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讧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余相同的一组是 A.角色/角斗参与/熨帖同仇敌忾/亟来问讯 B.下载戲载体倾轧/压缩绿林好/饥肠辘辘 C.闷热/闷徇私驯服辑拿归案/跻身文坛 D.干劲/用劲辟邪/包庇咫尺天涯/抵掌而谈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陨石流线型山清水秀言者无罪,闻者足诚 B.佩带蒸气机攻城掠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C.胁从股份制按图索骥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D.摧灿钉书机昏头涨脑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0 A.这家企业在危机发生的时候,首先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找理由推托责任,让本可继下去的合作,变得很难进行。 B.你就不要为难他了。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况且要到大庭广众之中呢? C.美国媒体透露,美国军方有意出兵巴基斯坦扫荡塔利班,但阿富汗战争问题远未解决,巴基斯坦局势又错综复杂, 美国愈显左支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 2012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说明: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余相同的一组是() A. 角 . 色/角 . 斗 参 . 与/熨 . 帖 同仇敌忾 . /亟 . 来问讯 B. 下载 . /载 . 体 倾轧 . /压 . 缩 绿 . 林好汉/饥肠辘 . 辘 C. 闷热 .. /郁闷 . 徇 . 私/驯 . 服 辑 . 拿归案/跻 . 身文坛 D. 干劲 . /用劲 . 辟 . 邪/包庇 . 咫 . 尺天涯/抵 . 掌而谈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陨石 流线型 山清水秀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B. 佩带 蒸气机 攻城掠地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C. 胁从 股份制 按图索骥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D. 摧灿 钉书机 昏头涨脑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A. 这家企业在危机发生的时候,首先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找理由推托 .. 责任,让本可继下去的合作,变得很难进行。 B. 你就不要为难他了。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况且 .. 要到大庭广众之中呢? C. 美国媒体透露,美国军方有意出兵巴基斯坦扫荡塔利班,但阿富汗战争问题远未解决,巴基斯坦局势又错综复杂, 美国愈显左支右绌 ....
D.捐资助学有他,义务献血有他,揭露街头诈骗有他………同事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从善如流,乐于助人的好青年。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金秋十月,成都市有关部门针对广大橘农柑橘销售难的现象采取了减免市场设施占用费、扩大柑橘宣传力度、组织 客源、减少申报环节等帮助橘农们打开销路 B.美国纽约帝国大厦计划投入二千万美元进行节能改造,以便到2013年时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百分之三十八,这 举措每年可节约四百四十万美元。 C.毋庸置疑,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因此,王冰认为赵亮关于原生态艺术的那篇 文章有错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D.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 值同样不可小视。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 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 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 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 “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 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 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
D. 捐资助学有他,义务献血有他,揭露街头诈骗有他……同事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从善如流 .... ,乐于助人的好青年。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金秋十月,成都市有关部门针对广大橘农柑橘销售难的现象采取了减免市场设施占用费、扩大柑橘宣传力度、组织 客源、减少申报环节等帮助橘农们打开销路。 B. 美国纽约帝国大厦计划投入二千万美元进行节能改造,以便到 2013 年时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百分之三十八,这一 举措每年可节约四百四十万美元。 C. 毋庸置疑,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因此,王冰认为赵亮关于原生态艺术的那篇 文章有错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D. 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 值同样不可小视。 二.(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 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 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 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 “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 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 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髙一个 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徳境界列在求知境 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 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 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 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λ自我之 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 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 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 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 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5.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6.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亍“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 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 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 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 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 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 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 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 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 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 2009 年 12 月 31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5. 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髙低程度。 B. 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 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 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6. 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 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 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亍“求知境界”。 D. “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仅_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 终不毁伤人。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芬罔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 “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洪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 服。东至徐州,诏即拜歆豫章太守,以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 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后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征歆。孙权欲不遣,歆谓权曰:“将军奉.干.命,始交好曹公, 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权悦,乃遣歆。宾客旧 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 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歆至,拜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苟或为尚书令。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魏国既建,为御 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及践阼,改为司徒。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公 卿尝并赐没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黄初中,诏公鄉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征之。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 增邑五百户,并前千三百户,转拜太尉。歆称病乞退,让位於宁。帝不许 太和中,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 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 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賊之衅,可坐而待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 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 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
7.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 “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仅_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 "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 “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歆为吏,休沐出府,则 . 归家阖门。议论持平, 终不毁伤人。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芬罔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 “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 . 无往!”洪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 服。东至徐州,诏即拜歆豫章太守,以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 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后策死。太袓在官渡,表天子征歆。孙权欲不遣,歆谓权曰:“将军奉.干.命,始交好曹公, 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权悦,乃遣歆。宾客旧 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 . ,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 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 . 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歆至,拜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苟或为尚书令。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魏国既建,为御 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及践阼,改为司徒。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公 卿尝并赐没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黄初中,诏公鄉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征之。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 增邑五百户,并前千三百户,转拜太尉。歆称病乞退,让位於宁。帝不许。 太和中,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 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 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 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 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 . 军还。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
(节选自《三国志·钟繇华歆王朗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芬阴呼歆、洪共定计 阴:暗中 B.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 识:标志 C.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多:多嘴 D.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引:率领 9.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 B.子其无往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其孰能讥之乎 C.愿宾客为之计 D.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 凌万顷之茫然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歆深居简出,为人仁慈孝顺,对别人的评价总是很客观,更不随便诋毁别人,对谋反行为也努力抵制,表现了他 识过人。 B.华歆生活简朴,将禄米和赏赐都周济亲戚熟人,对朝廷赏赐为奴的女子也不收留,而是让其嫁人。 C.明帝即位,封华歆为博平侯,并提高了封赏,可华歆称病请求退休,并让位于管宁,没有得到君主许可,表现了华 歆举能让贤的品质 D.明帝欲出征,华歆规劝君主不要发动战争,强调治国应以民生为本,君主尽管说明了欲出征的原因,最后还是采纳 了华歆的意见。 第Ⅱ卷(非选择题,120分)
(节选自《三国志•钟繇华歆王朗传》)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芬阴 . 呼歆、洪共定计 阴:暗中 B. 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 . 识:标志 C. 朕岂敢自多 . ,谓必灭之哉 多:多嘴 D. 时秋大雨,诏真引 . 军还 引:率领 9. 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休沐出府,则 . 归家阖门 B.子其 . 无往 若民,则 . 无恒产,因无恒心 其 . 孰能讥之乎 C.愿宾客为之 . 计 D.周武还师,乃 . 前事之鉴 凌万顷之 . 茫然 以其乃 . 华山之阳名之也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华歆深居简出,为人仁慈孝顺,对别人的评价总是很客观,更不随便诋毁别人,对谋反行为也努力抵制,表现了他 见识过人。 B. 华歆生活简朴,将禄米和赏赐都周济亲戚熟人,对朝廷赏赐为奴的女子也不收留,而是让其嫁人。 C. 明帝即位,封华歆为博平侯,并提高了封赏,可华歆称病请求退休,并让位于管宁,没有得到君主许可,表现了华 歆举能让贤的品质。 D. 明帝欲出征,华歆规劝君主不要发动战争,强调治国应以民生为本,君主尽管说明了欲出征的原因,最后还是采纳 了华歆的意见。 第 II 卷(非选择题,120 分) 四.(23 分)