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1月)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 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 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 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 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 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 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 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 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 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 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 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 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 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 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 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 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 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 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 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 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 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用以陶冶人 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 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 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 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 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 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 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 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 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
四川省成都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1 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 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 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 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 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 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 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 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 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 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 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 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 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 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 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 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 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 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 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 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 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 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用以陶冶人 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 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 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 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 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 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 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 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 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
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 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 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 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 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 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 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 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 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 念。 B.《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 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C.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 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D.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 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 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B.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 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C.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 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D.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 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答案】1.C2.A3.D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不属于该书观点的 项。题中C项,曲解原意。“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错,原文第③ 段所说“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 超越”,并无排斥宗教的意思。A、B、D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①②④段。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 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 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
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 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 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 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有删节) 1.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 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B.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 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C.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 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D.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 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 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 念。 B. 《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 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C. 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 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D. 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 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 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B. 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 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C. 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 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D. 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 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不属于该书观点的 一项。题中 C 项,曲解原意。“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错,原文第③ 段所说“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 超越”,并无排斥宗教的意思。A、B、D 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①②④段。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 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 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
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 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答题关键词“不符合”,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 后仔细分析,题中A项,张冠李戴。“生生之谓易”体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 的人生观,而“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 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B、C、D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④⑤⑥段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 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 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 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 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査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D 项,以偏概全。在⑥段中说“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并非“永恒的人文底蕴” A、B、C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②③⑤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学生村官 谢大立 大学生村官小胡还没有到村里,就被老村长直接由镇里领到了栗里村看醉石。那 是块高七八尺,宽丈余的石头。讲解员说,陶渊明好酒,喝醉了就睡石头上。石 头下面有溪流,讲解员说叫醒酒泉,陶渊明一觉醒来,喝一碗溪里的泉水,酒也 就醒了 看完了醉石,又看庐山的大林寺。正巧是农历四月初九,当初白居易来此探友的 时日。这季节,山下的桃花早凋谢了,这里的却含苞欲放。白居易因此写下了“人 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 桃花,也借这诗句名满天下。 旅游,是小胡梦寐以求的事。小胡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地里刨食的。暑 假、寒假同学们都结伴旅游,他则打工挣学费。同学们旅行回来,带回来和一些 名胜古迹的合影,他就从那些图片里领略那里的风采,做梦去那些地方。 如此的经历,让小胡收获了梦寐以求,还收获了一种叫踏实的东西。当好村官于 小胡的仕途十分重要。能不能当好村官,小胡的心里是没底的。但老村长给了他 底。老村长是个非常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个星期下来,他们相处得如爷俩。上阵 父子兵,就凭这古训,他这村官就当好一半了 乡亲们的热情,使他的心里更有底了。村委会与老村长的屋子毗邻,他们安排他 住里面。被子虽是他带来的,但他们给他洗了还晒了,他睡在上面,如同睡在阳 光的香味里。醒来,桌子上变魔术般多了一碟鱼、一碟肉、一碟豆腐、一碟炒鸡 蛋,还有许多瓶咸菜。村长夫人告诉他,都是村民们主动送来的,见他睡得香 就没有叫醒他 激情使小胡吃罢饭就找老村长要工作。老村长领着他村前、村后转,山下、山上 转。转到太阳快落山时,他们跟着一条河流往下走。河流旁,是一条可以走车的 土路,路上没有车,走着他们两个人。哗哗的流水声,在他们的脚下时断时续地 响 水声突然吼叫起来,是流水在他们的脚下变成了瀑布。阳光在瀑布里丝丝缕缕, 小胡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壮观,太壮观了!”老村长说:“对岸那两个字也壮
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 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答题关键词“不符合”, 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 后仔细分析,题中 A 项,张冠李戴。“生生之谓易”体 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 的人生观,而“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 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B、C、D 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④⑤⑥段。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 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 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 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 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 D 项,以偏概全。在⑥段中说“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并非“永恒的人文底蕴”。 A、B、C 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②③⑤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学生村官 谢大立 大学生村官小胡还没有到村里,就被老村长直接由镇里领到了栗里村看醉石。那 是块高七八尺,宽丈余的石头。讲解员说,陶渊明好酒,喝醉了就睡石头上。石 头下面有溪流,讲解员说叫醒酒泉,陶渊明一觉醒来,喝一碗溪里的泉水,酒也 就醒了。 看完了醉石,又看庐山的大林寺。正巧是农历四月初九,当初白居易来此探友的 时日。这季节,山下的桃花早凋谢了,这里的却含苞欲放。白居易因此写下了“人 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 桃花,也借这诗句名满天下。 旅游,是小胡梦寐以求的事。小胡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地里刨食的。暑 假、寒假同学们都结伴旅游,他则打工挣学费。同学们旅行回来,带回来和一些 名胜古迹的合影,他就从那些图片里领略那里的风采,做梦去那些地方。 如此的经历,让小胡收获了梦寐以求,还收获了一种叫踏实的东西。当好村官于 小胡的仕途十分重要。能不能当好村官,小胡的心里是没底的。但老村长给了他 底。老村长是个非常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个星期下来,他们相处得如爷俩。上阵 父子兵,就凭这古训,他这村官就当好一半了。 乡亲们的热情,使他的心里更有底了。村委会与老村长的屋子毗邻,他们安排他 住里面。被子虽是他带来的,但他们给他洗了还晒了,他睡在上面,如同睡在阳 光的香味里。醒来,桌子上变魔术般多了一碟鱼、一碟肉、一碟豆腐、一碟炒鸡 蛋,还有许多瓶咸菜。村长夫人告诉他,都是村民们主动送来的,见他睡得香, 就没有叫醒他。 激情使小胡吃罢饭就找老村长要工作。老村长领着他村前、村后转,山下、山上 转。转到太阳快落山时,他们跟着一条河流往下走。河流旁,是一条可以走车的 土路,路上没有车,走着他们两个人。哗哗的流水声,在他们的脚下时断时续地 响。 水声突然吼叫起来,是流水在他们的脚下变成了瀑布。阳光在瀑布里丝丝缕缕, 小胡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壮观,太壮观了!”老村长说:“对岸那两个字也壮
观。”小胡放眼对岸,石壁上写着“牛吼”两个字。小胡说:“牛吼,这水的吼 叫声还真有点像牛吼。”老村长说:“像吧,要不,古人会在咱这儿留下墨 走着说着,河突然没了。让河没了的是一座山。山硬生生地把河挡住了,水却并 没有形成堰塞湖。小胡又是情不自禁:“奇特,水都到哪里去了?”老村长顺手 拿起根木棍,一头顶住石壁,让小胡把耳朵顶住木棍的另一头听。哗啦哗啦的响 声随即传进小胡的耳里。老村长问:“像不像人的肚子里有了空气的响声?”小 胡说:“形象!”老村长指指石壁的上空说:“形象可是石壁上的字说的。”小 胡朝上望去,看到石壁上雕刻着“响肠”两个大字。 老村长说:“到了现在,你应该明白了我领你去庐山的目的了吧?”小胡一怔, 说:“到庐山的目的 老村长说:“你是真不明白,还是装糊涂?”小胡说 “请老村长明示。”老村长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势说:“把我们这些宝贵的资源利 用起来,开发旅游。”小胡说:“开发旅游?”老村长斩钉截铁地说:“对,开 发旅游!我就不信我们的牛吼、响肠比不过栗里的一块石头、大林寺的几朵桃 花 小胡不想顶撞老村长,又不想违心,想了想委婉地说:“人们看醉石看的是陶渊 明,上大林寺,冲的是白居易……”老村长打断他的话说:“谁又能肯定那块石 头上真的睡过陶渊明,还有那个大林寺桃花,肯定也不是白居易时的桃花。由于 编得好,人们不是照样去?我们的牛吼、响肠只要编得好,肯定会比醉石、大林 寺桃花吸引人。牛魔王、牛郎都姓牛,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使法时,铁扇 公主就听到肠子里一阵阵哗啦哗啦地响… 小胡语塞、发怔。老村长的语重心长又像魔咒一样地念响了:“只要编出了名堂 就有人来咱这儿旅游,游人来了要吃、要住、要玩,旅店、饭店、美容店就跟着 搞起来了……到那时,我们俩就对上对下都有个好的交代了……”老村长最后拍 拍小胡的肩头说:“你是大学生,有文化;上头派来的村官,有靠山。我们这次 到庐山去参观的钱,都是村民们凑的份子呀 说完,老村长如完成了一项重大的任务,自顾自地走了,留下小胡一个人站在夕 阳里,进退不得。 (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4期)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栗里村醉石、大林寺桃花是借名人典故打出了“文化牌”,迎来八方游客, 这一现象反映了栗里村、大林寺旅游业发展急功近利的心态 B.关于“乡亲们对小胡主动热情”的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乡亲们的淳朴善良, 另一方面暗示此地经济落后,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希望 C.小胡出生在小山村,家境贫寒,假期里,需要打工挣学费,而他的同学却能 够结伴游览各地的名胜古迹。当一名村官可谓圆了他的旅游梦 D.作者通过对老村长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塑造了老村长淳朴善良 睿智老练、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人物形象。 E.小说详细地描写了村里“壮观的牛吼、形象的响肠”等景观,既给读者直观 具体的印象,也暗示此地具有旅游开发的潜质 5.小说在塑造“大学生村官”这个形象时,表现了他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 析 6.小说以“小胡一个人站在夕阳里,进退不得”结尾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看
观。”小胡放眼对岸,石壁上写着“牛吼”两个字。小胡说:“牛吼,这水的吼 叫声还真有点像牛吼。”老村长说:“像吧,要不,古人会在咱这儿留下墨 宝……” 走着说着,河突然没了。让河没了的是一座山。山硬生生地把河挡住了,水却并 没有形成堰塞湖。小胡又是情不自禁:“奇特,水都到哪里去了?”老村长顺手 拿起根木棍,一头顶住石壁,让小胡把耳朵顶住木棍的另一头听。哗啦哗啦的响 声随即传进小胡的耳里。老村长问:“像不像人的肚子里有了空气的响声?”小 胡说:“形象!”老村长指指石壁的上空说:“形象可是石壁上的字说的。”小 胡朝上望去,看到石壁上雕刻着“响肠”两个大字。 老村长说:“到了现在,你应该明白了我领你去庐山的目的了吧?”小胡一怔, 说:“到庐山的目的……”老村长说:“你是真不明白,还是装糊涂?”小胡说: “请老村长明示。”老村长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势说:“把我们这些宝贵的资源利 用起来,开发旅游。”小胡说:“开发旅游?”老村长斩钉截铁地说:“对,开 发旅游!我就不信我们的牛吼、响肠比不过栗里的一块石头、大林寺的几朵桃 花!” 小胡不想顶撞老村长,又不想违心,想了想委婉地说:“人们看醉石看的是陶渊 明,上大林寺,冲的是白居易……”老村长打断他的话说:“谁又能肯定那块石 头上真的睡过陶渊明,还有那个大林寺桃花,肯定也不是白居易时的桃花。由于 编得好,人们不是照样去?我们的牛吼、响肠只要编得好,肯定会比醉石、大林 寺桃花吸引人。牛魔王、牛郎都姓牛,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使法时,铁扇 公主就听到肠子里一阵阵哗啦哗啦地响……” 小胡语塞、发怔。老村长的语重心长又像魔咒一样地念响了:“只要编出了名堂, 就有人来咱这儿旅游,游人来了要吃、要住、要玩,旅店、饭店、美容店就跟着 搞起来了……到那时,我们俩就对上对下都有个好的交代了……”老村长最后拍 拍小胡的肩头说:“你是大学生,有文化;上头派来的村官,有靠山。我们这次 到庐山去参观的钱,都是村民们凑的份子呀……” 说完,老村长如完成了一项重大的任务,自顾自地走了,留下小胡一个人站在夕 阳里,进退不得。 (选自《小说月刊》2016 年第 4 期)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栗里村醉石、大林寺桃花是借名人典故打出了“文化牌”,迎来八方游客, 这一现象反映了栗里村、大林寺旅游业发展急功近利的心态。 B. 关于“乡亲们对小胡主动热情”的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乡亲们的淳朴善良, 另一方面暗示此地经济落后,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希望。 C. 小胡出生在小山村,家境贫寒,假期里,需要打工挣学费,而他的同学却能 够结伴游览各地的名胜古迹。当一名村官可谓圆了他的旅游梦。 D. 作者通过对老村长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塑造了老村长淳朴善良、 睿智老练、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人物形象。 E. 小说详细地描写了村里“壮观的牛吼、形象的响肠”等景观,既给读者直观 具体的印象,也暗示此地具有旅游开发的潜质。 5. 小说在塑造 “大学生村官”这个形象时,表现了他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 析。 6. 小说以“小胡一个人站在夕阳里,进退不得”结尾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看 法
【答案】4.BE5.①工作热情积极,有责任感。内心渴望做好村官,吃罢饭 主动找老村长要工作。②为人正直。不同意老村长提出的胡诌名人发展旅游业的 建议,可见年轻人的正直。 6.①从主旨角度可理解为经济发展不是只有旅游业这一条路,不可因为名人效 应对开发旅游资源、振兴地方经济具有重大作用,就胡诌景点文化,欺骗游客 ②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小胡的进退不得,正体现了一个大学生的内涵素养,以 及他作为一名村官具备的责任感。③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小胡 热爱旅游,爱的是真正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胜地,他不愿胡诌名人发展经济,然 而作为一名村官,发展当地经济是他的责任,他该作何选择呢?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A项,于 文没有实质的依据,借名人典故发展旅游不一定是急功近利的表现;C项,“当 名村官可谓圆了他的旅游梦”不恰当:D项,小说中没有描写老村长的心理活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 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大学生村官”,工作热情积极,有责任感。为人正直。 点睛: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 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从情 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结尾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小胡 个人站在夕阳里,进退不得”,“进退不得“,不可因为名人效应对开发旅游 资源欺骗游客;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小胡的进退不得,体现了一个大学生的责 任感;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3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 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 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 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 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一一在笔头最顶端的地 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 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 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 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 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 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 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
【答案】4. BE 5. ①工作热情积极,有责任感。内心渴望做好村官,吃罢饭, 主动找老村长要工作。②为人正直。不同意老村长提出的胡诌名人发展旅游业的 建议,可见年轻人的正直。 6. ①从主旨角度可理解为经济发展不是只有旅游业这一条路,不可因为名人效 应对开发旅游资源、振兴地方经济具有重大作用,就胡诌景点文化,欺骗游客; ②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小胡的进退不得,正体现了一个大学生的内涵素养,以 及他作为一名村官具备的责任感。③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小胡 热爱旅游,爱的是真正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胜地,他不愿胡诌名人发展经济,然 而作为一名村官,发展当地经济是他的责任,他该作何选择呢?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A 项,于 文没有实质的依据,借名人典故发展旅游不一定是急功近利的表现;C 项,“当 一名村官可谓圆了他的旅游梦”不恰当;D 项,小说中没有描写老村长的心理活 动。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 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大学生村官”,工作热情积极,有责任感。为人正直。 点睛: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 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从情 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结尾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小胡 一个人站在夕阳里,进退不得”,“进退不得“,不可因为名人效应对开发旅游 资源欺骗游客;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小胡的进退不得,体现了一个大学生的责 任感;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 3000 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 400 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 400 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 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 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 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 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 方,厚度仅 0.3-0.4 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 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 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 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 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 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 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