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川》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3080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Ⅲ 英文名称:Th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Ⅲ 课程类别:专业课 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I、中国古代文学史川 二、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它是中文专业基础性的 课程之一,在提高中文专业学生古代文学及传统优秀文化修养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 用。它着力于对宋元两代文学作历史的描述。在这两代文学中,宋词与元曲是“一代 文学之盛”,自然是学习的重点。但是宋诗也是中国诗歌史上另一种境界的反映,也 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掌握宋诗的基本特征,是全面了解中国诗歌必不可少的 个环节。宋代的散文也有很大的发展。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大家在宋代,因此,中国古 代散文在宋代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另外,宋元时期文学继中唐以来继续在俗文学方面 有很大发展,对于宋元小说与说唱文学,也应该给以足够的关注。 The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II is a prescribed course for chinese speciality.As a elementary course,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for the students majoring Chinese to improve th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culture.And it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literature history of Song and Yuan dynasties.Of the two dynasties'literatures,the Ci poems of Song dynasty and the Qu plays of Yuan dynasty are the essence of the literature in their times,and naturally,there're the important part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Besides the poems of Song dynasty are also in special and important place for it represents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The mastery of their main features is therefore a necessary step for us to know all about chinese poetry.The prose of Song dynasty developed a lot.Of the Eight Great Prose Writer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six great prose writers lived in Song dynasty,so the prose of Song dynasty was also a peak in ancient Chinese prose.In addition,from middle Tang dynasty to Song and Yuan dynasties,popular literature continually developed,thus we must pay due attention
1 《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3080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Ⅲ 英文名称:Th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Ⅲ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 32 学 分: 2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Ⅰ、中国古代文学史Ⅱ 二、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它是中文专业基础性的 课程之一,在提高中文专业学生古代文学及传统优秀文化修养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 用。它着力于对宋元两代文学作历史的描述。在这两代文学中,宋词与元曲是“一代 文学之盛”,自然是学习的重点。但是宋诗也是中国诗歌史上另一种境界的反映,也 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掌握宋诗的基本特征,是全面了解中国诗歌必不可少的一 个环节。宋代的散文也有很大的发展。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大家在宋代,因此,中国古 代散文在宋代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另外,宋元时期文学继中唐以来继续在俗文学方面 有很大发展,对于宋元小说与说唱文学,也应该给以足够的关注。 The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Ⅲ is a prescribed course for chinese speciality.As a elementary course,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for the students majoring Chinese to improve th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culture.And it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literature history of Song and Yuan dynasties.Of the two dynasties’ literatures,the Ci poems of Song dynasty and the Qu plays of Yuan dynasty are the essence of the literature in their times, and naturally, there’re the important part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Besides the poems of Song dynasty are also in special and important place for it represents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The mastery of their main features is therefore a necessary step for us to know all about chinese poetry.The prose of Song dynasty developed a lot. Of the Eight Great Prose Writer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six great prose writers lived in Song dynasty, so the prose of Song dynasty was also a peak in ancient Chinese prose.In addition, from middle Tang dynasty to Song and Yuan dynasties,popular literature continually developed, thus we must pay due attention
to the fiction and the speak-and-sing popular literature in Song and Yuan dynasty.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设置,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本课 程,是为了使学生比较全面掌握宋元二代文学的内在发展脉络,认清文学发展是由社 会现实生活、文人的个性特点与文学自身传统的合力共同完成的。通过学习本课程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帮助他 们学会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总结出文学在宋元二代的发展规律,从而以文学史把提 的角度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五编宋代文学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学习高度繁荣的文化与城市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2.把握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弘扬的关系 3.了解作家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以及宋代文学的成就与地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1,崇文抑武的国策 2.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3.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4.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5.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1.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2.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3.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1.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2.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3.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4.审美情趣的转变 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2
2 to the fiction and the speak-and-sing popular literature in Song and Yuan dynasty.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设置,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本课 程,是为了使学生比较全面掌握宋元二代文学的内在发展脉络,认清文学发展是由社 会现实生活、文人的个性特点与文学自身传统的合力共同完成的。通过学习本课程,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帮助他 们学会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总结出文学在宋元二代的发展规律,从而以文学史把握 的角度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学习高度繁荣的文化与城市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2.把握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弘扬的关系 3.了解作家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以及宋代文学的成就与地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1.崇文抑武的国策 2.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3. 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4. 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5. 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1.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2.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3. 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1.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2.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3. 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4. 审美情趣的转变 第四节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2.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3.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1.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居 2.宋诗对唐诗的因革 3.未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4.了金诗立的成就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文以载道:忧患意识:朋诗 2.领会:城市繁荣对通俗文学的影响:科技发达对作家创作的意义:理学 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一章宋初文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宋初文学对唐人的因循与变 2.学会在对比中把握宋初文学发展的脉络 3.弄清宋初文学对后来文学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宋初散文和复古思潮 1,王禹偁等人的散文 2.柳开、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 第二节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偶 1.宋初的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的流行 2.王禹偶诗中的新气息 第三节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1.专学贾岛、姚合的九僧诗 2.林逋等隐逸诗人 3.身份独异的寇准 第四节西昆体的盛衰 1.《西昆酬唱集》的成书 2.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3.西昆体的盛行 4.西昆体衰微的原因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3 2.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3. 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第五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1.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 2.宋诗对唐诗的因革 3. 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4. 辽金诗文的成就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文以载道;忧患意识;朋党 2.领会:城市繁荣对通俗文学的影响;科技发达对作家创作的意义;理学 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一章 宋初文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宋初文学对唐人的因循与变革 2.学会在对比中把握宋初文学发展的脉络 3.弄清宋初文学对后来文学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宋初散文和复古思潮 1.王禹偁等人的散文 2.柳开、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 第二节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1.宋初的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的流行 2.王禹偁诗中的新气息 第三节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1.专学贾岛、姚合的九僧诗 2.林逋等隐逸诗人 3. 身份独异的寇准 第四节 西昆体的盛衰 1.《西昆酬唱集》的成书 2.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3. 西昆体的盛行 4.西昆体衰微的原因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白体诗人:九僧诗:西昆体:隐逸诗人:复古思潮 2.领会:西昆体盛行与衰微的原因:白体诗风流行的原因王禹偁在宋初 的诗坛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柳永词的开创意义 2.从比较中弄清宋初雅歌词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3.对慢词与宋初词人对词境的开拓要有较深的领会 4.能对词的表现方法与内容的关系作具体的分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1.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2.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第二节开拓词境的尝试 1.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 2.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 3. 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第三节柳永词的新变 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2.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 3.语言的运用 4.铺叙与白描 5.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慢词;铺叙与白描:张先词的特点:范仲淹词的特点 2.领会:柳永羁旅行役词对题材的开拓:柳永词之“俗”:王安石词与诗 的关系:欧阳修词与晏殊词的差异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一)目的与要求 1.对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其影响有所了解 2.比较梅尧臣与苏舜软的诗歌特点 4
4 1.识记:白体诗人;九僧诗;西昆体;隐逸诗人;复古思潮 2.领会:西昆体盛行与衰微的原因;白体诗风流行的原因;王禹偁在宋初 的诗坛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柳永词的开创意义 2.从比较中弄清宋初雅歌词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3.对慢词与宋初词人对词境的开拓要有较深的领会 4.能对词的表现方法与内容的关系作具体的分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1.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2.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第二节 开拓词境的尝试 1.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 2.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词 3. 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第三节 柳永词的新变 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2.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 3. 语言的运用 4. 铺叙与白描 5.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慢词;铺叙与白描;张先词的特点;范仲淹词的特点 2.领会:柳永羁旅行役词对题材的开拓;柳永词之“俗”;王安石词与诗 的关系;欧阳修词与晏殊词的差异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一)目的与要求 1.对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其影响有所了解 2.比较梅尧臣与苏舜钦的诗歌特点
3.探讨王安石诗歌早期与晚期的不同之处 4.对王安石与曾巩的散文风格有较准确的把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1.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 2.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 3.欧阳修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 4.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 5.平易纤徐的文风 第二节欧阳修、梅尧臣、苏舜软的诗歌 1.欧阳修诗中的议论及其平易的风格 2.梅尧臣开拓诗歌题材的尝试及其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 3.苏舜饮诗的奔放直率风格 第三节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1.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 2.曾巩散文平正周详的风格 第四节王安石的诗歌 1.早期诗风的特点 2.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向唐诗复归 3.王今的诗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太学体: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王安石诗风:苏舜钦诗风:欧 阳修的诗风 2.领会:梅尧臣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王令诗的特点:欧阳修与王安石 散文风格的不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四章苏轼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对创作的影响 2.对苏轼在诗词文赋等多方面的成就作公允的评价 3,理解苏轼在后世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实际地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1.儒、道、禅的融合
5 3.探讨王安石诗歌早期与晚期的不同之处 4.对王安石与曾巩的散文风格有较准确的把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1.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 2.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 3. 欧阳修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 4. 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 5. 平易纡徐的文风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1.欧阳修诗中的议论及其平易的风格 2.梅尧臣开拓诗歌题材的尝试及其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 3. 苏舜钦诗的奔放直率风格 第三节 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1.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 2.曾巩散文平正周详的风格 第四节 王安石的诗歌 1.早期诗风的特点 2.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向唐诗复归 3. 王令的诗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太学体;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王安石诗风;苏舜钦诗风;欧 阳修的诗风 2.领会:梅尧臣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王令诗的特点;欧阳修与王安石 散文风格的不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四章 苏轼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对创作的影响 2.对苏轼在诗词文赋等多方面的成就作公允的评价 3.理解苏轼在后世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实际地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1.儒、道、禅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