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酵培养基选择的原则: 1.必须提供合成细胞和发酵产物的基本成分。 2.有利于提高培养基中产物的浓度,以提高单位容积发酵罐 的生产能力。 3.有利于提高产物的合成速度,缩短发酵周期。 4.尽量减少副产物的形成,便于产物的分离纯化. 5.有利于减少培养基原料的单耗。(合成单位数量的产物所消耗的营 养物质的量),以提高转化率。 6.原料价格低廉,质量稳定,取材容易。 7.所用原料尽可能减少对发酵过程中通气搅拌的影响,利于 提高氧的利用率降低能耗,并尽可能减少产生“三废”的物质
三、发酵培养基选择的原则: 1.必须提供合成细胞和发酵产物的基本成分。 2.有利于提高培养基中产物的浓度,以提高单位容积发酵罐 的生产能力。 3.有利于提高产物的合成速度,缩短发酵周期。 4.尽量减少副产物的形成,便于产物的分离纯化. 5.有利于减少培养基原料的单耗。(合成单位数量的产物所消耗的营 养物质的量),以提高转化率。 6.原料价格低廉,质量稳定,取材容易。 7.所用原料尽可能减少对发酵过程中通气搅拌的影响,利于 提高氧的利用率降低能耗,并尽可能减少产生“三废”的物质
实际生产中需根据具体情况,抓主要环节。使其即满足 细胞的营养要求,又能获得优质高产的的产品,同时也符合 增产节约,因地制宜的原则。 发酵培养基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获得预期的产物,应根据 产物特点来设计培养基。 发酵培养基必须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物合成所需的 碳源、氮源、无机元素、生长因子、水和氧气等。 对于大规模发酵生产,除考虑上述细胞的需要外,还必 须重视培养基原料的价格和来源。 Q:能作为发酵培养基碳源、氮源的物质有哪些?
实际生产中需根据具体情况,抓主要环节。使其即满足 细胞的营养要求,又能获得优质高产的的产品,同时也符合 增产节约,因地制宜的原则。 发酵培养基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获得预期的产物,应根据 产物特点来设计培养基。 发酵培养基必须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物合成所需的 碳源、氮源、无机元素、生长因子、水和氧气等。 对于大规模发酵生产,除考虑上述细胞的需要外,还必 须重视培养基原料的价格和来源。 Q:能作为发酵培养基碳源、氮源的物质有哪些?
培养基成分配比的选择 培养基: 组分(包括这些组分的来源和加工方法) 配比 缓冲能力 粘度 消毒后营养破坏的程度 原料的杂质含量 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形成有影响。 目前只能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基本理论指导下,参照前 人所使用的较合适于某一类细胞的经验配方,再结合所用菌种和产 品的特征,采用摇瓶、玻璃罐等小型发酵设备,对C、N、无机盐和 前体等进行逐个单因子试验,观察这些因子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 量的影响。最后再综合各因素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或均匀设计得 到一个适合该菌种的生产配方,以获得高产
培养基成分配比的选择 培养基: 组分(包括这些组分的来源和加工方法) 配比 缓冲能力 粘度 消毒后营养破坏的程度 原料的杂质含量 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形成有影响。 目前只能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基本理论指导下,参照前 人所使用的较合适于某一类细胞的经验配方,再结合所用菌种和产 品的特征,采用摇瓶、玻璃罐等小型发酵设备,对C、N、无机盐和 前体等进行逐个单因子试验,观察这些因子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 量的影响。最后再综合各因素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或均匀设计得 到一个适合该菌种的生产配方,以获得高产
四、配制培养基应注意的问题 1.考虑碳源、氮源时,要注意快速利用碳/氮源和 慢速利用碳/氮源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避其所 短。 2.选用适当的碳氮比。 C源 做为C架又做能源,碳源较氮源多。 过多,容易形成较低pH。 不足,菌体衰老和自溶。 N源 作营养和氨基的来源 过多,菌体生长过于旺盛,pH偏高,不利 于代谢产物 的积累。 不足,菌体繁殖量少,从而影响产量
四、配制培养基应注意的问题 1.考虑碳源、氮源时,要注意快速利用碳/氮源和 慢速利用碳/氮源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避其所 短。 2.选用适当的碳氮比。 C源 做为C架又做能源,碳源较氮源多。 过多,容易形成较低pH。 不足,菌体衰老和自溶。 N源 作营养和氨基的来源 过多,菌体生长过于旺盛,pH偏高,不利 于代谢产物 的积累。 不足,菌体繁殖量少,从而影响产量
碳氮比不当,还会影响菌体按比例地吸收营养物质,直接影响 菌体生长和产物的形成,菌体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其碳氮比的最适 要求是不一样的。 根据元素组成:酵母菌的碳氮比约为10020;霉菌的碳氮比约 为10010。 一般发酵工业的碳氮比约为100 0.2~2.0,但在氨基酸发酵中, 碳氮比就高。如谷氨酸发酵C:N=100:15~21,若碳氮比为 100:0.2~2.0,则会出现只长菌体,而不产谷氨酸的现象。 C/N随碳水化合物及氮源的种类以及通气搅拌等条件而异,很 难确定统一的比值。 Q:谷氨酸发酵的碳氮比为什么与其它发酵工业不同?
碳氮比不当,还会影响菌体按比例地吸收营养物质,直接影响 菌体生长和产物的形成,菌体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其碳氮比的最适 要求是不一样的。 根据元素组成:酵母菌的碳氮比约为10020;霉菌的碳氮比约 为10010。 一般发酵工业的碳氮比约为100 0.2~2.0,但在氨基酸发酵中, 碳氮比就高。如谷氨酸发酵C:N=100:15~21,若碳氮比为 100:0.2~2.0,则会出现只长菌体,而不产谷氨酸的现象。 C/N随碳水化合物及氮源的种类以及通气搅拌等条件而异,很 难确定统一的比值。 Q:谷氨酸发酵的碳氮比为什么与其它发酵工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