以逐水草而居为基本特征的游牧方 式,以及依各有分地为原则确定的游牧空间。数千年里,草原民族依照这两项基 准在草原上建立了生活秩序与空间秩序,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着草原社会的政治 经济乃至军事,实现了由草原民族、游牧帝国迈向世界征服者的史诗进程 (摘自韩茂莉《中国历史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有删改)
福州 2020 届高三下开学质量检查 语文 【注意】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相应题号的规定区域内,注意书写工整清晰。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逐水草而居”虽然是草原民族的基本游牧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游牧区域具有 绝对随意性,草原固然不属于任何人所有,各地区牧场却大体划分区域,成为固 定的部族或部落放牧场所,草原民族的季节迁移、转换营地基本限于在划定的区 域内进行,因天灾人祸偶然越过界线到其他部落牧场内放牧的现象虽然在草原上 不是新鲜事,但以一个区域为基本核心构成游牧空间却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 《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 地”,所谓“各有分地”即划定放牧区域,匈奴各部分区放牧。不仅匈奴人“各 有分地”,分区放牧是诸草原民族的通行做法。 《辽史·营卫志》载:“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处。”《明史纪事本末》 载:卫拉特蒙古“虽逐水草,迁徙不定,然营地皆有分地,不相乱”。清以前历 代王朝中,草原民族实行“各有分地”的范围界线多带有习惯性,而且分地也没 有严格界线,因此跨出分地游牧的现象屡见不鲜。进入清代,以蒙古人为代表的 草原民族传统的不明确的“分地”边界逐渐变得严密而明确。自清太祖时期起, 随着满洲人对蒙古人作战的节节胜利,蒙古各部纷纷归附清朝,至太宗时期,内 蒙古几乎全部归附,或编入八旗,或安置领地于其故地,或给予新地安居下来。 在安置方法上后两者均依满洲八旗之制,变成蒙古各旗,并同时划定地界、指定 牧场、分配与编组户口,确定了各旗的放牧范围,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管理方法。 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不是无序的行为,牧民不但保持如中原农民般春种秋收、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周期性生活节律,而且也有着与农民耕地相似的一片往复游牧 的草场。“各有分地”虽没有耕地那样明确的所属关系,但无论是习惯上形成的 还是以制度性的形式确定下来的,每一个部落都有一片相对固定的草场,牧民四 季营地的安置与逐水草的游牧生活基本均在这片草场范围之内;只有在特殊情况 下,如自己分地内牧草生长不好或遇到旱灾、雪灾等灾害,才临时逐水草到其他 部落分地内放牧。“各有分地”是草原牧民的空间占用形式,数千年来,正由于 草原上存在“各有分地”的规则,草原才保持着以和平为主的历史进 程。 以“各有分地”为规则的游牧生活维系着草原上分区游牧的秩序,维系着草原上 的和平。但和平不是永久的,在战争阴云下,民族之间、部落之间无论起因于优 良草场之争,还是起因于权力范围之争,或起因于宗教信仰之争,胜利的一方都 会在新的领地建立新的分区放牧秩序;失败的一方则需千里游牧万里迁徙寻求自 己的立足之地。非正常的迁移时常打破草原上原有分地的秩序,随后又建立新的 分地,步入新的 稳定。 游牧是草原民族基本的经济生活方式,包括以逐水草而居为基本特征的游牧方 式,以及依各有分地为原则确定的游牧空间。数千年里,草原民族依照这两项基 准在草原上建立了生活秩序与空间秩序,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着草原社会的政治、 经济乃至军事,实现了由草原民族、游牧帝国迈向世界征服者的史诗进程。 (摘自韩茂莉《中国历史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逐水草而居”是草原民族游牧方式的基本特征,是草原上形成“各有分地” 原则的基础。 B.虽然分区放牧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但越过界线放牧却也是整个草原历史上 屡见不鲜的现象。 C.到清太宗时期,内蒙古几乎全部归附,他们被依照满洲八旗之制进行编制, 形成了蒙古各旗。 D.草原的历史进程能保持以和平的状态为主,“各有分地”的规则起到了相当 重要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介绍了“各有分地”原则的演进过程,再说明其基本特征,最后阐述 了其历史意义。 B.文章引述史籍材料作为佐证,是为了证明草原上“各有分地”的原则具有悠 久的历史传统。 C.对于越界放牧的现象,文章既指出了客观自然条件的原因,也指出界线的习 惯性因素。 D.文章论述语言客观严谨,总体上平实质朴,只在最后两段穿插点缀少许形象 化的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草原民族的迁移并非都会打破草原上原有分地的秩序,使得秩序发生变化的 往往是战争导致的长途迁移。 B.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不是无序的行为,而是受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保持了 周期性生活节律和相对固定的生活场所 C.蒙古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逐水草而居”和“各有分地”的经济 生活方式,后来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 D.《史记·匈奴列传》中还记载了匈奴诸王各自管辖的具体放牧区域,这些史 实也可以证明本文所阐述的匈奴人已采用分区放牧的原则。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开启了生活 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按照总体部署,继上海之后,全国另外45座城市也 将跟进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1993年,原建设部出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其后我国多次制定相关垃 圾分类规则,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十分缓慢。其中很重要的 个原因就是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上海在立法方面走在了前边,填补了 空白,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然而,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 “最近每个早晨都要接受居委会大妈的灵魂拷问:你是什么垃圾?”“因为懒得 丢垃圾,所以尽量不生产垃圾,所以少吃……”近来,很多段子道出了人们被垃 圾分类“整疯”了的情绪。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生活垃圾 分类要取得明显成效,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坚持与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政 府和相关部门还是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要包容百姓的难处,要坚持不懈地引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逐水草而居”是草原民族游牧方式的基本特征,是草原上形成“各有分地” 原则的基础。 B.虽然分区放牧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但越过界线放牧却也是整个草原历史上 屡见不鲜的现象。 C.到清太宗时期,内蒙古几乎全部归附,他们被依照满洲八旗之制进行编制, 形成了蒙古各旗。 D.草原的历史进程能保持以和平的状态为主,“各有分地”的规则起到了相当 重要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先介绍了“各有分地”原则的演进过程,再说明其基本特征,最后阐述 了其历史意义。 B.文章引述史籍材料作为佐证,是为了证明草原上“各有分地”的原则具有悠 久的历史传统。 C.对于越界放牧的现象,文章既指出了客观自然条件的原因,也指出界线的习 惯性因素。 D.文章论述语言客观严谨,总体上平实质朴,只在最后两段穿插点缀少许形象 化的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草原民族的迁移并非都会打破草原上原有分地的秩序,使得秩序发生变化的 往往是战争导致的长途迁移。 B.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不是无序的行为,而是受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保持了 周期性生活节律和相对固定的生活场所。 C.蒙古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逐水草而居”和“各有分地”的经济 生活方式,后来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 D.《史记·匈奴列传》中还记载了匈奴诸王各自管辖的具体放牧区域,这些史 实也可以证明本文所阐述的匈奴人已采用分区放牧的原则。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019 年 7 月 1 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开启了生活 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按照总体部署,继上海之后,全国另外 45 座城市也 将跟进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1993 年,原建设部出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其后我国多次制定相关垃 圾分类规则,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十分缓慢。其中很重要的 一个原因就是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上海在立法方面走在了前边,填补了 空白,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然而,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 “最近每个早晨都要接受居委会大妈的灵魂拷问:你是什么垃圾?”“因为懒得 丢垃圾,所以尽量不生产垃圾,所以少吃……”近来,很多段子道出了人们被垃 圾分类“整疯”了的情绪。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生活垃圾 分类要取得明显成效,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坚持与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政 府和相关部门还是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要包容百姓的难处,要坚持不懈地引导
(摘编自宗利《垃圾分类是中国社会文明课程的“单元测验”》,“人民 网”2019/7/1) 材料二 2019年6月2019年10月中国上海日均有害垃圾处置量(吨/日) /日 0.265 0291 2019-07 201908 201909 2019-10 【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生活垃圾分为四类:可回收物、有害垃 圾、湿垃圾、干垃圾 (摘编自《垃圾分类行业数据分析:2019年10月上海市有害垃圾处置量为1 吨/日》,“艾媒网”2019/12/24) 材料三 截至2019年11月,上海市湿垃圾分出量增长一倍,达到约8710吨/日,远 超指标量的5520吨/日。湿垃圾分出量飙升,这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和规划 “幸福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一一末端处置能力不足,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目前, 上海正在调试运行和已建成的湿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共6座,实际处置能力约为 5000吨/日。 为此,上海市的湿垃圾处置项目开始紧急上马。浦东老港镇,原计划明年第二季 度投产的上海最大规模湿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已于10月24日实现试运行 2020年第二季度前,上海计划建成3座湿垃圾资源化项目。 由于湿垃圾热值低,采用焚烧方法处理成本髙,其它资源化路径是必然选择。目 前,上海湿垃圾处理设施主要采用厌氧发酵工艺,利用厌氧微生物将湿垃圾中的 有机成分转化为沼液、沼渣等。但这些资源化产品利用途径不畅,大规模资源化 利用受限。现在,资源化利用渠道不畅等,让很多专家开始思考:分出那么多湿 垃圾怎么办? 同时,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末端处理减量,但是不会减少垃圾的源头产生量。同 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硏究所所长诸大建说:“人均垃圾产生量不能无限制扩 张,最后一定是后端处置设置倒逼前端源头减量。”一件东西在成为垃圾之前, 曾经历生产、运输、消费等多个环节。这意味着,减量要从源头开始,这是整个 垃圾产生链上的改变,包括居民消费理念和行为的改变。一些发达国家采用“生 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抑制过度包装,生产者承担产品使用完毕后的回收、循环使 用和最终处理的责任,这值得国内借鉴 (摘编自马肃平《上海垃圾分类180日》,《南方周末》2019/12/22) 材料四 市民在整个垃圾分类链条中处于前端的投放部分,我们不能仅满足于让市民分类 投放,实际运行中的混装混运会极大打击市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目前,各试点 城市都按照要求对分类设施、转运车辆、分类处置厂等进行了系统设计及配置
(摘编自宗利《垃圾分类是中国社会文明课程的“单元测验”》,“人民 网”2019/7/1) 材料二: 【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生活垃圾分为四类:可回收物、有害垃 圾、湿垃圾、干垃圾。 (摘编自《垃圾分类行业数据分析:2019 年 10 月上海市有害垃圾处置量为 1 吨/日》,“艾媒网”2019/12/24) 材料三: 截至 2019 年 11 月,上海市湿垃圾分出量增长一倍,达到约 8710 吨/日,远 超指标量的 5520 吨/日。湿垃圾分出量飙升,这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和规划, “幸福的烦恼”也随之而来——末端处置能力不足,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目前, 上海正在调试运行和已建成的湿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共 6 座,实际处置能力约为 5000 吨/日。 为此,上海市的湿垃圾处置项目开始紧急上马。浦东老港镇,原计划明年第二季 度投产的上海最大规模湿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已于 10 月 24 日实现试运行。 2020 年第二季度前,上海计划建成 3 座湿垃圾资源化项目。 由于湿垃圾热值低,采用焚烧方法处理成本高,其它资源化路径是必然选择。目 前,上海湿垃圾处理设施主要采用厌氧发酵工艺,利用厌氧微生物将湿垃圾中的 有机成分转化为沼液、沼渣等。但这些资源化产品利用途径不畅,大规模资源化 利用受限。现在,资源化利用渠道不畅等,让很多专家开始思考:分出那么多湿 垃圾怎么办? 同时,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末端处理减量,但是不会减少垃圾的源头产生量。同 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说:“人均垃圾产生量不能无限制扩 张,最后一定是后端处置设置倒逼前端源头减量。”一件东西在成为垃圾之前, 曾经历生产、运输、消费等多个环节。这意味着,减量要从源头开始,这是整个 垃圾产生链上的改变,包括居民消费理念和行为的改变。一些发达国家采用“生 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抑制过度包装,生产者承担产品使用完毕后的回收、循环使 用和最终处理的责任,这值得国内借鉴。 (摘编自马肃平《上海垃圾分类 180 日》,《南方周末》2019/12/22) 材料四: 市民在整个垃圾分类链条中处于前端的投放部分,我们不能仅满足于让市民分类 投放,实际运行中的混装混运会极大打击市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目前,各试点 城市都按照要求对分类设施、转运车辆、分类处置厂等进行了系统设计及配置
构建了系统的运作机制和监管机制。为消除市民的不信任感,各城市应努力把中 后端的分类转运、分类处置情况展示给市民,让群众了解他们分类后的垃圾没有 被混装清运。鼓励部分中后端分类处置单位向市民开放,让公众获得更多参与感, 增强其分类的责任感。 垃圾分类除了需要用法制手段强制推动外,一定的激励也有利于更快的推进。目 前,不少城市是对垃圾分类行为本身进行奖励,甚至个别城市对分类量进行奖励。 但是,引入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而不是对垃圾投放进行奖励。因 此,在公众逐步形成分类习惯后,一些城市要及时对奖励分类的做法予以调整。 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技术性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更加客观、理性的 态度去推动,避免走入误区,影响工作的有效推进 (摘编自鞠昌华《垃圾分类要避免走入误区》,《中国环境报》2019/712)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是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速度很缓慢的重要原因 之 B.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影响,百姓面对垃圾分类难免会有不适 应感 C.上海采用厌氧发酵工艺而不采用焚烧方法处理湿垃圾,是基于对处理成本的 考量。 D.一些城市对垃圾分类行为进行奖励,与奖励的初衷南辕北辙,这种做法应立 即纠正。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l9年6月到10月,上海每月日均有害垃圾处置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 上海垃圾分类工作富有成效 B.2020年第二季度前,上海计划建成3座湿垃圾资源化项目,以应对目前出现 的末端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 C.当后端处置设置倒逼人均垃圾产生量减少时,垃圾大幅减量的目标就能通过 前端的垃圾分类得以实现 D.向市民展示垃圾分类转运和分类处置情况,可以成为试点城市增强市民分类 责任感与积极性的途径之一。 6.今后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促进生活垃圾管理必须做好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 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木佛 冯骥才 当锦盒被打开,我被拿出来放在桌上,来不及弄清这是什么地方,只见眼前站着 三个人,其中一个是老板,但他靠边靠后站着。中间一人倒背着手,沉着脸看着我 那神气好像他是佛。他身边站着一个年轻人,肯定是秘书了。中间那人一动不动 站着,呆呆瞧着我,似懂似不懂,他也不表示喜欢与否,站了一会儿便转过身向右 边另一间屋子走去;好像他走向哪里,别人就得跟着走向哪里。他大概就是陈主 任了 在他们走进另一间屋子之后,由于距离太远,我就听不清他们说些什么了。能听到 的都是“喝茶、喝茶”,过一会儿还是“喝茶”。又过些时候,老板似乎告别而去, 他走时没经过我这间屋子。看来我被陈主任留下了。随后那年轻的秘书走进来
构建了系统的运作机制和监管机制。为消除市民的不信任感,各城市应努力把中 后端的分类转运、分类处置情况展示给市民,让群众了解他们分类后的垃圾没有 被混装清运。鼓励部分中后端分类处置单位向市民开放,让公众获得更多参与感, 增强其分类的责任感。 垃圾分类除了需要用法制手段强制推动外,一定的激励也有利于更快的推进。目 前,不少城市是对垃圾分类行为本身进行奖励,甚至个别城市对分类量进行奖励。 但是,引入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而不是对垃圾投放进行奖励。因 此,在公众逐步形成分类习惯后,一些城市要及时对奖励分类的做法予以调整。 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技术性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更加客观、理性的 态度去推动,避免走入误区,影响工作的有效推进。 (摘编自鞠昌华《垃圾分类要避免走入误区》,《中国环境报》2019/7/12)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是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速度很缓慢的重要原因 之一。 B.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影响,百姓面对垃圾分类难免会有不适 应感。 C.上海采用厌氧发酵工艺而不采用焚烧方法处理湿垃圾,是基于对处理成本的 考量。 D.一些城市对垃圾分类行为进行奖励,与奖励的初衷南辕北辙,这种做法应立 即纠正。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2019 年 6 月到 10 月,上海每月日均有害垃圾处置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 上海垃圾分类工作富有成效。 B.2020 年第二季度前,上海计划建成 3 座湿垃圾资源化项目,以应对目前出现 的末端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 C.当后端处置设置倒逼人均垃圾产生量减少时,垃圾大幅减量的目标就能通过 前端的垃圾分类得以实现。 D.向市民展示垃圾分类转运和分类处置情况,可以成为试点城市增强市民分类 责任感与积极性的途径之一。 6.今后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促进生活垃圾管理必须做好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 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木佛 冯骥才 当锦盒被打开,我被拿出来放在桌上,来不及弄清这是什么地方,只见眼前站着 三个人,其中一个是老板,但他靠边靠后站着。中间一人倒背着手,沉着脸看着我, 那神气好像他是佛。他身边站着一个年轻人, 肯定是秘书了。中间那人一动不动 站着,呆呆瞧着我,似懂似不懂,他也不表示喜欢与否,站了一会儿便转过身向右 边另一间屋子走去;好像他走向哪里,别人就得跟着走向哪里。他大概就是陈主 任了。 在他们走进另一间屋子之后,由于距离太远,我就听不清他们说些什么了。能听到 的都是“喝茶、喝茶”,过一会儿还是“喝茶”。又过些时候,老板似乎告别而去, 他走时没经过我这间屋子。看来我被陈主任留下了。随后那年轻的秘书走进来
重新把我放进锦盒,轻轻关好。我好像被拿到什么地方放好,跟着我听见关柜门和 上锁的声音。 我以为从此要过一阵“深藏密室”的绝对平静的生活。我想得美!只过了几天时 间,我就给人从锦盒里拿出来放在桌上,陈主任陪着一个人对着我瞧。刚才秘书 来向陈主任报客人姓名时,说是“北京嘉宝拍卖行的黄老”。我想,陈主任是不 是行事谨慎,刻意回避了本地人?黄老的年纪六十开外,谢顶,衣装考究,气度 不凡。陈主任一口一个“黄老”称呼他,口气似很尊敬。他对我看得十分仔细, 还几次用“不错”两个字夸赞我。在陈主任到另一间屋接听电话时,他紧盯着我 胸前的璎珞与飘带细看,忽然脸上露出极其惊讶的表情,好像发现了宝物。等陈 主任听过电话回来,这黄老立刻把脸上惊讶的表情收了回去,对主任只淡淡说了 一句:“东西不错,要想出手就交给我吧。” 陈主任说:“交给你,我自然放心。 黄老说:“您的东西不上拍为好,我拿到香港去找买家。国内买家大都是土豪, 只认鎏金铜像,要讲看历史看文化看艺术还得是人家欧洲人,肯出高价的也是人 家。”陈主任说:“东西太老不能出关吧?” 黄老笑得露出牙来,说:“您下次去香港到荷里活老街那些古玩店看看就明白了, 汉俑魏碑唐三彩,全是新出土的。只要肯出钱,什么东西都能出去。不单能出去, 您要是咱这的人,在那儿买了几件东西还不用自己往回带,只管回来后到北京潘 家园这边来取 陈主任听得瞠目结舌,说:“那就交您全权去办吧。” 黄老说:“那好,别的事我就和小袁秘书说吧。”说完便告辞而去。我就被装进锦 盒,再装进他座驾的后备厢里。自从离开天津,我便找不到北了。 我被转手好些地方,经手好多拨人,至少被十五六个人看过,而且是在各式各样 的环境里,高贵讲究的,粗俗不堪的,一本正经的,文气十足的。我对什么样的 环境毫不在意,这都是人间的各种把戏,我只求一己的清净。 我的转机出乎我的意料! 那天一一我也不知自己在什么地方。一个外国人拿着一大一小两个放大镜仔细打 量我。外国人这么看佛吗?我第一次看到外国人,他脸上的胡子修理得很干净, 根根见肉:牙齿像瓷器那么光滑透亮,金丝边的眼镜框后边一双蓝色的小圆眼珠 专注地看着我。他那股认真劲儿给我一种好感。他有一个翻译,把他的话翻译成 中文,说给我当时的经手人徐经理听。他说我身上刀刻的线条很深,刀法简练有 力,只有宋人才有这么好的刀法。徐经理只是连说:“是、是、是。”这个外国 人又说一句:“这种刀法,很像你们宋代北宗山水画使用的中锋的线条,非常有 力,非常优美。”他跷起大拇指。 徐经理只是点头,赔笑,说是。看来他没太听明白。难道中国人对自己的好东西 还不如外国人懂?为了我,这个外国人至少到徐经理这儿跑了三趟。最后他们开 始对我进行精细的包装,当一些有弹性的细绵纸把我小心翼翼地缠绕起来后,我 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不到了,我只能随遇而安了。 过了很长的时间,当我被从一层又一层包装中取出来后,我看到许多稀奇古怪的 脸,红的、黑的、白的、满是毛的,全是外国人对着我惊奇地张着嘴,其中一个 竟然用不流畅的中国话对我说:“欢迎你来到德国德里斯顿温格艺术博物馆 他们不会相信我一个“木头人”能听见他们的话吧。我呢?则是惊讶自己的奇 遇,我居然来到个从来没有佛也不信佛的世界中来。这样会更槽糕吗?我还会碰 到怎样更惊险和古怪的遭遇吗?
重新把我放进锦盒,轻轻关好。我好像被拿到什么地方放好,跟着我听见关柜门和 上锁的声音。 我以为从此要过一阵“深藏密室”的绝对平静的生活。我想得美!只过了几天时 间,我就给人从锦盒里拿出来放在桌上,陈主任陪着一个人对着我瞧。刚才秘书 来向陈主任报客人姓名时,说是“北京嘉宝拍卖行的黄老”。我想, 陈主任是不 是行事谨慎,刻意回避了本地人?黄老的年纪六十开外,谢顶,衣装考究,气度 不凡。陈主任一口一个“黄老”称呼他,口气似很尊敬。他对我看得十分仔细, 还几次用“不错”两个字夸赞我。在陈主任到另一间屋接听电话时,他紧盯着我 胸前的璎珞与飘带细看,忽然脸上露出极其惊讶的表情,好像发现了宝物。等陈 主任听过电话回来,这黄老立刻把脸上惊讶的表情收了回去,对主任只淡淡说了 一句:“东西不错,要想出手就交给我吧。” 陈主任说:“交给你,我自然放心。” 黄老说:“您的东西不上拍为好,我拿到香港去找买家。国内买家大都是土豪, 只认鎏金铜像,要讲看历史看文化看艺术还得是人家欧洲人,肯出高价的也是人 家。” 陈主任说:“东西太老不能出关吧?” 黄老笑得露出牙来,说:“您下次去香港到荷里活老街那些古玩店看看就明白了, 汉俑魏碑唐三彩,全是新出土的。只要肯出钱,什么东西都能出去。不单能出去, 您要是咱这的人,在那儿买了几件东西还不用自己往回带,只管回来后到北京潘 家园这边来取。” 陈主任听得瞠目结舌,说:“那就交您全权去办吧。” 黄老说:“那好,别的事我就和小袁秘书说吧。”说完便告辞而去。我就被装进锦 盒,再装进他座驾的后备厢里。自从离开天津,我便找不到北了。 我被转手好些地方,经手好多拨人,至少被十五六个人看过,而且是在各式各样 的环境里,高贵讲究的,粗俗不堪的,一本正经的,文气十足的。我对什么样的 环境毫不在意,这都是人间的各种把戏,我只求一己的清净。 我的转机出乎我的意料! 那天——我也不知自己在什么地方。一个外国人拿着一大一小两个放大镜仔细打 量我。外国人这么看佛吗?我第一次看到外国人,他脸上的胡子修理得很干净, 根根见肉;牙齿像瓷器那么光滑透亮,金丝边的眼镜框后边一双蓝色的小圆眼珠 专注地看着我。他那股认真劲儿给我一种好感。他有一个翻译,把他的话翻译成 中文,说给我当时的经手人徐经理听。他说我身上刀刻的线条很深,刀法简练有 力,只有宋人才有这么好的刀法。徐经理只是连说:“是、是、是。”这个外国 人又说一句:“这种刀法,很像你们宋代北宗山水画使用的中锋的线条,非常有 力,非常优美。”他跷起大拇指。 徐经理只是点头,赔笑,说是。看来他没太听明白。难道中国人对自己的好东西 还不如外国人懂?为了我,这个外国人至少到徐经理这儿跑了三趟。最后他们开 始对我进行精细的包装,当一些有弹性的细绵纸把我小心翼翼地缠绕起来后,我 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不到了,我只能随遇而安了。 过了很长的时间,当我被从一层又一层包装中取出来后,我看到许多稀奇古怪的 脸,红的、黑的、白的、满是毛的,全是外国人对着我惊奇地张着嘴,其中一个 竟然用不流畅的中国话对我说:“欢迎你来到德国德里斯顿温格艺术博物馆。” 他们不会相信我一个“木头人”能听见他们的话吧。我呢?则是惊讶自己的奇 遇,我居然来到个从来没有佛也不信佛的世界中来。这样会更槽糕吗?我还会碰 到怎样更惊险和古怪的遭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