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1.自然与雄放 2.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3.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4.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辞赋和四六 第三节苏轼的诗 1.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2.乐观旷达的精神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3.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4.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5.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第四节苏轼的词 1.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2.对词境的开拓 3.以诗为词的手法 4.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第五节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1.苏轼的意义 2.苏轼周围的作家群 3.后世文人心目中的苏轼 (三)实战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儒道禅的融合:逆境中的创作高峰: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叙事 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的散文: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 情:以诗为词 2.领会: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对苏轼创作的影响:为什么说苏轼是宋诗最 高成就的代表?苏轼的词学观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黄庭坚的诗论与他在江西诗派中的地位 2.搞清山谷体的内涵 3.比较苏、黄在诗艺上的不同之处 6
6 2.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 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1.自然与雄放 2.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3. 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4.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辞赋和四六 第三节 苏轼的诗 1.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2.乐观旷达的精神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3. 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4. 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5.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第四节 苏轼的词 1.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2.对词境的开拓 3. 以诗为词的手法 4.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1.苏轼的意义 2.苏轼周围的作家群 3. 后世文人心目中的苏轼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儒道禅的融合;逆境中的创作高峰;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叙事、 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的散文;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 情;以诗为词 2.领会: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对苏轼创作的影响;为什么说苏轼是宋诗最 高成就的代表?苏轼的词学观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黄庭坚的诗论与他在江西诗派中的地位 2.搞清山谷体的内涵 3.比较苏、黄在诗艺上的不同之处
4.熟悉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及其演变 5.分析江西诗派主张变化的时代原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 1.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2.丰富的人文意象 3.生新廉悍的艺术风东 4.山谷体的内涵 5.晚年诗返朴归直 第二节陈师道的诗歌 1.学苏与学黄 2.寒士生活的直实写照 3.简练朴拙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江西诗派的形成 1,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 2,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点铁成金:窘培中的第略 3.黄陈周围的诗人群 4.江西诗派的形成 第四节江西诗派的演变 1.靖康事变对诗坛的影响 2.吕本中的诗歌及其“活法”说 3.江西派诗人在南宋初的创作 第五节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1.爱国的主题 2.陈与义学杜 3.曾几的活泼诗风 4.陈、曾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山谷体:学苏与学黄:人文意象:点铁成金:一祖三宗:活法: 江西派诗人 2领会:黄庭坚与陈师道诗风的不同之处:黄庭坚晚年为何返朴归真:陈 与义、曾几与江西诗派的关系:靖康事变对诗坛的影响:江西诗 派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7 4.熟悉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及其演变 5.分析江西诗派主张变化的时代原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1.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2.丰富的人文意象 3. 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4. 山谷体的内涵 5. 晚年诗返朴归真 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 1.学苏与学黄 2.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3. 简练朴拙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 1.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2.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 3. 黄陈周围的诗人群 4. 江西诗派的形成 第四节 江西诗派的演变 1.靖康事变对诗坛的影响 2.吕本中的诗歌及其“活法”说 3. 江西派诗人在南宋初的创作 第五节 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1.爱国的主题 2.陈与义学杜 3. 曾几的活泼诗风 4. 陈、曾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山谷体;学苏与学黄;人文意象;点铁成金;一祖三宗;活法; 江西派诗人 2.领会:黄庭坚与陈师道诗风的不同之处;黄庭坚晚年为何返朴归真;陈 与义、曾几与江西诗派的关系;靖康事变对诗坛的影响;江西诗 派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小令词高峰的形成及其对慢词的影响 2.对周邦彦在词作艺术规范化方面的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价 3.比较同为伤心人的晏几道与秦观词的特征 4.比较晁补之的词论与苏轼词论的不同之处 5.黄庭坚词与贺铸词的风格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黄庭坚和晁补之 1.黄庭坚词雅俗并存与兼学苏柳 2.晁补之的词论及其吟咏情性的隐逸主题 第二节晏几道 1.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2.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第三节秦观 1.伤心人的伤心词 2.情韵兼胜 3.采小令之法入慢词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第四节贺铸 1.奇特的个性 2.英雄豪气儿女柔情 3.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与独特的地位 第五节周邦彦 1.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 2.词作艺术的规范化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透过一层:采小令之法入慢词:身世之感与艳情:晁补之的词论 黄庭坚的俗: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词作艺术的规范化 2.领会:晏几道生死不渝的苦恋对他创作的影响:秦观的伤心词是如何做 到情韵兼胜的:晁补之吟咏情性词在词史上的地位:贺铸词的风 格与个性的关系:周邦彦词的感伤与秦观、晏几道的差别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一)目的与要求
8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小令词高峰的形成及其对慢词的影响 2.对周邦彦在词作艺术规范化方面的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价 3.比较同为伤心人的晏几道与秦观词的特征 4.比较晁补之的词论与苏轼词论的不同之处 5.黄庭坚词与贺铸词的风格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黄庭坚和晁补之 1.黄庭坚词雅俗并存与兼学苏柳 2.晁补之的词论及其吟咏情性的隐逸主题 第二节 晏几道 1.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2.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第三节 秦观 1.伤心人的伤心词 2.情韵兼胜 3. 采小令之法入慢词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第四节 贺铸 1.奇特的个性 2.英雄豪气儿女柔情 3. 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与独特的地位 第五节 周邦彦 1.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 2.词作艺术的规范化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透过一层;采小令之法入慢词;身世之感与艳情;晁补之的词论; 黄庭坚的俗;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词作艺术的规范化 2.领会:晏几道生死不渝的苦恋对他创作的影响;秦观的伤心词是如何做 到情韵兼胜的;晁补之吟咏情性词在词史上的地位;贺铸词的风 格与个性的关系;周邦彦词的感伤与秦观、晏几道的差别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李清照词论的价值 2.对爱国词人创作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开拓作具体分析 3.正确评价女性词人在词史上的地位 4.理解朱敦儒词风在不同生活时期的变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李清照 1.“别是一家”的词论与“别是一家”的词境 2.生不幸死亦不幸的朱淑真 第二节朱墩儒 1.青年的放浪形骸 2.中年的飘泊忧愤 3.晚年的逍遥自在 第三节张元干等词人 1,时代感和现实感的加强 2.英雄的苦闷 3。流落异乡的忧伤与怀旧情结 第四节李纲、岳飞等词人 1.李纲的咏史词和“南宋四名臣”词 2.岳飞词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别是一家人生三阶段与艺术心理南宋四名臣词:怀旧词 2.领会:朱淑真词的反封建意义:李清照在词史上的地位:朱敦儒在南渡 词人中的特殊表现:时代感在南渡词中的突出表现:爱国词的基 本艺术特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目的与要求 1.了解陆游的爱国情怀与创作的关系 2.学会分析诚斋体的艺术特征 3.对陆游七言诗的成就与范成大田园诗的成就进行比较 4,评价陆游对前人诗风继承的诗学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1.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9 1.了解李清照词论的价值 2.对爱国词人创作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开拓作具体分析 3.正确评价女性词人在词史上的地位 4.理解朱敦儒词风在不同生活时期的变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清照 1.“别是一家”的词论与“别是一家”的词境 2.生不幸死亦不幸的朱淑真 第二节 朱敦儒 1.青年的放浪形骸 2.中年的飘泊忧愤 3. 晚年的逍遥自在 第三节 张元干等词人 1.时代感和现实感的加强 2.英雄的苦闷 3. 流落异乡的忧伤与怀旧情结 第四节 李纲、岳飞等词人 1.李纲的咏史词和“南宋四名臣”词 2.岳飞词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别是一家;人生三阶段与艺术心理;南宋四名臣词;怀旧词 2.领会:朱淑真词的反封建意义;李清照在词史上的地位;朱敦儒在南渡 词人中的特殊表现;时代感在南渡词中的突出表现;爱国词的基 本艺术特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陆游的爱国情怀与创作的关系 2.学会分析诚斋体的艺术特征 3.对陆游七言诗的成就与范成大田园诗的成就进行比较 4.评价陆游对前人诗风继承的诗学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1.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